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为什么说不太能敷衍生活?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1924年,我的爷爷才3岁,后来爷爷告诉我,他的妈妈,也就是我的太奶奶,曾在省城一大户人家做过几年丫鬟,时间到了,就回来了,据说,她一个月的工资有30大洋,还是很不错的。

老穆查阅了相关资料,可知民国时期小学教师月薪大概在20—100大洋之间,而大学教师月薪在100-200大洋之间。

题主说的中学教师每月20大洋,说句实话,还是比较低的,收入不高!

据查阅,1924年,北京普通五口之家每月生活费平均在14元左右,如此看来,20大洋也只能勉强度日。

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他1924年的稿费就有700多元,讲课费更是高达800多元。如此一比,20大洋还是比较寒酸的。

据查阅资料,1924年的1块大洋相当于2009年的100块钱,现在是2019年,10年过去了,物价也有所上涨,咱就姑且按照1块大洋相当于今天的160元计算,中学教师一个月20大洋,就相当于今天的3200块钱,这样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估计那位中学老师是在乡镇中学任教吧!

民国时期:再穷不能穷教育,再乱也不能没教育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就立即强调要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韩复榘在山东主政七年,山东的教育经费从未拖欠过。

军阀张作霖也曾说:“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也要办东北大学!”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尽管战乱不断。

【结束语】从晚清起,教师的地位及待遇就不断得到提升,尤其是到了今天,教师的地位及待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也说明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必要纠正一下,因为1924年的教师,每个月的工资绝非二十大洋这么“精致”。通过了解,我们可以知道,1924年,是处于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处于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大伙儿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一个年代。虽然当时的社会状况很不稳定,但在那些军阀当中,无论是箩大的字不认得几个的大老粗,还是有一些文化底蕴的军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教育非常重视。

民国时期老师的收入还是相当不错的。就拿高校教师来说,高校讲师的月薪是两百块大洋左右,副教授的月薪在三百大洋左右,教授在五百大洋左右。除了高校教师,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也是相当不错的:中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在一百大洋左右,小学教师的月薪在六十大洋左右。而这位朋友所说的二十大洋的月薪,应该算是中学教师中垫底的存在,很可能这样的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极低,也可能这位中学教师处于非常偏远的地区。

那么有些人就比较好奇了,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的二十块大洋,到底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如果是买柴米油盐之类比较稀疏平常的东西的话,一块大洋就相当于三五十块人民币左右;但如果是买房子的话,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就相当厉害了——鲁迅花一千大洋买下五百平米的四合院,只花了仅仅一千大洋而已!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学教师用10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得起一座四合院,而鲁迅先生花两个月时间就搞定了一座四合院。那么现在的教师想要买下一座四合院需要花多少钱呢?一千万都不一定够!如果按照买四合院的价格来换算一块银元等于多少人民币,相比很多人都可以轻松算出来——按照房价来换算,一块银元相当于一万块人民币!哪怕中学教师的工资只能领取到最“精致”的二十个银元,那么对方的月薪都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万。而我们现在,又有几个教师的月薪达到二十万呢?

“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东北大学也非要办好不可!”东北王张作霖其实就是一个实打实的大老粗,但是他却对教育如此重视,甚至要求每个县的教育经费必须达到全县总经费的四成,谁要是敢挪用教育经费,那是把自己的脑袋当作身外之物的节奏。

除了张作霖之外,其他的军阀头子,比如曹坤、阎老西、陈炯明、刘文辉等军阀头子,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尊重都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在曹锟看来,对他请来的教授不礼貌,就很可能成为脑袋搬家的“导火索”;对于阎老西来说,用军费来办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刘文辉来说,县政府大楼要是比学校还要高档,县长绝不是被撤职这么简单……

尽管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由于那个时候各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所以在那个时候,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文化等领域,都出现了一大批的大师:文学巨匠有鲁迅、老舍、茅盾等人,画家有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人,教育家有陈鹤琴、蔡元培、晏阳初等大佬……各个领域的大师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从华夏大地中冒出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教育的投入,我觉得无论投入多少都不过分,您觉得呢?

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向你大家举个例子。民国时期。一个店铺里雇佣一个成手伙计,一个月五、六块大洋,一块大洋能买五六斗小麦。一斗小麦20斤,也就是说能买100斤多一点小麦。一个中学教师每月20块大洋,可以买小麦两千多斤。

在乡村里,一个年轻力壮的长工,给地主扛大活儿。一月是六斗粮食,四斗小麦,两斗粗粮。一年是72斗,折合成大洋也就是12块到15块大洋。

这样算来,一个中学教师的月薪,比一个长工一年的工钱都高,几乎相当于20个长工的工钱。相当于三个店铺伙计的工钱。

如果对比起来,现在的一个中学老师和一个农民工的工资稍微高一些。有的人就说,民国时期比现在的社会还重视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稍微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民国时期的中学老师有几个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有几个有那么深的知识去当中学老师?能当上老师的都是富家子弟。

民国时期,一个县只有一所公办完小,中学一般都在城市里。学校很少,平民百姓根本就上不起学,只有富家子弟,有钱人才能读起书,上小学,上中学。所以,那时的平民百姓,要想读书,只有上私塾,认识几个字就行了,甚至有的连私塾都读不起,成了文盲,成了瞪眼瞎。

现在我们国家办的是大教育,是全民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每个人都有书读,有学上,每个人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但是我们国家是穷国办大教育,所以在办学资金上缺口很大,这就直接决定了现代教师的工资低。

我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随着国家对办学资金的加大投入,老师的工资会逐步提高的。这一天不会太远吧!

