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吗?
运动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吗?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不能绝对的说:只要坚持运动,糖尿病就不会发生,但是通过合理运动,对于降低糖尿病发生率,改善血糖代谢,都是非常重要和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糖尿病治疗的“5架马车”中,运动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不管是糖尿病的预防还是治疗,合理运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合理运动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为什么要预防糖尿病?主要还是我们身体出现了血糖代谢的异常,或者有相关可能导致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的疾病等。
比如说每年体检,血糖出现持续的升高,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超过6.2但未超出7.0的水平)的情况;比如说空腹血糖正常,但进行糖负荷实验时,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水平超过7.8,但还未超过11.0的情况,这些情况,往往都是糖尿病患者真正被确诊为糖尿病的初期阶段和过度阶段,如果此时不加以重视,也不加以控制,可能用不了几年,甚至用不了多久,就会发展为真正的糖尿病。
还有一些慢性代谢性疾病,会影响血糖的代谢,导致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比如说高尿酸问题,有高尿酸问题的患者,可不要仅仅以为是可能会发作痛风那么简单,高尿酸也会影响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影响血糖代谢,导致新发糖尿病的几率增加,除了高尿酸以外,高血压患者也要注意控制好血压,减少高血压导致的糖尿病发病风险。
如果您已经出现了血糖代谢的异常,或者已经出现了相关的一些慢性代谢性疾病,而本来没有坚持运动的习惯,经常久坐,同时身体还存在体重超标甚至肥胖等方面的问题,那么赶紧运动起来吧,你会发现,通过加强运动,调节的不仅仅是您的血糖情况,运动对于您身体的健康获益和改善,是多方面的。
1. 多数血糖代谢出现异常的朋友,在初期都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所谓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的胰岛素分泌是正常的,但身体对于胰岛素分解血糖代谢的敏感性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血糖调节能力下降,血糖水平出现波动的风险增加,而加强运动,合理运动,能够改善人体的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风险。
2. 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骨骼肌细胞对于葡萄糖的利用,加强葡萄糖的分解代谢,减少糖分在血液中的累积,对降低和改善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等问题,都有很好的效果。
3. 运动能够改善机体的整体代谢功能,除了能够促进血糖调节,对于高尿酸、高血脂、高血压等三高问题,也是很好的生活调节方式,而三高问题改善了, 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也会进一步下降。
4. 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对于身体肥胖,又有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朋友,通过合理的运动,可以更好的控制体重,甚至如果在科学的膳食和运动指导下,可以把体重控制到正常范围,控制好肥胖,是改善血糖代谢的重要方面,有的时候,体重下来了,血糖异常的问题也就改善了,甚至正常了。
5. 合理的运动除了可以增强体质,还有有利于释放压力,改善睡眠,对于心情和睡眠的调节,同样是改善身体各方面代谢机能的重要方面,因此,很多时候,心情放松了,睡的也更好了,血糖水平也会跟着降低和改善。
如何合理运动预防糖尿病对于如何运动的问题,还是建议大家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和调整运动。
一方面运动强度要足够,比如说我们说的走路运动,你每天可能都在走路,在工作上如果需要经常走动,每天走够6000步也并非什么难事,但这样并不算是真正的运动,也起不到锻炼身体,改善血糖代谢的作用,而如果专门抽出时间,控制配速,在一定时间内,快步走完6000步,这样的走路,对于预防糖尿病来说,就是有锻炼作用的,也是很好的运动。
另一方面,对于长期不运动的朋友,也要注意循序渐进。比如说,从来不运动,第一天运动就要跑5公里,这样做是很不明智的做法,不管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都要合理安排,循序渐进,不要把有氧运动做成了无氧运动,更不要因为超强度运动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无论如何,先动起来,控制好强度,逐渐的增强强度,加大运动量,才能使身体更好的获得锻炼,也能够更好的预防糖尿病。
对于运动强度的把握,通常可以运动时的靶向心率来作为衡量标准,通常对于中青年人,可以把运动的最大心率控制在220减去年龄这样的水平作为最高心率,而靶心率则控制在70~80%最高心率这样的水平即可。
运动强度的把握很重要,而还有一点更重要的,就是坚持!建议预防糖尿病的运动锻炼,每周运动时间应不少于5天,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只有持续的有效的锻炼,才能够真正的起到改善血糖,预防糖尿病的作用,有研究显示,如果运动间隔时间超过3~4天,则运动对于预防糖尿病的积蓄效果就会大大减弱,甚至逐渐丧失。
总而言之,坚持合理运动,是预防糖尿病、减少新发糖尿病风险的好方法,为了血糖健康,也为了身体的整体健康,赶快运动起来吧。
运动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吗?
