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可以让我们变得睿智,那么学习《愚公移山》可以让我们变得如何呢?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学习《论语》,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

那么,我们学习《愚公移山》,可以收获什么呢?

🌸《愚公移山》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

初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也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个时候学习《愚公移山》,有助于塑造孩子“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

🌸不要过多关注愚公的行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他的精神

寓言故事,以夸张、想象为主要手法叙写故事,倘若用“科学态度”去面对事件本身,则失去了寓言的价值。

《精卫填海》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倘若细究故事内容,必然可笑。倘若我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精卫”具有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品质。

【结束语】愚公不愚,大智若愚。但凡具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会做出让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或许会遭受质疑,或许会被谩骂,但时间能证明一切。

当你的孩子出现“愚钝”行为时,先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学会观察,耐心等待,或许,你会收获惊喜。

当然,也可能是惊吓!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学习《论语》可以让我们变得睿智,那么学习《愚公移山》可以让我们变得如何呢?

关键在于“善读”二字。如果说学习《论语》可以让人变得睿智,那么学习“愚公移山”则让人知难而上,自强不息。

世间万物都有用。善用,牛溲马勃可入药;用而不当,人参灵芝也害人。书籍也一样:“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反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孟夫子的名言,他老人家所说的“书”指的是《尚书》。原话是这样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他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处,其他的一概不信。比如,既然仁者无敌于天下, 像周武王这样得道多助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失道寡助者,应该是“不战而胜”,而何至于“血流漂杵”!

《论语》中当然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辉,真可谓字字珠玑。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不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一言而为天下法”,千百年来成为所公认的为人处世之准则,善于读书者必能 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但是,《论语》也并非毫无瑕疵。

比如孔夫子轻视种田的,而且毫不掩饰自己,他因此也被别人讥讽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如果今天人们都听孔子那一套,都脱离了农业生产,我们大家喝西北风?

至于“愚公移山”,这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与对待我国其他民间神话故事相似,学习"愚公移山"主要是学习愚公面知难而上,坚持“挖山不止”的精神,而不是其他。与之相似的古代神话,还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都是歌颂了不畏困难险阻而自强不息的精神。

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大到一个集体、一个国家,我们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愚公移山”的精神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柱。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读书的一个基本原则。任何一部作品,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例外。

仍以本文开头的用药治病为例。《本草纲目》当然是医药界的经典巨著,但若不加甄别照单全收,患者免不了要吃屎喝尿了。

但假如有人读了《论语》之后,只记住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同样是个笑话。

学习《论语》可以让我们变得睿智,那么学习《愚公移山》可以让我们变得如何呢?

愚公移山是寓言,移山是一个子孙都继承的事业,就不简单了。因此,学《愚公移山》我们要学的是这种使命的历代传承,比如今天才看到的一张表,列出曾国藩的后代基本上都很有成就,对社会很有贡献,这就是家族传承的重要性。这是需要学习的。并不是简单的说要坚定不移啊什么的,那不是重点。

毛主席引用《愚公移山》在传承什么?就是搬走三座大山,人类的大事业,同样是几代人甚至更多代的人传承下去的事业,只有这样,人类才会不断进步成长。

学《论语》更不容易了,要领会到其中的奥秘,里面同样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值得生生世世学习的。

学习《论语》可以让我们变得睿智,那么学习《愚公移山》可以让我们变得如何呢?

古文,文言文,能够流传下来的,让我们今天依旧能够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八股文,也就是古时候的议论文,包括学术论文,实事论文等,当然,其中包含的自然科学有限,但其中包含的社会科学,那是相当深刻的。

我们今天的学习,也离不开论文,所学的知识,是用论文的形式来呈现的,自己学得怎么样,也需要自己写论文来论证,做证明,所以,古文,实际就是古代知识的传播载体。

《愚公移山》其实也是八股文,议论文,通过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论证凡事都要积累,量变累积形成质变的哲学道理。

而今天,我们依旧学习古文,依旧学习古代的八股文,实际作用有很多,最浅显的,是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历史背景。其次,是论文写作,论证的逻辑方式,是需要学习的,怎么样的论证写作,才能让自己的论文具有足够说服力。此外,对于古文中陈述的观点道理,其实都是值得永久研究流传的,有很多都是哲学观点,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本人目前,正在阅读《聊斋志异》原文言文的版本,并且对其进行现代白话文的翻译,加上自己的读后感,写成读后感文稿、配上音频视频,每天发布在今日头条里分享,欢迎同样喜欢阅读的朋友们关注我,一起探讨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感想和收获。

学习《论语》可以让我们变得睿智,那么学习《愚公移山》可以让我们变得如何呢?

想说的是,不管学习《论语》,还是学习《愚公移山》,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学了《论语》也不见得会睿智,学了《愚公移山》也不会成了“愚公”。这是个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凡事只要坚持下去,每日“挖山不止”,一代接着一代去做,就会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否则只能望山兴叹,一事无成。更重要的是,学习不是机械的,是自己内心的灵动,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去灵活运用。

学习《论语》可以让我们变得睿智,那么学习《愚公移山》可以让我们变得如何呢?

学习愚公移山,会有大智慧!所谓大智若愚也!

现在社会,取巧的很流行,但大多注重短期利益。对于长期目标,长远事业,对于子孙后代千秋功业缺失眼光。这恰恰是我们今天所最缺乏最急需的智慧。

愚公移山最宝贵的精神,是关键词‘‘子子孙孙’’。我们今天所做的有多少时候考虑过子子孙孙?

当然,这并非否定论语智慧。论语智慧很重要,愚公移山智慧也重要。只是论语的价值已经被我们所广泛认同。而愚公移山的智慧还不为我们普遍理解和接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