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林志炫的唱功?

华语T1,借鉴席琳迪翁式大嗓思路,56岁咽音D5,头声A5,质量A4强混,甲状软骨前倾

林志炫,这位从2013年从《我是歌手》一炮而红后,就几乎吹起华语流行声乐全面进入混声时代的号角,在2013-2016年林志炫几乎在流行声乐内成为新的旗手,被誉为男歌手扛把子。

林志炫的整体唱功,无疑是属于华语第一梯队,他拥有非常扎实的A#4以下强混咬字单音质量,还具有五组的和音能力。但是整体咬字音色的思路,林志炫在华语乐坛是非常特立独行的,以共鸣大嗓唱法为主。

在第一换声点F4以下和F4-A#4之间,有一定的咽音和甲状软骨(喉头)作用增加,音色稍微朝着假声化改变,整体的音色统一度和音色修饰性相比于林俊杰而言,弱了一丢丢。在A#4以上二档换声点,林志炫的音色就开始比较突显针尖化,整体朝弱混和咽音走,强混能力渐弱,在E5的咽音咬字终止。

从音色上,林志炫的咬字习惯直通道,追求复合音声压。咬字以阶梯式音准强咬字,不做修饰音。A4以下完美,但超过A4后会偏向靠前的环甲肌通道,而不是混声的紧贴咽壁和面罩共鸣腔体壁的靠后共鸣思路,这样在混声区内,咬字会自然造成一定的喉头甲状软骨作用力过强、进而声线的明亮度以咽音成分为主,面罩共鸣会被非靠后咬字压制,音色统一度就稍弱。但这是有取舍,有原因,在后文详解。

从音域上,林志炫属于一个常用A#4,哼鸣G#5的T1歌手。单音质量在A4以下非常完美,对比之下低音的C3开始稍微弱一点,在G3-A#4是林志炫的最佳音区,在C5时开始就会有一些针尖化的听觉,甲杓肌机能稍微开始只拉得住咽音,无法提供强混,这和早期飙高音损伤有关。

在腔体上,林志炫的声压程度非常好,胸腔共鸣和腹腔支撑的基础功搭配让他的Live效果特别震撼。如果挑刺的话,B4之后,林志炫整体声压减少的,缺乏一定甲杓肌的真声芯体维持,改为咽音,而咽音无法提供低音泛音列,胸声也无法弥补高音区去干涉中低泛音信息。在EVT的体系中,林志炫属于甲状软骨前倾,林俊杰属于勺状软骨内倾。优势区在A#4以下。

整体而言,林志炫是非常尊敬的歌手,他是上世纪华语歌手不断寻求更高声乐能力的代表,明明年岁见长,但依旧挑起声乐大梁,拥有音乐追求和无尽热爱。林志炫如今已经56岁了,可是我们潜移默化和他对比的人,总是一些40岁,乃至于20岁的歌手。这已经表达林志炫的强大。相比之下,孙楠、沙宝亮、杨坤这些人,就显得过于安逸,没有一点点进取学习的想法。

要知道,一个歌手30岁、40岁依旧在保持学习混声的热情,这种热爱才是伟大的源头。包括林俊杰,包括林志炫、包括谭咏麟,他们这些人的生命中都认为音乐、声乐是自己精神追求的艺术,不会因为年龄、利益的高低多寡,去改变自己的学习欲望。这种发自肺腑的热爱才是一个地区乐团文化、老百姓精神养分强大的关键。周董可以好好学一学。

1:音色;

在音色上,林志炫和其他T1歌手都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咬字的思路。我们去听林志炫的歌,会有一个明显的音色感受——直白、简单、震撼、纯粹,我们在周深、林俊杰等人身上是感受不到这种音色体验,在张杰身上有一丢丢,尤其是去美国深造后的张杰,但和林志炫也有本质区别。

造成林志炫音色特别的原因核心是三个方向。一:林志炫的习惯是上下腔体同时共鸣思路;二:林志炫习惯重咬字音头;三:林志炫咬字语感不做过渡音修饰,无气声、头声的滑音过度,皆是音准阶梯式强咬字。总结一下,大嗓;

其实从《没离开过》、《The Power Of love》开始,林志炫的学习思路就非常明显:对比席琳迪翁。就是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的席琳迪翁,开头两首歌都是席琳迪翁的。席琳迪翁的唱功思路就是林志炫的升华版:追求中高音的回荡效果、追求强胸声和弱头声的同步共鸣强声压、追求咬字无需过多连接单音的修饰音。但是林志炫自己加了一个阶梯式音头咬字,这个中文咬字的归韵难度有关。

