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根本问题是脾还是肾?
痛风的根本问题是高尿酸血症,当人体内的尿酸高于正常水平时(一般指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时),即为高尿酸血症,体内血尿酸长期保持过高状态,尿酸在关节部位沉积,引发剧烈疼痛的炎性反应,是为痛风。痛风的发生到底是“肾”的问题,还是“脾”的问题,今天李药师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李药师谈健康,点击右上方关注,更多健康话题与你分享!
尿酸高的不同类型——排泄不良型(“肾”的问题更大)先说下尿酸的产生和排泄——人体内的尿酸,约80%~85%由体内的自身代谢产生,另外还有15%~20%左右由外部摄入食物中的嘌呤经肝脏代谢产生。而多余尿酸的排泄主要是经过肾脏中肾小管的过滤重吸收完成后,经尿液排出体外,极少部分跟随粪便由肠道排出。
临床诊断上,排泄不良型的高尿酸血症是指尿酸排泄<0.48 mg·kg-1·h-1,尿酸清除率<6.2 ml/min。具体数字不用管,总之意思是说:这类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主要问题是,肾脏对于尿酸的排泄功能减弱了,不能充分及时的排出体内多余的尿酸,从而导致尿酸在体内的累积,最终可能会导致痛风的发生。
因此可以说,这种类型的尿酸,“肾”的代谢能力减弱是根本原因。
尿酸高的不同类型——尿酸生成过多型(“脾”的问题更多)尿酸生成过多型的高尿酸血症是指尿酸排泄>0.51 mg·kg-1·h-1,尿酸清除率≥6.2 ml/min。身体对于尿酸的清除率够,排泄也不少,但产生过多,对于这种情况,李药师看来,脾和肝的原因更多一些,脾主运作,肝是代谢产生尿酸的主要器官,因此,这两个器官的状态不佳,会导致尿酸产生过多,身体有来不及排泄,最终累积形成高尿酸,引发痛风。
这类患者可以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调理脾胃、养肝护肝,降尿酸效果会非常显著。
尿酸高的不同类型——综合型(肾和脾都有责任)混合型高尿酸血症是指尿酸排泄>0/51mg·kg-1·h-1,尿酸清除率<6.2 ml/min。这类患者,体内尿酸产生偏多,而通过肾的排泄率又低,因此,肾脏的代谢能力减弱,而体内又摄入过都,运作不良,因此,跟肾脏和脾都有关系。
说了这么多,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大家四句控尿酸口决:均衡营养多饮水,控制体重戒烟酒,适度运动控体重,嘌呤食物少入口,记住这四句口决,如果需要,适度运用药物控制降尿酸,是控制尿酸高,预防痛风发作的不二法宝。
关于痛风和尿酸高,欢迎大家继续在下方留言探讨!
痛风的根本问题是脾还是肾?
痛风的根本问题是脾,肾为脾运失调之后继问题。
黄元御巜四圣心源》中,脏腑升降浮沉,脾胃为轴,肾、肝、心、肺四维为轮。轴运轮行,轴停轮止。
痛风的根源就是饮食入胃,经其消磨,浊降小肠、大肠,以粪便排出;清升于肺,其中精微物质输布四周,营养全身,让人康健。
脾升带肝、肾亦升,胃降带心肺亦降,脾胃是脏腑升降浮沉之枢纽,之中心;脾升带肝肾亦升为阳,人身靠阳气支撑,当脾不升,就连带胃不降,脾胃运转失衡,肝肾心肺运转都会失街。
痛风发作,系水谷精微运化出现问题,根源在脾;肾是排泄器官,功能在排泄,当源头脾运失调,造成的排泄不及,责在源头,即此理也!
痛风的根本问题是脾还是肾?
痛风的根本问题要从痛风的病因病机来分析——
如果是先天禀赋不足,多是因为先天肾气亏虚,进而累及脾,引起湿热痰瘀痹阻,导致痛风。
如果是后天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醇酒,先损及脾胃,运化失健,湿热内蕴,郁久生痰生瘀,累及肾气,诱发痛风。
痛风的根本问题,脾胃受困,湿热瘀阻古中医对痛风的认识,始于宋元,特别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滋阴派创始人、中医痛风疾病名称创立者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对痛风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论述,直到今天也被人们所认可:“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寒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行于阳的阳在这里就是体表的意思,那行于阴的阴自然就是体内,意思就是痛风发作在体表骨节和肌肤部位。这是痛风初期的表现。
中医认为如果人体后天平素过于摄入海鲜及肥甘厚味,这些硬货,脾胃短时间内处理不了,会累及脾胃。一次两次还好,总是频繁长时间让脾胃负担太重,则会损及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运化输布水湿(其实也包括粮食精微)不足,酿生湿热互结。如果在外感风寒湿诸邪侵袭,内外邪相交,会痹阻经络,流注于关节导致痛风。
这样分析来看,痛风看是病位在骨节肌肤腠理,实则为脾胃亏虚,为本虚标实之证。
从脾胃功能的角度分析,脾主运化,运化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得以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
痛风患者,形体丰腴,又喜食辛辣肥甘厚味,导致脾胃虚弱,脾胃失和,升清降浊失司,水湿运化不力,湿邪流滞于体内,流注于四肢关节,郁久化热,湿热痹阻经脉,会导致关节红肿热痛,关节功能受限,屈伸不利。
脾主四肢,而湿邪其性趋下,所以痛风好发于四肢末端跖趾关节。
据此,中医把痛风辨证为热痹范畴。
