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高血压能够引起肾病吗?

长期高血压会伤肾吗?当然会的!高血压肾病是高血压的重要靶向器官损害之一,值得引起我们积极重视。

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肾脏功能

我们的肾脏是一个很精密的机器,它有上百万个肾单位组成,负责着我们身体的过滤排泄功能,在肾脏中,含有丰富的微血管,高血压长期不控制,肾脏的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都会长期承受高压,导致肾脏的过滤功能受到影响,长期受到影响的肾小动脉会发生硬化,肾单位的功能也会逐渐出现变化,导致出现蛋白尿,肾功能逐步下降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还是不控制,肾脏功能还会出现逐渐下降,由微量蛋白尿发展为大量蛋白尿,甚至出现红细胞尿等问题,最终甚至能够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等终末期疾病。

肾功能的损伤会影响高血压的控制

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肾脏的保护,不光是高血压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而肾脏出现损伤时,也会影响高血压的控制,肾脏不但有过滤功能,还有内分泌功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调节血压的重要系统,而肾脏功能的改变,也会导致该系统的异常,从而使得高血压更加的难以控制,而有的高血压患者,长期不控制血压,回导致肾脏的硬化问题,肾脏硬化会导致出现舒张压超过130的恶性高血压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会导致血肌酐的迅速升高,短时间内就可能发展成为尿毒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高血压和肾脏健康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高血压会伤肾,肾功能的受损也会影响血压,两者相互影响,更是会形成恶性循环,危害身体健康。

高血压患者如何保护好肾脏功能

高血压患者想要保护好肾功能,减少高血压肾脏损伤的发生,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尽快的把血压控制住,血压控制住了,高血压引发肾脏损伤的几率就会降低,如果能够长期控制血压稳定达标,高血压就不会对肾脏健康形成影响,用药方面,对于没有出现肾功能重度损伤的情况下,临床上常用的沙坦类、普利类药物都是具有改善微量蛋白尿问题,具有护肾作用的降压药,特别是时候于有慢性肾病、糖尿病问题,伴微量蛋白尿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

高血压患者保护好肾脏功能,除了做好血压控制,尽量减少血压升高带来的肾脏损伤以外,也要注意其他慢病对于肾脏健康的不良影响,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和高尿酸问题,不光高血压不控制伤肾,糖尿病和高尿酸不控制同样也会损伤肾脏功能,是高血压伴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可以考虑选择SGLT2抑制剂类的降糖药,这类药物同样能够改善蛋白尿,降糖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降低血压,是具有很好肾脏保护功能,是很好的降糖药物,高尿酸问题则要根据严重程度,轻度的高尿酸问题,可以先不服药,通过生活上的调理来加强尿酸控制,而如果发作过痛风或肾结石问题,有痛风石形成的朋友,单纯高尿酸超过540μmol/L的朋友,也建议通过服用药物来控制尿酸水平,保护肾脏健康。

长期高血压能够引起肾病吗?

长期高血压是可以引起肾脏发生慢性损害的,而慢性肾脏损害也会引起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肾病及肾脏性高血压,两者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高血压引起的肾脏损害是由原发性高血压所导致的肾脏小动脉或肾实质损害,出现蛋白尿之前已有5年以上的持续性高血压。

考虑高血压肾脏损害需要考虑一下几点: 高血压先于肾脏病病变,出现尿蛋白前一般有5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 常伴其它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心血管疾病,如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等。 24h尿蛋白定量通常<1-1.5 g;镜检时有形成分少。 进行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管功能损害大于或先于肾小球功能损害。 肾活检符合高血压引起的小动脉硬化。

高血压肾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积极有效控制高血压,避免或减轻肾脏损伤。积极控制高血压的方式分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减轻体重、规律运动、限制钠盐摄入量、限酒、戒烟。

药物治疗方面,ACEI/ARB类降压药较其它抗高血压药物更有肾脏保护性。这两类药物具有减少蛋白尿的功效。但是这两类药物在肾脏病使用人群中需要注意的是有肾脏血管狭窄、血肌酐水平>256umol/L者,以及高钾血症者是禁止使用这两类药物。

ACEI类降压药主要有卡托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等等以xx普利结尾的药物。 AECI类药物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慢性咳嗽,主要是该药可引起血中缓激肽、前列腺素等物质增高。因此AECI引起咳嗽时,可选择ARB类降压药主要有缬沙坦、氯沙坦、坎地沙坦、厄贝沙坦等以xx沙坦结尾的药物,ARB类药物没有咳嗽的副作用。虽然该两种药物可用于延缓肾脏损害,但是该两种药物是不能同时使用的。

长期高血压能够引起肾病吗?

