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有什么区别?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他们属于同一类药物,叫做“质子泵抑制剂”,这类药物虽然名字不同,药物结构不同,但最终的作用机理都类似,都是作用于胃壁上产生H+的质子泵,通过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从而达到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酸过度分泌引起的胃部不适,治疗消化道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相关疾病。那么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到底有何区别呢?今天就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新旧各不同

从上市时间来看看,奥美拉唑是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上市销售,而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属于第二代的质子泵抑制剂,上市时间在上世纪90年代初,雷贝拉唑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上市,2001年在我国上市,是较为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属于第三代的拉唑类药物。也有人把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划为第一代,而雷贝拉唑划为第二代,但总而言之,这三个药物,最老的是奥美拉唑,最新的是雷贝拉唑。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起效时间不同

药物的起效时间,一方面是指药物口服进入人体后的起效时间,另一方面也是指药物服用一段时间后,达到稳定疗效的时间。

这三个“拉唑”,进入人体后,对于胃酸的抑制起效最快的是雷贝拉唑,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起到抑制质子泵的作用,而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则需要1~2小时的时间才能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而对于服用一周后的制酸强度,雷贝拉唑也是最强的,有研究数据表明,服用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在第1天和第8天,两药制酸强度分别为64%,38%和64%,50%。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制酸强度略有不同

由于具有类似的作用机制,因此,这三种药物对于胃酸的抑制效果也略有差异。从药物稳定性上来说,在弱酸性环境下,泮托拉唑的稳定性最好,但从抑制胃酸的强度来说,还是雷贝拉唑的效果更好。在消化道溃疡的治疗过程中,这三个药物在疗程和治愈率上差别不大,但对于症状缓解,雷贝拉唑起效最快,效果也最强。从胃酸抑制强度上来说,可以这样排序: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奥美拉唑。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代谢途径有差异

这三个药物,虽然都是拉唑类的药物,但其代谢途径却各不相同,雷贝拉唑在血浆中的主要代谢产物主要经非酶途径代谢,而其他代谢产物经过肝药酶代谢,因此,受人体肝药酶活性的影响也最小,而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都主要经过CYP2C19和CYP3A4 代谢,而亚洲人种中,CYP2C19缺乏的比例占到了10%以上,欧美人种则仅有3%左右,因此,对于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来说,亚洲人服用效果不佳、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的几率,都会偏高,而雷贝拉唑则受这种影响较小。

其代谢途径的差异,导致了药物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可能性也不同,从联合用药兼容性上来说,经肝药酶代谢较少的雷贝拉唑,与其他药物合用的选择性更好。这种基因多态性的影响,还影响了这些药物的联合用药,比如与氯吡格雷的联用,在抵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保护胃黏膜的用药,一般推荐采用不受肝药酶影响的雷贝拉唑,而不推荐泮托拉唑或奥美拉唑。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抑制胃酸持续时间略有不同

从作用机理上来说,拉唑类药物抑制胃部的质子泵活动,直到新的质子泵产生,胃壁才会恢复泌酸功能,因此,一般说来,每天服用拉唑类药物1次,其药效是可以持续24小时的。

但在这方面,不同的药物之间,也略有差异,有一个研究数据可供参考:在服用5天上述药物后,胃内的pH>4的持续时间依次为,奥美拉唑11.8小时,泮托拉唑10.1小时,雷贝拉唑12.1小时。

虽然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较为新型的雷贝拉唑相比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在临床效果,起效时间,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药物的选择上,还是建议选择服用效果好,身体耐受,性价比高的药物服用即可,完全不必非得追求用最新最好的药物。

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有什么区别?

