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PPI长期服用药会不会增加胃癌和肝癌的风险?
目前对于酸相关性消化道疾病,拉唑类的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这类药物对于胃酸的抑制作用明确,效果好,因此很多朋友有反酸、胃部不适的症状时,都会吃拉唑类的药物去缓解,甚至有很多朋友常年的服用拉唑类药物,其实这么做是很不可取的。
近期有多项研究发现,长期服用拉唑类药物,有潜在的增加肝细胞型肝癌发病率的风险,2018年6月,台北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13年,在对近6万人的长期追踪调查发现,长期使用PPI的患者,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病率比对照组高出2.86倍。
而最近英美的一项涉及47万人,跨度超过18年的联合研究也发现,长期服用奥美拉唑,患肝癌的风险几率有明显增加,而长期服用H2受体拮抗剂(替丁类)的患者,则影响较小。
对于奥美拉唑可能引起肝癌发病风险的作用原理,发表于Nature的一项研究发现,PPI抑制胃酸分泌,导致肠球菌的增殖,肠球菌能够进入肝脏,对肝脏的健康造成损伤。
除了PPI长期应用于肝癌的发病几率升高有关外,PPI制剂长期应用,可能引起胃癌的问题也正在被逐渐重视,2017年的一项香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PPI,胃癌的发病风险增加7倍以上。
在胃酸分泌过多的情况下,PPI抑制胃酸分泌,能够有效的缓解很多胃酸过多引起的相关疾病症状,在消化道溃疡的治疗过程中,在幽门螺旋杆菌的根治方案中,拉唑类的PPI药物都是必不可少的用药,但是药物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应用合理,可以尽量的减少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而如果应用的不合理,可能就会增加药物产生副作用或对身体产生重大影响的几率。
拉唑类药物就很好的例子,这么多项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拉唑类药物导致癌症的几率会增加,那么拉唑类还能吃吗?当然,如果疾病确需,该吃还是要吃的,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1.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服用四联用药(包括拉唑类药物)2周,继续抑酸治疗[服用PPI(早餐前服用)+替丁类药物(晚餐后服用)]2周时间,即可停止服用拉唑类药物;
2.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服药2周后,继续抑酸治疗4~6周,即可停服拉唑类药物;
3. 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推荐抑酸治疗4周后,即可停服拉唑类药物,在后面的12周内,每天晚餐后服用替丁类药物进行维持治疗,而胃溃疡患者通常推荐抑酸治疗6~8周后,在后面的12周进行维持治疗。
4. 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的患者,如果有胃肠道问题或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建议先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治疗,根除治疗结束后在服用阿司匹林,在服用的前12个月,前6个月服用拉唑类药物保护胃黏膜,减少消化道出血的风险,6个月后,可改用替丁类药物,继续服用6个月。
这些都是拉唑类药物应用的经典用药方案,也算不上长期服用的情况,都是安全有效的疾病治疗方法,但是还是强调一下,不建议成年的长期服用奥美拉唑来抑制胃酸分泌,真的可能会导致肝癌,胃癌的发病风险增加,得不偿失。
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PPI长期服用药会不会增加胃癌和肝癌的风险?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质子泵抑制药,英文缩写PPI,是继H2受体拮抗剂之后的,又一类重要的抑制胃酸分泌药,也是目前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最强的一类药物。
目前临床常见的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等等。
质子泵抑制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卓艾综合征以及上消化道出血。
质子泵抑制剂,现已成为临床胃酸分泌异常及相关疾病的一线药物,同时也与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药物联用,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
质子泵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胀气、腹泻、便秘、上腹痛等消化系统等等。
偶见有皮疹、谷丙转氨酶(ALT)和胆红素升高等,但一般是轻微和短暂的,大多不影响治疗。
至于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会不会增加胃癌和肝癌的风险?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但至今尚未被循证医学证实。
下面我就从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有关PPI增加胃癌风险争议情况,和大家伙儿作一个简单的交流,由于篇幅的关系,此次交流就不针对肝癌的风险进行讨论了。
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我们的胃酸是从哪儿来的?我们胃里的胃酸,是在胃壁细胞膜上的“H+、K+-ATP酶”泵分子作用下,以H+对K+交换的方式,将细胞内H+泵出,进入到胃里,而H+(氢离子)就是胃酸。
当我们服用了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以后,药物首先吸收入血,然而弥散进人胃壁细胞内,与“H+、K+-ATP酶”泵分子进行结合,不可逆地使该泵分子失活,导致细胞内H+(氢离子)无法泵出入胃,胃酸就少了。
