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小学尖子生,为什么一上初中就变“学渣”?是这样么?

当然不是!

老穆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小学成绩好的学生,到了初中,绝大部分还是继续保持优秀……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一些个例,确实有学生小学时成绩很棒,但到了初中就落后了,甚至沦为学渣!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老穆为大家分析如下:

(一)小学与初中的学习方法不同

【1】小学时往往是快乐学、玩中学,成绩也不错,却忽略了很多东西,如刻苦学习的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知识面的拓展……

步入初中后,孩子因为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知识面不够广等因素,因而成绩也就下降了。

【2】小学主要以识记和理解为主,初中则主要强调思维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3】小学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很多孩子是被动式学习。

而到了初中,倘若孩子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怎能学好呢?

(二)小学与初中的课程数及难度不同

【1】小学内容简单,初中较难。

这个因素比较关键,需要引起家长注意。

【2】小学课程少,初中课程多

小学也就语数英三门,初中还增加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

(三)家长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

小学时,父母大都能帮助到孩子,而到了初中,父母大都束手无措。

(四)小学与初中,老师教授的方法略有不同

小学老师往往是反复强调式教学。

初中老师更专注知识传授,讲究方法和技巧。

(五)学生成绩比较的范围不同

小学时,往往只是在一个班级进行成绩比较,最多几个班,区域也就是以村或小区为单位,范围较小。

步入初中后,往往以镇、区或市为单位,范围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成绩“下降”也很正常。

【结束语】

老穆一直强调,小学阶段,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最重要!

如果你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初中,成绩必然会出现下滑!

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70%小学尖子生,为什么一上初中就变“学渣”?是这样么?

70%小学尖子生,为什么一上初中就变“学渣”的说法太夸张了,不过降为中层生的例子倒是屡见不鲜。

为什么小学成绩一直不错,到了中学成绩就一落千丈?这是你的孩子属于“伪聪明”的状态。

何为“伪聪明”呢?就是指在小学阶段不需要太大努力,就能够获得高分,让人觉得这个小孩很聪明。一般上了初中开始就显出原形了,以女孩子居多。

两个小孩,同等努力下,小学阶段女孩优秀,初中开始落后,高中远远落后。这是普遍现象,学霸除外。

为什么会出现“伪聪明”现象?只要是在小学阶段犯下了以下错误,但家长没有发觉,沾沾自喜小孩的聪明。家长要负上一定的责任。

第一,不够专注。

打小培养起孩子的上课专注度,是最重要的习惯培养,没有其他!而且要常抓不懈,经常检查和提醒,不得有丝毫松懈。

孩子的专注力低,是一个自然规律,注意力集中就像平稳驾驶:当兴奋不足的时候,大脑感到困顿并且走神。当兴奋过度的时候,大脑就会产生焦虑和无序。大脑的兴奋剂多巴胺,必须分泌的不多也不少才行。而孩子恰恰是这方面自我调节能力弱。

常见表现:

(1) 上课走神:东张西望,哪里都比黑板有吸引力。

(2)上课发呆:经常认真的看着黑板,可脑海里就东想西想了。

(3)聚焦缓慢:上课铃声晌,坐在教室里很久还不能进入状态。

(4)无法持久:不能维持在20分钟以上。

这些小时候孩子的专注存在的问题,被良好的成绩掩盖掉,容易让家长们忽视,从而没有及时调整和引导,到了初中,随着知识加深,就出现问题了。

注意:有些只是孩子太小,还需要一些时间成长,而有些是确实存在注意力欠缺,需要干预补强。这需要家长的准确分析判断。

第二,缺乏坚持。

部分孩子无法长时间保持专注,一节课都无法保持,更不要说上午四节课了!这类孩子往往上初中、高中后会出现学习问题。

怎么解决缺乏坚持的习惯?我推荐你培养孩子坚持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与学习中的专注与坚持是相通的。合理的体育锻炼习惯,会促进学习中专注力与持久力的提高。在北大清华里,有长跑习惯且善于长跑的同学比例特别高,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学会抓住要点。

