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胆固醇可逆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抠一下字眼,低密度胆固醇的表述并不准确,一般全称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是人体血脂中占比最高的胆固醇,这些胆固醇以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的形式,溶解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是转运胆固醇值全身组织细胞利用的最重要脂蛋白,其所含胆固醇数量,占总胆固醇的60%以上,因此,在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时,控制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是血脂指标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没有之一。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需要分层管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多高才算高,不同的检查机构,标准略有不同,一般情况下,检验报告单上的限度值都在3.2或3.4mmol/L左右,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超过这个值,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偏高,通常也伴随着总胆固醇的偏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还是不高,并不能单单只看检查报告单上是否超标,是否有向上的箭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体高不高,应该看心血管疾病综合风险评估的情况。也就是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高低,根据不同的心血管风险分级,其达标的安全范围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一个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如果超过1.8mmol/L,虽然还未超过3.2的报告值,但同样也可以判定为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患者,所谓高危风险,是指未来十年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几率超过10%,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进行控制了。
因此,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我们一定要风险分层的概念,不同的风险分层,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求达到的控制目标,也不一样,仅仅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到3.2以下的达标范围内,很多时候还是远远不够的。
通常情况下,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属于心血管疾病极高危风险,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心血管疾病的二次发生,应该严格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到1.8mmol/L以下的水平;无心血管疾病患者,但经过风险评估属于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也应该至少控制到2.6mmol/L以下;而对于心血管疾病风险中低危的情况,则可以考虑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不超标(3.2mmol/L以下)的范围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逆转吗?如果你是问:已经升高的、超标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否降下来,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生活上控制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增强运动,避免熬夜等方面,都有助于加强血脂代谢能力,有助于改善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如果已经在生活上进行了严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仍然超标的朋友,还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来改善和调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他汀类药物目前还是最常见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的胆固醇合成来实现降低血脂,特别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的效果,除了他汀药要,依折麦布、普罗布考、考来烯胺等,也都是可以调节血脂的药物,近两年上市的PCSK9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活性,有很强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每个月仅需注射一次,就能够达到强于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效果,对于使用他汀不耐受,经济条件好的朋友,也可以考虑使用。
而如果你问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不能逆转?通常情况下,对于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比较难以逆转的。如果这种逆转是指使动脉硬化斑块彻底消失,动脉硬化得到逆转,目前来说还没有这么先进的治疗方式或者药物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这种逆转是指让动脉硬化斑块变小,动脉狭窄程度得到缓解,有些临床研究显示,通过严格控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及载脂蛋白A1的水平,有可能会使斑块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并非是完全消失。实际上我们不必可以追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失,对于一种综合年龄、遗传等多种不可控因素的慢性进展性疾病,我们更应该注重的,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是控制好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尽量的稳定斑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带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低密度胆固醇可逆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血脂检测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项目,与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与胆固醇结合,将胆固醇运输到肝脏以外的组织中,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时,会通过受损的血管内皮进入到血管壁内,从而被氧化,这时我们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就会对其进行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最终发展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核心成分。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就是由低密度脂蛋白发起的,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一旦导致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或脱落后形成栓子,则可能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所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那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逆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我们预测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指标,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控制目标。这主要是根据每个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来决定的。
对于我们普通健康人来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只需控制在3.4mmol/L以下就算达标,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来说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而心血管疾病的极高危人群控制在1.8mmol/L以下。心血管疾病指的危险分层主要是根据是否曾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吸烟以及自身血脂的情况与年龄等因素来区分的。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如果高于正常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服用调节血脂的药物(心血管疾病高危与极高危人群需要服药)是可以降低的,也就是说是可逆的。
1.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食用油使用植物油,适当摄入鱼虾类、家禽类、蛋类、奶制品等食物以及不吸烟、尽量也不饮酒等等
2.调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药物主要为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等,但药物的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以上,感谢阅读,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哦,希望能帮助到您。我是医师杨浩,专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医学常识,欢迎关注本头条号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