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音乐是宫商角徵羽五音,而西方是DoReMiFaSolLaSi七音?

古中国两次三分损益法,得五音。古希腊是五次五度相生律,出七音。

根本原因是因为文化导致的同一个音律的理解不同,古中国和古希腊几乎同时提出了同一个音律,不过称呼不同,古中国叫三分损益法,古希腊叫五度相生律。

两个音律的本质是一样,基于2:3的比例完成音符度数确定。但是古中国对于音律的运用是基于两次损益运算,得出五音。而古希腊五度相生律是基于五次独立运算,得出了七音。这是五声和七音的根本区别原因。而后又因为西方文艺复兴时,十二平均律于七音完美契合,如此将七音巩固,作为一个基于科学的音律推广至全世界。

中国对于东方文化对于音乐的理解是依附于高山流水的意境式审美,使用的音乐律法是:三分损益法。而三分损益法是三次的结果是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作为基本音,这五音对应于西方音律之中Do(宫)、Re(商)、Mi(角)、So(徵)、La(羽)。五声音阶的度数更符合和谐音律,同时具有更为稳定的延音意境效果。

此外也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乐器普遍是高雅艺术,是贵族专属。而老百姓接触到的乐器大多是以口口相传、师徒相传进行传播,无法形成迭代进步和系统性教育。如此音乐受众较小,乐感氛围较低。因为保存和音乐教育框架过少,直接导致了我们第一次提出十二平均律时,没有丝毫实质性的进步和乐器改善。而西方十二平均律则是直接完成了所有乐器的推广和运用,并且主导了如今音乐理论。

西方文化的七音,最早是古希腊时期的五音相生律提出了七音,五音相生律本质上和古中国三分损益法一样,但是运用程度不同,五音相生律的迭代次数大于古中国的三分损益法。随后直到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西方全面进入了十二平均律的时代,十二平均律本质上是对于三分损益法或者是五音相生律的一个根本提升,解决了数学上三分损益法除不尽的问题,同时根据人声耳朵对于听觉的一次波长改善,得出的基于人类听觉的自然音律。导致七音推广的最大原因是西方十二平均律的流行。

造成了七音流传的根本原因,就是十二平均律成为西方音乐核心。十二平均律将纯律形成七音为主的自然音阶纳入,也将三分损益法纳入,并且增加了其他的五个额外音,形成了十二等分平分八度。最终在现代钢琴上完成十二平均律的推广,最终所有的古典乐器和现代乐器完成了对于十二平均律的普遍推广和运用。而这时我们处于一个半封闭式的交流,并没有完成在音乐上的主权。

基于古中国的五音,和西方近代的七音,这就导致了两个文化之中的音乐差异性。简单说如今我们的音乐类型偏向于集中为中国风这一个大类,而西方音乐则是以七音理论完成了:爵士、布鲁斯、摇滚、民谣、雷鬼、放克、R&B、灵魂乐、福音、新世纪、乡村电子等等类型音乐。本质上,从流行音乐的角度考虑,在1600年左右的十二平均律基于自然音阶比三分损益法或者五度相生律更适合人类音乐发展。

实际上不论是东方五音还是西方七音,本质上都是都是有音乐十二律诞生而出的。音乐十二律是自然界之中的音乐规律,也是我们人类人耳能够感受到的最小音乐单位。这一点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具有同样的理论感受。

以下从音乐本质的科学角度切入作补充说明:

1:古中国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西方和现代统称叫五度相生律)是我们东方音乐也就是古中国对于音乐的音律定调,也是我们衍生而出的五音理论和如今的五音十二律的源头。

三分损益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书籍《管子·地员篇》,这里面第一次提出了“宫商角徵羽”的概念和如何根据任何一个音来确定推论出其他的四个音。而后在《吕氏春秋·音律》之中,加上了黄钟、编钟等十二音乐器的吻合,确定了基本的五音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在古代缺乏数学的基础上,选择控制变量的方式完成定调。以笛子为例。选择粗细匀称的细长竹子,选择一个绝对长度钻孔,然后吹响这个音,我们将这个音的音高定为“宫”音,也就是现代选Do的中央C音高。

