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即将在全国推广,请问这能否真正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老穆今早看到一条新闻,江西抚州东乡某学校开学两周,一年级老师竟然还没有配齐,为什么呢?

当地的教育局工作人员是这样解释的,理由有三:

【1】今年把班级人数降下来了,班级数自然就增多了,因而老师不够用。(原来一个班60人,现在一个班50人左右。)

【2】省招老师人数不足。(原定招220人,实招170来个。)

【3】这是一个新的学校,办学规模超出预期。

老穆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倘若该地区实行“县管校聘”,让学校校长拥有教师招聘权,是不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了?

该教育局最后的做法就是通过“社会招聘”、“农村教师选拔”的方式解决的。

说句实话,倘若校长拥有人事权,也就不必苦等教育局的安排了······

(一)何为“县管校聘”?“县管校聘”是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全部实行县级政府的统一管理,特别是统一定期强制交流或轮岗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二)“县管校聘”有哪些好处呢?

老穆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点好处:

【1】平衡城乡教学资源,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2】提高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地提高。

【3】促使城乡老师流动起来,促进老师件间的互相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经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三)“县管校聘”有哪些弊端呢?

老穆认为,再好的制度,倘若没有一流的执行,也是无济于事,甚至还会衍生出许多问题来。

”县管校聘“制度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倘若学校执行不到位,或理解有偏差,也会带来不少弊端的,如下:

【1】校长拥有绝对的“人事权”,容易滋生腐败,不利于教育公平。

【2】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引发老师间的矛盾,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3】老师们来回变动学校,给老师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不便。

【4】城里的老师进入农村,能否静下心来执教,有待考证。

【5】乡村老师都想进城,无形中给乡村教育带来影响。

【6】落聘的老师,心里比较难过,容易走极端。

(四)落聘的老师,该怎么办呢?

老穆认为,一般情况下,只要你“年度考核”合格,教育局大都会安排你工作的,不会直接把你“开除掉”。当然,除非你的太差了,或太不受人欢迎了。

落聘的老师,有可能会被安排到其它学校教书,也有可能安排后勤工作,只要你心态积极,将来或有翻身机会。

再不济,你可以到私立学校或培训机构找工作,也未必就是件坏事。

(五)哪些老师最容易落聘呢?

【1】教学质量很差的老师;

【2】教学质量一般,但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老师;

【3】没有责任心且教学不认真的老师。

【4】爱推卸责任,没有担当的老师;

【结束语】优秀的老师,不论迎来什么制度,都还是一样优秀,工作还是一样的积极!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县管校聘即将在全国推广,请问这能否真正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今天从教育局门口经过时,看到电子屏上飘着一条滚动标语:尊重常识,促进教育更好发展。

这条标语深深地打动了我,现在教育上有多少是忽视了常识,或者说违背了常识,“县管校聘”就是一条违背常识的举措,不要说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如果真正推广,可能只是更打击教师的积极性。

1.县管校聘打破铁饭碗,降低了教师职业稳定性,必然加速优秀流失。

教师是事业单位编制,人事关系在教育局。一位教师只要在考核时,师德不要出现问题,或者不犯严重的错误,那么基本上在下一年度还是能够继续签约。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对于教育的发展是有一定帮助的,对于许多人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青衫君经历了许多所谓的竞岗兑聘运动,每次对于老弱病残基本上都是保护的,而真正参与运动的基本上都是年富力强的教师,乡村教师本来就有着进城的强烈愿望,这样一来,更加剧了乡村优秀教师的流失。

可以预见的未来,如果真正的实施这种县管校聘的政策,乡村教师将加速向城里流动,城里优秀教师将加速向民办学校流动,或者向待遇更好的沿海发达地区流动。

2.实施县管校聘,将加大校长权力,教师精力将由钻研业务向搞好人际关系转换。

现在中小学许多校长德不配位、才不堪用的现象非常严重。有许多校长本来就是溜须拍马,或者各种各样关系走上领导岗位的。青衫君以前看到过一个小学校长就是因为和乡里的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地头蛇”关系好而做上校长的。还有一位校长更是借助“裙带关系”做上校长之位的,试想,这样的校长掌管一个学校教师的决定权,那将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所谓“校聘”即使搞一个形式,成立一个“校聘”领导小组,进行投票决定,但最终带来两个结果,一个还是校长说了算,二是人际关系不好的老师吃亏。就在今年暑假,某乡镇中学就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挂了起来,其实这位教师是一位非常敬业的教师,就是因为个人能力较为突出,尤其擅长写作。

“县管校聘”无论出发的初衷多么美好,但是绝不可能在教育这块土壤落地生根。尊重常识,也许是搞好教育最好的策略。

县管校聘即将在全国推广,请问这能否真正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县管校聘这种形式自2016年起一直在推广,目前在山东、浙江某些地区开始试点推行,而按教育部的规划,最终将在近几年实行全国推广。

那么,县管校聘到底能不能真正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呢?这要看教师在各个学校评聘的标准是什么?谁说了算?如果县管校聘的评聘标准像评职称一样和教学能力,教学成绩脱钩,再加上评聘过程不公开、不透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的话,那么,最终就将和评职称一样,成为个别人获利的手段,而打击的也将是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当年,教育部为了调动全国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采用了评职称的方法,然而四十年过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被晋升职称调动起来的又有多少?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评职称所需要的硬性条件无法从努力工作中获得。比如论文,比如各种获奖证书,根本不看老师平时的教学成绩。而真心热爱教育工作的老师,所付出的一切劳动又无法量化,因此,很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拿论文来说,大家老师知道评职称必须用论文的篇数来提分,因此一开始老师们拼命写论文,后来发现写的再好,不交版面费也发不了,因此最终就衍变成“买论文”了。

