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要发动“胡蓝之狱”将胡惟庸、蓝玉处死?
答案:朱元璋杀掉胡惟庸,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杀掉蓝玉,是为了给自己的子孙后代铺路。
事件分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朱元璋杀了胡惟庸的时候朝堂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很简单,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后没有几天丞相这个制度就没有了,尽管当时很多的朝中大臣都反对、都抗议,但是朱元璋老脸一甩告诉他们抗议无效。
然后我们继续来看一下,朱元璋杀了蓝玉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这个更简单,因为蓝玉的人脉比较好,或者说蓝玉本身人脉不好,朱元璋强行给蓝玉安排了很多人,通过蓝玉案杀掉了很多人。
那我们来看一下朱元璋杀掉的这些人都是什么人呢?答案更简单,这些人都是武将。
于是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极其清晰并且极其可怕的理论:朱元璋杀掉胡惟庸是为了集权,朱元璋杀掉蓝玉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铺路。
没错,这就是事实我们曾经查阅过对应的数据以及这些对应数据的可行性,简单来讲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前前后后牵扯的人数达到了45,000余人。
而从洪武13年一直到洪武26年,这整整14年里的时间里面,朝中大臣尤其是帮助朱元璋当皇帝的那一批大臣基本上都死绝了。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朱标不死的话,朱元璋一定不会大开杀戒,我们暂且同意这个说法。
为什么暂且同意呢?因为很简单,朱标要是活着,他能够驾驭这些臣子,而朱标一旦去世了,他就没有办法驾驭了。
但是请注意,我们仅仅是暂且同意,因为还有一点没有办法同意,那就是朱元璋杀胡惟庸的理由。
朱元璋如同一个放养模式先把胡惟庸养肥了,等他肥得不要不要的一刀下去,直接了结他的生命,了结他的生命还不算,通过胡惟庸牵扯出来的人数之多难以想象。
更要命的是这一刀下去还了结了丞相制度,可以看得出来朱元璋是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朱元璋为何要发动“胡蓝之狱”将胡惟庸、蓝玉处死?
朱元璋以执法严苛,不循私情,凡触犯法纪者皆治以重典而知名。为什么朱元璋要在明朝已经坐稳了天下时,仍然要以重典治天下?
而且还将那样多的跋扈功臣、违法权贵,逐一进行打击,把他们撤职、罚俸、禁祻,甚至是杀头乃至剥皮实草?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其一、朱元璋认为元朝是以宽失天下的,其失败的最大根源在于:法纪紊乱、纲常不振,朝廷因此而弊政丛生、腐败四起。到了积弊极沉之时,元朝便积重难返了。
因此在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就得矫枉过正。因此在治世也用重典,便成了其必然的选择。而那些不知洁身自好的跋扈功臣、违法权贵,自然也就成了重点打压对象。
其二、明初的那些功臣集团的人,也的确有居功自傲、贪赃枉法的事情存在。而丞相胡惟庸和悍将蓝玉,这一文一武的淮西功臣集团的骨干,因为行事多有不端之处,且自恃功高而有恃宠而骄之嫌。
对朱明王朝的安全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无论是从严明法纪的角度上讲,还是从消除隐患、不给后代子孙留下麻烦的角度上看,朱元璋都必然会将此二人清除!更何况这两个人自身也不干净,有许多把柄落在朱元璋的手里呢?
朱元璋为何要发动“胡蓝之狱”将胡惟庸、蓝玉处死?
