“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为什么自刎于乌江也不肯渡江?

项羽不过江,最大的原因就是自恋,说的文绉绉一点,就是太过于自我崇拜了。

大义凛然却智谋不足

其实大家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项羽这个人非常讲义气、不听劝、妇人之仁,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就是自恋了,为什么说他自恋呢?大家可以看,当项羽被围在垓下的时候,四面想起了楚歌,项羽一听楚歌,心想坏了,自己老家的人都去刘邦那里当兵打自己了,这可咋办啊?顿时觉得心灰意冷,斗志低迷了,其实当时他有十万大军,根本不至于溃败至此。话说回来,韩信这一招“四面楚歌”也是够损的,骗的项羽直接武力值减半。这么轻易的中计,主要就是因为项羽自身的不足,俗话说也就是脑子不够用,跟不上刘邦这帮“坏小子”集团的思维。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本纪》

项羽此时毫无斗志,就半夜起来悲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这意思就是说:“我毁天灭地这么牛,可惜天时不利于我,没有天时再好的千里马也跑不起来啊,虞姬虞姬咋办呢!”这里可以看出项羽认为走到今天的局面,是因为老天没选择他,而不是他无能,他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也扭不过老天,但是实际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是老天不选择他吗?并不是,项羽的个性就如同一位少年游侠,鸿门宴他妇人之仁,让他的一生宿敌逃出生天,项羽又个性使然,不称帝,偏偏当什么楚霸王。难道这也是老天为他选择的吗?项羽的一生就是桀骜不驯的一生,空有盖世之力,却无盖世之命。使得如今的人提及楚霸王,都只有空叹一声的结局。其实项羽也没输,刘邦赢得了天下,项羽赢得了名声。可能项羽在历史之中是最配得上那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吧。

单纯自大的项羽

项羽唱完歌,虞姬一听,这是怕我落入敌手而对霸王有所掣肘啊,于是为了霸王能再次燃起战意,就自杀了。项羽悲痛欲绝,决定突围。说到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既然他决定突围,那么突围去哪呢?肯定是突围回江东,东山再起啊!不然突围干什么?如果真不想活直接带领十万楚军与刘邦决战就可以了啊,那么为什么项羽后来自刎了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项羽带领800精兵,夜间突围成功。(这里有网友说,为什么十万大军,只带800士兵突围?额,这就涉及的一个物理知识了,想突破包裹,越尖锐越容易刺破,这样说能理解吗?)突围成功后,项羽带着残部100多人就往江东那边跑,遇到个路口,正好有一个农民,就问农民,怎么走去乌江近,农民随手一指左边告诉他,往那边走,那边老宽敞了。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就这样项羽被汉军追上了,项羽一看被包围了,就和属下说:“你们信不信?别看他们人多,我照样能收拾他们,一会他们过来,我就斩他们一将,砍他们一杆旗子,再带你们突围。”众将都点头称是。

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这样做就是为了证明,别看他现在这种境况,他是有能力的,收拾汉军还是跟玩一样,只不过老天要他亡,他怎么努力都没用。也就是在逃避责任,今天的境地都是老天造成的,我再牛有啥用。于是他斩将、刈旗、又跑掉了。

项羽到了乌江边,正好乌江的亭长在那儿等他呢,只有一艘船,亭长一看霸王来了,非常高兴,就说:“走吧,回江东,咱们江东地方虽然不多,但是也有好几十万人呢,以后咱们卷土重来,再打回去。”项羽一听,叛逆心上来了,说:“我带8000江东子弟征战天下,如今就我一人回来,我不好意思,我没脸见父老。”就这样项羽战死了。如果你说他无颜见江东父老,那么他为什么要突围跑到乌江边上呢?到了乌江边上为什么又不渡呢?因为他不好意思见江东父老啊,为什么不好意思见呢?因为项羽认为自己无敌盖世啊,他如今惨败而归肯定自尊心受不了啊,他太看重自己了,自恋到份了,临死还在证明他是有实力的,就是老天亡他。试想,换成刘邦的话,就算没船他都得游过去,哪怕一丝希望他也不会放弃吧!

后人眼中的项羽

最后把代表后人如何看待项羽的两首诗分享给大家,不知道你们更赞同那种看法呢?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为什么自刎于乌江也不肯渡江?