三分损一:然后将“宫”音的笛子空洞长度分为三份,分别标记为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我们舍弃第一份的长度,保留第二份和第三份的长度,第三份的末尾是“宫”孔的位置,我们在第二份的开端钻孔,这个空就是,“宫”音的五度音高——“徵”也就是Do的五度音So。用音高表示就是,以C3去定G3的音高。而“徽”音的音高需要按住“宫”音的孔洞才能发出。

三分益一:如此再将“徽”音分成三份,我们再在第三份的结尾加上一份第四份,如此就能得到“徽”音的下行四度低音“商”,也就是Re音。以音高表示,就是以G3得出D3的音高位置。

如此再将这个过程循环一次,“商”音管分三份,保留两份,舍弃最后一份,完成“三分损一”,可以得到商的纯五度高音——羽,也就是La,A3;

再根据羽管完成三等分分开,再加上一份,完成“三分益一”,就能得到“羽”音的下行四度音“角”也就是更具A3的下行四度确定E3,E3=角,也就是DoReMi之中的Mi。

基于音乐的艺术性,确定任何一个音为“宫”音(为基础原音)我们根据三分损益法可以以完成两次“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的方式得出对应的四个音,完成一个五度音序列:宫(Do)商(Re)角(Mi)徵(So)羽(La)。

这就是音律之中被最先发现的音律,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音律,在古中国和古希腊都有学者几乎同时发现这个音律规律。

而因为春秋战国实际上交流属于一个Z乱时代,没有一个较为和平的音乐艺术交流,这样的音律诞生的乐器,比如古琴、笛子之类在之后漫长的历史之中,被尚古的风俗和音乐处于雅乐之中的地位,导致过于难以被平民接触。直接成为了一个几千年延续至今的音律,而这个音律实际上是整个人类历史之中最接近古代音乐的音律。因为音律蕴含的数学原力比较简单,比较初始。

但是古希腊的音乐律并没有停留在三分损益法上,而是在同时代不久后就诞生出了纯律,也是七音的源头。

2:十二平均律;

说十二平均律之前,其实还得说一说古希腊时期的外国版“三分损益法”因为实际上,七音第一次出现是是在五度相生律之中。这里是基于古希腊的数学理论进步。

我们根据三分损益法得出的基本2:3的音律规律,但是中国基于的是两次增益循环。而古希腊不是增益循环,而是直接以原音的五次2:3换算循环,一次得出一个音,就能得出全新的五个音。五个音加上原音和3/4原音,一共形成了七个音。增加的音是“宫”的四度音,一个是“商”的五度音。也就是Do/Re/Mi之中的Fa和Xi。也就是CDEFGAB,之中的F和B。

所以本质上三分损益法和五度相生律虽然本质都是对于2:3的运用,但是基于文化的不同,对于同一规律的运用完全不同。这是造成了五音和七音的根本性产生原因。但古希腊除了五度相生律之外还有一个叫纯律的音律理解。而五度相生律和纯律都认为有七个基础音。

但是实际上在西方音乐的世界之中,早期他们很大程度认为四度音和七度音,是非常不和谐的音高,乃至于中世纪之中被誉为魔鬼的音高。真正让四度音和七度音走入现代的关键是在1600年文艺复兴时期的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为止,最佳的科学音律结果。因为就同名字一样,十二平均律,平均对于音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数学属性。因为按照平均律的数学意义,就可以解决2:3的除不尽问题。因为不论是是纯律还是五度相生律,都会导致一个结果,他们的七度音结果不同。

一个是(2/3)的五次方约等于0.1317,一个是(1/2)的三次方=0.1250,两者相近但是还是有着区别。所以,实际上人耳听觉的自然音阶并不是符合数学的音律结果。

十二平均律的认为是将一个八度的对等音高频率完成十二份的等分平分,这样就能完整的将五度、四度、七度都完成高度比例统一,而且具有每一个八度的高度和谐。而七音刚刚处于十二份音高之中的人耳锚点。也是古希腊的一种延续。

如此,钢琴就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之下成为了整体世界音乐的标杆。这也是钢琴是近代乐器之王的原因。因为任何理论和作曲学习,都可以以十二平均律来完成。而十二平均律之中,基于自然音阶将七音吸纳作为钢琴白键。

