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类降压药,可以和沙坦类降压药替换着吃吗?
普利和沙坦类药物,确实像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但相似的同时,又各有优势,具体选择普利类降压药,还是要根据药物的降压效果,身体的副作用情况,身体的耐受性,身体需要的靶向器官保护情况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考量。
普利和沙坦的相同点普利类药物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从而达到减少血管紧张素的生成,最终达到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达到抑制血管紧张,降低血压的作用;而沙坦类药物则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它的药物作用更加直接,直接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达到抑制RASS的作用,同样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降低血压。因此,从作用机理上来说,两者很类似的,简单说,这两类药物都属于RASS抑制剂,都能够有效的降低血压,保护肾脏,保护心血管系统,都是很好的降压药。
除了作用机理的类似以外,在药物作用时长上,除了最早的卡托普利属于短效药物,其他的普利类药物和所有的沙坦类药物,都属于长效的降压药物,一般每天服用一次即可,用药依从性都不错。虽然各种普利和各种沙坦,由于药物结构上的差异,药效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上其降压效果和降压作用还是类似的。
两个药物还有相同的禁忌症: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和妊娠患者,都禁止服用普利类和沙坦类药物。
普利和沙坦各有优势这两个药物没有明确的孰优孰劣,可以说是各有优势。
沙坦类药物的优势:相比于普利类药物,沙坦类药物直接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更充分,更直接的阻断RASS,避免了血管紧张素Ⅱ的“逃逸现象”,降压效果更直接;除此之外,沙坦类药物极少发生干咳的副作用,因此常用作服用普利类药物干咳不耐受的患者作为替代药物服用。
普利类药物的优势:相比于沙坦类药物,普利类药物除了能够抑制血管紧张,还具有减少缓激肽降解的独特药理作用,缓激肽这个物质的累积,一方面有可能引起干咳的副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缓激肽具有修护心肌细胞的作用,因此,对于心脏的靶向器官保护方面,普利类药物有着沙坦类药物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
普利和沙坦如何选?对于有如下情形的高血压患者,可以这样选择普利类药物和沙坦类药物:
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普利、沙坦都可以,主要看身体耐受性。
2. 高血压合并急性心梗、心衰等问题,首选普利类的药物,如果普利类不耐受,可用沙坦替代。
3. 高血压合并肾病,有微量蛋白尿者,普利沙坦都可以,主要看身体耐受情况。
4. 高血压合并缺血性卒中:普利类加噻嗪类利尿剂是优选方案。
5.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普利类药物由于沙坦类,有助于逆转视网膜病变。
总之,这两个药物,普利类的靶向器官保护作用,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普利类药物有引起干咳副作用的可能性,特别是我国患者,这种干咳的发生几率更大,因此选择普利类药物还是沙坦类药物,还要根据患者的身体耐受性情况来确定。
普利类降压药,可以和沙坦类降压药替换着吃吗?
普利类降压药,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主要包括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沙坦类降压药,即血管紧张素受体1拮抗剂,主要包括厄贝沙坦、坎地沙坦、氯沙坦等。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他们的医学名前都有“血管紧张素”这几个字,可能正纳闷普利和沙坦是不是同一类药。不错,他们都属于RASS系统阻断剂,只不过各自阻断的位点不同而已。
普利和沙坦类降压药,降压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是心内科医生的常用药。他们有两个特点,起效较慢,但长期服用,不仅可降血压,还可使心血管受益;其次,他们与利尿剂联用,不仅可增加降压疗效,还可降低普利或沙坦引起的高血钾不良反应,降低利尿剂引起的血糖波动。基于普利和沙坦可逆转血管壁肥厚,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抑制左室重构,保护肾功能,增敏胰岛素,故尤其适用于合并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二者适用于各种类型高血压,长期治疗可稳定降压。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建议普利和沙坦换着吃,虽然他们都属于RASS系统阻断剂,但毕竟阻断的位点不一样,降压机理有差异,若血压控制稳定,突然换用另一种降压机理的药物,可引起血压波动。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将普利换为沙坦:普利类药物可引起刺激性干咳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使用中不耐受,由于沙坦不会出现这些不良反应,故这种情况下,可更换为沙坦。
综上,不建议普利和沙坦换着吃,只有当普利类药物引起刺激性干咳,患者不耐受时,建议更换为沙坦。感谢阅读!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普利类降压药,可以和沙坦类降压药替换着吃吗?
