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如此伟大,为何“毒”里有个“母”字?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母爱如同水一般,无声无息,却能滋养万物,然水为至柔之物,母爱也虽如水一般柔和,却永不枯竭,能倾其所有,最后海纳百川,能包容一切。既然母爱如此伟大,为什么“毒”字下面偏偏是个“母”字呢?这又有什么说法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说法一、以身试毒尽显母性伟大首先,我们可以从象形意义上来解读这个字。“母”是所有雌性动物的统称,都肩负着繁衍后代的重任,在捕食后喂养子辈前都是母辈先尝,这并非是指母辈自私贪吃,而是母辈在确认食物是否可食的安全之举,先尝试食物,在确认食物安全无毒后,再让子辈食用。母鸡啄食,鸟雀携食来哺育后代不就正是如此吗?即以身试毒,何其伟大!
说法二、为母则刚,为护子周全,说我最毒妇人心又如何?而自古常说“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再柔弱娇怯的母亲,一旦碰到跟孩子有关的事情,做母亲的都会变得坚不可摧。尤其是当子辈遭遇到危险时,母辈为保护子辈则会不顾一切,甚至显露出凶残恶毒的一面,即便是鱼死网破也要护子周全,所以古语又有云“最毒妇人心”。
此时,母性另一面的“歹毒”也将毫不吝啬地释放出来。在古代的王朝贵胄阶层中,每位母亲都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能继承家业,不惜性命,不择手段,拼得你死我活,最终不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更体面的活下去。
说法三、历史典故,述其由来有这样一段历史典故也跟毒字有点关系,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个人叫做嫪(lào)毐(ǎi)的人,假扮阉人进宫与秦始皇嫡母通污,得宠后封侯得势,愈见嚣张,无恶不作,后东窗事发,嫪毐调动县卒和宫卫士卒,攻击秦王居所蕲年宫,不料惨败,嫪毐及其党羽均遭五马分尸,被夷三族,之后“毐”便成了淫邪恶毒之人的形容词。
结语按照毒字的演变过程,其本意和母字并没有太大关系,“毒”字下面有个“母”字,也并不是我们后人几句简单的解读就能解释得了的。
可以说,汉字的演变其实是历史的进步,每一个汉字的构成,都赋予了独特的含义,且都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明,足见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厚重深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母亲如此伟大,为何“毒”里有个“母”字?
汉字经过几千年演化,成为如今人们使用的形式。在众多的汉字中,很多汉字在构字上有这样一种规律,就是汉字的意思往往会跟汉字其中一个部分有联系。
就像那些部首,一般就决定了汉字意思的大体属性。从一个汉字的某个部分,能获知这个汉字的大概意思。
不过有这么一个字有点例外,这个字就是“毒”。毒这个字中有一个“母”字,根据造字法可知,毒的字面意思应该和母有一定联系。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要说母字代表的是母亲,母亲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伟大的,将一个伟大的人和毒联系起来,这未免让人感到困惑。实际上,最开始的毒字,是没有母这个部分的,自然也跟母亲没有直接联系。
古代最开始使用毒字的时候,是用它来代指有毒的草或者虫子。因此象形字的毒的上下两部分,就分别代表有毒的草和有毒的虫子。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化,毒字的笔画变得更加简洁了。到了秦朝的时候,毒字的笔画就和如今的简体字很相似了。
只不过那时的毒字,下面的部分不是用的母字,而是一个毋。毋代指不要的意思,有毒的东西显然不要轻易靠近。
在简体字改进的时候,为了让毒字看起来更加简洁大体,就把下面的毋改成了母。因此,原因就已经很明显了。古人的毒字里面是没有母字的,只不过现代人为了写起来更加方便,就将毋字改成了母字。
像这种字的某一部分跟字的意思不相干的字,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由此可见,一个简体字,不代表原来的意思就是部首代表的这样。古人在造字上往往讲究要联系实际,很多字都是通过指代某些东西构造出来的。
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为了让字看起来更加规整,于是汉字就越发变得趋向于符号的意义了。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一个字的构造,并没有太太的意义。往往决定一个字意思属性的是这个字的部首。不过这不是指每个字的部首,而是像那些比较简单的部首。不过要说毒字和母字一点联系都没有,似乎也不妥。
不是有句话叫“最毒妇人心”,母亲对于自己的子女确实是呵护有加,但是对于其他人的子女就未必如此了。
尤其是古代的皇宫中,为了争夺皇子的继承权,那些妃子对于其他竞争者显然不会表示得很热情。她们都想依靠儿子成为皇帝而获得更高的地位,由此可见,毒字中有母字也不是没有道理。
繁体字简化的时候,简化汉字的人员显然不会凭空将一个不相干的字作为部首。不管是古人造字上的不同,还是汉字简化时特意这么做的。一般人显然不会没事将毒和母亲联系在一起,这样无疑是在找茬。
母亲如此伟大,为何“毒”里有个“母”字?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母亲肯定是和“毒”没有关系了,但是“毒”字竟然里面包含着“母”这个字,为什么呢?一开始的毒字,肯定是个母这个字无关系的。
说文解字中的毒,是上面这个写法,“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毒。”这是个象形字演变而来的篆书,上面的部分代表有毒的草,下面部分代表有毒的虫子。这也是古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有毒的东西,就是有毒的植物和动物,对当时的人们生命有一定的威胁。
古文的毒字,还有上面这种写法。
按照现在的写法就是下面这个:
从刀䈞,我们都知道,刀是凶器,所以这个毒,是和刀相关的。出土的秦代的简牍中,毒字的写法如上,可知下面也不是母,而是一个毋。
很长历史时期,毒字下面都不是母,而是个毋,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这样写的。如果换成楷体字,应该是下面这个:
而现在的简体字,将下面的毋变成了母,所以就有了现在毒的写法。
由此可知,毒字的本意,和母并没有太大关系。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母亲如此伟大,为何“毒”里有个“母”字?