比如在小学阶段,数学课上讲的要点,一节课也许只有一两个,且老师会反复强调,所以基本不存在抓要点问题。但上初中以后,讲课速度开始加快,教授内容开始增多,一堂课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则如何抓住课堂中的要点,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了。如果不会抓要点,一堂课下来,由于信息量大,有些孩子脑子里就熬粥了。

所以,抓要点的能力,是长期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之一,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培养过程,初中阶段有部分学生会成绩大幅度下降。

其实该能力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都会教,也有提示。家长只需提醒孩子关注该问题即可。

多数孩子在课题上现抓要点的能力都不足,所以需要课后及时进行复习总结,把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内容要点总结摘录下来。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这样才利于课题知识的消化吸收。

在家学习需要警惕“伪学习”现象。

以上说的是在学校表现的"伪聪明"现象,在家则需要注意"伪做题"现象。

何为"伪做题"?不是指孩子假装在做题,实际在玩。而是指应付了事的完成作业,没有针对性对题目的答案和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反思。简单来说,就是做完就算,对不对不管它。

这在小学阶段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知识量少,且只有语数英三科。伪做题因为优秀的成绩表现不出来。

进入初中阶段,甚至以后的高中阶段,家长们在陪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醒孩子要注重质量,贵精不贵多,学会举一反三最重要。

初中阶段继续采用小学的学习方法,认为多花点时间就行。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因为现在进入了大语文时代。

语文考试阅读分数占据了百分之七十。这需要我们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增加阅读量势必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否则你的语文上不去,一切都白搭。

所以要警惕"伪做题",在做题中学会思考,总结,反思,举一反三。才是面对七大学科蜂拥而来的最佳应对方式。

"伪聪明"和"伪做题"现象作为家长一定要警惕,保护孩子们在初中阶段不至于掉队,甚至在高中阶段,也能一帆风顺度过难关!

70%小学尖子生,为什么一上初中就变“学渣”?是这样么?

这个数据不知道从哪里得出的,我孩子现在初二,以我对他身边诸多同学的观察,小学学霸,初中学渣其实不多见,只是个例。而且,从学霸变学渣,很少这么大幅度的跨越,最差不过是才能从尖子生变成了中等生而已。

初一的时候,他们班小升初高分进入的同学,几乎100%处于班级第一阵营,好学生没有一个掉队的。不过,有好学生之间的重新洗牌现象,发生在中上学生中间。比如,小升初他们班原先排名十几名的同学冲到了班级前5。

现在到了初二,仅以第一次月考而言,有个别好学生进一步掉队,也有个别第二梯队(中等偏下)学生冲到了第一梯队。但排名班级前列,年级前列的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也就是小升初高分进入的学生。

我身边很多同事的孩子都是学霸,学霸模式从小学一直延续到高中,很少掉队的。身边还有很多后发制人型的学霸,小学一般,到了初中或者高中开始发力。

个别到初中掉队的学生,我的观察,掉队的原因不外乎:

偏科严重: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和化学,各门学科不均衡发展,差的特别差,严重拉分,拉低成绩排名。

青春期综合症:早恋,沉溺手机沉溺游戏,青春期迷茫等等。

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学习方法的差异上。

学习习惯和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从小学阶段带来的坏习惯,比如“粗心大意”、不认真审题,过程不规范,丢三落四,没有画图思维等等。

总之,我的观察,问题中70%的尖子生掉队是一个被严重夸大的数据,与现实不符。但为了避免孩子成为极少的个例,家长需要从以上环节着力。

以上,供参考。

70%小学尖子生,为什么一上初中就变“学渣”?是这样么?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我认为主要有下面两个原因:

1.用力过猛,透支潜力。

当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类的观点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受其影响,很多年轻的父母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给刚上小学报名参加各类培训班,诸如奥数、作文、书法、器乐、舞蹈等等。孩子在学习学校各个科目的同时,还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些课外课程上。每到周末,在各个培训班的课堂上,都能看到不少小学生的身影。我问过一个参加金石教育奥数培训的一个孩子,她的周末是这样安排的:周六上午两节奥数,两节作文。下午两节舞蹈课。周日上午两节书法课,周日下午两节演讲课。这样的学习强度,别说孩子,就是大人估计也难以承受。何况还有周一到周五连续五天的学校学习,孩子的压力可想而知。这样的高强度培训,不仅孩子受累,家长也很辛苦。为了接送孩子,家长周末基本上也没法休息。他们除了接送孩子,还要负责孩子的出行、饮食等。我看到,有的家长中午干脆就带着孩子在外面吃快餐,让人心疼。

