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糖尿病多年,怎么判断自己病情的轻重?
糖尿病是一种慢病,其病程往往持续很多年,多年糖尿病下来,如何知道糖尿病的病情如何了?是否发展的比较严重了?是很多糖友关心的问题,其实,患糖尿病的时间长短,与糖尿病病情的轻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些朋友有糖尿病问题,控制的好,多年后健康状况仍然不错,而有些朋友有糖尿病问题,从来不去积极控制管理,却可能年轻时就并发症缠身,甚至危及生命。
说到这里,想起了身边的一个例子,多年老友的哥哥,从30多岁时就出现了糖尿病问题,原来有工作,活的也比较有劲头,血糖控制的也还不错,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工作了,天天在家抽烟打游戏,几乎不出门,没过几年,40岁出头的时候,就发生了视网膜出血的并发症,导致视力严重下降,已经几乎看不见东西了,经过手术后虽然有一定恢复,但仍然很严重,现在45岁左右,已经发展成了肾衰竭,靠定期的透析维持,这样的情况,虽然年龄不大,但这种病情绝对算是严重的情况了,虽然自从出现这些问题以后,已经比原来注意血糖的控制了,但这时候才去控制,岂不是太晚了?
糖尿病病程的发展,与糖尿病病程时间长短有一定的关系,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糖尿病严重与否,与糖尿病人有没有积极的对高血糖进行早发现、早干预、早控制,长期的对血糖平稳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糖尿病是否会发展为更加严重的病情,取决于糖尿病患者自身对于疾病的重视和了解程度,对自己生命的尊重程度。
糖尿病怎样算严重呢?当然首先看血糖控制情况,如果血糖控制的不好,或者应用多种降糖药物,都无法有效的控制好血糖,说明我们的胰岛细胞功能已经衰退的比较严重,身体的血糖调节功能也变得比较弱,这种情况下,不但容易出现高血糖引起的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出现低血糖的风险也会更大,低血糖不但会引起心悸、乏力、四肢震颤等症状,低血糖如果持续时间过长,还会损伤大脑和危及生命,严重的低血糖还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如果在充分应用降糖药的情况下,血糖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就说明我们的糖尿病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糖尿病是否严重,还要看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情况。之所以强调糖尿病要积极控制,主要还是为了避免长期高血糖带来的并发症风险,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两大方面。大血管并发症一般是指高血糖对心血管健康的危害,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微血管并发症则多种多样,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功能损伤,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都属于微血管病变的范畴。
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或者因心血管问题发生生命危险,这就属于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而如果糖尿病控制不良,出现肾功能衰竭,视网膜出血、足部溃烂等等严重并发症时,同样是糖尿病病情严重的表现。
因此,判断糖尿病病情是否严重,通常可以从血糖控制情况,低血糖出现风险几率,糖尿病并发症严重程度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评估。
想要减缓糖尿病的病程进展,减少糖尿病带来的健康风险危害,还是要求强调一定要对高血糖进行早发现、早干预、早控制。定期检查血糖水平,了解自身的血糖情况,当血糖出现初步升高时,就应该积极的引起重视,在糖尿病前期时就通过加强饮食调理和运动来控制血糖水平,当通过生活调理无法有效的控制好血糖水平时,在生活调理的基础上,就要加强合理用药,如果足量服用两种或多种口服降糖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时,还应该结合情况,适时的启动胰岛素治疗,总而言之,平稳的控制好血糖水平,长期的把高血糖控制好,是预防糖尿病病程进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以及保证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寿命的重要方面,如果等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血糖难以控制时,再去想办法控制血糖,就太晚了。
患糖尿病多年,怎么判断自己病情的轻重?