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免疫力,提高身体肌能,增强抵抗力,增强体魄,从而能够预防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或者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对于糖尿病患者,运动是必不可少的。运动可以达到预防糖尿病的效果,但是不仅仅靠运动就能预防糖尿病,还要在饮食和作息时间上下功夫。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少糖少盐少调料,多吃粗粮多喝水,早睡早起。
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也是引起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而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最好方法就是运动,所以说,运动有利于健康。
那么,具体要怎么运动呢?最好就是做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就是动作较为舒缓,持续时间长,运动中能够增强人体对氧气的吸收和呼吸循环,从而使身体增加耗氧量,有助于改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有氧运动有很多种,比如,慢跑,快走,游泳,爬山,骑自行车,做体操,做家务等都是有氧运动。
保持运动,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但是,并不只是靠运动就可以预防糖尿病,还需要管住嘴。平时少吃糖多喝水,重口味的食物要少吃,酱料多的食物也要少吃,多吃水果代替喝果汁饮料等等,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坚持运动,烟酒少碰,定期体检,自我监测血压糖,学会放松,排解压力,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平常心。
指导专家:张英泽,副主任医师,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内分泌科。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医杂病。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运动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吗?
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是治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糖尿病患者在整个病程中保持适当的运动,你将能够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并将血糖水平保持在正确的范围内。控制血糖水平对于预防神经病变和肾脏疾病等长期并发症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运动的好处:
运动有很多好处,但最大的一点就是它可以更容易地控制血糖水平。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过多,或者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来处理它,或者因为他们的身体产生了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运动具有一下的几点好处。
好处一,降低血糖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运动都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时,肌肉利用葡萄糖的方式并不需要胰岛素的帮助。换句话说,当你运动时,就是肌肉消耗葡萄糖的过程,可以直接降低血糖。
好处二,减轻胰岛素抵抗
如果糖尿病患者是胰岛素抵抗导致的,因为胰岛素即使足够,但是细胞对它已经没有了反应,血糖就降不下来。运动过程中会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性,从而让细胞可以更好的利用和转化葡萄糖。
好处三,预防并发症
运动还可以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避免长期并发症,尤其是心脏病。患有糖尿病的人容易发生动脉硬化,这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运动有助于保持心脏健康和强壮。此外,运动可以帮助保持良好的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避免动脉硬化。
虽然运动几乎适合每个糖尿病患者,但是如果你的腿部有伤,那么是不建议进行运动的,又或者你现在处于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期,也是不建议进行运动的,要想进行运动,你还必须保证血糖的平稳,无论是运动前还是运动后。
运动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吗?
运动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而且当糖尿病发作之后,运动是有益于控制血糖的。
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经常会出现运动的认知错误和管理误区:一些人认为运动量越大越好,一些人认为将永久告别旅行。糖尿病患者的科学运动方式是这样的:
1、必须在专业医护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不能过大,不能逞能,也不能运动量过小。
2、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运动的科学和规律。
3、第三要运动前做好准备热身,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身体的感受,时时看到自己的变化,运动后要注意检查脚部,并监测血糖的变化。
4、不能把运动神化。运动期间,注意饮食和药物的调整,既要监测血糖,确保血糖平稳达标,还要适时根据它的动态变化做出运动方案的改变。
5、一些以前喜欢旅游的糖友,得了糖尿病之后,放弃了旅游的想法,这就是因噎废食。
如果血糖平稳之后是可以外出旅行的,这点是支持的,但是要注意另外一点:要结伴而行,而且随身携带相关药物及注射工具,你的足部防护是关键的一点,要时刻关照。
更多贴心科普,尽在辽沈名医!专家支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旷劲松运动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吗?
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缺乏运动的疾病,超过8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肥胖及缺乏运动有关。进行规律运动者,患糖尿病风险可以降低15%-60%。对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推荐进行有氧运动,每周至少5次,每次不小于30min;每周2次中、高度运动,每次不小于20min,有氧运动可以更好的消耗葡萄糖、动员脂肪,推荐的运动处方为:慢跑、爬山、游泳、太极、骑车、快走。
有氧运动的好处
1、有氧运动可以有效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2、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显著改善血糖异常。
3、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脏功能和肺功能。
4、可以减轻体重,有效控制肥胖。
5、可以降低血胆固粗和甘油三酯水平,是治疗脂肪肝的最佳方式。
6、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7、可以缓解精神紧张,有效改善睡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