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起到哪些作用?效果如何?
阿司匹林我们谈的很多了,但是还是有很多朋友对于阿司匹林的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到底有什么预防作用,应该如何应用阿司匹林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今天我们就继续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阿司匹林这个药物。
阿司匹林是一个百年老药,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药物。从最早的解热镇痛,到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抗血小板作用,阿司匹林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其药理作用也有一个不但被认识,被开发的过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的主要作用在于: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栓素A2的生产,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当动脉硬化斑块破裂时,或其他外界因素影响(如支架手术后)导致人体产生凝血生理反应导致血小板聚集,就会有形成血栓堵塞血管的风险,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就是来减少这种血栓风险的。因此,简单一句话,阿司匹林的心血管疾病预防主要是预防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在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上,如有较严重的冠心病,发作过心梗、脑梗等问题的患者身上,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应该长期服用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这一点在医学界是没有争议的,虽然用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过程,但循证医学的发展,也使得有大量的大数据临床研究数据表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方面,能够明确的减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减少死亡率,改善预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预防作用,通常说来,对于已发作过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在没有禁忌的情况下,一般都需要终身服用阿司匹林来进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方面,需要长期服药是值得注意的,而长期用药的安全性也是值得注意的,阿司匹林能够抗血小板聚集,在预防血栓的同时,导致的风险也是出血风险的加大,因此,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期间,要多注意出血风险的预防,包括胃出血,皮下出血,出血性脑卒中等,注意保护好胃黏膜,做好脑出血风险评估,在日常服药过程中和疾病调理过程中,注意出血风险,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对于尚无心血管疾病,但经过临床评估属于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朋友,是否要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目前还有较大的争议,但近几年的相关指南、专家共识中,对于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应用建议,逐渐是趋于保守的。多项大型的临床试验证明,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方面虽然有效,但其导致的出血风险抵消了这种身体的健康获益。
我们国家也在前不久(2019年7月份)发布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方面的专家共识,在这个专家共识中,对于阿司匹林的大型临床研究数据和欧美近期的指南建议都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同时也做出了相应的建议。内容比较多,给大家浓缩一下,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主要注意这几点——
1. 年龄,通常建议40岁~70岁的,未来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超过10%的朋友,在经过严格的出血风险评估后,确认为低出血风险的情况,才考虑应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
2. 生活方式调理的重要性,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患者,不管是否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都应该进行健康饮食结构,戒烟慎酒,控制体重,加强运动等方面的生活调理,这是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前提,其安全性要远远高于单单服用阿司匹林预防。
3. 控制好相关风险性疾病,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该在应用阿司匹林前,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并确认根治的有效性;而高血压患者,应该控制血压在140/90以下,这些方面,都是值得注意的,也是规避出血风险应该做到的。
4. 患者的意愿和患者教育,是否要服用阿司匹林,应该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全面认识服药可能导致的出血风险,在患者确有意愿,又评估好风险的前提下应用。
5. 在上述前提下,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患者,也应该服药控制好血脂,血糖水平,如果通过严格的生活调理和合理用药控制,仍然存在较多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无法控制,在评估属于低出血风险的前提下,应当考虑服用阿司匹林来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起到哪些作用?效果如何?
王医生,我不想吃阿司匹林了,能不能改成别的,贵一点也没关系,不差钱。
老赵,55岁,3个月前得过一次心肌梗死,术后一直吃着阿司匹林,最近听人说这个阿司匹林副作用太大,不能长期吃,于是今天来找我想把阿司匹林换了。
王医生简单粗暴的告诉他:不能换,就乖乖的吃阿司匹林,别折腾。
因为老赵是王医生的一位朋友,所以王医生可以这样回答,但这个疑问是很多心血管朋友都会有的问题,那么到底阿司匹林能给心血管疾病带来什么,效果如何,到底能不能换成别的药物呢?
简单说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目前的地位仍是基石,仍是老大。在心血管药物中抗血小板聚集是最基础的用药,在所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中分为两种:一种是阿司匹林,一种是其他药物。其他药物目前最常用的和阿司匹林作用接近的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等,那么为什么别的药物不能替代阿司匹林呢?主要原因是别的药物的实验研究并没有阿司匹林这么多,临床观察并没有阿司匹林这么长;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阿司匹林相对便宜。随着别的研究的不断深入,说不定在未来有一天阿司匹林能被别的药物替代,可是直到今天,各大指南的观点和建议,以及医院医生的建议仍是首选阿司匹林,只有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前提下,才能建议患者使用别的抗血小板药物来替代阿司匹林。
那么这个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到底是什么作用呢?什么叫抗血小板聚集呢?
