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可以预见的海量华侨归国潮,目前中小学返校复课是否明智?
老穆认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很难有一个统一答案。
试想一下,倘若等到全球疫情都结束再开学,中高考该怎么办呢?难道还不进行了吗?
难道全球疫情不结束,国内所有学校都不开学了吗?
3月15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发文称,全球疫情今夏结束基本已不可能!
试想一下,难道全球不结束,我们的孩子一直都不开学吗?
目前,复课的学校有青海、新疆和贵州……
今日清晨7点30,贵州的高三和初三陆续开学了。
目前,国外的疫情正呈上升趋势……
累计超过1000人以上确诊病例的国家多达12家,分别是意大利、伊朗、韩国、西班牙、德国、法国、美国、瑞士、英国、挪威、荷兰、瑞典等。
其中以意大利和伊朗最为严重!
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
回国受感染者,大都来自意大利、伊朗、欧美等地区。
在境外输入病例中,流向甘肃、北京、上海、浙江地区比较多。
目前,境外输入确诊人数已达到116人……
试想一下,如果来自全球的中国留学生同时回国,这将给我国疫情防控带来很大压力。
综上所述,老穆认为,符合开学条件的地区,还是可以开学的,只要做好回国人员隔离工作即可。
但老穆建议,回国人员,最好隔离28天,这样,对大家都好!
朋友们,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面临可以预见的海量华侨归国潮,目前中小学返校复课是否明智?
我认为,目前中小学返校复课的计划是明智的,尽管华侨归国的人数很多,但这些并不会对我国的防疫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我来说说理由。
第一,各地在制定返校复课计划时,会充分考虑各种复杂的情况。可以说近期政府重点研究的课题就是何时返校?返校后如果出现任何突发事件应当如何应对等等。政府在做出返校计划时会非常慎重的听取专家的意见,会做出充分的调研和细致的论证的,因此,我认为目前全国各地即将制定甚至发布的中小学返校复课计划是科学的、合理的、慎重的,是必然包含了可预见的华侨归国潮可能引起的疫情发展态势改变的。
第二、我国对境外输入性病例的防控已经有了切实可行且高效的措施。比如北京市从16日起,对所有境外入京人员,均转送集中隔离点隔离14天,这样就从源头上切断了境外输入性病例的传播,注意看是所有境外入京人员,不管是不是从疫情严重的国家,不管有没有发热症状,都隔离。另外,对未参加医保的北京回国病例,医疗费用自理。实际上,新冠肺炎的治疗费用还是很高的,我们国家实行了对全体国民的免费治疗,但是对境外回国但未参加医保的,按照标准收费,我想有一部分人可能也会考虑费用问题继续留在国外,这样的话,并不会形成海量人流的回归。
第三、我国各中小学开学返校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制定完备。以最近开学的贵阳市中小学为例,学校在校门口安放了测温仪,学校的消毒措施也比较完备,学生和老师都戴着口罩,这一系列措施都保障了孩子在返校上学后的健康安全。而且学校也对除学生、教师外的人员进行了严格的盘查和控制,禁止其他人员进入学校,目前多个学校均实行校车专车接送的方式,即使有境外输入性病例,也很难对孩子的健康形成威胁。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认为目前各地研究制定的开学返校计划是科学合理的,不会因为近期部分国家部分人员返回国内而形势发生变化。我相信在政府的指挥下,境外回国的人员都会被妥善的得到安置,输入性病例不足以对我国抗疫形势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面临可以预见的海量华侨归国潮,目前中小学返校复课是否明智?
目前已经明确开学时间的几个地区分别是青海,贵州,西藏,山西。其中3月9日,青海省第一批开学的高三年级已经返校复课了。
目前随着国际疫情的爆发和蔓延,我国很多在外的留学生纷纷回国,尤其是意大利和英国的留学生。目前,据说从伦敦飞上海的机票起步价已高达180000!由此可见,有多少人急着回国…
云南地区原计划3月23日高三和初三年级开学,结果在3月15日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西班牙输入)
该患者41岁,男性,云南昆明人,3月11日从西班牙探亲返回,常住昆明市西山区医大广场小区,其家人长居西班牙。患者于2020年1月16日到西班牙探亲。3月10日从西班牙马德里乘机先后经布鲁塞尔、北京于11日到达昆明,出机场后由家人自驾车接回家中。3月11日至14日,患者均在家未外出,每日社区人员随访,测量体温均无异常。3月14日患者出现乏力、发热,于当晚22时左右骑自行车到昆医大附一院发热门诊就诊。3月15日22时确诊,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已转至省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
经排查,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共有54人!均已按要求进行集中隔离观察,患者居住单元已进行封闭管理。
由此可见,如果境外输入病例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河南郑州的“毒王”就是前车之鉴,另外,浙江省这两天也有4起境外输入案例!
尤其是对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对外交流比较多的城市,压力可想而知。而目前单纯的体温检测根本无法准确检测出病患,所以,国际疫情的爆发,给我国各地的疫情防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张文宏表示:全球疫情今夏结束基本已不可能!