拿优质课评选证书来看,一开始老师们都积极参加优质课评选活动,希望通过好好打磨自己的课获个奖,给自己评职称加点分,后来发现最终证书都落入教师队伍中,有关系有后台的教师手中,何况有些机会,根本到不了普通教师参与的程度,因此,久而久之,广大无门路关系,又不知去哪里送礼的普通老师们也就放弃争取了。

二、评职称过程无法公开透明,谁评上谁评不上,没有统一评判的标准,这样一来,灰色利益链最终形成,这让老师们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反观县管校聘,形式上打破了以校为单位的工作形式,但学校以什么条件来聘任教师,谁说了算?将决定县管校聘发挥的作用。1、如果按教学成绩来算的话

倒是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是最能服众的评判方式,但不同学校的教学成绩如何比较,而且随着中小学“减负”的开展,县里又不允许全县学校举行“联考”,那么,如何用教学成绩来界定谁行谁不行?

2、如果按学历、教龄来算

那些学历低或者年纪大,精力不济的老教师将何去何从?虽说有些地区实行50岁以上的教师不参与学校竞聘,但是那些47-49岁的老师是不是也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何况以此为竞聘标准也无法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如果按师德来算

师德如何考核?那些平常管的严的老师,必定不能被学生喜爱,如果让学生来评判,那么这部分老师将受到不公正对待,同时也让教育走向“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危险境地。

4、如果按演讲的方式来阐述个人教学理念和成绩的话,那么。演讲内容和实际落实情况有无出入?5、聘谁不聘谁,谁说了算?

学生毕竟心理不成熟,无法成为评价老师好坏的标准,但如果不是学生说了算,那么如果由校长等个别领导说了算的话,那么,腐败弄权必然滋生。这不但不会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而会打击工作积极性。

因此,如果评价机制不能得到完善,那么投机取巧、贪污腐败之风就会盛行,最终只能把教育搞得一团糟。

另外,县管校聘制度,还有一个大弊端就是,一些地理位置好,校长管理水平高的学校会吸引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前往竞聘,而一些地理位置不好的,如偏远乡村的学校,有可能只能落得无师可聘,甚至成为一些能力差,师德差的老师们的落脚地,如此一来,如何实现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均衡,到那时,择校热会更加盛行。这和我们均衡发展教育,扶持农村教育的大方向是相违背的。

总之,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它的公益性性质决定了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完全追求市场化,而如何通过县管校聘制度实现地区间教育均衡发展,这必定依赖完善的竞聘制度和考核,同进也需要相关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出台,而县管校聘能不能最终实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要看竞聘是否公平合理,否则就会沦为和评职称一样,人人喊取消的地步,成为制约广大教师积极性的政策。

县管校聘即将在全国推广,请问这能否真正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又在瞎折腾!有些人从来不会出好主意,或者不想出好主意!学校的好坏取决于校长!只要选个好校长,管住校长不贪污,不以权谋私,一切都好了!本来很简单的道理,生生地被读歪了。这样做除了再滋生腐败,我实在想不出会有什么好效果!治国就是治吏,治校就是选好一个好校长!老师已经很可怜了,特别是那些不会讨好校长的老师,是不是再撒点盐!

县管校聘即将在全国推广,请问这能否真正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校长应该由校内推举产生,教育的不像样,第一校长大多不懂教育,即使懂也为迎合上级故意违反教育规律,不顾教师与学生的死活,天天出损招,阴招,怎么让人不舒服怎么来。第二校长权力太大,说什么就什么,比圣旨还严厉,要不扣工资,打压不给你评职称,老师有苦无处申,有冤无处诉。有骨气的只能忍气吞声,奸滑之徒为迎合领导,变本加厉,把学校搞搞得外面光鲜亮丽,形象高大;内部死气沉沉,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侧目而视。

县管校聘即将在全国推广,请问这能否真正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县管校聘在很多地方都在进行试点,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性成效,山西省在2020年将对117个县(区)教师进行县管校聘。从推广县管校聘的目的上来看,主要是为了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教育体制中引入竞争机制,这种想法是非常不错的,但在试点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校长的权力被放大后,谁来有效监督和制约校长?竞争上岗过程中是否存在微腐败现象?对于没有竞聘上岗的老师,该如何处理?老教师是否和年轻教师一起竞聘上岗?

我们地区有两个县也在进行县管校聘试点,现在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以前教师的人事档案在学校,县管校聘后,教育局对所有教师进行宏观调控,由校长对教师进行竞争上岗,优先聘用离退休不足五年的老教师,然后对其他教师进行竞争上岗,体现的是对老教师的尊重。竞争上岗的确能够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总担心自己没有岗位而待岗,在教育教学实方面,老师会比以前更加刻苦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能够促进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

在县管校聘过程中,对于没有聘任到岗位的教师,教育局会把他们调配到周边的学校再次竞聘,如果仍然没有教学岗位,老师只好待岗学习,增强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和能力,争取在下一次竞聘上岗中有合适的岗位。

有一部分老师不支持县管校聘,认为与校长走得近的老师会优先聘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这种情况。如何让县管校聘在阳光下操作?体现公平公正公开,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差距较大,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校,很多地方还有临时代课教师,县管校聘如果全国推广,对于落后的贫困山区学校教师,又该如何推广呢?

因地制宜搞教育,缩小城乡差距,让教育资源均衡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刀切的方式不可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要从教育体制上给老师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培养出更多优秀年轻教师,以他们的工作热情带动教育的健康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