项羽22岁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八年后,年仅30岁自刎乌江!

当年反秦起义军遭到秦军残酷镇压,陈胜吴广失败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围困复辟的赵国,各路诸侯领军作壁上观。 年轻的项羽不顾安危,帅军破釜沉舟,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 此后一路征战,挺近咸阳,被各路诸侯,尊为“西楚霸王”。

鸿门宴项羽放走了刘邦,之后爆发楚汉战争,并相持四年,连年征战,社会疲弊。经过交涉,楚汉两军达成了以鸿沟为界分而治之的盟约。

谁知项羽刚刚撤兵,刘邦就在张良的谋划下,猝不及防地从后掩杀过来,以封侯裂土为利诱,吸引韩信、彭越等加入,六十万大军,将十万楚军包围在垓下。

正面掩杀,两翼夹击,三番车轮战下来,楚军大败。夜晚,楚军军营四周响起楚地的《鸡鸣歌》唤起了许多楚人的思乡之情。

的确,战打得太久了,生灵涂炭,战士们死的死,伤的伤,听到家乡的歌曲,登时军心涣散,好多人都逃了。

韩信十面埋伏,却网开一面,将近两万士兵逃亡,项羽的五虎上将之一钟离昧就是其中一个

项羽以为楚地已经沦丧,孤军被包围,颓废和死亡气息在弥漫。为不拖累项羽,虞姬自杀了。 项羽带着随从垓下突围。千里奔袭,一路冲杀,辗转到乌江古渡。

乌江亭长要开船度项羽过河,希望项羽回江东,东山再起。项羽长叹,追随自己起兵反秦的八千江东子弟都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殉情了,他哪有脸面再回江东。

于是,拔剑自刎!

千百年来多少人慨叹,项羽为什么不过江东!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失败而已

你看,刘邦一生,打过什么胜战 ,就靠着那股死磕劲,打败了跑,跑过去缓过劲又来撕咬。 可项羽为什么不能?

千百年来许多人在惋惜,有人说,只要过江东,卷土重来未可知?也有人说,大势已去,即便回到江东,再不会有江东子弟追随了。

千年之后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那首诗,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有人会觉得项羽很蠢,没有政治远见,就是一个蛮夫。他活埋二十万秦军,火烧咸阳城,屠杀秦始皇的宗族。 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的这些举措的确愚蠢。

但是,作为一个楚人,一个楚国贵族,这些举动却情有可原。 为什么?

因为楚国与秦国仇深似海。 当年白起攻下楚国郢都,烧了楚国的宫殿,挖了楚国王室的祖坟。试想,楚国立国近八百年,历代先君的亡灵,被掘墓抛尸,这是国恨;还有家仇,项羽的爷爷项燕,与王翦六十万大军激战,兵败自杀;叔父项梁,在反秦中被杀。

国恨家仇,背负在身。作为楚国的贵族,当时不过二十几岁的项羽,正是血气方刚,快意恩仇的时候,经过九死一生 ,攻下咸阳,怎么能平心静气地对待。

刘邦与项羽之争,在现在看来,项羽太嫩了。 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一个老成持重的老者,比拼气力,刘邦自然不如。

但是比拼城府,项羽确实差远了,何况身边又缺少可以倚重的智者出谋划策。

我相信,项羽在乌江自刎的那一刻。他一定会是想:大势已去,与其狼狈地苟且活着,不如痛快的死去,也不枉一世豪杰。

楚国历来有败军之将,自杀谢罪的传统。

公元前699年,屈瑕举全国之兵伐罗国兵败,自缢山谷,其他将领自囚冶父,听后国君治罪。

公元前632年,楚成王的令尹子玉在城濮之战中战败,子玉自杀。

公元前575年,楚共王时期,楚晋鄢陵之战,楚国战败,大将子反自杀谢国;

公元前519年,吴楚战争,令尹子暇抱病携司马蒍越出征,子暇死在军中,楚军士气不振,惨遭失败,司马蒍越引咎自杀。……

公元前223年,项燕自杀。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自刎乌江。 古楚王国也是一个充满血性的民族,这是为什么秦末会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

当然如果项羽肯过江东,愿意经受挫折的磨练,养成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胸怀与韬略,东山再起,不是没有机会。

项羽死后,当时鲁地还表示誓死效忠项王,刘邦令人拿去项羽的人头,他们才投降的。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为什么自刎于乌江也不肯渡江?

