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对这句话,您怎么看?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老穆认为这句话非常道理,也反映出当前教育现状,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前一阶段,陕西某学校发生了“老师辱骂学生事件”,人们纷纷指责老师的同时,是否有想过“老师为什么会如此辱骂学生呢?”

老穆认为,该老师之所以辱骂学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其“扭曲的成绩观”,凡事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好的学生就视为“珍宝”,学习不好的学生就被“无情抛弃”,如此这般,怎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该老师之所以辱骂学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读书少了,或者不读书!

试想一下,一个只关注成绩而不去读书的老师,又怎能要求他有多高的综合素养呢?

或许有人会说:“读书是文科老师的事情,我们理科老师读书有何用?”

老穆想说,但凡有这种思想的老师,都是目光短浅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是教不出更优质的学生来!

或许他教出的学生成绩好,但学生对他们往往也是没有感恩之心,学生自身的素质自然也高不到哪里去。

老穆上学时,遇到一位数学老师,他不仅课讲得好,而且懂得很多,可谓“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他教数学,也不像其他老师那么死板,总能从解题中悟出许多人生哲理,总能从解题中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总能从解题中······

当学生成绩下降时,他总是不急不躁,跟孩子们耐心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

学生们都很尊敬他,就连班上最调皮的学生在他面前,也是老实多了。我想,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吧——不怒自威!

古人读书,讲究“三上”和“三到”,而反观现在的人呢?

古人读书,讲究“三上”,即马上、枕上和厕上。

现代人呢?我想,到哪里都会看手机,厕所里、公交车上、地铁上、办公室、街上、商场里······

朱熹读书,讲究“三到”,即眼到、口到和心到。

现代人呢?我想,他们读书往往追求情节故事,只“眼到”,难以做到口到和心到。

【结束语】作为教师群体,本应该大量读书,可现在是,他们却鲜有时间去读书,他们常常被琐事所牵绊,无心读书。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如若真到了那一天,对孩子们而言,对教育发展而言,可真好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对这句话,您怎么看?

教育最可怕的是:不学无术的砖家瞎说话,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教育吹毛求疵,再加上一群唯恐天下不乱的喷子乘火打劫。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对这句话,您怎么看?

诚哉斯言!

1999年,我大学毕业教过两年高中。第二年教高三时,因为是新手,学校返聘了个退休的高级教师,来协助我们。平时开教研会时,彼此经常碰得到。说心里话,这个老教师在对付语文试卷中一些刁钻的题目,还是有些经验。也就是说,有些教学技术。

但他基本不关心社会问题,好像什么知识都被他学完了一样。他自己闲聊时也说过:我现在很少看其他书,基本不看报纸,有时间就带带孙子。

听到这样的话,我的第一“友邦惊诧”是:一个知识分子,按理知识越多越困惑,越困惑越想学。而这位大仙,六十岁不到,就不仅身体退休,大脑也退休了。

当时感觉好可怕!感觉如果我一直呆在中教界的话,未来也肯定像他一样。也正是这种一眼就可看到自己退休后样子的憋屈想像,让我更加坚定了逃出教育界的想法。

当然,我也确实如愿了。现在回过头看,感觉产生以上现像的根本原因,应该还是在于应试与封闭的教育模式。在这种垄断性的单一教材、固定答案的模式下,各地教育局就是所在地区的独家代理商。

教师呢,就只是那些真真假假知识的搬运工,或者说零售商,甚至小贩。他们只能机械地贩卖卖一些固定答案的知识,容不得批判性思维,也容不得个性。

在这种语境下,书读得多,不一定对实际教学有什么帮助,甚至反而可能是坏事。毕竟,那里的很多知识是死的,不一定有广泛的价值,仅仅可应用于考试。更有一些知识,在概念、性质、因果、关系、逻辑、目标、理想等方面经不起推敲。

这些都会与那些追求真相真理的知识,产生冲突。而对于很多明智的老师来说,与其让这种冲突发生,进而让自己不容于现实,甚至被身边人孤立,被人揶揄为书呆子,何不扬其波,淈其泥,而与世浮沉,以不读书为乐呢?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对这句话,您怎么看?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

看到题主的问题,我感到震惊!一群不读书的老师,怎么能把学生教好?