由此看来,目前尚未开学的地区一定要谨慎制定开学计划,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否则一旦学校爆发疫情,后果不堪设想!
强烈建议对所有入境人员强制进行14天隔离观察,或者暂时封关一段时间,否则很有可能会让来之不易的胜利局面付之东流,孩子们的开学也会遥遥无期。
大家觉得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防控境外输入呢?欢迎留言。
♻️关注“教练讲高效学习”,教你普通学生如何可以通过掌握方法考上清华北大♻️
面临可以预见的海量华侨归国潮,目前中小学返校复课是否明智?
上海华山医院的张文宏说:全球疫情基本上到夏天也结束不了。
如果张教授的论断是成立的,将会意味着全球华人,华侨,留学生都会陆陆续续的回到国内,那也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孩子一直不上学呢?很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和科学防控宗旨的。
1、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回国是无法避免的事实,如果他们有正当的理由,且有合适的航班回来,那只能是接收,无非就是要服从国内的各种管控措施。
2、回国人员都将会接受14天的集中隔离观察期,最近两天北京和安徽都已经正式发布了境外人员入境后的管控措施,这项措施是对之前措施的升级,不管是从哪个国家过来的,都一律要接受集中隔离观察,且相关费用自理。如果涉及到确诊治疗,那么没有国内医保的也需要自费治疗。如此一来,那些准备回国的人可能也要掂量一下了。
3、如果一律采取集中隔离观察措施的话,我认为回国入境人员的风险是可控的,不会像社会和学校蔓延,而且随着我们对疫情管控经验的成熟,各方面的操作也越来越专业,风险也就会越来越低。
按照目前教育部的规定,只要符合三个条件,开学都是没有问题的,那么现在大多数地方都是缺第一个条件:疫情已经基本控制,那什么叫控制?不仅仅是数据清零,连续28天没有新增病例,还需要考虑到当地疫情防控形势和面临的风险因素。
一旦这些风险因素排除,开学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目前已经开学的青海和贵州来看,开学进展的都非常顺利,各项工作都是在按照预案推进,封闭的校园安全系数还是很高的。大家可以走出去看看,很多家长都在带着孩子在外面逛街,放风筝,逛公园等,这难道比封闭的校园还安全?
所以,一旦条件具备了就应该尽快开学,尤其是那些准备中考和高考的学生,家长和孩子都等不急了,最重要的是这些开学决定都是科学的决策,并非就是想当然,很多人喜欢说会一直等到不戴口罩那一天再开学,其实这是不对的,开学其实就意味着安全了,戴口罩只是为了更安全,让所有人更放心!
面临可以预见的海量华侨归国潮,目前中小学返校复课是否明智?
国外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一些华侨人回国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中小学返校复课是否明智呢?
我相信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作出的决定,一般情况下来说是明智的。
国内疫情形势明显好转,很多地方的疫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开学的有三个省份,青海省率先开学,3月9日至13日对高中阶段学生开学,3月16日至20日对初中阶段学生开学;贵州省于3月16日对高三和初三学生开学;新疆于3月16日对高三、初三和中职毕业生开学。
目前,青海省的高中阶段学生已开学一周了,校园里并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对于这些作出开学决定的教育主管部门,我认为他们是明智的。
还有很多省份并没确定具体的开学时间,因为当前的疫情形势不适合开学。这些教育主管部门未作出开学决定也是明智的。
目前防疫的重点是境外输入性疫情,北京,上海,广东,甘肃等地还有新增确诊病例,主要是境外输入性病例。现在防疫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首先是对“门外”疫情的预控,其次是对“门口”点穴布控、最后是“门内”分类精控,这是一场疫情阻击保卫战,一定会取得全面胜利。
面临可以预见的海量华侨归国潮,目前中小学返校复课是否明智?
今天下午我收到了一则短信,是我们学校转发的,市教委的通知,内容就是说海外输入病例是疫情变得严峻,所以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出门,连续三个“不出门”,可见情况不容乐观。
此种情况我觉得此时开学不太明智:
首先,国内也只是刚刚趋以稳定,像我们省前两天还有一个输入病例,传染了不少人,不过今天我们省除了郑州二七区以外,其他都是三类疫情。还需要稳定的持续一段。
其次,我们看到海外归来有些人,北京人李某某,从伦敦回来后发热,自行买药,还去超市公司,共涉及62名密切接触者,其中,机上人员52名;有21名密切接触者在北京,其中同机人员11名。
这些人回来后,不自觉隔离,不报备导致一人传很多人。这就使防疫的工作又增添了危险因素。随着大批海外人员的回国,防疫的形势依然很严峻。
第三、现在口罩依然还是紧俏货,而且大街上很多人都不戴口罩,这就又加重了一层风险,学生如果开学不能全封闭在学校的话,在回家的途中也增加了感染的几率。
所以,现阶段还是不要返校复课,不要让大好的形势前功尽弃,不要让如花的生命受到摧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