但是,十二平均律并不是最合适的人耳音律,五度相生律才是。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们更中意古典小提琴,而不是钢琴。因为古典小提琴就是基于五度相生律的原理乐器。五度相生律更具有和谐性统一性。

综上,总结一下:为什么的源头是,古中国和古希腊对于同一个音律的不同理解。而如今的现代原因是十二平均律的推广,吸取了古希腊的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的七音基础音。

为什么中国古代音乐是宫商角徵羽五音,而西方是DoReMiFaSolLaSi七音?

一,五声,古代对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合称。亦叫“五音”。相当于现代简谱中的1、2、3、5、6,五声中各相邻的两声间音程,除角与徵、羽与宫(高八度的宫)之间为小三度外,都是大二度,后来有了变徵与变宫,则近似于简谱中的4和7。五声在我国传统的音阶形式里,如古音阶、新音阶、清商音阶或五、六、七声音阶里,都分别包含有这五个音级。古人还有借五声以配五行、五方与四季之说法。即以角、徵、宫、商、羽分别与木、火、土、金、水等五行,与东、南、中、西、北等五方,与春、夏、季夏、秋、冬等四季相配合。

二,七声,中国古代七声音阶中的七个音级。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和变宫。古人把宫、商、角、徵、羽叫做“五音”或“五声”,把变徵和变宫叫做“二变”。变徵是徵的低半音,变宫是宫的低半音。

三,十二律,我国古代的定音方法,简称“律吕”。用三分损益法把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相当于把现代使用的传统七声音阶分十二个“律”,每个律约等于半个音。十二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狭义的“律”,仅指上列十二律中单数的六个律,简称“阳律”或“律”。与之相对的六个双数的律,称之为“吕”,即“六吕”,亦称“六同”。以其于六个“阳律”之间,又称之为“六间”,或“阴吕”。

四,三分损益法。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也叫“五度相生法”、“隔八相生法”。其所生的各律,形成一种律制,称为“三分损益律”。

古代定音系用黄钟等十二律管,各有一定尺寸,发出一定频率的音高。三分损益就是黄钟管为准,把这些律管减短(损)或增长(益),三分损一,就是把律管分为三节,减去一节,剩下三分之二的律管长度发出的音高则为另一律管之音;三分益一则把律管分为三节,再加长一节,其所得律管长度发出的音高即为另一律管。如黄钟管长九寸,三分减一得六寸,即林钟的管长;林钟管长三分加一得八寸,即太簇的管长,依此类推,除由应钟到蕤宾、由蕤宾到大吕都是三分加一外,其余的都是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加一。这就是十二律相生的三分损益法-

为什么中国古代音乐是宫商角徵羽五音,而西方是DoReMiFaSolLaSi七音?

中国是最早发现了十二平均律(比欧洲至少早千年以上)的古国,至于为何常见的音乐为五声(宫商角徽羽)调式,恐怕有以下两点最主要的原因(不展开讲,概而言之):其一,与汉语言本身每个音节的音调(计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和入音五种)相契合;其二,与传统的比附文化相契合,如《乐记》认为,五声与五行相一致,可代表自然、社会和人;五声中,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徽为事,羽为物,此五者构成了整个等级制度规范下的合谐,而多出五音的音则属于不伦不类之音(如运用七音的郑国音乐被孔孑视为“淫”,必欲放逐之而后快)。

为什么中国古代音乐是宫商角徵羽五音,而西方是DoReMiFaSolLaSi七音?