为何“毒”字下面有“母”字,这事说起来确实咬文嚼字了,细想仓颉造字也是传说,这毒字是谁造出来的,也无法去考证。从边旁部首起算,肯定是先有“母”字,后有“毒”字,这毒字里有“母”字肯定是事出有因,造字者将这悬疑留与后人,后人有兴致可各抒己见。
“母”字是对动物界雌性动物的总称,母猫母狗在人的直视生活中,在获取食物的同时,都是“母辈”先尝,可能有人认为母辈嘴馋?实际并不是,因为母辈可能认为食物有毒(是否能吃),先尝试一下,觉得没事,再让下辈食用;就是母鸡啄食喂小鸡也是如此。
这“毒”字上有“主”字,不就是主人先尝毒吗?后来演绎成"君患病臣尝药,子患病父尝药",这偿药不就是试毒吗?
在动物界,母爱是伟大,对下辈确也呵护有加,可这种本能只专注于自己遗传的直系下辈,对非己遗传的却无动于衷,甚至排异。母辈在自己下辈遭遇危险时,母辈为保护下辈与敌对一方就显露出凶残的一面,犬牙利爪无其不能,挣扎到最后的鱼死网破,所以人性看到了母性另一面的“歹毒”,“最毒妇人心”也由此刻画出人伦之中女性的骨子里潜在的歹毒。
母亲如此伟大,为何“毒”里有个“母”字?
本来不想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看了所有答主的文章,觉得有必要说几句不同观点。
毒,毒害也。大家在讨论“毒害”的时候,很多人却被百度“毒害”了,有人一字不落把百度上的文章搬到了这里,也有人经过了加工整理,但还是有“操作”之嫌。
要弄清“毒”字为什么是“母”,就不能不说古人造字。大家都知道,古人造字共有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象形和指事是两个独体字造字法,与毒字无关,转注和假借是两个用字法,也与毒字无关,在这里我们不多废笔墨,剩下两个造字法是会意和形声法。
会意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组成一个新字,如“解”字,用刀把牛和角分开,三个字放在一起组合成解字,显然,“毒”字不是会意字。
那么只剩下形声法了,何谓形声?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字,比如樱花的“樱”字,形旁是“木”,表示树木,声旁是婴儿的“婴”字,表示这个新造的字读“婴”音,这个字,与婴儿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毒”即是形声字,最古老的篆字,毒字应该是草字头,下边一个副字,形旁是草,表示是一种草,声旁是副,表示读副音,后来文字进化,演变成上边一个“生”下边一个“母”,说文解字注解: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从草从毒。有人说,生字下边是“毋”字,也正确,因为古时候“毋”和“母”是通用字,有人说,王羲之写的下边是“毋”字,颜真卿写的下边才是“母”字,其实,都是一个字。
“毒”字,与母与毋都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读音而已。
这个命题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形声字当做会意字来让大家讨论,把很多人都带沟里去了。
母亲如此伟大,为何“毒”里有个“母”字?
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演变而得来的,是真正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结晶。
至于现在大家看到的“毒”字,为什么下面是一个母字呢?
这个字你要参考小篆形式了,不是说最毒妇人心。
“毒”在小篆里的写法:上面是个“生”即生命,下面是个“毋”即否定,拒绝;连起来就是生命所拒绝的有害物质。
后来在小篆演变的过程中“毋”讹变成了“母”,所有才有了你们误解的“女人最毒”等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提到的:“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意思就是有毒之草滋味厚涩,从屮部。
【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毐。”则“毒”是上下结构不错,但下面是“毐”不是“母”嘛,这一拆错就会生发出许多不必要的想象来,所以拆字不慎往往把锅扣到造字头上(康熙字典的分部系统中才有“毋(母)字旁”),看到只有“母”成字便误把“毒”与女人(女性)联系起来。
“毒”跟女人没有任何关系,就现有的古文字资料与文献看,没有任何证据能说明“毒”最初与女人有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