这种唱法思路无疑是成功的、经典的,因为这种唱法最完美地展示了音乐旋律、节奏和极简主义自然人声的魅力,注重共鸣听感,对于音乐受众而言,是接近欣赏无门槛的。他的情感表达方式是直抒胸臆的简化思路。和林俊杰的部分R&B唱法思路,和周深的部分美声花腔思路都不同,欣赏门槛要低得多。

因为本质上音色是要给情感服务的,而当下流行音乐的发展是逐渐朝着R&B类型同化,对于声带边缘化、弱混、气混的追求更多,这是时代性的,等个二十年我们对弱混、气混、声带边缘化的习惯程度达到假声一样后,自然会厌倦,会有新的唱法取代。但是不管如何林志炫的唱法思路,一定存在。因为他简单而震撼,更适合Live舞台演出。

在音色上,林志炫主要是做减法。比如前文说的混声中一般而言,都要求靠后咬字,共鸣贴近咽壁,这样会提供一个咬字的着力点。着力点对于新手而言很好,对于大嗓思维不够,大嗓的意义在于开放式声压,靠后会导致过于声线芯体过于集中。集中好不好?看唱法,对于R&B而言,集中当然好,但是对于大嗓而言,他追求的是一种复合音,包含中低高三维度的均衡声音信息。越集中,低音区泛音列信息损失越多。

所以实际上,按照大嗓唱法思路,林志炫的核心是中高音区,具体在Ab3-A4这一个八度中,他的大嗓思维已经炉火纯青,开口就具有回荡性。超过A4,反而会导致不舒服,这和席琳迪翁是一样,席琳迪翁她在E5也会出现卡壳,E5需要利用咽音过度,详情可见席琳迪翁的唱法分析。

大嗓唱法思路,在男歌手中是非常罕见的,因为真的很难。女歌手席琳迪翁可以以女生换声点C5为桥梁,下潜B4,雕琢打磨A4、B4、C5三个流行音乐黄金高音的质量。可是男歌手的换声点在F4啊,要想唱林志炫的大嗓思路,必须需要先越过换声点,具有混声能力,开拓A4、B4音域,才能进入雕饰状态。而且必须要拥有A4的强混能力,否则歌曲不具备高音震撼能力,大嗓就大不起来。

整体上,林志炫的音色,是基于唱法思路的改变,听觉上音准会有一种一个字一个字的顿感,但是并没有缺失气息包裹的声压推动力,反而是一种在强声压状态下的音准顿感,这就很舒服,因为老百姓可以更好的听懂音准变化。而不是R&B的那种神秘转音。

在演唱思路确定为大嗓后,音准的重要性和质量性就会大于音色,所以在A#4之后,林志炫的音色其实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他主要是保留音准音高能力,强混逐渐消失由弱混代替。但是弱混的音色和强混的差别不大,这就是大嗓思维,不需要过度地去干涉音色,而要专注于音准维持时的语感和声压,维持复合音的饱满

2:音域;

林志炫CD音域:C3-E5;两个八度+三度;

林志炫live音域:C3-G#5;两个八度+小六度;

林志炫质量音域:G3-A4,E5-G#5哼鸣和音。

如何评价林志炫的唱功?

林志炫的唱功?

毫无疑问,林志炫的唱功堪称天花板级别,高低音运转自如,技术层面毫无瑕疵,但是有一点,他的歌无法传递感情。

举个栗子,“追梦赤子心”,唱到高音部分声音撕裂,几乎没有唱功可言,可他的感情爆发出来了,就是一首好歌。后来翻唱的人唱得圆润婉转,却再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感情爆发。

唱功重要,但是传递感情更重要。林志炫被称为“唱歌机器” 这个,不能算是褒奖。

如何评价林志炫的唱功?

林志炫的唱功毋庸置疑,在《我是歌手》时就已经证明了他的实力。

第一次认识林志炫是通过湖南卫视的一个音乐节目—《我是歌手》,那时候还没有自己的手机,只能在电视上看,也是第一次听到林志炫这个名字。

林志炫通过自己出色的唱功以及独特的音色,将一首首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唱进人们的内心。也正如此,林志炫通过《我是歌手》这个音乐节目大火。

林志炫有很多作品,其中家喻户晓的“单身情歌”,真正流传到了大江南北的。时至今日,林志炫依旧是华语乐坛的传奇人物之一。

如何评价林志炫的唱功?

我不懂音乐,但我认为他应该是港台歌手天花板

如何评价林志炫的唱功?

我喜欢他的歌多过张学友,我广东人。他在我心里已超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