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和早起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六点起真的有必要吗?

勤奋而自律的人,无需扬鞭自奋蹄!

比如科比……

一位记者问科比:“你为什么会如此成功?”

科比反问:“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我见过每天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样子。”

科比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是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老穆认为,对于大部分考研的同学来说,早上没必要6点就起床,7点就差不多了……

当然,如果你能力很强,如果你就是充满斗志,每天六点起来,也是可以的!

老穆问过不少研究生,他们大都有着自己的考研规划,学习时间也是很规律的。

说句实话,他们很少有每天坚持六点就起来的,用他们的话说,没必要!

只要能充分利用好白天时间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考研成功的人,大都早起,但是,并不一定非要在六点。

对于大学生而言,七点也算早起!

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考研和早起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六点起真的有必要吗?

感谢@悟空问答 邀请。

作为一个考研过来人,考研分数371。我想我有些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我是一个考研狗,同时也是一个早起困难症患者。因为我入睡困难,有时候还会因为压力大等原因而失眠,所以导致第二天早上就会容易起不来。所以在我的备考日子中,大部分都是8点甚至9点才起来,10点才开始学习的。但我依然能够保证自己每天10小时+的学习时长。

因此,我的观点是,考研和早起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你是一个晨起工作型的人,你能够每天早上6点起来,并且精神状态很好,复习状态不错,那么你可以早上六点起来。相反,如果你是一个跟我一样晚起工作型人,你也不必因为自己起不来而自责,重要的是,在起来之后把一天的学习安排好,有效果就可以。

考研成功靠的不是每天6点早起的自我感动式学习,而是进行阶段性的复盘总结自己复习情况,然后再针对性的进行改善。

考研我们需要的是效率,而不是追求一味的学习时长。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谢谢。

考研和早起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六点起真的有必要吗?

我也经历过考研,当时在河南上的大学。

这里必须狠狠吐槽一下河南人,与他们一起自习压力真的很大,他们学习都和不要命一样。

每天我八九点钟才晃悠到自习室,时常会被身边的人嘲笑,记得很清楚当时有同学说:“你这考研考的真轻松,跟度假似的。”

直到有一天我早上去火车站送站,5点钟赶去了自习室,当时自习室是5:30开门,我心想这回我可是最早的一个了吧。

结果去了之后傻眼了,门外的队伍已经从二楼排到了自习室大楼外,大家就在走廊里大声背诵。从此之后我就放弃了早起,改成了晚睡,因为我是属夜猫子的,晚上特别精神,每一天晚自习都是最后一个走,回去之后还要熬夜再看看书。

接下来我每天去的更晚了,有时候十点多才去,但是个人感觉效率比早起高很多,因为我确实是不太适应河南那边早上都要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把所有记忆的内容都朗读出来(害十贺难扣银)。

夜晚安静的环境能让我更善于思考,能让我有动力去探究枯燥的文字背后的逻辑,我背书不快,但是背了之后记忆很深。

做了考研辅导老师之后,我一直致力于是把文字背后的逻辑讲给学生听,大家能养成一种带着脑子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机械记忆,我想这应该也是得益于当时我在夜深人静时安静的思考。

所以我认为,没有什么普遍的真理,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方法,早起也好,晚睡也好,结果最重要。

考研和早起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六点起真的有必要吗?

虽然我还没考研,但是根据多年的学习经验,考研的复习能整这么多问题,照着你高中的课程时间表学不就完事了,难不成以高中的学习强度足以复习6科,还怕复习不来四科?

考研和早起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六点起真的有必要吗?

谢邀,学习不是打时间仗,我不确定这样是否有意义能保证效率,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和学习方法有不同。

复习既要努力奋斗又要提高睡眠质量,复习重要的是高效率,而不是讲究六点早起,比喻,学习十分钟,走神半小时还下如睡饱精力充沛效率高,你说呢?

我个人认为给自己制定一份时间表,安排科目复习,英语就靠你自己死记硬背了,祝你考研成功。

考研和早起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六点起真的有必要吗?

本人研一,二战上岸的,觉得可以说一下这个问题。

一战的时候在校,和大多数考研党一样,制定了计划,每天固定时间段学习,早上大概七点起吧,因为六点起确实有点困难,然而我还是高估了自己。

七点起床的后果就是吃完早饭真的困啊……经常困到不能控制。当然也不会任凭自己堕落下去,困的时候就去走廊上阳台上吹吹冷风,低温环境确实不困啊,可我的注意力全在不舒服的环境上,真正放在学习上的注意力没有多少。后来断断续续的也还是坚持下来了。

最后两三个月的时候也试过六点抹黑起床背书,拿着厚厚的笔记穿着拖着裹着羽绒服在宿舍阳台上背,或者早早去图书馆门口排队,一边跺脚一边背书。

考试的时候专业课也是实实在在的写满了,最后总分差两分过线(文学)。

接着是二战,本来毕业之后被考研失败的结果打击了,没想着二战,家里让去一所住宿学校实习,工作了一个多月,感觉就是一眼看得到未来,天天围着一帮小孩子的生活琐事转,身边没有那种能让我提升自己的人与机会,就是被困在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在小鱼缸里的无畏斗争。后来和家人说要准备国考,同时试一试二战,家人也支持,但是不允许我辞职,因为都不想去冒这个险。

但是考研嘛,没有大块的时间是不行的,我第一次自己做了一个决定,没有和家人商量就擅自辞职回家了(我是独生女,家里管的还是比较多的那种),这个时候距离考研只有不到三个月了。

一开始把重心放在国考上,后来岗位表发布,没有合适的职位,于是放手一搏,二战降低难度选了本校,相关专业,和一战时的专业课相比还多了四本没有看过的书。把所有需要考的书一起整理到桌子上的时候,内心真的觉得走到绝路了,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加快速度硬着头皮背书。

这一次我没有再和大家一样早起晚睡严格在时间上要求自己,而是大概规划了相应时间段的复习内容。我会在早上八点甚至九点起床,绝对不会在意识模糊的时候强迫自己出被窝,对我来说精神充沛或者起码不是特别困才是最好的状态。学习的地点也放弃了低温环境,甚至在供暖之前最冷的时候连书桌都不坐,因为在温暖的被窝里背书我会更有精神,不会被不良环境分散走注意力。

总之一切都以自己的最佳状态为准,不要跟随别人强迫自己的生物钟。

最后也不是什么高分大神,普普通通上岸吧,可能在身边人眼里三个月上岸的经历值得拿出来说一下,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第一次犯了多大的错误,在多少宝贵的时间里我的状态是十分勉强的。而二战只是纠正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