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低压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会好吗?

很有意思的问题,李药师来为您解答。

很多朋友,特别是中青年的高血压朋友,都会出现低压高的情况,而且相比收缩压,往往舒张压(低压)的控制难度更多,有的时候甚至吃了多种药物,低压都控制不下来,我们经常说,等年龄大了,低压想高都高不上去了,那是不是低压高就不用管,随着年龄增长自己就降下来了?

首先,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知,不管是低压高还是高压高,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早干预早控制才是最好的办法,确实是有很多65岁以上的高血压朋友,不但不会低压高,还会出现单纯收缩压高,低压偏低,压差大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与没有对高血压尽早的进行治疗干预有很大关系,高血压长期不控制,再加上高血脂、吸烟等因素的影响,血管粥样硬化逐渐加重,最终出现单纯收缩压高的问题,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而是因为没有积极的干预心血管的相关风险因素,导致动脉血管硬化严重或主动脉瓣膜关闭不严等问题才出现的血压情况,因此,如果说低压高不控制,到了年龄就会降下来,那是以血管严重硬化或心脏出现问题为代价的,为了降低低压高的问题,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加大,这样做当然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对于血压低压高的问题,还是应该早干预早控制。我们前面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中青年身上,而中青年人发现高血压问题的临床特点包括:血压升高幅度不大,以低压高为特征,没有感觉和典型高血压症状,伴有肥胖、血脂异常等问题,血压测量频率低,治疗的依从性和血压的控制率也都偏低。为什么会这样,还是因为年轻啊,年轻身体好,血压高一点也没感觉,不去查体根本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了,因为没感觉,也不愿意去改善和控制,这些都是导致中青年人出现低压高,最终发展成低压高压都高的情况的原因之一。

对于低压高的问题,不管是否用药,都应该首先要注意生活上的调理控制。限盐、减肥、加强运动锻炼、保持平和乐观心态,这些方面,都是控制好低压的重要方面,其重要性和对低压的调节作用,甚至很多时候强于药物的治疗作用。之所以会出现低压高的问题,一方面是血管一般弹性还不错,另外血流速度可能相对较慢,而心率变快,血液回流心脏不充分等,也都是导致低压高的重要因素,因此,低盐饮食,减少水钠潴留引起的血容量增加,控制肥胖,控制血脂,改善血液粘稠状态,加强运动锻炼,保持平和心态,控制交感神经引起的心跳加速问题,控制好心率,这些都是把低压降下来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戒烟限酒,避免熬夜,这些方面也都要注意,千万不要因为年轻就不在乎,等着年龄大了低压降下来,到时候低压降下来了,高压也会高,心血管风险还会大大增加,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正确的。

用药方面,对于低压高,推荐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有抑制作用的降压药,如沙坦类药物、普利类药物都是推荐使用的药物,这类药物能够抑制RASS系统活性,对于交感神经或RASS过度激活引起的高血压问题,有着良好的控制效果,心率超过80次/分的患者,可以优先选择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药物,这类药物能够减缓心率,改善心率加快导致的低压高问题。对于低压超过100或110的低压高情况较为严重的情况,可以选择联合用药来控制血压,沙坦或普利类药物联合噻嗪类利尿剂,或联合地平类药物的组合,沙坦或普利联合β受体阻滞剂的组合,对于控制低压高,都是可选的组合。

总之,低压高的问题,不管是单纯低压高,还是低压高压都高而低压偏高的情况,都应该要引起积极充分的重视,积极的对血压进行控制和干预,血压控制早达标,身体的心脑血管健康就能早获益。

高血压低压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会好吗?

高血压低压高,在临床上我们也称之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这类高血压的特点是收缩压正常,舒张压升高超过90mmHg,有研究统计,在我国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4%,以中青年患者多见,舒张压升高可明显增加冠心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与吸烟、饮酒、静坐、不健康饮食和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等多个因素有关,在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年龄、不良生活习惯、不良情绪等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加剧,血压会随之升高,高血压患者尤为明显,因此,即使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多见于年轻人,如果不加以控制,随着年龄增长,血压也会逐渐升高,不会自行恢复正常。

对于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应主动控制体重,肥胖或超重患者应减肥,低盐饮食,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增加新鲜绿叶蔬菜、水果和豆制品等富含钾和可溶性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戒烟戒酒,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有氧耐力运动,每周坚持5天,按时作息,减少工作压力,改善睡眠质量,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舒张压。

如果生活方式的调整无法使舒张压达标,那么应进行药物治疗,舒张压升高形成的机制为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心率加快,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慢心率,可降低舒张压,对于心率正常的患者,首选的降压药为长效钙通道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等,这类药物可有效扩张外周小动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舒张压,对于心率加快的患者,可以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断药,这类药物可减慢心率,增强降低舒张压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

高血压低压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会好吗?

