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输入越来越多,是不是4月很难开学了?

诚然,境外输入病例越来越多,但老穆坚信,只要管控有力,是不会影响开学这一大趋势的。

当然,我们还是要高度重视并解决此事,才能确保学校正常有序开学。

不得不说,加强境外人员入境的管控力度,势在必行!

比如江苏,就规定“自3月23日起对所有入境人员采取集中医学观察14天措施……”

3月23日0—24时,我国新增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74例(北京31例,广东14例,上海9例,福建5例,天津4例,江苏3例,浙江2例,四川2例,山西、辽宁、山东和重庆各1例)。

截至3月23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427例。

四月很难开学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确定在4月份及之前开学的地区有哪些?

【1】青海,3月9日

【2】贵州、新疆,3月16日

【3】西藏 ,3月21日起

【4】云南,3月23日

【5】宁夏、山西,3月25日

【6】江苏、陕西,3月30日

【7】广西、海南、江西,4月7日

【8】辽宁,4月中旬起

说句实话,受到境外输入病例的影响,有不少地区在四月份恐怕难以开学。

老穆预测,在四月份大概率可以开学的地区有:(主要指高三和初三年级)

河南、黑龙江、河北、福建、天津、甘肃、山东、吉林等。

当然,这只是老穆的预测,老穆希望所有地区的学校都能早日开学。

朋友们,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境外输入越来越多,是不是4月很难开学了?

境外输入越来越多,是不是四月很难开学了?我认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不会影响国内的开学大趋势,在今年四月份绝大部分省份会陆续宣布开学时间。可能有某些省份和城市因为受境外输入影响严重而无法在四月份开学。但是如果是对境外输入病例控制的非常及时而有效,不让境外输入病例对国内疫情造成大的影响,那么境外输入病例就不会影响国内的整体开学进程。如此看来,四月份肯定会有很多学校可以实现开学的愿望。

目前国内的疫情还不容乐观,主要还是境外输入病例越来越多的问题。昨天国内的新增病例有147例,可是这其中有74例属于境外输入,超过了一半,境外输入病例压力山大。但是据我了解,所有的这些境外输入病例除了前段时间的郑州毒王以及广州毒王对国内的疫情影响比较恶劣之外,其他的境外输入性病例对国内的疫情影响都比较有限。因为发现的都比较早,控制的也比较及时,没有让这些境外输入患者接触更多的国人,所以大部分省份和城市都不会因为境外输入而改变当初的开学决定。

比如之前的云南省,本来已经确定好了开学时间,可是后来出现了两例境外输入病例,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云南省会改变开学时间的时候,云南省告诉所有人,云南省的开学时间依然不变,原则上还不要求师生在校园里面戴口罩,这就充分表明了云南省对于当地的疫情控制的信心。还有贵州省也是,在3月16号当天开学,当天就出现了一例境外输入病例,可是也没有影响贵州省的开学进程。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就算有境外输入病例也不会影响开学进程,只要我们能够把它及时的控制住,那么它根本就不会影响到当地的开学时间。所以我认为国内的绝大部分省份都可以在四月份实现开学的愿望,有一些疫情严重一点的城市可能要到五月初才可以开学。

境外输入越来越多,是不是4月很难开学了?

应该不会,4月份全国多个地区的各级学校应该会迎来开学潮。根据此前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开学的前提是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另外一则要求是:高三全省同步开学,初三全市同步开学。

目前多个地区已经开学,其中包括:青海,贵州,云南等。3月底即将开学的地区有:江苏,山西,陕西,西藏,宁夏,内蒙古。4月上旬开学的有:广西,海南。

贵州在3月16日开学当天,新增确诊输入病例;云南近期也出现了以上2新增境外病例;江苏在宣布开学的当天出现2境外输入病例,目前又新增3例,累计5例。

不过以上地区在出现新增境外病例后,开学进度均没有受到影响,由此看来,“境外输入病例”并不一定会影响开学进度。

笔者认为,境外输入病例是否会影响到当地的开学进度,主要取决于该病例在确诊前是否存在大范围传播病毒的风险。如果是类似于之前河南郑州的郭某鹏案例,那么就肯定会影响到原定开学计划。

目前,全国多个地区都在逐步提升境外输入防控力度。以笔者所在的江苏为例,3月22日江苏省外事办已发布通告:根据境外疫情发展形势,结合江苏省境外疫情输入工作实际,自3月23日起,对所有入境人员采取集中医学观察14天措施(条件不允许的可实施居家医学观察)

相信此措施一出,江苏家长们悬着的心就可以放下来了,为江苏的此举点赞!

有网友建议:应该尽快将该措施复制推广到其他地区,所有入境人员强制集中隔离14天!大家支持么?欢迎留言…

♻️关注“教练讲高效学习”,教你普通学生如何可以通过掌握方法考上清华北大♻️

境外输入越来越多,是不是4月很难开学了?