当你对朱元璋没有利用价值时,你就危险了,如果你还不懂得急流勇退,那你就得死。
胡惟庸很早就追随朱元璋,但一直不得意,直到获得李善长的青睐后,才成为淮西集团的核心成员。当时朝廷出现了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这场斗争最终以淮西集团的胜利告终。但身为丞相的胡惟庸并没有放过刘伯温,在刘伯温生病的时候,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是朱元璋派的)探望刘伯温,并带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死去了。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说是胡惟庸指示他毒死了刘伯温,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胡惟庸打败刘伯温后,越来越目中无人,有时甚至敢挑战朱元璋的权威。只是他不知道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朱元璋给他的,只要朱元璋一句话,他立马就能变得一无所有。私自截留奏章,随意任免官员,这一切的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一切都在他的掌控制作。有一次胡惟庸的儿子出游坠马而死,胡惟庸二话不说就杀了马夫,后来朱元璋对胡惟庸说了一句“杀人偿命”,这算是对他的一个警告,可是胡惟庸并不放在心上。占城国派使节来南京进贡,但胡惟庸没有把事情奏报给朱元璋,这算是很严重的外交事件,眼看朱元璋要对胡惟庸下手了。胡惟庸的亲信涂节把胡惟庸的“阴谋”上报给了朱元璋,朱元璋等的就是这一刻,立马下令处死胡惟庸,夷灭三族。并深查此事,一经查实,一律处死。最后导致上万人被杀。
蓝玉是朱元璋时代最后的名将,在朱元璋那个时代,他的死其实并不意外,或者说他的死是一种必然。
当他在捕鱼儿海战役中彻底歼灭了北元的武装力量,达到了人生巅峰。以至于朱元璋感慨道“蓝玉就是我的仲卿、药师啊(卫青和李靖)!”而此后蓝玉不断犯错,欺压元主的老婆,深夜打破城墙强行入关。朱元璋原本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后改为凉国公,足以见朱元璋对蓝玉态度的转变。
后来朱元璋打算封蓝玉为太子太傅官衔,但这小子不知天高地厚的对身边人发牢骚“以我的功劳难道不能给太师吗?”这是嫌自己活得太长了。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使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很快就下达了逮捕蓝玉的命令,并将他下狱审理。但凡谋反肯定不是一个人,经查,蓝玉同党一万五千人,从这个数字看,蓝玉的人际关系处理的不错。
还是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两人根本就不是朱元璋的对手,朱元璋从血雨腥风中走过来,见过的死人比他们见的活人还多,无数的枭雄死在他的手中,你们又怎会是他的对手?胡惟庸不过是他废除千年丞相制度的一颗棋子而已,听话则已,不听话则死。而蓝玉因为军师才能出众,自身又不安分,导致朱元璋痛下杀手。
天要你亡,先要你发狂。
朱元璋为何要发动“胡蓝之狱”将胡惟庸、蓝玉处死?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是大明朝建国初期,两个非常著名的政治案件,这两个案子由于间隔时间近,影响力深远,故称为“胡蓝之狱”。
胡惟庸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丞相,以他为代表的淮西勋贵,是朱元璋打天下的老部下。
在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党,大部分都成为了开国元勋。
特别是胡惟庸深受朱元璋的赏识,他可以代替皇帝批阅奏章,代行皇帝的权力。
朱元璋觉得皇权受到了相权的挑战,决定拿胡惟庸来开刀,震慑这帮淮西勋贵们。
当时太子朱标意外去世,让朱元璋非常痛心,为了让长孙朱允文成功地坐上王位,他把几个王子分配到各地做了诸侯王,在当时避免了皇子之间的内斗。
这个时候,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只有胡惟庸为首的大臣了,年幼的朱允文根本不是这些人的对手。
晚年的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不被夺走,杀了包括胡惟庸,李善长等众多官员和将领,提拔了一些听话的士大夫来顶替胡惟庸。
胡惟庸案可以说是皇权和相权的直接冲突,最后以皇帝最终胜出而结束,从此大明不再设立丞相一职!
蓝玉案是消灭淮西勋贵的继续,蓝玉以谋反罪名被朱元璋处以极刑,有2万多人受到了这个案子的牵连。
蓝玉是大明能征善战的将军,他在外蒙古大破北元,基本摧毁了北元的政治体系。蓝玉因此而闻名天下。
蓝玉本来是朱元璋为太子朱标选择的武将班底,朱标的突然去世,让蓝玉失去了利用的价值。
年幼的朱允文根本不是这场骄兵悍将的对手,为了以防万一,朱元璋以谋反罪名,处死了原来朱标的武将集团。
蓝玉的死有点像汉朝的周亚夫,笔者觉得还是比较可惜的,不然后来的朱棣很可能进不了南京城。
蓝玉的死意外地改变了大明王朝的政治进程。
总之,胡惟庸和蓝玉都是朱元璋的政治牺牲品而已,不杀他们不足以巩固皇权。
原创作品
喜欢的点个关注呗,或者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朱元璋为何要发动“胡蓝之狱”将胡惟庸、蓝玉处死?