项羽,秦末下相人,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公元202年,刚刚摆兵的刘邦不依不饶,将穷途末路的项羽逼到《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当时落入韩将韩信的十面埋伏阵中,难以突围,刘邦又在张良的建议下,让军士们唱起了楚歌,以此迷惑项羽,歌声引起了士兵们的低落,不想再拼杀,只想回江东见父老,项羽见大势己去,懊悔不已,面对美若天仙的虞姬,不禁慷慨低吟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兮可奈何,虞人兮虞兮奈若何!此时的项羽虽是七尺男儿,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不禁也儿女情长,悲伤落泪,跟随他的士兵也都不禁失声痛哭,不认看见项羽落的如此的下场。

当天夜里,项羽不忍心丢下虞姬,而虞姬又怕连队项羽,拔剑自刎。项羽更是悲愤交加,只好带着八千骑兵突围,刘邦的手下,见项羽跑了,穷追不舍,经过不断的厮杀,项羽最终带着所剩无几的士兵来到了乌江边,乌江亭长早已把船准备好了,请项羽赶快登船,怅然若失的项羽,无奈中摇头苦笑说,上天要亡我,何必还要过江,我实在无脸见江东的父老,即使江东的父老不怪我,活着也没有任何的意义了,之后他把乌雅马托付于亭长,最后与追兵拼杀了一阵之后,自刎身亡,追随他的虞姬去了!🐴🌺🌺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为什么自刎于乌江也不肯渡江?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兵败自刎乌江性格使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宿命。

秦末,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消灭秦军主力,一战立威、威风八面!“西楚霸王”名扬天下!只可惜有勇无谋的相遇不听忠言、自以为是,被刘邦及其谋士勇将一再欺骗玩弄戏耍,最后战神韩信“十面埋伏”致使西楚霸王兵败垓下,千里溃逃至乌江渡口,一代枭雄项羽自愧无言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英雄陨落可悲可叹!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为什么自刎于乌江也不肯渡江?

此人不是当统帅的那块料,个人英雄主义作祟,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丈夫能屈能伸,太重视面子,觉得兵败无颜见江东父老,宁可选择死,也不肯再回江东!可悲可叹![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为什么自刎于乌江也不肯渡江?

一.年轻好面子

项羽怕自己这个落魄的样子被江东父老看到,颜面扫地!这是他一惯的作风。

他还有一句比较知名的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典型的年轻好面子的表现。

说白了就是典型的贵族虚荣心。

刘邦为什么就不在意这些虚名?

打不过你可以装孙子,可以跑,等我有了实力,再回来干你。

而且刘邦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信心受挫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羽以为刘邦已攻取了楚地。信心受挫~ 其实是教将士故意唱的楚歌。

无独有偶,有一次两对对峙,项羽引弓射中刘邦,刘邦转身取下箭簇。强忍着疼痛,转身笑对,说,项王老了啊,不行了啊,只射中了我脚。

项羽有所失望,对自己饱满的信心产生了怀疑。

这都是在一次次的攻心中,消磨掉的!

所以才有了《垓下歌》里的无奈: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三.不想再厮杀了!

即使项羽有机会渡过乌江,重新再来,只要能回去,江东父老也是支持他的,重新再来也不难。即便自己重新壮大了,还要面对刘邦这个劲敌,自己的势力也小于刘邦,刘邦既然都能撕毁条约,恐怕也是敢发兵江东,到时候遭殃的就是自己的江东百姓了,江东就会陷入战争,自己更心里过不去了。

从哪里看出项羽真的不想打仗厮杀了。

《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天下汹汹是因我们而起,为了结束这种战争局面,我们两人决一死战分胜负。不在苦了天下父子人民”

但是,刘邦表示愿意斗智而不是斗力。项羽命一壮士前去挑战,汉营的神箭手楼烦出来迎战,壮士失败,项羽亲自上阵击败楼烦。...

总的来说,项羽不愧是霸王,他虽然爱面子,好虚荣,年轻气盛,但还是重情重义,但是正是因为这一点,被刘邦利用。自刎于乌江!

所以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里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