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1924年依然属于民国时期,虽然那个年代时局动荡,但是对于教师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总体来讲,教师们的待遇属于中等收入水平,对于高层次的教师收入可能会达到高等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的教师待遇还是非常好的。

近来有人提出,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教师待遇普遍较高,大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每月在200块银行左右,而中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每月可以达到80-120银元。这种收入水平在当时的全社会各行业待遇中处于中等偏上的,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无论是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是教师的薪资待遇都是占据着比较大的优势。

在民国时期,在城市中的五口之间每月的基本收入也就在50块银元左右,甚至还达不到这种水平,而教师的待遇超过了一个五口之间的收入水平,可见当时的教师待遇及社会地位之高,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教师职业发展还是不错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1920-1925年期间,1银圆可以买50斤大米、20斤猪肉、24尺棉布等,综合来讲,这个时期1银元相当于如今的人民币200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能达到月薪20银元的话,可能没有的收入水平就能达到4000元左右,与当下的教师相比,还是可拥有更高的待遇。

在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块大洋,也就说每月的月薪在4000元左右,但是按照相关记载反应,20块银元的教师月薪显然是最低水平,而且大多数教师的薪资每月在80-120银元,也就说他们大多数教师的工资待遇可以达到万元以上。

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我的答案绝对靠谱,因为我研究过。

我通过两个纬度来回答这个问题,黄金参照和购买力。

1.黄金参照

黄金一直是硬通币,用它作为参照还是比较客观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民国陆小曼,大家都知道,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后,花钱一直大手大脚,在三年的时间内就花空了徐志摩分的家产,还欠下了不少债务,徐志摩没办法,只好打四份工来维持家庭支出。

当时,陆小曼的母亲当家管钱,给陆小曼记了一笔帐,说陆小曼一个月的开支在500大洋左右,都能买6两黄金了,也就是300克黄金。现在的金价是360一克,300克黄金需要108000元,也就是1个大洋等于216元,题主说的小学老师月工资20大洋,相当于现在的4320元人民币。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我说的是1928年的账本,可能与1924年有所偏差。

2.购买力

购买力就举房产的例子吧。

1919年,鲁迅在北京买了一所四合院,三进三出的那种的,总价是3500大洋。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从美国留学回国,被张学良聘到东北大学当教授,创办了建筑系。那时候给梁思成的工资是300大洋,给林徽因的工资是150大洋。其中林徽因给朋友的信中写到,两个人不懂理财,也不会刻意存钱,不然一年的时候就能买一所四合院了,当然也指的三进三出的那种。两人一年赚5300大洋,除了自己花费,剩4000大洋吧,可见那时候4000大洋就足够买到四合院了,和10年前鲁迅买的时候价钱差不多。

那么我们来看下现在同等的四合院,在北京多少钱。位置不考虑了,因为民国北京城区也就是个二环,现在北京二环没有差的地段。查了下,四合院根据位置还有建筑的不同,价钱在10—30万每平之间,咱取15万一平,三进三出的院子,怎么也得500多平米,也就是7500万人民币。这个价钱应该算得比较低。那么按照购买力算,一个大洋等于18750元的购买力。

当然这是房产,可能这几年涨的厉害,有点虚高,我们再看下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力。

民国时期,在北京10个大洋就能让一个六口之家吃饱穿暖,当然肯定是比较差的生活。2个大洋每月就能租一间还不错的房间,一个大洋四个人能吃一顿海鲜,三个大洋能买一头耕牛…

按照这种购买力算,一个大洋相当于五六百元的人民币是没问题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20大洋,相当于一万多点的购买力。

所以,民国一个中学老师每月20大洋,在北京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他养一个六口之家,除了花销每月攒5元,四年之后,他就能买得起一个普通的100平的平方,还没有房贷,然后过上比较滋润的生活,幸福指数绝对比现在月薪三四万的白领高。

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真不明白为何这个问题下的其他答案,为何明明自己不知道却还瞎编?

1924年每月20大洋到底什么水平,完全没根据的胡扯欺骗读者有意思吗?

二话不说,上干货。根据是博士论文《上海工人贫困问题研究》,论文中列举了当时上海各个阶层的收入情况。1920-1930年的上海,中等阶级的收入在每月40元左右,包括教师,记者,公务员,技术工人等。

采访记者月薪在40-100元

小学教师月薪在20-100元

大学教师月薪在100-200元

普通商店服务员在20-60元

部分技术工人,如印刷业,丝织业工人收入在40元左右(因为在那个年代,这些工业属于朝阳产业,就跟今天的IT业或者航空业一样)

人力车夫的收入在10-20元之间。

而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人收入在6-10元之间。

所以做中学教师每月只有20元收入,在1920年代的上海属于比较穷的,连小学教师都不如。只是比人力车夫每月16元要好一点,大约相当于一般工人。大概是在内地某些穷困县城吧做老师吧?在20-30年代,中学教师属于社会中流阶层,一般收入在50元以上到100元才算正常,如1937年湖南长沙的两所中学的收入统计:大多数中学老师的收入在50-120元之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