从治疗的目的上来看,降血糖近期重在减轻糖尿病症状、预防急性并发症;远期重在减轻胰岛细胞损害、减少慢性并发症。因此,患病多年的糖尿病患者,若未达到上述目的,说明病情控制相对较差。
糖尿病症状是否缓解
对于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疾病早期血糖升高幅度不大,症状不显著。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糖逐渐升高,可能出现排尿增多、饮水增多、进食增多以及体重下降。出现在不同的患者,症状可轻可重,部分患者甚至可无症状。除开这些症状,由于血糖利用障碍、能量供应不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疲乏、虚弱;由于尿糖对阴道皮肤产生刺激,部分女性可出现瘙痒症状。经过合理的降糖治疗后,这些症状会逐渐缓解。如果降糖方案不合理,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患病多年以后,这些症状依然可再次出现,尤其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时,在排除肿瘤、甲亢、焦虑、营养不良等其它因素以后,说明当前血糖控制欠佳,病情控制不乐观,多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是否发生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其发生与血糖的高低有关。血糖达到16.7mmol/L时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达到33.3mmol/L时可能出现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前者以酸中毒为主要表现,可能出现呼吸深大、呼出气体有烂苹果味;后者以严重脱水为主要表现,失水量可高达体重的15%。急性并发症的发生与感染、严重呕吐或腹泻、心脑血管意外等诱因有关,但发病的主要机制依然为胰岛素缺乏,说明当前胰岛细胞损伤较重,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降血糖,病情不容乐观。由于糖尿病为一进展性疾病,随着时间的延长,降糖难度也会增加,降糖方案需适当调整,因此治疗方案不合理也是诱发急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是否发生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损害的靶器官有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神经等。对心血管的损害,可表现为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等,如果运动后出现了心累、呼吸困难,说明心功能已经受损,病情较重;如果在运动或情绪激动后出现了心前区疼痛,说明冠脉狭窄较重,发生心肌梗死风险较高,病情严重。对脑血管的损害,糖尿病病程达5年以上,发生脑动脉硬化的几率高达70%,可能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也可出现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减退等痴呆症状,但最严重的为脑梗死。肾脏损害可出现泡沫尿,肾功能检查有肌酐升高,尿常规检查可出现蛋白尿。视网膜损害可表现为视力减退、闪光感,严重时可出现失明。神经损害可出现足部烧灼样疼痛或麻木。
无论是糖尿病症状,还是急慢性并发症,通过合理的降糖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均可改善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可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是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目标,可显著降低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部分患者会问:为什么不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若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可进一步减轻对靶器官的损害,但相比于从9.0%降至8.0%,或从8.0%降至7.0%,获益幅度会逐渐降低;更重要的是,控糖指标太严,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血糖波动幅度过大,依然会增加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当然,能耐受的患者可以更严格的指标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患病多年的患者,调整治疗方案时,降糖遵循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1-3种,按血糖控制情况依次增加)—胰岛素的原则调整,当口服降糖药增加至三种,治疗3-6月后依然无法控制血糖达标,应尽早启动胰岛素降血糖,不仅可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还可减轻对胰岛细胞的损害。
综上,糖尿病症状未缓解,反复出现急性并发症,或已经出现慢性并发症,均说明当前病情不乐观。通过调整治疗方案,如增加口服降糖药的种类,更换为胰岛素降血糖等,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可减轻糖尿病症状,预防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缓解病情,避免加重。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患糖尿病多年,怎么判断自己病情的轻重?
今年70岁35年糖尿病史,没有把控制血糖值当回事,至今没有做个一次糖化检查,甚至说不清这个项目名称。感觉糖尿病对身体影响不大,更体会不到糖尿病进程轻与重。
86年时意外查出糖尿病,当时餐前血糖22,在一个小单位任法人,工作忙一直没当回事,经过20多年,体重逐步从170斤降到130斤,仅此而以没有其它疾病,去年检查肝,肾,血脂功能指标正常。
我对糖尿病轻与重的看法是,特别是老年人保持正常体重很重要,有了正常体重,五脏六腑才有营养保证。我有时也会吃降糖药,吃的目的就是维持现在体重。要吃适当肉,保持自己的饥肉健康必不可少。
70岁老龄是人们谈论死亡时候,我却整天有用不完劲,跟50岁时身体生活都一样,一天步行10公里是常态,心不慌气不喘,一觉睡到大天亮。总觉得糖尿病相伴35年,隔死亡时间仍望不到尽头。糖尿病进程轻与重,跟患病时间长短关连性不大。
如果患糖尿病又血脂很高时,危险就在步步紧逼了,血脂高远超糖尿病危害,血脂高会造就惊天动地之事,会让人分分秒秒阴阳之隔。
我有一位血脂高的朋友,奇怪的是他硬知道他活不久了,做了心胋支架出院后就死去了,爱人死在前又丁克,几百万家业无人继承。一个字惨!两个字很惨!
患糖尿病多年,怎么判断自己病情的轻重?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有糖尿病的人都应当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因为糖尿病的治疗是长期而持续终生的,期间病情很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就要求对自己的病情有清楚的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那么如何判断病情有没有变化和进展呢?
