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都有什么副作用呢?

做了悟空问答才知道,有很多人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问题,也有很多人在关心阿司匹林到底什么情况下需要服,什么情况下需要停药,什么情况下不适合服用?如何服用阿司匹林,选择什么样的阿司匹林服用更安全?

这些问题,在李药师另外的几个有关阿司匹林的问答里面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和答复,如希望了解,请点右上方关注“李药师谈健康”,详细阅读。今天,李药师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长期阿司匹林最大副作用——内出血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都是为了防止血小板的凝集,预防血栓形成心血管问题、中风等问题的。怎么还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内出血呢?

虽然按常理说服用药物的人群都是血栓高发的高危人群,不应该出现凝血功能的问题,但实际上每个个体对于药物的敏感度不同,临床上有很多人出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导致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的情况。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最好定期去医院检查凝血功能,一旦凝血功能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出血风险,应立即停药。

以下人群一定要慎服或禁服阿司匹林:

  1. 本身有过消化道出血史的病人,应禁服阿司匹林;

  2. 本身有凝血功能紊乱的,应禁服阿司匹林;

  3. 本身有脑出血病史的,应禁服阿司匹林;

  4. 确诊有消化道溃疡的患者,应慎服阿司匹林,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禁服;

  5. 有高血压的病人,应慎服阿司匹林,服药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以防出现脑出血;

阿司匹林的其他副作用

阿司匹林可能发生的其他副作用还包括:

  1. 可能引发胃肠道的副作用,导致胃痛,恶心等症状;

  2. 可能会引发过敏,导致红疹或哮喘;

  3. 可能会引发低血糖;

  4. 可能会导致高尿酸患者的尿酸排出减少,诱发痛风;

  5. 阿司匹林会与其他抗凝药物起到协同作用,因此,服用其他抗凝药物前,请一定要咨询医生,医生出具的双抗疗法应按要求和疗程服药;

  6. 肾功能降低或肾功能不全者,应禁服阿司匹林。

如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或长期服用,导致胃肠道隐性出血,造成贫血,发现黑便、头晕耳鸣等症状,请立即就医,与医生商榷是否停药。

谈用药安全,我们是认真的,关于阿司匹林用药,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咨询讨论!

阿司匹林都有什么副作用呢?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使用十分广泛的药物,既往主要用于解热镇痛,但近年来发现长期使用小剂量(每天75~100mg,最多不超过300mg)的阿司匹林可以很好的抑制血小板活性,所以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但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不适合所有人使用,其使用和调整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偏听偏信、以免贻误病情。阿司匹林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不适,少见的副作用有出血、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中枢神经损害等。具体如下:

1、胃肠道不适: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或疼痛(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引起),停药后不适症状多可消失。

2、出血:少见,可有手术期间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泌尿生殖道出血,少见的有胃肠道出血(主要是有胃溃疡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脑出血(主要见于血压控制不佳和/或抗凝剂合用时)等。

3、过敏反应:少见,可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严重者甚至出现休克。主要见于过敏体质或对水杨酸类药物过敏者。

4、肝肾功能损害:罕见,与药物使用剂量有关,损害是可逆性,停药后多可恢复,罕见有肾乳头坏死的报告。

5、中枢神经损害:罕见,可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等,多在长期大剂量(如风湿热治疗中)使用中发生。阿司匹林主要适用于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TIA等)或心脑血管术后(如支架术后、封堵术后等)。对于目前无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但有多种危险因素(年龄、肥胖、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且未来十年发生风险>10%的患者,在医生评估后可用于预防。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禁用于对阿司匹林或水杨酸类药物过敏者、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体质、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最后三个月,同时也不宜与甲氨蝶呤合用。希望大家正确认识阿司匹林,应在医生综合评估病情后决定,阿司匹林一经使用应坚持规律服药,切勿吃吃停停或私自调整、停药,用药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并定期复查,正规使用下是利大于弊。感谢阅读,祝大家身体健康。本文由您的家庭医生-全科扫地僧原创写作于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阿司匹林都有什么副作用呢?

说起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可以说只要是你去看说明书,会看到很多相关不良反应。比如说出血、哮喘、过敏、剥脱性皮炎、血小板减少等等。因为阿司匹林使用了有百年历史,这期间发生发现的副作用也会比较多。但是在诸多副作用中,如果让张大夫说,我更加愿意给大家好好讲一讲出血,因为其发生率实在是高。

首先说,阿司匹林限制前列腺素的生成,这是其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机理,同时也会导致人体胃黏膜的修复障碍,而胃肠道粘膜糜烂出血风险增加就会变得更加明显。对于普通人可能这方面还不明显,但是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比如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道溃疡、有出血史、合用抗凝药及激素等患者,就要特别留心,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容易发生出血。所以,对于几乎所有需要吃阿司匹林的人来说,医生一般都会建议大家在家里日常注意监测是否存在出血,比如说注意大便颜色,注意查便常规,如果大便变黑或者便潜血阳性,都要注意消化道出血。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皮下血尿、出血、鼻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的一些迹象,必要的时候根据这些副作用发生的严重程度进行药物的调整。

同时,还有一个原因要指出,那就是我国中老年人的体重明显低于欧洲和美国,尤其是老年人还存在脏器功能衰退的现实,胃黏膜防御能力降低,这时候药物的副作用就更加容易显现,所以广大中老年人吃阿司匹林最应该注意的副作用还是出血。正因为如此,才应该更加个体化的使用阿司匹林,同时持续的监测副作用的发生,必要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的调整。

阿司匹林都有什么副作用呢?

