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值班到半夜,早上趴在桌上睡觉被督导组批评,年级领导在场也不帮说明,还值得那么拼吗?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这位老师,你不必难过!也不必伤心!年级领导会私下帮你说情的。

说句实话,这位年级领导不好当场解释,免得有“护短之嫌”。

老穆认为,这位年级领导一定会私下跟督导组说明情况的。

你想啊,你被督导组批评了,其实就是在批评他啊!说不定他比你还着急呢!

所以说,请放宽心态,安心工作!

(一)教师值夜晚,是许多学校都会执行的一项安全举措,重在保障学校及学生安全。

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值班老师的任务更重!除了巡校,还要巡学生,真的非常辛苦。

(二)学校安排老师值夜班,如果能让老师多睡会,第二天可以迟点到校,那就更加人性化了。

就目前而言,还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即便你值班到夜里十二点,明天还是要早起到校。

老穆认为,倘若能人性化一点,岂不更好?

(三)老师值夜班,保障了学校和学生的安全,可老师的安全,同样值得保护。

倘若男教师值夜班还好点,如果是女教师值班,遇到小偷之类的,如何应对呢?

诚然,学校肯定会有相应的安保措施,比如门卫、值班领导、110联动等,但是,老师下班时的安全,谁去保障呢?

老穆建议,女教师值夜班,学校不妨安排校车接送其回家,保障其安全。或者老师自己开车回家,邮费报销······

(四)督导组在下校检查时,应秉持“客观、公正”原则,不可只看表面却不问内因。

督导组最起码应该问一下,为什么一大早就趴着睡觉呢?是工作累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

督导组在执行任务时,不可摆出“趾高气昂”的样子,更不能用审视、怀疑的眼光去打量老师。

【结束语】老师的工作本就辛苦,不论是督导组,还是校领导,都应该多体谅老师,多关心老师,而不是盲目地斥责老师!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教师值班到半夜,早上趴在桌上睡觉被督导组批评,年级领导在场也不帮说明,还值得那么拼吗?

教师值班到半夜,早上趴在桌子上睡觉是错误的;督导组检查工作发现老师趴在桌子上睡觉的时候,对老师进行批评,学校领导或年级领导不能解释(说明);老师工作不是为了领导工作,是为了教育好孩子工作,是为了自己前途工作。

首先、老师早上趴在桌子上睡觉本身就不对。

老师值班到半夜是寄宿制班主任的常态。我们这边班主任每天早上6:00起床,晚上守了学生寝室纪律已经10:30了,晚上回家睡觉也已经11:00以后的事情了,所以每天都是晚上睡眠不足。

值班以后早上可以泡一杯浓茶(咖啡)提神。晚上值班,第二天早上必然困倦,但是不能以值班为借口而睡觉。所以就只有自己想办法克服。一杯浓茶或一杯咖啡完全可以提神醒脑。

其次、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学校领导和老师一定只能说:“以后改正”或“下来立即整改”等等。

有一次我市开校工作检查,食堂一块地板上有水泥浆干了的污迹,市教育局领导提出了批评,校长解释说刮不干净。第二周,全市发文通报批评!其实,校长只要说:“立即整改。”什么事情也没有了。

还有一次,年终督导检查,教育局教育股批评了一个事情,教导主任解释几句,督导评估分数扣得非常厉害。

第三、老师是为自己饭碗、为自己前途、为孩子们的良好发展而工作,不是为领导工作,不是看领导脸色工作。

如果我们把学生放在心中,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就是再有气,我们也不可能把不良心情带到教育教学中。而且这样的小事情我们遇到太多太多,根本不值一提,因为反而影响心情。

总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良心工程,不能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否则害己害人!

教师值班到半夜,早上趴在桌上睡觉被督导组批评,年级领导在场也不帮说明,还值得那么拼吗?

我看有些问题是所谓督导组故意扩大化的,真正的问题视而不见,反而去盯半夜值班有没有爬在桌子上。这反应了什么问题呢?其实是一些人简单工作,逃避责任的现实反映。过去有句话说的好: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现在很多所谓领导根本没有调查研究,一付指令式办公。一旦出了问题,就追究下属的责任。这样工作,不仅没有多少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让本来积极工作的人不得不选择逃避,不得不做表面文章,不得不对上不对下!究其根源,就是官僚主义在作祟!

教师值班到半夜,早上趴在桌上睡觉被督导组批评,年级领导在场也不帮说明,还值得那么拼吗?