只有当新的“H+、K+-ATP酶”泵分子重新合成出了,并再次插入到胃壁细胞膜上,才可以重新启动泵的功能,将H+泵入胃里,胃酸分泌才重新开始。
由于质子泵抑制剂,是作用于胃酸分泌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它抑制胃酸的作用强大而持久。
然而,尽管质子泵抑制剂是制酸剂,但它本身却不耐酸,容易被胃酸分解破坏。
所以,质子泵抑制剂,除了注射剂以外,口服制剂,多采用肠溶剂型,运送到偏碱性的肠道吸收,以避开胃酸环境的破坏。
PPI增加胃癌风险的学术争议质子泵抑制剂(PPI),可以增加胃癌风险的主要学术争议观点为:长期服用PPI,可以导致血清胃泌素水平上升,而胃泌素具有潜在的促胃粘膜细胞增生(胃癌起源)作用,所以,长期服用PPI有增加胃癌风险。
1.2013年,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通过meta 分析(统计学方法)表明,PPI等抑酸剂,可能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2.香港大学梁伟强教授团队在《GUT》杂志(英国胃肠病学会的官方期刊)发表数据统计分析显示,长期使用PPI,可增加胃癌的风险,且胃癌的风险,随PPI的应用时间及剂量的增加而分别增加。
3.挪威的两位学者,对香港大学梁伟强教授团队的上述研究进行如下补充。
他们认为由于长期服用PPI会造成胃内低酸环境,所以在负反馈机制的作用下,促进胃泌素升高,使得胃泌素作用于胃粘膜的胃泌素受体,并刺激胃粘膜细胞增生,从而形成神经内分泌肿瘤甚至是胃癌,并表示这一过程,他们在动物实验中已经得到证实。
总之,到目前为止,有关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增加胃癌的风险,仍处于学说争议阶段,尚未被循证医学证实。
面对PPI的争议,患者该怎么办如今,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患者自己,质子泵抑制剂(PPI)似乎早已深入人心,仿佛成了消化医生的“万精油”;成了老百姓家里的“胃必备”!
那么,面对一边在争议,一边离不开的质子泵抑制剂(PPI),我们该怎么办呢?
建议抓住2个关键点:一是用法用量严格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二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载明的用法用量服药,具体举例如下。
1.奥美拉唑说明书用法用量
(1)十二指肠溃疡:口服,1次20mg,每日1次,疗程4-6周。
(2)胃溃疡:口服,1次20mg,每日1次,疗程6-8周。
2.雷贝拉唑说明书用法用量
(1)十二指肠溃疡:口服,1次10-20mg,每日1次,疗程4-6周。
(2)胃溃疡:口服,1次10-20mg,每日1次,疗程6-8周。
3.兰索拉唑说明书用法用量
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成人通常每次30mg,每天1次,于清晨口服。
(1)十二指肠溃疡:口服,1次30mg,每天1次,疗程为4周,
(2)胃溃疡:口服,1次30mg,每天1次,为4-6周。
如果临床医生医嘱用法用量与药品说明书载明的用法用量不一致,应当主动提醒医生。
总结:截至目前,有关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会增加胃癌的风险,仍处于学说争议阶段,尚未被循证医学证实。作为普通百姓,在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时,抓住2个关键点:一是用法用量严格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二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载明的用法用量服药。如果临床医生医嘱用法用量与药品说明书载明的用法用量不一致,应当主动提醒医生。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特别提醒:本文仅供参考,应用需遵医嘱;评论区中推荐的用药,均需谨慎试用,切勿打款购买!
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PPI长期服用药会不会增加胃癌和肝癌的风险?
奥美拉唑,雷贝拉唑以及兰索拉唑等属于质子泵抑制剂,具有强大的抑制胃酸能力,在临床使用十分普遍,甚至有些被滥用。所以关于质子泵抑制剂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的确有一些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导致肝癌风险增加。英国有一项研究,采集了1993-2011年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病历,另外还从UK BIOBANK采集了47万人数据,通过对照分析,剔除干扰因素,竟然发现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得肝癌风险比对照组增加了80%,其中奥美拉唑风险是83%,兰索拉唑为34%。当然这些研究有其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更严格的实验去验证。
为什么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增加肝癌风险?
主要原因可能是质子泵抑制剂能够导致高胃泌素血症,肝细胞受此影响比较大。另外由于抑制胃酸,导致肠道菌群增长,使得胆汁酸分泌增高,这样就会影响肝脏的分泌功能。有些研究发现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加速肝硬化向肝癌的进程。
关于质子泵抑制剂增加胃癌风险也是有相关研究的,发现长期使用奥美拉唑等可能会使胃癌风险增加2倍之多,而且风险与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呈正相关。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对于因胃酸分泌过多导致的疾病有很好的效果,的确是好药,短期使用一般不会有什么大的副作用。但是不建议长期使用,尤其是数年数十年的使用,不仅肝癌胃癌的风险增加,也会增加心脑血管,骨质疏松等相关疾病风险。
我是无名药师,点击关注,我会与您分享更多的药物知识。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PPI长期服用药会不会增加胃癌和肝癌的风险?