糖尿病最基础的治疗是控制好血糖,终极目标是阻止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病情的变化也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检查做较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
第一,血糖控制情况- 空腹血糖:良好控制小于6.1mmol/L,一般控制小于7.0mmol/L,较差控制大于7.0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良好控制小于7.8mmol/L,一般控制小于10.0mmol/L,较差控制大于11.1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良好控制小于6.5%,一般控制小于7.5%,较差控制大于7.5%
可通过胰岛素释放试验了解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分泌水平越低,尤其是餐后半小时分泌的胰岛素小于空腹状态下胰岛素分泌量的5倍越多,表明自身胰岛功能越差,需要服用的降糖药种类及剂量越大,甚至需要注射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
第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心电图检查 可筛查是否存在心肌供血不足、心脏肥大、心律不齐等心脏的病变
- 脑血管检查 可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等看是否有动脉斑块,是否存在脑供血不足等。
- 眼底检查 可通过眼底检查看是否有出血、增生,眼底血管是人体唯一肉眼可见的血管,且是微小血管,是糖尿病导致血管病变最容易发生的部位。
- 肾脏检查 可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判断是否有肾损害发生,这是一项反映肾损害非常敏感的指标。
比如血压、血脂在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对其也要进行有效控制,标准是:
- 血压:良好控制低于130/80mmHg,一般控制低于140/90mmHg,较差控制高于140/90mmHg
-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良好控制低于1.8mmol/L,一般控制低于2.6mmol/L,较差控制高于2.6mmol/L
根据这些最基本的检查结果,可以对自己糖尿病控制效果进行评判,控制较差的项目越多表明病情可能有较大的进展,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应当进一步检查后调整治疗方案,虽然有些已经发生的病变可能已经无法逆转,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患糖尿病多年,怎么判断自己病情的轻重?
如果长期能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0内,餐后血糖控制在10.0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内,可以认为自己的病情控制良好。反之,如果空腹血糖经常超过9.0,餐后血糖经常超过11.1,糖化血红蛋白超过8.5%,那么属于病情控制很不好。
建议糖友们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总胆固醇控制在<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甘油三脂(TG)<1.5mmol/L。如果血压和血脂长期远高于此范围,则可认为病情控制较差。
患糖尿病多年,怎么判断自己病情的轻重?
我们常常抢救的心肌梗死患者中,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那么他的血管大多数都比较糟糕,因为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常常是弥漫性的。
糖尿病如果发现早,正规控制,那么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早期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并没有积极正规的控制,那么真是从头到脚都会遭罪。
糖尿病多年,我们如何判断自己的病情是轻是重?
首先最简单最初步的判断就是血糖是否正常,当然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最重要还有就是糖化血红蛋白,这三个指标代表近期血糖的情况。
但因为糖尿病多年,我们最关心的就是靶器官有没有损害:第一、微血管病变:查一个尿常规,当发现尿蛋白时,一定要当心,这个时候已经进入糖尿病肾病3期,慢慢发展,晚期发展为肾衰竭。注意调整药物,检测血糖情况。
查查眼底,视物模糊、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均是糖尿病合并的微血管病变,注意若早期发现,注意及时治疗。若出现有视物模糊,且不断加重情况,那需注意或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越长几率便更高,所以糖尿病人群需半年检查一次眼底。
第二、大血管病变:有一个非官方说法,那就是说得了糖尿病就是得了冠心病,有一部分人因为糖尿病感觉迟钝,即使发生心肌缺血,有时候心绞痛也不明显,所以糖尿病的患者如果出现胸闷气短心慌等等即使不是疼痛的表现,也需要重视,别以为不是心绞痛。必要的情况下,可行平板实验,冠脉CT或冠脉造影等检查。还可以四肢及颈部彩超检查,了解四肢动脉及颈动脉是否有斑块或狭窄。
第三、糖尿病足:血糖控制不佳,血管神经损害,伤口不愈合,容易破溃,只能截肢后才能好转!
第四、神经系统病变:有的患者心绞痛或心梗都不知道疼,那是因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出现肢体麻木、感觉性共济失调、亦可累及颅神经及脊神经。早起可表现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注意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第五、昏迷持续高血糖,失代偿期后,会出现恶心、呕吐或腹痛,极度口渴、尿量明显增多等,并常伴有头痛、烦躁、嗜睡,呼吸深大,呼气气味如烂苹果味,面颊潮红,口唇樱红。并发休克或心肾功能不全。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最终昏迷。
糖尿病的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我们一定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糖尿病,要不后悔莫及;我们判断自己糖尿病控制如何的时候,除了要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外,根据个人情况还需要看看有没有并发症出现,如果有那就说明情况在加重。
所以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无视糖尿病的态度。【心血管王医生版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