我们简单说,我们的手指划破了,就会出血,为了止血就必须有血小板参与,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就能止血,这就是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这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只有血小板聚集后,才能止血,止血后我们经常会发现手指头上有血块。
可是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血管里面,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当心血管斑块,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血管垃圾,发生破裂后,也会发生类似出血的情况,这时候也会发生血小板聚集,也会为了止血而形成血块。可是血管内形成血块,也叫做血栓,血栓会堵塞血管,引起血管失去血流,没了血流就会引起心肌梗死,接下来会引起心衰,乃至死亡。
我们服用阿司匹林目的就是为了抗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不聚集了,就不会形成血栓,不形成血栓就不会引起心肌梗死,大大降低心肌梗死风险及死亡风险。
据统计心绞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使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下降1/3。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获益更多,可使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50%左右。陈旧性心肌梗死,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如果停用阿司匹林,再次心肌梗死的风险会升高1倍左右。
不管是从药物理论基础,还是统计结果,都证明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当然阿司匹林具有预防血栓的作用,但并不是大家都适合,目前明确的观点是,对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需要吃阿司匹林,比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搭桥、脑梗死、颈动脉严重斑块等等这些情况肯定需要吃阿司匹林,没有质疑。但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家族史、肥胖等等这些高危人群,要不要吃阿司匹林,需要具体综合评估,不能随便吃阿司匹林。
大家注意啊,是需要评分后决定吃不吃,而不是吃或不吃,不管怎么样,这么重要的药物,一定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而且确实需要监测副作用。
但肯定一点,至今没有什么药物完全可以替代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地位,至今无人撼动。
【心血管王医生版权】
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起到哪些作用?效果如何?
阿司匹林既往主要用于解热镇痛,现在因其小剂量长期服用能够起到抑制血小板活性、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所以目前主要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阿司匹林的主要适应人所有:①具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者,如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②已有心脑血管手术者,如支架介入术后、射频消融术后、左心耳封堵术后等;③具有男性大于50岁、女性绝经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早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中三项及以上的患者。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时,建议长期坚持服用,每日75~100mg,普通型应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而肠溶型则应空腹服用,睡前或晨起空腹服用均可。阿司匹林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有无消化道不适、出血、过敏、肝肾损害等副作用的发生,对于存在活动性消化道出血、出血体质、过敏、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孕期最后三个月的人群,应禁忌使用,同时阿司匹林也不宜与甲氨蝶呤合用。
感谢阅读,本文由@全科扫地僧原创写作,欢迎点赞、评论、转载,关注作者,获取更多健康知识。不足之处,敬请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起到哪些作用?效果如何?
阿司匹林和心血管疾病两个,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热门词汇,但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为阿司匹林经常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但正如提问者说的那样,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到底起到了哪些作用?效果如何?能不能有其他药物进行代替呢?
一、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起到什么作用?
阿司匹林的作用其实很多人都已经很了解,阿司匹林是一个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它可以有效的和血小板进行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达到抑制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因为阿司匹林抑制的是血小板聚集,而血小板急性的聚集,是在斑块不稳定的时候才出现的。所以事实上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预防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是预防急性的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通俗的讲也就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血栓事件。
二、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效果如何?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级预防也好,还是二级预防也罢,又或者是三级预防,都有着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阿司匹林使用以后的有效性和获益。也正是因为许多的临床医学证据,都是使用阿司匹林来做的临床实验,所以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的地位,也就至今无人能够撼动。大量的证据显示,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的减少时间和死亡。
三、阿司匹林效果那么好,为什么不让每个人都吃阿司匹林?