段医生答疑在线🔑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之间的区别🔑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都属于质子泵抑制剂,我们常称为“拉唑类”或“某某拉唑”,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来达到治疗消化道疾病的目的。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呢?三者之间的相同点。

(1)作用机制:三者都属于质子泵抑制剂,通过与胃黏膜壁细胞(分泌胃酸)上质子泵结合,使其失活,从而抑制胃酸分泌。

(2)治疗的疾病:广泛用于上消化道出血、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胃泌素瘤等疾病。

(3)服用方法:早晨餐前服用抑酸效果最好,每天一次。

(4)长期服用的副作用相似,与抑酸有关,如:①影响钙的吸收,增加骨折及骨质疏松的风险。②增加感染的风险,腹膜炎、肺炎、肠道感染。③长期服用导致胃泌素升高,可能会导致肠上皮细胞突变、增生、癌变等问题。④影响铁和维生素B12、镁吸收。

三者之间的区别是:

奥美拉唑是第一个被发现和用于临床的质子泵抑制剂,因此,人们通常以它为参考,并与其它药物进行对比。

(1)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同属于第一代,两者之间对比:

①泮托拉唑在中性、弱酸性、酸性环境下,效果更稳定。

②泮托拉唑只与质子泵结合,而奥美拉唑还与质子泵以外与抑制作用无关的部位结合。因此,泮托拉唑抑酸更专一、选择更高、更准确、生物利用度(同等剂量利用率)高。

③奥美拉唑通过肝脏酶代谢,和其他药物联用时容易受到影响,如卡马西平、地西泮、双氯芬酸、地高辛、乙醇、格列苯脲、 美托洛尔、硝苯地平、华法林和口服避孕药等。而泮托拉唑受其它药物影响小。

④泮托拉唑的副作用,发生率比奥美拉唑低,如肝损伤、头痛、耳鸣、消化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长期用药导致萎缩性胃炎。

(2)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的区别:

雷贝拉唑属于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

①比奥美拉唑起效快;抑酸效果好;维持时间持久、稳定,保证24小时抑酸,白天和夜间均可维持较高的抑酸能力。

②雷贝拉唑比奥美拉唑的费用高。

③雷贝拉唑只有很少经过肝脏P450代谢,与其它药物合用影响小。

④不良反应与奥美拉唑相似,但是稍低一点。

⑤雷贝拉唑只有口服药,没有注射剂。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都既有口服,也有注射剂。

段医生特别提醒:

(1)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比第一代效果好、安全度高。第二代除了雷贝拉唑,还有埃索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艾普拉唑。

(2)不管是哪一种药,都建议小剂量、短疗程服用。

(3)目前,质子泵抑制剂存在超适应症、超疗程服用现象。建议大家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进一步规范和合理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关注段医生,健康又养生!👇

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有什么区别?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都属于质子泵抑制剂,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的。为何叫质子泵抑制剂呢?这是由于胃酸成分的H+离子主要是由胃壁细胞分泌,胃壁细胞分泌H+离子受H+-K+-ATP酶影响,这种酶系统就叫做质子泵,拉唑类药物将该酶抑制后,就阻断了H+的分泌,所以具有强大的抑酸能力。

临床上使用拉唑类药物主要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预防应激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等。下面简单介绍以下这三种拉唑类药物的区别。

奥美拉唑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质子泵抑制剂,也就是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也是第一代,但是它相比与奥美拉唑具有更专一的靶点,对酸稳定性也更强,所以作用效果要优于奥美拉唑。

雷贝拉唑属于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它的抑酸作用比第一代更强大,起效更快,在用药后2h后便可有显著抑酸效果,第一代拉唑类药物通常需要1-2天才可缓解症状,而且雷贝拉唑作用更持久,可以维持24小时抑酸。

另外一个明显不同是药物相互作用,雷贝拉唑对CYP2c19酶影响不明显,而泮托拉唑奥美拉唑经过CYP2c19酶代谢,所以雷贝拉唑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比较少,比如对于需要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如果需要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建议选择雷贝拉唑为宜。

欢迎关注无名药师,我会分享更多合理用药知识

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有什么区别?

谢邀.

这三个药均属于质子泵抑制药

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反流性食管炎.

♥奥美拉唑是在1987年首次推出的第一代质子泵抑制药

♥1992年第二代质子泵抑制药兰索拉唑在法国推入市场,其优点是抑制胃酸分泌和抗幽门螺杆菌比奥美拉唑要强

♥紧接着第三代质子泵抑制药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又被很快推入全球市场.最新一代的质子泵抑制药对于特定的患者可获得更多的好处.

