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流感下的中年》一文?未知病毒从哪来?为何无法控制?

近日,朋友圈一篇《流感下的中年》刷屏引起热议,笔者记录了岳父从察觉感冒到去世的整个过程,变异的病毒就像是恶魔一样,一步一步浸袭着岳父防范意识差,免疫力的略带缝隙的身体,一步步紧逼……无耐病毒太凶猛,生命太脆弱。

最近李药师也有幸拜读了刷爆朋友圈的这篇热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笔锋幽默中透漏着中年的心酸无奈。是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上本来就一地鸡毛,再出现个危机事件,真是会措手不及,更加张煌了,活着不易,且行且珍惜。话不多说,还是说流感的事儿。

李药师谈健康,点右上方关注,更多健康话题与您分享!

今年冬天的流感,爆发范围广,涉及人群众多,也出现了极少数的死亡病例,就如上文中的孩子姥爷,李药师相信,“姥爷”的离世并不单是因为光膀子,主要还是病毒的侵袭。

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主要有甲乙丙及变异型等)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极易造成大流行。一般情况下,流感起病急,潜伏期在数小时到4天,且容易引发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心肌梗塞、哮喘等),老年人和体弱者易并发肺炎。

流感下的中年文中的“姥爷”最终就是因流感而并发重症感染性肺炎而离世的。对于最终这个导致肺部衰竭的罪魁祸首,可能很难判定,可能是超级细菌,也可能是病毒,但如果在流感发病期间,发现危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是李药师在这里更想强调的。

出现哪些症状属于流感的危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1. 重症症状包括:

  • 持续高热超过3天(72小时),伴有剧烈咳嗽、浓痰血痰或胸痛等症状;

  • 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 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或躁动,惊厥、谵妄等;

  • 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 原有的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原有的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等的突然加重。

2. 危重病例症状包括:

  • 呼吸衰竭

  • 急性坏死性脑病

  • 脓毒性休克

  • 多脏器功能不全

  • 其他需要监护治疗的严重病征。

流感的高危人群

说完症状,再说下高危人群,根据美国CDC和国家卫计委2018流感防治诊疗指南,以下人群是流感重症高发的高危人群:

  • 大于65岁的老人和小于5岁的幼童;

  • 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除外),肝肾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 妊娠期妇女

  • 严重消瘦者(BIM大于30)

对于上述人群,一旦感染流感,或发生疑似流感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可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对抗治疗(现在主要是病毒神经酸氨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

谈健康,我们是认真的,关于流感的那些事儿,欢迎大家在下方继续留言探讨!

如何看待《流感下的中年》一文?未知病毒从哪来?为何无法控制?

短短29天,天人永别,阴阳相隔。

文章令人如临其境,发出之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思和焦虑。

在网上的讨论中,观点大抵有如下几项:

  • 看病难

  • 没有人脉什么都做不了

  • 父母太固执不听劝

  • 中产都倾家荡产了我一个屌丝怎么办

  • 没有保险不行

  • A医院这个科好,B医院这科不好,三甲医院也是有差别的

  • 病人不能瞎折腾

  • ……

如果你也在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而感到唇亡齿寒,囊中羞涩,瑟瑟发抖,那么不妨接着往下看。

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医学重点,被大多数人忽视了。

那就是疫苗

此处声明,本文是单纯的科普,并无疫苗销售等业务关系。

被冷落的流感疫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透露,我国流感疫苗的接种量并不高,每年大概供应市场2600万支,但只能打到2000多万支!相对于总人口,接种人数不到2%。

有人说是疫苗贵,其实,几十块钱,也就吃顿饭看个电影的价钱,能贵到哪儿去?买个保险,还动辄每月几百呢……

何况,从10年前开始,北京户籍60岁以上老人和在校孩子都可以免费打流感疫苗了:

即便如此,流感疫苗依然供过于求。

说的难听点,就是送都送不出去!

很多人都在纠结:

  • 打了,担心不良反应;

  • 打了,也不能100%预防;

  • 打了,只能管一年,明年还得打……

所以,流感疫苗的冷落,与其说是囊中羞涩,不如说,是更深层次的,意识问题导致的。

也许,我们都低估了流感的杀伤力。

因流感而死的人数,远比我们看到的多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与世卫组织2017年12月14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上估算的值,每年多达65万人死于由季节性流感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2月5日,香港统计,因流感死亡人数已经破百。其中85%为60岁以上老人。

但是我国的卫计委统计,1月流感死亡56人,全国才56人…

为何香港一个城市的死亡人数会超过整个内地这么多?因为和内地不同,香港的统计,是把所有因为流感引发的并发症都统计在内。在大陆,流感之后患了并发症,可能分成肺炎死,心脏病死,xxxx死,但在香港都算在流感死亡人数中。

比如《中年》文中的岳父,在内地会算成肺炎死的,但是在香港就会被算作流感的死者。

所以,中国每年因流感而死的人数,远比我们所看到的多。

流感病毒那么多种,疫苗又不能100%预防,打了没用?