朱元璋发动“胡蓝之狱”把胡惟庸、蓝玉处死,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朱元璋疑惧胡蓝威胁统治。朱元璋这个皇帝,是地地道道的“草根”皇帝,是历史上出身最贫寒的皇帝,没有之一。在朱元璋上位之前历经磨难和艰险,多次面临生死存亡。
因此,朱元璋在当皇帝后,也变的异常猜疑,心狠手辣,几乎对谁都不信任,心里“变态”式的怀疑开国功臣和淮西勋贵,时时担心他们把自己的江山夺取。
所以,在对待这些大臣的态度上,朱元璋始终有疑惧心里,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才设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特务机构——锦衣卫,让他们监视文臣武将,将他们的一言一行、甚至一衣一饭都要向朱元璋报告。
可见朱元璋对那些文臣武将是多么的不放心。
其二,胡蓝自己作死。明朝初年勋贵大多为早年跟随朱元璋起事的淮西人士,他们以李善长为核心,李善长归养后逐渐以胡惟庸为核心。
胡惟庸当宰相后比李善长更加放肆,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勋贵们排斥、打击非淮西势力,专擅朝政,结党营私,引起朱元璋的疑惧。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首先案发,被告谋反,审讯后处死,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高官一同被诛杀,其后朱元璋又不断把胡惟庸案扩大化,对功臣勋贵牵连罗织,大肆诛杀,就连已经退养多年的李善长最后也难逃被诛杀的命运,胡惟庸一案,前后株连处死的达3万多人。
而以蓝玉为首的武将,同样是作死。他们居功自傲,骄横跋扈,甚至串联商量谋反事宜,后被朱元璋处死,大多数开国武将集团被牵连其中,军中骁勇善战之士呗大批屠戮,前后株连处死的达2万余人。
结语。朱元璋发动“胡蓝之狱”,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疑惧功臣名将,担心他们谋权篡位,企图通过大肆杀戮让自己放心;另一方面功臣名将自己作死,不知收敛,不懂为臣子的忌讳,被朱元璋大批屠杀。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洁身自好,不要违规乱法,把自己置于万劫不复之地。想进一步了解朱元璋诛杀功臣始末,可以查看我的头条文章“大明王朝(一):帝王自信有多重要?朱元璋大杀功臣就是最好佐证”。
朱元璋为何要发动“胡蓝之狱”将胡惟庸、蓝玉处死?
其实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这就是朱元璋小题大做,炮制出来的冤案,以此诛杀功臣;另一种是胡惟庸、蓝玉等人确实有不轨举动,被朱元璋发觉,发现结党严重,接受不了大搞株连。
网络配图 剧照
这两种说法都有市场;但是街头巷尾更愿意说是朱元璋杀功臣才炮制出来的;而一些历史学者更喜欢从第二种,胡惟庸、蓝玉有不轨举动的角度解释这些谋反案。至于具体原因是什么,有各种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谋反案跟朱元璋反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更觉得这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朱元璋作为皇帝,是不允许臣子有造反的举动的,甚至连造反的想法都不该有,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给官员们的俸禄很可以了,可是他不知道,他给的标准是历代王朝最低的;官员们没发过体面的生活,就要四处扒拉钱,被发现就遭受处罚。这么一来二去,感觉是在活不下去了,就想反了他朱元璋。
网络配图 剧照
我感觉这些事关键还在朱元璋,只要放宽些标准,给官员提提俸禄,就没这些事了;但这要增加税收,提升财政收入才可以,所以只能苦了底层百姓多纳点税。可是从底层出来的朱元璋,还是站在了底层百姓的立场,宁肯把整个官僚集团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也不愿意多收税,要官员们过体面的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