临床上在选择质子泵抑制药时可以参照以下几点入手:

1、质子泵抑制药起效(减药)速度的快慢和降低胃酸分泌持续时间的长短

2、降低胃酸分泌能力的强和弱

3、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对患者的安全性以及对于患者来说是否经济实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有着能快速降低胃酸分泌,抑制胃酸分泌能力十分强劲和持久以及优越的性价比优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作为商业用途!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用药的依据,不能代替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建议,如有身体不舒服,请及时就医。)

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有什么区别?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欢迎关注~

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三者都属于质子泵抑制剂,也就是PPI类药物,是H+/K+-ATP酶抑制剂,通过抑制H+与K+的交换,阻止胃酸的形成,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先进的一类药物,它通过高效快速抑制胃酸分泌和清除幽门螺旋杆菌达到快速治愈溃疡。

质子泵抑制剂作用于胃壁细胞分泌胃酸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各种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三种药物的药理作用相似,但效果有所不同,主要是由其化学结构引起的。

奥美拉唑

奥美拉唑是第一个上市的质子泵抑制剂。口服后在十二指肠吸收,可选择性地聚集在胃壁细胞的酸性环境中,在氢离子的作用下,转变为活性形式。

能够抑制基础胃酸和多种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主要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和卓-艾综合征,也用于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

奥美拉唑的活性代谢物还能穿透黏液与表层的尿素酶结合,抑制尿素酶的活性,达到抑制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与阿莫西林、甲硝唑等合用,能有效地杀灭幽门螺杆菌。

雷贝拉唑

雷贝拉唑和泮托拉唑属于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对质子泵的抑制作用较奥美拉唑要强,作用持久。由于雷贝拉唑的结合靶点最多,故作用最快、最持久。在持续时间和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方面雷贝拉唑也优于其他质子泵抑制剂。

适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胰源性溃疡综合征和反流性食管炎,协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泮托拉唑

泮托拉唑口服后吸收迅速,半衰期短,但是抑制胃酸分泌作用维持时间长。

泮托拉唑的质子泵抑制活性也要比奥美拉唑强,选择性更高,稳定性更强。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卓-艾综合征等。

总之,三种药物的区别在于:奥美拉唑的药物活性相对最低;雷贝拉唑的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泮托拉唑的半衰期短。

3种质子泵抑制剂活化50%所需的时间:奥美拉唑约需0.3小时,泮托拉唑约需1.2小时,而雷贝拉唑仅需要 0.01小时。抑制H+-K+-ATP酶的速度:5分钟时雷贝拉唑可抑制该酶活性 82%,奥美拉唑为 57%,泮托拉唑仅为4%。

另外,雷贝拉唑和泮托拉唑的不良反应也要比奥美拉唑轻微。主要会引起头痛、头昏、口干、恶心、腹胀、失眠。

但是,质子泵抑制剂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引起胃酸缺乏,会诱发胃窦反馈机制,导致高胃泌素血症;还有可能在胃体中引起内分泌细胞的增生,形成类癌。所以此类药物在临床上不宜长期连续使用。

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有什么区别?

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都是属于质子泵抑制剂的范围,是临床上常用的抑酸药物,主要是用在反流性食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也可以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辅助治疗,对于由于胃酸过度分泌所导致的反酸和烧心有着显著的疗效。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这三种药物具有同样的药物作用,只不过药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安全性,不良反应,疗效方面是存在有一定的差异的。

奥美拉唑作为第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虽然具有强大的抑酸作用,但是其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的表现上还是不如后面所出现的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药物。

而且和奥美拉唑相比,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药物出现药物相互作用的几率较低,因为它们对于特异性的CYP同工酶亲和力更低或者有其他的清除途径,所以在联合的使用药物时,还是应该选择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而不是选择奥美拉唑。

在安全性方面,雷贝拉唑和泮托拉唑是更要安全与奥美拉唑,更少的出现头痛,头晕,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除此之外,雷贝拉唑和泮托拉唑更加的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

还有一点就是药物的起效时间,这三种药物中雷贝拉唑的起效时间更快,所以在服用药物方面,也更加的方便,不需要提前的服用药物来控制胃酸的分泌。

总之,雷贝拉唑,泮托拉唑都是从各个方面都要由于奥美拉唑的,但是奥美拉唑由于价格低廉,所以更容易被一些经济较为贫困的地区人口所接受。

以上就是小克的观点,欢迎各位提问和补充,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