首先要明确一点,不管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任何一项高于正常值,都要考虑高血压!按照收缩压、舒张压分,可分为三种:单纯收缩压高、单纯舒张压高、两者均高。任何一项偏高都属于高血压。

为什么低压会高?

单纯的舒张期高血压发生率相对来说比较低,大约占全部原发性高血压人数的15%左右,而且发病年龄较轻,多发年龄为35-49岁,男性居多。心脏收缩时形成收缩压,大动脉回缩时形成舒张压,而影响舒张压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是外周血管阻力。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多为年轻患者,这类患者血浆中肾素水平较高,大多有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加大。年轻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好,心脏射血时,动脉系统较易扩展容纳血液,所以收缩压表现不高,但在舒张期动脉血管回缩时,因为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加大,所以表现为舒张压升高。

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与肥胖、烟酒刺激、工作及家庭压力过大导致的神经紧张有关。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危害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多见于中青年人,这部分人数对血压升高耐受性较好,只有少部分人偶尔感觉到头晕、困倦的症状,大多数人没有任何感觉,所以确诊和治疗率都偏低。舒张期高压是高血压的早期阶段,与收缩期高血压一样,都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怎么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舒缓情绪压力是治疗舒张期高血压的重要方法。包括低盐、低脂和低糖的饮食,增加含钾、钙的食物。戒除烟酒,保证充足的睡眠,消除精神压力、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体重。药物选择上,年轻患者的肾素水平较高,可以选用β受体阻滞剂以及普利类或是沙坦类药物降压。

随着年龄的增长,舒张压会越来越低,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高血压收缩压高,但舒张压正常,甚至有时候舒张压低于60mmHg,但也不用担心,老年人主要参考收缩压即可,无需纠结舒张压低。

我是王药师,坚持用简单易懂的文字传播心脑血管疾病知识,为健康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留下一个赞吧!另外,如果您还有高血压的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高血压低压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会好吗?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血压的高压和低压,影响高压和低压的因素有哪些?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产生的压力,心脏在泵出血液时,血管受到血液的压力扩张,此时承受的压力称为收缩压,即为高压;当心脏舒张,大量血液会回流入心脏,血管便会回缩,此时血管承受的压力即是舒张压(低压)。

由此可知,无论是高压还是低压都会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心脏收缩功能是否正常,正常情况下心脏泵出和回流的血液量相等,血管中存在的血液量是相对固定的;二是血管能够随着心脏收缩造成的血液量变化而相应地扩张与回缩;三是血管中血液总量有多少,血液量越多血压也会越高,反之血压会有所下降。

实际生活中,有不少人尤其是年轻的血压会表现为高压正常,但低压升高超过了90mm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而很多老年人却表现为高压升高超过了140mm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低压却很低,于是有些人就认为年轻时低压高一点没啥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低压会不断下降,不是正好就正常了吗?

想法不错,可惜是大错特错,而且是很危险的,因为单纯低压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本该回缩时不回缩,时间长了就像是一根弹簧始终处于拉开状态反而会失去弹性一样,持续低压升高的后果即是引起高压的升高,最终高压低压都升高,成为了典型的高血压。

因此,低压升高超过了高血地的诊断标准,实际上是早期高血压的表现,是很多年轻人高血压的特点,必须按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进行干预,否则很快将进展为典型的高血压,更不会随着年龄的下降低压自然会下降,实际上老年人低压的下降其实是动脉硬化的表现,是因为血管弹性不正常,当血管扩张后不能自然回缩的结果,与年轻人低压升高没有可比性。

总之,低压升高是早期高血压的表现,不可大意,必须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尤其是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做起。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高血压低压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会好吗?

高血压这个病既然被确诊了,就得坚持服用药物来调理。不可以指望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会“自己好”。你低压高和血管,血脂的异常有关,在医生的指导下用点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药来治疗。有了高血压,最好戒烟戒酒,减少食盐和脂肪的摄入。多走路少坐车,多活动少打牌,心态平和少激动。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才能避免意外的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