老师并非不读书,只不过受环境的限制,没有了读书的时间,没有了读书的兴趣,仅此而已。

第一,读书首先要有时间。现在教师被各种应该干的不应该的事情所困扰,几乎找不到读书的时间。或曰:只要挤,时间总会有的。我信。可是在学校忙的黑天黑地,回到家,经济拮据的老师,不得不为生活奋斗。

第二,读书得有兴趣、作用。在素质教育喊的震天响,应试教育搞得轰轰烈烈的现实下,读书——特别是读名著、原著,基本上没有意义了。领导教育我们,怎么考,就得怎么教!只此就够了。你读书再多,学生考试成绩不好,你永远成不了名师!

第三,读书得有读书的氛围、环境,一切唯成绩论的环境下,根本没有读书的气氛。

当然,并非教师不读书,而是社会环境把教师读书的氛围,搞没有了(在此,我说的读书,是读与教学内容不是全部一致的书,如教数学的老师,读几本小说、诗集;语文老师读几本科学之类的书等等),读书的氛围没有了,又被社会逼到应试教育的泥潭,而教师又不能直接跳出教师的行业,所以造成“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去教书”。

很多人对这句话持否定态度,这是能让人理解的。因为绝大多数教师,都在为了教好学,在兢兢业业的研究教材、钻研大纲、探讨出题方向……广义上说,这是在读书!同样从大范围上说,教师的确是不读书,当年的兴趣爱好,几乎消失殆尽,读教学之外的书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了。

为教育大计着想,关心教育的人,在为教育奋斗的人,都应该创造条件,让教师首先成为爱读书的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读书之路!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对这句话,您怎么看?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这句话从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定的道理:老师不仅要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放电”,也要及时通过看书来“充电”,补充自己专业素质方面的短板,这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相当必要的。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哪个传说中的专家说的,但我总觉得说这句话的人不怀好意:你哪颗眼睛看到那些拼命教书的老师不读书?老师在读书的时候还要特地跑到公众场合去看,或者把自己看书的情景拍下来发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看,这样才能“息事宁人”?

老师作业布置多了,有人投诉;老师教学进度快了,有人投诉;学生的座位不理想,没有坐在“学霸区”,也有人要投诉……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那些超级学霸很少选择当老师,特别是当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原因就在这里。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还有更可怕的:教育界最可怕的不是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而是一群不懂得教育的人在不断骚扰教育生态的安宁。

我赞成一些教育专家或者其他人对教师的“指点”,但我强烈反对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对教师的“指指点点”。提倡教师看书是好事,但将其拔高到“最可怕”的地步,我觉得有点哗众取宠之嫌。作为教师,如果我说我看过的书比有些喷子的体重还要重,这样会不会有点膨胀?教师爱看书,或多或少会促使学生也有喜欢看书的的爱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喜欢看书=这位教师所教的所有学生也嗜书如命。

17年前我月薪859元,我至少每个月花300元在买书上,但我所教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的并不多:一方面因为当年我被学校安排去教数学,作为数学的老师我也没刻意去强求学生必须和我一样爱看书;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家长,对孩子看书习惯的养成根本就不在意,无论老师如何动员,很多家长都无动于衷。

教师,走上讲台之后继续不断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就拿小学来说,今年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又变了,如果教师不钻研教材不“充电”的话,何以胜任相关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担心教师在课余时间不看书,我觉得完全是杞人忧天。更何况,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完全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的,如果教师上课的时候专门讲一些自己平时看课外书中的一些超纲的内容,就有点“不务正业”的韵味了。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对这句话,您怎么看?

经常节衣缩食买书看的表示不服[发怒][发怒][发怒][发怒][发怒][发怒][发怒][发怒][发怒][发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