质子泵抑制剂(PPI)可与胃壁细胞膜腔面的氢-钾(H-K)ATP酶泵不可逆地结合并抑制其活性,从而有效阻止胃酸分泌。然而长期应用PPI可能会导致一些安全相关问题,也是部分用药人群担心的问题。对于长期使用PPI后增加胃癌和肝癌的风险的观点,极少有因果关系的一致性数据支持这些担忧。
在动物试验中,大鼠体内诱导高胃泌素血症与胃类癌相关,但这些观察结果不能说明或推测人类疾病情况。虽然现已发现接受奥美拉唑治疗长达11年的患者出现了一些肠嗜铬样细胞增生,但尚未观察到异型增生或肿瘤性改变[1]。目前尚未确定高胃泌素血症会引起结肠癌风险增加。
长期使用PPI会引起相关不良反应,以下为目前有研究证实的或有待进一步证实的不良反应:
1. 使用PPI与艰难梭菌感染、其他肠道感染以及显微镜结肠炎的风险增加相关。
2. PPI可使肠道镁吸收减少,因而可引起低镁血症。长期使用PPI可引起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3. 虽然使用PPI可能与骨折相关,但尚未证实其存在因果关系。PPI可减少非水溶性钙(如,碳酸钙)的吸收。
4. 使用PPI还与新发慢性肾脏病(CKD)、CKD进展和终末期肾病风险增加相关。
5. 关于使用PPI与痴呆和肺炎风险的关系,现有数据并不一致。
参考文献:
Klinkenberg-Knol EC, Nelis F, Dent J,et al. Long-term omeprazole treatment in resistant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efficacy, safety, and influence on gastric mucosa.Gastroenterology. 2000;118(4):661.
那存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临床药学办公室 药事网成员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PPI长期服用药会不会增加胃癌和肝癌的风险?
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都死属于质子泵抑制剂,有着强大的抑制胃酸的作用。主要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也有一部分患者长期的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来缓解反酸、烧心等症状,有些患者一服药就是长期性的好几年,那么质子泵抑制剂长期性的服用到底有哪些风险呢?
1.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少:当胃酸长期被药物作用减少之后,就会导致胃酸减少的情况出现,而胃酸过少之后,对于肠道内的杀菌作用就会减弱,增加了肠道感染的风险,而且胃酸还可以促进一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如维生素B2、铁等,如果胃酸过少,会影响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造成营养不良的情况出现。
2.长期服用会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风险: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胃酸分泌减少,有研究指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其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风险要明显高于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
3.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溃疡和十二直肠溃疡时,必须要先排除胃癌的可能,否则有可能导致掩盖病情、延误治疗的情况出现。还有就是在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怀孕和哺乳期妇女慎用,严重肝功能不全者在必须要使用时剂量应该减半。
对于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是否会增加肝癌的风险,尚没有明确额研究数据。
以上就是小克的观点,欢迎各位提问和补充,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PPI长期服用药会不会增加胃癌和肝癌的风险?
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属于PPI类药物,也就是质子泵抑制剂,是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这三个药物是同一大类药物,临床上使用广泛,尤其是奥美拉唑。
这些药物治疗的疾病主要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这些疾病都有胃酸分泌过多,所以导致容易溃疡,以前我们认为无酸不溃疡,胃溃疡之所以会胃溃疡,就是因为胃酸过多,所以抑制胃酸分泌就能治疗胃溃疡,以前没有这些拉唑类药物的时候,很多胃溃疡的药物治疗效果都不是很好的,很多还是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直接把大部分胃切掉的,后来有了这类拉唑类药物,外科手术就做得少了,因为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很好,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很高。
这些药物疗效那么好,会导致癌变么?不会,最起码目前的研究表明不会。一般也不需要长期使用,一般都是几个月的时间,溃疡愈合后就可以停药了。临床上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一些过敏反应(皮肤过敏、瘙痒)、黄疸、肝功能异常、间质性肺炎、血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腹泻)等等,没有研究表明这类药物会增加胃癌、肝癌的风险。
倒是有一部分胃溃疡的病人(5%)会癌变,或者本来就是胃癌,只不过被胃溃疡掩盖了而已。这部分患者用了这些药物后可能效果不一定很好,或者容易反复,这时候如果发现有胃癌,不能简单的认为是这类药物引起的胃癌。
而肝癌,目前周所周知的发病因素主要是乙肝、酒精等等,中国绝大多数肝癌患者都是从乙肝进展而来的,跟这类药物没有关系,最起码目前的研究没有发现关系。
所以如果需要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不需要有心理负担,该用还是要用,这些都是比较好的药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