阿司匹林—利

1. 镇痛:对慢性钝痛疗效较好,常用于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

2. 解热:使发热病人体温下降

3. 消炎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4. 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心梗

5. 预防痴呆

阿司匹林—弊

1. 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一般在服药后20分钟。即可出现症状,患者大汗淋漓、端坐呼吸、口唇青紫、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可持续1~24小时,重者可因窒息而死亡。

2. 胃肠不适:对胃黏膜有直接剌激作用。引起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厌食、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 肝损害:少数患者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后引起肝损害,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等。

4. 肾损害:阿司匹林引起的肾损害通常是可逆的,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5. 慢性水杨酸盐中毒:多见于风湿病的治疗。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视觉和听觉减退、嗳气、恶心、呕吐、精神紊乱、呼吸加快、酸碱平衡障碍、皮疹和出血等。

6. 血液系统:出血时间延长;贫血。

7. 致畸:妊娠3个月的孕妇服用中剂量及大剂量阿司匹林可致胎儿多处畸形。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有百年历史,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还是用来抗血小板聚集,其次解热、镇痛等。其它有些功能还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大范围用于临床。其临床有效性毋庸置疑。

不良作用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或疼痛,严重时可引起呕血、黑便等。长期使用时需定期复查以监测不良反应;特殊人群使用更当谨慎,及时就医,谨遵医嘱。

阿司匹林都有什么副作用呢?

所有冠心病病人,如果没有禁忌症,就应该长期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这是目前的看法。

人们对阿司匹林的认识,最开始是它的止痛作用,后来发现阿司匹林有抗炎效果,所以会用于风湿疾病,比如风湿性关节炎等。再后来才发现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原来有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这点发现真的是非常伟大的。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有很多冠心病的病人,冠心病的病人很容易会发生心肌梗死的,发生心肌梗死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大程度是因为冠状动脉里面形成了血栓,血栓堵住了血管,所以心肌会缺血坏死啊。

那如果我们能预防冠状动脉内发生血栓,是不是就能预防心肌梗死啊?理论上是这样的,虽然不能100%预防,但是很大程度能预防。

那如何预防呢?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抗血小板聚集啊。为什么?因为血小板就好像我们砌墙时候的水泥一样,要想把墙砌起来,必须有水泥啊,否则不牢固。而血小板也是这个道理,很多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夹杂着红细胞等,就会形成血栓,正常出血情况下,血小板能帮我们止血,但是在冠心病患者来说,如果有血小板聚集发生,特别是发生在冠状动脉里面的血小板聚集,那可能是灾难性的啊,那可能就是心肌梗死了啊。

而阿司匹林刚好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帮助很多冠心病患者度过了难关。

但是阿司匹林也会有副作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消化道出血,一般来说没问题,但少部分患者可能会有消化道出血。另外,还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还是比较安全的药物。

阿司匹林都有什么副作用呢?

阿司匹林是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药物,有使用指针的患者多需长期服用,但阿司匹林使患者获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反应,极少数患者甚至会因不良反应停用阿司匹林。那么,阿司匹林有哪些不良反应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消化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对胃黏膜的直接损害,会使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等症状;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道溃疡,如果服药前已经存在消化道溃疡等疾病,服用后则可能加重溃疡,重者会引起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多出现在服药的前十二月,选择合适的剂型、合理的剂量、服药时间以及联用保护胃黏膜药物,可减轻胃肠道损害。在剂型的选择上,肠溶剂型阿司匹林入肠后开始释放药物,相比于普通片剂,对胃黏膜的损害相对较轻;在用药剂量选择上,建议每日服用75 - 150mg为宜,高于该剂量范围并不一定会增加抗血小板效果,但却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在服药时间的选择上,阿司匹林片餐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空腹服用可减轻胃黏膜损害;在保护胃黏膜药物的选择上,联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也可减轻胃黏膜损害,增加患者的耐受性。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血管疾病,但该药理作用也可增加出血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引起的出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如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消化道出血轻者可无任何症状,但大便隐血试验检查可呈阳性,此时出血量较少,一般 5毫升左右;如果出现了解黑便的症状,需引起警惕,说明出血量已经达到50毫升左右,必要时应停药观察;如果出现呕吐咖啡色样物质,说明已经出现了消化道大出血,应给予必须的急救措施,预防因失血过多引起周围循环衰竭。阿司匹林引起脑出血的几率较低,但对于高龄、易出血体质、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低等患者,属于脑出血高危患者,这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应就诊专科医师慎重评估用药的利弊,尤其是一级预防的患者,若风险大于获益,不宜使用。除此之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哮喘,这部分患者使用肾上腺素通常无效,应联合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虽然阿司匹林不影响肾功能,但已经有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也可出现肾功能损害的症状,需引起重视。

综上,消化道症状与出血是阿司匹林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也可出现过敏反应,已经出现哮喘的患者禁用阿司匹林。

感谢大家的阅读!

医学莘期待大家的关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识!

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