2017年末的流感,疫苗为人诟病,因为内地的三价苗,就像天气预报一样,可耻地“脱靶”了。很多打了疫苗的患者依然罹患了疫苗未覆盖到的B型流感。

因此有不少人说,流感疫苗打了没用。

但是,即使是“脱靶”了,对于与疫苗覆盖病毒相似的病毒,有一定交叉保护作用,即使有效性大打折扣,但依然聊胜于无,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得流感后的并发症,以及因流感死亡的几率。让患者得到更多的保护。

何况,WHO预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少情况下,汹汹来袭的,恰是疫苗所涵盖的那些病毒。

不妨再思考一个问题,重疾险比疫苗贵那么多倍,也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疾病,为什么你们还买?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作者的岳父究竟染的是哪种病毒?

在《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中,虽然作者表示,“医生表明是不是甲流和乙流,而是未知病毒”

但是,在丁医院,医生曾要求作者去购买达菲,而这是甲流和乙流的特效药。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提到丁医院是否已经确诊。

作者也曾经提到在戊医院时候,戊医院的顶级专家曾经在某个公众号做过一个直播,讲过他岳父的病例。

最近,业内的一些医生把当时的微信文章和直播视频翻了出来(首发在“呼吸界”公众号)参见http://t.cn/RRXSbWe

在这篇文章中,患者最终被确诊为甲型流感。当然,这一点,作者并没有在文章中提及。

而甲型流感,是在流感疫苗预防的范围中的。

孕妇、老人、孩子能打流感疫苗吗?

其实,这三类人群,一旦感染流感病毒,发展成重症的几率都比常人高,所以无论国内外,都是推荐接种流感疫苗的。

孕妇:妊娠的任何阶段都可以接种。既能保护妈妈,也能保护宝宝哦。

宝宝:6个月以上的宝宝才能接种流感疫苗(6个月-5岁孩子属于高危人群,强烈推荐接种),如果宝宝不到6个月,那么在流感季到来时,家庭其他成员最好接种,以防传染给宝宝。

老人:虽然疫苗对老人的防护效果可能有折扣,但依然很有必要,因为6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有慢性病的老人,一旦感染流感,很容易患上其他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就像文中作者的岳父一样。

因此对于没有禁忌症的老年人来说,最经济有效的防护手段,还是接种疫苗。

在一些地区,老年人打疫苗是有优惠政策的,如上面提到的,京籍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

此外,如果可能,最好也接种肺炎疫苗。

多锻炼,身体强壮就不容易得流感了,是吗?

也对,也不对。

流感是自限性疾病,身体强壮的人,面对大多数疾病(包括流感)的时候,的确表现会比体弱的人要好,但也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作死。在统计中,也有不少流感的遇难者,是平素身体强壮的人。

下面这个10岁孩子名叫Nico Mallozi,是美国某州的冰球队主力。平时连小病都不得,用妈妈的话说,“他壮得像头牛”。

但很不幸,他在这次的流感中未能幸免。妈妈说一切简直就像一场噩梦。

这个孩子得了流感后,还带病坚持训练。

一位网友评论这种行为:

“带病工作并不意味着你牛逼,只能说明,你很自私。”

根据CDC的报告,这次的流感,夺走了20多名儿童的生命,此外,还有1名21岁的健身教练,1名40岁的马拉松爱好者也在今年得流感死亡。

我们对疾病,还是要有所敬畏的。

当然,如果你是体弱多病的人,更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重视此事,特别是有呼吸系统、心脏病、肾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肥胖等慢性病的人。

打了疫苗有不良反应,是不是就不该打疫苗呢?

把疫苗比喻成铠甲,如果说穿了它能抵抗枪林弹雨,你还会在乎身上被铠甲磨破的伤口么?

当然,也会有人说,穿都穿了,枪林弹雨没来,浪费感情啊。

对于这种人,我只能呵呵。

流感疫苗的不良反应,比如头疼,发热,恶心乏力,甚至有呕吐和伤口红肿发硬等,都算是轻微的反应。

也有极少数人可能会出现皮疹,水肿和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这种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一类苗和二类苗都需要打么?

有钱的话,都打,

没钱的话,至少把一类苗都打了。

当然如果你硬要坚持阴谋论的话,请自便。

乙肝病毒携带者能打流感疫苗吗?

肝功正常,并且没有其他流感疫苗注射禁忌的话,是可以的。具体医生会有建议。

父母不听劝告,怎么办?

不少医生看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之后表示,作者作为一个非医学背景的家属,已经是相当理性的了。很不幸的是,这种理性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岳父。网上有很多人都评论说,中国的老年人总是对儿女强调孝顺,不顺就是不孝,以至于什么科学观点都听不进去,如果再隔着一层,变成翁婿关系、婆媳关系,那就更微妙了。

有一个办法,是在网上找来新闻报道的视频给他们看,或者带着他们去找医生。有的老人不信儿女,但是对“专业人士”还是比较认可的。

长辈们有不少很执拗,听不进子女劝告,如果你有说服父母的好方法,欢迎写在下面分享给别的朋友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