这样看似密集的培训,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是,过于集中的连续学习,违背了教学规律,也让孩子的身心变得疲惫不堪。揠苗助长似的高压状态,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冲到前面。但是,这样的成绩缺乏后续支持,因为它是通过透支孩子的潜力来获取的。等到上了初中,这些在小学过度用力的学生就会显出疲态,被其他成绩更稳,学习习惯更好的学生追上来。

2、小学和初中的学习规律不一样。

小学课程,大多是一些基础内容,更多的是依靠记忆力,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不高。相反,到了初中,课程进入相对高级的阶段,加上一些理科科目,不仅仅要靠记忆,更需要严密的分析判断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时候,以前凭借死记硬背或猛打蛮干获得好成绩的学生就会显出不足。这种不足导致的成绩下滑,又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就无法避免成绩下滑的趋势。

针对上述情况,金石君建议:

父母要有清醒认识,对孩子不能操之过急。每位父母都会对孩子寄以厚望,这种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但要意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生不是短暂的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跑不要太急太快,那样的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有针对性的引导其发展。可以适当的加压,但不能过度。在学好学校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和特长,有意识的取长补短,使其全面发展,不要过早偏科。

我的经验:
  • 以我自己孩子为例,小学时他的成绩并不突出,在班级大约六七名的样子,但其数学成绩不错,名列年级前茅。我们在强化其数学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对其语文和英语能力的训练。进入初中,他的综合成绩开始上升到年级前几名,数学成绩也更为突出。初中毕业就考上了西安交大少年班,但是他没去。高中阶段获得奥赛全国一等奖,获得清华保送资格。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是我前面观点的一个例证。

70%小学尖子生,为什么一上初中就变“学渣”?是这样么?

扯蛋。

小学的尖子生,到了初中大部分还是尖子生。小学的中上等生,极少部分成为尖子生。

小学的学渣,到了初中还是学渣。

这才是真实。

70%小学尖子生,为什么一上初中就变“学渣”?是这样么?

我是初中老师,来简单谈谈我的感受:小学尖子生有一些到了初中确实变成“学渣”,这也是我们说的“伪学霸”。小学阶段很难说谁是尖子生,谁是后进生,因为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差距并不大。

小学的知识和初中相比差别很大,老师的讲授方法差别很大。

小学的科目比较少,一般考试科目就是两三门,知识点很少,识记背诵的内容比较多。老师讲课速度慢,经常反复巩固,只要学生不是特别懒,一般都能考到九十分以上。

而到了初中以后科目变多,一下子初一七门,初二八门,初三九门,知识点密集,由小学单一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老师不可能再一点点反复夯实,讲课的速度变快,尤其到了八年级下学期,学生之间的拉距也不断加大,开始出现分流。

青春期和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影响。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成绩主要受学习习惯和青春期的影响。

  • 小学阶段好的学习习惯对初中的影响较大,自主学习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
  • 初中阶段孩子们先后进入青春期,可能受早恋、网瘾、不良交友、网络小说、追星等各方面的影响,情绪上比较敏感叛逆。
  • 初中孩子到了初二初三阶段开始有了升学的目标和规划,有些孩子较早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有些孩子却很晚或者不开窍。
智商的差别到了初中开始显现。

到了初二阶段,尤其是在数理化方面,孩子智商的差别开始显现,有的孩子课上听,课下补,但是成绩可能还是三四十分左右。

而小学阶段题型简单,考试难度不大,孩子们的成绩普遍理想。尤其是低年级,有时一个班满分都能达到一半。

总结:不是小学阶段的尖子生到了初中阶段就变成“学渣”,而是可能本身就是伪学霸。如果孩子的智商不差,家长就应该从小学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