高血压长期血压不达标,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引起肾脏病变,常见于年龄在40~50岁以上,高血压病史5~10年以上的高血压人群,尤其血压长期处于150/100mmHg以上的更容易发生。而且高血压与肾病之间会相互相互影响,从而使病情加重。所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达标是预防高血压肾病发生的关键。

高血压肾病的降压目标:

对于已经发生了肾脏病变的高血压患者更应当严格控制血压,目标血压为130/80mmHg以下或者更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适当放宽至140/90mmHg。

高血压肾病的降压药物选择:

药物可以优先选择普利类或沙坦类、噻嗪类利尿剂、地平类降压药等。但需注意相关禁忌症,如血肌酐>256μmol/L时禁止使用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所以,药物需在医生建议下使用。

此外,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定期检查也是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我是医师杨浩,专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

篇幅有限未能面面俱到,如需了解更多医学知识,欢迎关注“医师杨浩”

长期高血压能够引起肾病吗?

长期高血压可以引起肾病吗?

回答问题,看题眼!

高血压导致肾病?而不是肾病导致高血压!

所以这里说的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

肾脏本身的作用,是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水和钠盐,同时防止蛋白,血细胞等外漏血管。但是,高血压可使得【肾小球血管内血液压力增高】,导致【蛋白漏出至尿液里】,长期控制不佳,造成的结构破坏将难以逆转,逐渐出现肾损害,再就是慢性肾衰竭,最后可以导致尿毒症的发生!

高血压的发病基础就是动脉硬化,高血压肾病也是由于肾小球血管的硬化导致!

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分为良性高血压肾硬化症(由于良性高血压≥140/90毫米汞柱,长期作用于肾脏所致)和恶性高血压肾硬化症(原发性高血压基础上发展为恶性高血压,舒张压>130毫米汞柱,后引起的肾脏损害)

高血压和肾损害如果同时存在,会互为因果,互相加重。

高血压肾病发病率为42%,高血压病人一般经过15至20年后,甚至一级高血压不控制好的情况下7到10年,心、肾、脑等器官就已经出现损害了!这三个脏器,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肾脏!早期高血压肾病患者,缺乏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待确诊时往往肾损害已不可逆!这样,及早的明确诊断,显得十分重要!

怎么才能在【早期预知】有没有肾病的到来?

这就需要做:①微量蛋白尿的检测②胱抑素C检测。

所以,预防高血压肾病的发生,关键是保持血压的长期稳定达标控制,做到早知道早预防!

长期高血压能够引起肾病吗?

高血压,肾先亏,虚,才导致高血压,内脏也不好,血不足,血虚弱,祝全天下人要注意这些事,我是乡下人,不识几个字,我在这里祝:天下的人,老少宝重身体健康,。

长期高血压能够引起肾病吗?

是会引起肾病的。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的危害,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但对于肾脏的危害,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高血压和肾脏的相互关系,然后再调整好自己的身体。

高血压为什么会损伤肾脏?

弱国高血压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造成肾小球纤维化、萎缩,以及肾动脉硬化,进一步导致肾实质缺血和肾单位不断减少。

另一方面,因为高血压需要长期的药物控制,而药物的排泄又需要肾脏来工作。久而久之,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也会慢慢表现出来。

如果高血压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治疗,就会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最终会发展为尿毒症。

高血压肾病有哪些早期信号?

1、尿量改变

高血压肾病患者由于肾脏功能出现了亏损,会引起泌尿系统的变化,比如夜尿增多,蛋白尿和血尿等等多种症状。

2、视力模糊

这也高血压肾病的症状表现之一,患者会出现视力模糊、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渗血等状况。

3、恶心呕吐

高血压肾病还会引起患者一些消化道症状。发病原因是脑细小动脉严重而持久痉挛,使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而颅内压增高所致。

高血压肾病应如何治疗?

1、严格控制血压

血压要有效地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 (140/90) 通常在早期、轻度高血压和尿常规大致正常可以先不用药物治疗,保持良好的情绪、减肥、限盐、限酒、练气功、太极拳等等。

2、合理选择降压药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尽量使用长效降压药,比如说利尿剂,钙拮抗剂,受体阻滞剂。

日常生活中,高血压患者应如何预防肾病?

1、控制血压

患者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血压不要波动过大。在生活中要定期进行服药,不要一出现血压降低就停止服药。

2、戒烟戒酒

抽烟对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是很不利的,抽烟之后会让患者的血压升高,心跳也会因此而加快,会导致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小动脉出现收缩。

3、注意高血压肾病的早期症状

多数的患者在患上高血压肾病的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的,但是也有部分的患者会出现症状。如在晚上没有喝很多水的情况下,还会起夜很频繁这种情况就说明肾小管的浓缩功能已经下降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写在最后

除了上述的这些护肾方法以外,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的饮食也要注意,限制食用盐的摄入量。高盐的食物对于高血压患者很不利,摄入盐分过多会引起血压升高,进一步的损伤肾功能。

本文由老护士原创,欢迎关注转发评论,与老护士一起走上健康之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