但是,脾胃运化失司,开始为湿热痹阻,随着反复发作,后期脾胃功能不足,会累及肾脏,导致肾虚精亏,同样会骨疏正伤,导致关节肿胀、骨节受损,痛风石等。
痛风的根本问题在于肾虚精亏,骨疏正伤上文说到,痛风这个疾病,可以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而直接致病。
但大多数人是因为脾胃失和后导致的痛风疾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久损导致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得不到营养精微濡养而亏虚,最后累及的就是肾——肾虚精亏,最为常见。
中医认为,痛风几年之后,痛风患者常表现为湿浊为标,正虚(脾肾皆亏)为本,而肾精亏虚为发病的关键——有的患者还会有痛风性肾病(尿浊隐血、蛋白尿、夜尿多、腰酸痛等症)。
肾主水,主骨,生精,主藏精,司开阖,为人体先天之根。
脾主运化,主肌肉,布化水谷精微,为人体后天之本。
如果脾肾亏虚,水液失运,日久气血生化乏源,气血运行不畅,则气血痰湿聚集于关节经络而发为痛风。
脾肾精血亏虚,骨失所养,肌肤不能濡养,髓空骨疏,所以痛风后期多见关节骨骼受损,软骨出现退变,软组织痉挛收缩,出现肿大、畸形等。
痛风治疗,清热利湿化浊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健脾益肾不管是痛风经期、间歇期还是慢性期,即使在急性期在清热利湿的同时,也不能缺少益气健脾的方法来标本兼治。
在缓解期,更应该以益气健脾益肾为主,清热利湿为辅,唯有此,才能让脾气健旺,助肾气充沛,达到因为脾健肾足而湿热自除,诸邪不得体内停留,痛风之病还会复发吗?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痛风的根本问题是脾还是肾?
可以肯定的是痛风的症状与脾是有关系的。
脾是身体之根本,是气血生化的根源,所以当体内脾胃虚弱的时候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痛风的情况发生。而且当身体发作痛风的时候,在患病期间,脚趾的第1关节会出现疼痛的情况,而徒步的第1关节正是足太阴脾经大都穴,所以痛风出现的脚趾关节疼痛和脾有直接的关系。
痛风的治疗方法是健脾燥湿、泄浊通络。急性发作期以祛湿、泄浊、通络为主,慢性缓解期以健脾为主。
一种是健脾和发脾气,这使得水谷很难产生精气和湿气。二是燥湿浊,清血祛邪。第三,经脉畅通顺畅,使气机升降,湿浊邪不能久留而害。当然,由于脾虚导致痛风的形成,痛风也会加重脾虚,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健脾。
痛风的根本问题是脾还是肾?
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从现代医学来看,多由遗传缺陷,使黄嘌呤氧化酶等缺陷或活性改变,体内嘌呤合成加速,内源性尿酸生成增多而排出减少,超过肾脏的清除能力时,尿酸就会在体液及组织内积聚,随血液流到耳郭、四肢的远端等。在关节周围以结晶的形式沉淀下来,并压迫该处神经,引起发麻、剧痛等症状。多表现为脚趾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红肿、发热、剧痛,活动受限甚至僵硬。还会引起心脏、肾脏的病变。
在中医上,痛风属于痹症的一种,多因平时进食膏梁厚味、湿热内蕴,加上外感风邪,侵袭经络,气血不畅,以致局部灼热红肿,甚至气滞血瘀,经络闭塞,痛风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脾肾功能失调,脾的运化功能出了问题,所以湿浊内生,肾的分清泌浊的功能失调,导致湿浊排泄障碍。根本问题的脾胃的问题,当然了,首先是脾胃,其次有脾胃引起的肾功能问题。
痛风与脾肾都是有关联的。因此在预防痛风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良饮食的改变,比如,大量饮酒、大鱼大肉、吃得过饱、能量摄入过剩,经常喜欢吃动物内脏、大量的海鲜啤酒等。
总之,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三餐定时定量,起居规律,不熬夜、情绪平和、避免过于劳累,避免饥饿减肥,适当锻炼,保持健康体重,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注意烹调方法,少喝浓肉汤、火锅汤等。
痛风的根本问题是脾还是肾?
痛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或肝气郁结,横逆克土,或肥甘厚味伤脾,久之脾损及肾;内生湿浊毒邪,痰瘀互结,湿热瘀毒为标,肝脾肾亏为本,治疗当以利湿泄浊,健脾补肾为主。
痛风不在只是中老年人的疾病,近几年青少年发生痛风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如果说“海鲜🦞配啤酒🍻”是成年版的痛风套餐,那么“炸鸡🍗配可乐”就是青少年版的痛风套餐。大家都知道,痛风是关节疾病,但是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痛风患者往往是管不住嘴,过食肥甘厚味之品,这样比较耗损脾阳,脾阳一虚容易滋湿生痰,那么湿痰又会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恶性循环;所以说痛风的根本病机是脾虚,脾虚导致肾虚,最终的结果是脾肾双损,病情恶化,因此,早期当从脾入手,晚期则脾肾兼顾。
建议汤药➕针灸相结合正规治疗;还可以每天取白茅根100克代茶饮,煎法是先大火煮开,然后再煮几分钟,当白茅根沉到锅底时即可,不必久煎。此药既能恢复肾功能,亦🉑️利小便,能治标也能治本。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