在一些学校里如果安排教师值班很晚,一般都会安排第二天倒休,避免老师因为休息不好还要继续工作。但有些学校就缺乏这方面的考虑,值班很晚的老师第二天上午照样得干本职工作,就如题主所讲的这位老师,因为太困趴桌上睡觉就被抓了个正着,结果被督导组批评了。

尽管年级组长在场,但是却没有给督导组做解释说明,当事老师必须要自己把情况说清楚啊,干嘛不吱声呢?在这个时候,就真考验一个人敢不敢说真话了,作为当事人如果明明有理却不敢做事实陈述,那就真该你自找倒霉了,因为你连自己的正当权益都不能维护,还指望谁去给你打圆场,给你去开脱罪责啊?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年级组长是怕搏了督导组的面子,才当时不说,而想着私下里去单独说。在我看来根本不是这么个理,这样的年级组长真要这么做,说明他就是一个怕事的人,在关键的时候根本不敢站出来,而是做了缩减乌龟,这样的人往往不招老师们喜欢。因此,基本上不要指望这样的年级组长去给被批评的老师去说好话。

再说因为明明有理的事,被督导组误会而批评了,以后还要不要继续努力工作?如果你是一个心怀坦荡之人,该怎样正常干工作继续干,千万别闹情绪。人这辈子谁还没有遇到过被误解的时候,越是在这个时候才能考验出一个人的气质和能力。说到这里,我想人在职场还是应该以正能量去面对一些人和事,千万别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拿工作开玩笑哟。

教师值班到半夜,早上趴在桌上睡觉被督导组批评,年级领导在场也不帮说明,还值得那么拼吗?

在一些寄宿制学校或者私立学校,有学生住宿,每天晚上要安排老师值夜班,等学生下了晚自习回到寝室,洗漱完毕之后,挨个去查宿舍。

让孩子要按时熄灯睡觉,一般都晚自习可能在九点半或者十点左右才结束,所以忙完查宿舍工作之后老师回到自己的寝室,洗漱完毕估计在11点左右。

早上还要起起早,出早操等一系列活动,对于一般人来讲,的确是存在睡眠不足。想趁着办公室没人趴桌上,休息一下,凑巧碰到了督导组检查,认为这位同行上班期间睡觉,现场会批评指正。作为同行来讲,不太理解,当时陪同检查的领导,为何不为自己说情。

陪同的领导应该主动,向督导组说明情况,毕竟这位同行晚上值夜班,很晚才休息。中途还要半夜起床巡视,怕有学生利用,半夜无人翻墙出校门等等一系列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从人文关怀角度讲,我觉得这位领导应该向督导组出面解释,说明教师上班趴在桌上睡觉,根本原因所在。虽然规定在上班期间,不能趴在桌子上休息,但我觉得应该分情况中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制度归制度,制度也要有一定的温度,事出有因,不能无缘无故,让老师受了委屈。

我想对这位同行说,事情已过去了,只是批评两句也没什么,自己当时可能脸上挂不住,觉得没面子,觉得领导没有为自己说情,其实过后,更不会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处罚。

毕竟半夜不睡觉,对任何一个人来说,第二天精神萎靡,都是很正常的表现。所以下一次要注意,如果实在困得不行,可以向领导请假休息,免得又被督导组发现。

关于题主所说,领导没有为自己,出面说明情况,以后工作还需要拼吗?我觉得,做人做事要始终如一,不能因为自己被批评了,干工作敷衍了事,缺乏责任心。

毕竟晚上值夜班要负一定责任的,不负责任会出现一些不安全隐患,要负更大的责任。题主应该放好心态,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职。

教师值班到半夜,早上趴在桌上睡觉被督导组批评,年级领导在场也不帮说明,还值得那么拼吗?

你的遭遇,让我想起了生产队时候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麦收季节,生产队组织劳动力收麦子,那时候都是镰刀收割,是一项很重的体力劳动。但是,那时候鼓动很厉害,都是麦收大会战之类的劳动竞赛,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但是,还是有那不高的,没干多久,就跑到树荫下躺在地上,任凭队长怎么叫,辅之以扣工分的惩罚措施,就是不起来。大家也没办法,只当少了一个人,无赖很多时候都不吃亏的。

接近中午的时候,懒汉起来了,拿起镰刀走到田里,因为队长许诺,只要他干20分钟,就不扣他上午的工分。这买卖很划算,人家干了几个小时,他前后就干1小时不到,他当然答应了。

于是,队长让其他人都到树荫下休息,准备再发起一次冲锋,然后收工。正在这时候,公社领导陪着县领导视察大会战来了。看到所有的队员都在树荫下休息,当时就不太高兴。这时候,看到了懒汉正在挥镰收割。一下子就发现了典型,于是让队长把社员集中起来,县领导讲话,不点名批评了休息的队员,要求社员们向懒汉学习,还记下了懒汉的名字。队长几次想解释,都被阻止了。

这一年的,懒汉被评为“四夏”工作劳动模范,到县里戴大红花,捧回奖状,贴在墙上,没有人敢说他劳动不积极。只是,后来土地承包了,别人粮食满囤,他家还是混不饱,现在还是村里最穷的一户。

这位老师的遭遇,跟我们家乡懒汉的遭遇很相似。这位老师心里很憋屈,年级领导不帮说明情况,值班到半夜撑不住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如此辛苦,还被督导组批评,换了谁都会憋屈。

这位老师开始怀疑自己做的值不值得,我觉得,只要做了就不要后悔,我们做事不是为了让督导组看的。督导组的人不了解实际情况就批评,这是一种官僚表现,不接地气的表现,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对于这样的督导人员,也不需要太在意,忽略不计就可以了。

教育工作是良心活,我们只要凭良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不怕别人说什么。对于督导组的批评,当场可以给予解释和说明。以后,当然还得好好干。巴顿将军说过一句话,我送给这位老师:我们为了不同的名义而战,最后都是为了自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