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考语文阅读中,如何快速解答“语言特色”题呢?有哪些答题角度呢?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语言特色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语言特色题,不仅中考会考,高考也会考。语言特色题有两类考题形式:
〖1〗划线句语言特色题
〖2〗全文语言特色题
不论何种形式,答题步骤和方法都是一样的,但略有区别,主要区别在:
〖1〗划线句语言特色题偏“修辞手法”
〖2〗全文语言特色题偏“语言风格”,如:有地方色彩、符合人物身份、简洁明快、辛辣、平实、幽默……
答题步骤如下图:
接下来,穆老师将通过一篇中考阅读题的形式给大家做详细地解析,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哦!
老穆支招💐💐💐💐💐《天马雄风》💐💐💐💐💐
一、原文阅读
二、试题呈现
问:赏析选文第1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4分)
三、读题干,析考点
🍀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赏析、画线句子、语言特色、4分。
【1】看到“赏析”两字,首先想到的考点有“句子赏析”。
【2】看到“画线句子”四个字,想到的考点有“句子含义”、“句子作用”和“句子赏析”。
【3】看到“语言特色”四个字,考点已经很明确,是“语言特色”。
【4】看到“4分”,表明至少回答“两个要点”内容。
(如果你拿捏不准的话,可以多回答几点。一般阅卷老师按点给分。)
🍀本题考点:语言特色
四、试题解析
🍀画线句: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忙乱得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
〖1〗一看长短句、整散句
画线句中有“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滴尽致等”词语,体现出多用短 句,长短句结合。
〖2〗二看修辞
比喻句: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
拟人句: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 了许多。
〖3〗三看词语(叠词、动词)
画线句表现的不明显,故可忽略。
〖4〗 四看语言风格(词语)
一般着眼于整篇文章,故此题不涉及。
五、参考答案
①多用短句,营造紧张激越的气氛。例句如: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滴尽致!
②善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传情达意更为准确。比喻句如: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拟人句如: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在中考语文阅读中,如何快速解答“语言特色”题呢?有哪些答题角度呢?
中考(根据陕西中考)阅读考说明文、记叙文和古诗文三大板块,古文一般不考语言特色。
☞说明文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分两个方面:
一、赏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从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来看,说明文主要是传播知识的。要使说明文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就必须使用准确、科学和严谨的语言冷静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赏析角度总结如下:
1.限定时间
词语:当时、刚刚、目前、迄今为止、将来、自古以来等。
作用:如“当时”限定时间,只说明了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一定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限定程度
词语:几乎、相当、稍微、更、最、很、几近等。
作用:如“几乎”限制程度,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差不多是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表示估计
词语:大约、可能、大概、好像、左右、也许等。
作用:如“大约” 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只是估计,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限定数量
词语: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作用:如“之一”限制数量,表明x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限定范围
词语:全部、都、一切、总共、部分、有些、少数、仅仅、只等。
作用:如“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都是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6.表频率词
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作用:如“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资料来源
词语:据测定、根据实验得知、据资料记载、通过实验证明等。
作用:如“据测定”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表概数的
词语:大约、左右、约、上下、几十、差不多、一两个等。
作用:如“大约”表约数,说明xxx不是确切的数字,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赏析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和生动性。
说明文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一篇具体的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语言特色可以平实见长,但有时也可以生动活泼。
1、平实性赏析角度
抓住专业术语,用数字、推理、明白如话的词语。
作用:准确、简明、平实地说明了XⅩX。
2、生动性赏析角度
抓住描写的词语、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
作用:准确、形象、生动地说明了ⅩXX。
☞记叙文
赏析角度及举例
模式一:修辞手法+其作用+内容+情感
例:下面的句子写得很好,试评析其妙处。
荷花深深浅浅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着几颗珍珠。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荷花绿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运用叠词“深深浅浅”“汪汪点点”,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和水露的情态。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模式二:表达方式+其作用+内容+情感
例:对下面句子 做简要赏析。
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答: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姥姥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
模式三 :关键词语+其作用+内容+情感
例: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自动掉下来的柿子最好吃,吹几口气,或者用袖口擦擦,就急忙吞下去。
答:吹、擦、吞等动词,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吃柿子时迫不及待的样子,表现了他对柿子的喜爱之情。
模式四:句式特点+其作用+内容+情感
例: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
阿拉应了声,跳进麦田,戴上手套,握紧镰刀。(2分)
答:“跳进”、“戴上”、“握紧”连用三个动词,写出了小小少年阿拉初次尝试割麦时表现出的干练神气。三个短语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富有表现力。
模式五:表现手法+其作用+内容+情感
例: 说说下列句子的作用。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答: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老渔父的喝彩,侧面烘托出双喜这伙少年驾船技术的高超。
模式六:人称特点+其作用+内容+情感
例:请赏析下列一段话。
“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答: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模式七:看似矛盾+其作用+内容+情感
例: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鲁迅《孔乙己》)
答:“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却蕴含作者深意,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向读者暗示了社会的残酷阴冷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模式八:语言特点+其作用+内容+情感
例:下列句子妙在何处?
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丰子恺《竹影》
答:用幽默风趣,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
模式九:赏析角度+其作用+内容+情感+结构
例:请赏析下面一段话。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答:运用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答题套路:
本句运用了——语言层面(赏析角度),——(表达效果)地写出了——内容层面(表层含义),表达了——情感层面(深层含义),为下文(与什么) ——结构层面 (结构手法)
有时也从整个文章的角度赏析记叙文语言的平实性和生动性,很少考到。
古诗的语言特色与记叙文大体相同,在此就不作叙述。
在中考语文阅读中,如何快速解答“语言特色”题呢?有哪些答题角度呢?
语言特色的提法本身就比较宽泛,可以从语体、语感、语言色彩等诸方面进行分析。初中语文出相关试题,一般都是从修辞、句式、风格和语言色彩等方面入手。前两者关注的人比较多,后两者能涉及到的不多,主要指语言运用中的个性特点,如幽默诙谐、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凝练厚重、清新淡雅等。其实只要多研究历年的试卷试题就能看出,这里面现成的答题套路很多,甚至有很多高手都总结出答题公式来了。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