2020年是近年来最不平凡的一年,起初不被人们重视的新型肺炎病毒如潮水般的趋势,席卷了武汉,席卷了中国,席卷了欧洲大陆乃至整个世界。刚开始武汉全面封城,工业停工,学校停学,后来采用云工作,云上课。企业逐步复工,可是很多学校尚未开学,这就成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几天境外输入病例越来越多,那么还可以按时开学吗?

一、高三开学

说到中国众多的莘莘学子,人们最为重视的绝对是高三学生,他们即将迎来高考人生的第一个达到转折点,因此,关于高考是否要延期,高三何时开学?这样的话题,持续性的在我国大地上发出声音,然而,由于疫情的严重性,刚开始并没有什么人可以发声敢于发声。

直到三月中旬,部分省市病例清零,才发出了一丝微弱的声音,但是这就代表着希望,贵州省,青海省,山西省率先做出了表率作用,我们当地的高三学生已经开学,但是防御措施做的十分到位,学校实行全封闭化管理,两个学生一个宿舍,一个班30个人全部配戴口罩上课,这样来看既为高三学生打了一个强心针稳定剂,也给人们做了一个示范作用。

二、高校开学

除去中小学之外,最为关注的就是大学生了,因为我国有5000万左右的大学生,他们流动起来是一个极为庞大的人口,稍有不慎,便会造成疫情的二次传播。在这样严峻的形式背景下,山西省最近发出通告,高校应届毕业生四月初做好开学准备。

在这两天又有更多的省份做出了相应的通告,是经过科学研究后省委所做的决定,这么大的事情科学依据绝对是足够支撑的,所以从当前形势来看,即使有外来输病例,我们还是可以照常开学,整体平稳向好,这是大势所趋。

三、严格管控另外病例

随着中国疫情的渐渐褪去以及世界疫情的不断加重,众多的境外人士选择来到中国避难,因此,我国的境外输入病例不断的增多,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也是果断采取措施,确定北京太原等12个城市为降落点,这样飞机上有病人下来可以即时受到严格的管控,他们的行踪轨迹是可以一览无余的,所以境外输入虽然这是一个不好的方面,但是确实要比我国新增要好一些,因为他们造成传染的风险是要低于我国新增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学时可以的。

2020在家的时间格外长,也许已经有很多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学,所幸的是春已至,花已开,一清胶上去胜利就在眼前,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果实,在遵从国家和学校部署的前提下,谨慎小心的开学。

境外输入越来越多,是不是4月很难开学了?

境外输入如果一直保持高增长,再说不会影响学校开学,纯属盲目乐观。

这里面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1.某些地方为了保持零新增,或者防止引起恐慌名义进行瞒报,没有引起吃够重视,误导专家研判出现失误,从而引发再次疫情爆发。

昨天晚上白岩松在直播上刚刚说了各地不要为了“0新增”而瞒报漏报,结果今早就立马多了四个病例,细思极恐。

2.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关联性感染,造成疫情爆发。

北京、上海、广东都有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人感染。提供一位网友整理出来的输入性病例供大家查阅。

3.输入性病例并没有开成“闭环”,存在输入性病例感染的风险。

广东、北京、上海出现了关联性感染,本身就说明机场口岸的就地隔离工作做的并不彻底。

北京曾经出台一份就地隔离的通知:

其他省份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我们来看一看江苏今天新增的这例输入性感染患者的行踪:

从英国籍苏州这个人的行踪:从上海浦东机场乘网约车抵苏州,当日向社区报备并进行居家隔离,20日出现症状。

可怕之处:1.没有停飞从疫情严重的国家航班;2.旅客下机后并没有就地集中隔离;

3.交通工具网约车,并没有安排专车;4.居家隔隔,接触的人有多少?

细思是不是极恐!尤其是乘网约车回目的地!

李兰娟院士、钟南山院士都对境外输入性引发国内感染表示担忧,境外新冠疫情如此肆虐,还有那么地方执行“严防输入”规定不到位,如何保障国内安全呢?

怎么保障学生能够安全开学吗?难道学校四周的围墙能够把病毒阻断于学校之外吗?

境外输入越来越多,是不是4月很难开学了?

全球的疫情蔓延是客观事实,目前已经有30多万人确诊,境外输入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3月20日41例,3月21日45例,3月22日39例,3月23日更是突然飙升到74例,全国累计境外输入病例高达427例。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本土新增确诊病例4例,李兰娟院士前几日表示,境外疫情输入容易导致国内疫情的反弹,可见我们真的不能掉以轻心,。

但是不是意味着境外输入不停止,开学就遥遥无期呢?我觉得不应该这样简单的来说,如果说境外输入的疫情在国内得不到控制,那自然是无法开学的,或者说已经开学了还要重新停下来。

但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出现失控的情况,已经宣布开学或者已经开学了都出现过新增病例,比如贵州,云南,江苏,但这些地方并没有宣布停止开学,可见他们是认真研判过的。

就在刚刚,湖北省发布了从4月8号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管控措施,湖北和武汉人员可以凭健康绿码走向全国各地,另外从最近江西,江苏,辽宁等地的密集宣布开学来看,四月份大部分省区都要进入开学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