这件事要看怎么说。
“普利”类降压药和“沙坦”类降压药,在降压的作用机制上,都是通过阻断人体内同一个影响血压的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来达到降压目的的。
“普利”类降压药,叫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抑制有收缩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II产生。“沙坦”类降压药呢,叫做“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是抑制组织器官上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去和血管紧张素II结合的。
这两大类药都是在阻断血管紧张素II作用的环节上,只是“普利”类药阻断在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的环节,“沙坦”类药阻断在血管紧张素II的受体部位,一个在上游环节,一个在下游部位,总体的作用都是一致的。这样呢,血管紧张素少了也降压,组织器官里血管紧张素的受体不接受血管紧张素的作用也降压。也因此,这两大类药在降压治疗中一般不主张合用。
当然,药物作用的具体细节方面还是有所差别的。
普利类降压药问世比较早,临床应用的时间长,对这一大类药物的各个具体药物的临床研究比较多,药物的临床疗效得到了很好的证实。沙坦类降压药问世比较晚,临床应用的时间相对短些,但这些年也做了不少临床研究,也都陆续证实了和普利类药相类似的临床疗效,加上很少有引起干咳的副作用(这一点,是普利类药物出现得比较多的副作用),所以临床应用沙坦类药明显增加,颇有点后来居上的势头,只是价格偏高。
所以,普利类降压药和沙坦类降压药的适应证、禁忌证大致是相同的。这两类药的好处,是在降压的同时,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脏器的其他损害,对心脏、肾脏有比较好的脏器保护作用。如抑制心肌肥厚,防治心脏扩大,保护心功能;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还有对血管壁的保护等,除了用于降压,还适合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糖尿病蛋白尿的病人。
前面说过,有些人吃普利类降压药后会出现干咳。如果干咳轻微,过一段时间能够适应,也是可以继续吃的。如果不能耐受这种干咳,或者越来越重,可以考虑换用沙坦类药物。如果服普利类药物后降压效果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是不必换药的。
再有,一些研究显示不同的沙坦类药物在脏器保护方面有所不同,也是可以根据病情选择换药的。比如厄贝沙坦的降尿蛋白作用,氯沙坦钾的抑制心室肥厚、降尿酸作用等。
不赞成在用药后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来回换药,一会儿沙坦,一会儿普利;或者不同的沙坦、不同的普利交替吃(这在临床上是可以见到的)。因为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代谢规律,药物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用才能在体内达到稳定的水平,持续地发挥疗效。频繁换药,不同药物的血药浓度不稳定,药物的降压作用也会波动,血压自然会波动,这对于患者的降压治疗是不利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普利类降压药,可以和沙坦类降压药替换着吃吗?
普利类降压药常见的包括:卡托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培哚普利等等。
沙坦类降压药常见的包括:缬沙坦、氯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等。
这两大类降压药都属于五大类降压药之一,是临床最常用的两种降压药,也是高血压的首选。
这两种药物,有着非常深的渊源,可是说是亲戚,在作用机理方面,普利的作用点更靠上,沙坦稍微靠下,所以,虽然是两种药物,但很相近。
普利和沙坦常用于哪些情况:1、高血压,是降压药的中坚力量,降压平稳,长效,保护靶器官,相对副作用小。指南推荐首选的药物。2、各种心衰:心衰的基石用药,可以抑制心室重构,防止心脏扩大,降低心衰住院率,降低死亡率。只要是心衰,都建议服用,可以降低心衰死亡率,最新指南对于沙坦的推荐指出:缬沙坦、氯沙坦、坎地沙坦作为心衰药物,而不是所有沙坦。
3、糖尿病肾病:可以降低糖尿病尿蛋白,糖尿病肾病的好帮手。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选择普利,如果普利出现干咳、喉头水肿等等副作用时,才会以沙坦来替代普利。
这是正确的关系:普利出现副作用,这时候用沙坦。当然如果出现高血钾,严重肾病肯定两种都不能使用。
但在临床从来没有说两种交替使用或联合使用!
总之,普利和沙坦都是不错的药物,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而不能交替使用。
【心血管王医生正式授权原创保护,如有窃取者一定追究法律责任。】
普利类降压药,可以和沙坦类降压药替换着吃吗?
普利类降压药可不可以和沙坦类降压药换着吃?这个问题临床上也常常被患者们问起。今天,张大夫来说一说这个问题。希望能够帮到手机前面的你。
对于普利类降压药和沙坦类降压药,他们就像一根藤上的两个果实,脾气秉性很相似,治疗的疾病也类似,同时降压效果也不相上下。那么,它们之间可不可以换着吃呢?首先,如果一位高血压患者吃其中一个药,没有什么不适和副作用,同时降压效果也不错。那么,真心没有什么必要调换着吃。但是,如果一个高血压患者正在吃普利类药物,发生了比较常见的副作用,比如说干咳,而这个患者还特别适合吃这一类的药物控制病情,这个时候就可以吃沙坦类降压药。也就是使用沙坦类降压药替换普利类降压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患者干咳的副作用会很快消失。
普利类降压药和沙坦类降压药都是非常好的降压药,用好了不但可以降低血压,还能保护心脑肾免受损伤。希望我的解答对大家有些帮助。
普利类降压药,可以和沙坦类降压药替换着吃吗?
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比较一下这两类药物,这两类药物都是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物,都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两类药物作用机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是属于同一大类的药物,都是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药物。生理情况下,肾脏分泌的肾素经过酶转换后生成血管紧张素Ⅱ,之后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血管紧张素受体,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当然血管紧张素Ⅱ还通过其他机制升高血压。基于以上原理,研发人员就研发了普利类药物和沙坦类药物,普利类药物可以抑制使肾素转换的酶,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从而发挥降压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培哚普利等,这类药物具有很好的靶器官保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预防作用,对糖脂代谢无影响,临床应用广泛,但是ACEI类药物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不良反应,它会引起10%~20%的患者出现喉咙发痒、陈发性发作的刺激性干咳,以夜间为重,严重的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这个时候就应当停用普利类药物了,就可以换用沙坦类药物治疗。
沙坦类药物不影响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但是它可以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结合从而发挥降压作用。常用药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这类药物不良反应少见,适应症与普利类药物类似,也同样具有普利类药物的优点,所以普利类药物不耐受患者可用转换为沙坦类药物治疗。
另外,这两类药物均应注意监测血钾及肌酐水平变化,禁用于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妇女及高钾血症者。
参考文献:
2011年高血压指南
常见降压药的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4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