到目前为止,我国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〇一,五音的起源与完善。我国音乐中的五音最先起源于五行学说。古人根据五行的四时变化和像声,确定土音宫,金音商,木音角(jue),火音徵,水音羽。〈配现在的简谱是宫1,商2,角3,徵5,羽6。这也是宫,商,角,徵,羽这五声调式的起源。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增加了清角4,变宫7,变微#4,清羽b7。由此可知,我国古代的音乐,并不只有宫商角徴羽这五个音,而以上9个唱名构成的五声,六声,七声就共有30个调式。〇二,在后来的发展中,以上的宫商角徵羽等只用于音乐的调式方面,在音乐记谱时,我国用的是工尺(che)记谱法。也就是:合(低音5),四(低音6),一(低音7),上(1do),尺(2ri),工(3mi),凡(4fa),六(5sol),五(6la)),乙(7si)。〈具体拍节如何记在此不予详赘〉。〇三,国外(西方)的简谱1234567,是在1665年由法国人苏埃蒂提出来。1882年由美国人梅森带到日本。19世纪末由中国留日学生传入我国。1904年沈心工先生编写的〈学校唱歌法〉一书出版,从此简谱便在我国普及开来。〇四,改革开放后,我国又大力普记五线谱记谱法。我国现在是简谱与五线谱并用。有人说我国的音乐没有西方先进,其实是不对的。音乐中的十二平均律,是我国明朝的朱载堉于1581年首创的!朱载堉是朱元璋的九世孙,被称为中国文艺复兴的圣人!他首创的十二平均律,比德国作曲家巴赫创立的十二平均律足足早了一百多年!

为什么中国古代音乐是宫商角徵羽五音,而西方是DoReMiFaSolLaSi七音?

中国有七声音乐的,也有十二声乐的,十二声乐仅中国有,其它地方仅鸟有人没有。

只不过皇宫用五音,从而文人记录在书里的音乐仅五音,民间的东西不入文人法眼的。读书者只知五音,不知其它音了。

淅江有乡村口语说话就欧式音的:1.2.3.4.5.6.7式的。

细辨各地方言土语俚语,元音的o就是标准音,其它音则各侧重a.b.c.d.e.f.j.g.h.s.n.k.m等不同建构的。所以有的方言发不出某几个音的。

宫商角羽徵是去两音,仅用五音与五行相符合确定的,但用于轻音雅的私人室内的音乐,庙堂与祝祈贡贺祀等重大事项时,用七音十二音的。青铜编钟可证。

最早汇编出二十四韵的仅中国。

问题是学校课本由流洋生返国,成中国精英后,他们照欧式编的,满书全欧式,不知中国式归正常。莫惊怪。自找个干爹廷好的。此中国有容乃大的标示。

蒙古族的呼麦,是人类独一无二的声乐。

西南少数民族,海南岛就有六声七声音部。

只不过归土俚之音,入不得文人大雅之堂上罢了。

所以,真学之仕言,读万卷书,不如行十里路,向民间乡村讨教可得全面一点,书仅一杯水,民如海洋,孔见盖海洋,虽胸衣上挂大师牌牌,愚是必定的,仅精通背书,仍一杯之水,从而专家专一成必然。即只明这一项,其它与己无关,也归属实。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为什么中国古代音乐是宫商角徵羽五音,而西方是DoReMiFaSolLaSi七音?

中国古代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徴羽只是五个主音,并不是说在演奏中,就只有这五个音。西方也不是只有7个音,7个音只是自然大调的7个音,完整的现在是 十二平均律,物理上是12个音,逻辑上计算“单升单降”是有17个音。

国乐中会用到 “4 fa”“7 si”

例如:清乐: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分别对应1,2,3,4,5,6,7,这与西方的自然大小调相似,清角是角音上方的小二度。变宫是宫音下方的小二度。同样音程关系的音阶,在西方中古调式里,被称为奥尼亚调式(Ionian),或者也可以称为自然大调。

雅乐: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分别对应1,2,3,升4,5,6,7,变徵是徵音下方的小二度。同样音程关系的音阶,在中古调式中,被称为利地亚调式(Lydian)特别要说一下。变徵音与宫音形成了一个三全音,(tri-tone),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在所有西方调式中,这是最明亮的调式(比自然大调还要明亮)。燕乐:宫,商,角,清角,徵,羽,闰,分别对应1,2,3,4,5,6,降7,闰是宫音下方的大二度。同样音程关系的音阶,中古调式被称为混合利迪亚调式(mixolydian)

音乐体系用音,并没有那么简单,只是一般给不懂的人解释就过分简化罢了。不简化,你们听不懂,但是简化了,你们也别以为就真那么回事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