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阿司匹林既然已经被证实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又或者是三级预防中都有的非常显著的作用,那么为什么不能让每个人都吃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呢?这就需要谈到一个药物使用后的获益和风险比。阿司匹林作为一种药物,他也有自己的副作用和负反应,最主要的就是出血风险,在2018年新发表的两个大型的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低中危患者中进行一级预防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出血风险会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是一般人群,那么使用阿司匹林以后不但没有好处,还有可能会增加出血等风险,所以阿司匹林不能让每个人都使用来进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看懂了吗?阿司匹林再好也不适合每个人都来进行口服预防心血管疾病。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起到哪些作用?效果如何?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小板的作用,但现在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抗血小板治疗,每日有效剂量为 75-150 mg,预防或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心肌梗死等。那么,阿司匹林对这些疾病的预防效果如何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心肌梗死与脑梗死发病的共同特点为动脉堵塞,导致心肌、脑组织缺血坏死,引起动脉堵塞最主要的病因为动脉斑块破裂,聚集血小板,从而诱发血栓形成;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可预防血栓形成,长期使用,可有效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只要没有禁忌症,经专科医师评估后使用阿司匹林的获益大于风险,均应长期服用。那么,阿司匹林的禁忌症有哪些呢?①对阿司匹林或其它水杨酸盐过敏,或曾经使用这些药物诱发过哮喘发作,不能使用阿司匹林;②阿司匹林可加重消化道溃疡,增加出血风险,故有消化道溃疡与出血体质的患者,不能使用阿司匹林;③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禁用阿司匹林;④由于阿司匹林可增加甲氨蝶呤的血液毒性,因此,使用甲氨蝶呤的患者不能服用阿司匹林;⑤妊娠妇女在妊娠的7、8、9月也不能使用阿司匹林。
在排除这些禁忌症以后,具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可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严重高脂血症、合并危险因素的糖尿病、血压低于150/90mmHg的高血压患者、慢性肾脏疾病、合并多项危险因素或未来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10%的患者。这些患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所致出血风险,无论是使用前的评估,还是使用期间的监测,均应密切关注,尤其是有出血高风险的患者,不建议服用,否则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风险高于获益,这时使用阿司匹林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综上,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对于出血风险低、无使用禁忌症、有应用阿司匹林指针的患者,长期服用,疗效显著,获益明确。感谢大家的阅读!
医学莘期待大家的关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识!
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起到哪些作用?效果如何?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抗血小板主动聚集,触发凝血瀑布形成血栓。这对于血栓形成风险较高的三高患者而言,能够有效预防心梗、脑梗等危急病变,关键时刻可救命。
至于效果如何,这个不好说。不是说服用阿司匹林就不会出现上述危机病变,而是可大大降低几率。
下面,“问上医”就为您详细介绍阿司匹林的作用。
阿司匹林为何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下血栓形成的过程。当身体有伤口时,血小板会第一时间凝聚在伤口处以便堵住出血口。之后,依赖于维生素K而起作用的众多凝血因子会被依次激活。它们会将“溶解”在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编织成“无法溶解”的网状纤维蛋白,从而将聚集的血小板捆绑在血管壁上彻底封堵伤口。这一过程可简化为:血小板先聚集,而后凝血酶固定血小板这两步。正常情况下,这一特殊的作用机制是防止失血过多,保证身体健康的有力武器。
然而,除了有外伤可触发血小板凝聚外,血管内伤口(脂质斑块破裂)、体内有支架等异物,也可导致血小板主动聚集,进而引发后续一系列凝血反应,导致体内血栓形成。
一旦血栓随血液流动,堵塞到某个细小的血管分支,可引发极其严重的后果。例如脑梗、心梗等等。这类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动脉,预防它需要服用抗血小板主动凝聚的药物。阿司匹林就是其中之一。
血小板聚集有赖于其外膜上的受体之间相互连接。阿司匹林可霸占血小板外膜上的受体,并与它不可逆的结合,使得血小板即使聚在一起也无法真正“牵手”。
哪些人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容易出现内部血管伤口、血管内有异物的人都常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1)血管内部伤口
与血管融合在一起的脂质斑块脱落,会造成血管内部伤口,引起血小板聚集。因而那些脂质斑块形成速度过快、脂质斑块容易脱落的患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高胆固醇患者、高甘油三脂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偏低的人群、糖尿病患者、爱吸烟的人、肥胖者体内脂质斑块形成速度过快。
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就像高压水枪,容易冲脱脂质斑块。
(2)血管内异物
有过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人,有心脏病、接受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使血流绕过堵塞部位进入心脏)、置入过支架(保持动脉张开)的患者,常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哪些风险?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最大的不良反应就是胃肠道症状和出血倾向。很多人服用阿司匹林后或多或少有反酸、食欲差、腹胀、腹痛等症状,因为阿司匹林会抑制一些保护胃粘膜的激素的合成,严重时会引起胃粘膜糜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极少数情况下会导致大脑出血,甚至可能导致残疾或死亡。一些医疗状况,如不受控的高血压或溃疡,可能会提高出血风险,但在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后使用阿司匹林的利大于弊。
以上内容由“问上医”编辑整理,想了解更多权威健康知识,欢迎关注我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