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有人说它不属于任何时代?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1、《山海经》的最早记录及作者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十分重视历史的,国家都是设有专门的记载历史的机构,以此记录国家的历史,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疑问都能从史书上找到记录。

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夏朝及之前的那些历史,主要还是口口相传,并不准确。从西周开始,中国的历史就已经相当准确清晰的,也是非常丰富的。

在史书中最早提到《山海经》一书的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记载“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这是最早提到《山海经》的史书,也表明司马迁读过《山海经》,说明之前《山海经》已经成书了。

西汉刘秀(原名刘歆,非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他的《上山海经表》中最早提出《山海经》的作者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上山海经表》是刘秀上呈校订后的《山海经》时随书所附之表,而且《山海经》经过他的校订,由原来的32篇删减成了18篇。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

从古至今,《山海经》都没有明确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多是后人的推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应该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多人补充完成的,或者这本书就不是人写的,而是上古神人写的。

整本山海经记载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座山,几百条河流,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种奇珍异兽,以古代的条件,穷其一生也走不完。

2、《山海经》是上古世界的百科全书

在汉唐时期,《山海经》是被当作真实的地理书写的,那时的人们认为书上写的都是真实的,到后来人们对中国地理生物的认识加深,发现《山海经》中记载的地方或动物根本就没有,以至于明清时期逐渐将《山海经》当作小说一样去看。

清代纪晓岚编《四库全书》,干脆将《山海经》归于志怪小说一类。

古人逐渐不相信《山海经》的记载,也因为他们的眼光只局限于国内,不知道海外的情况,也不知道《山海经》中有些记载的山川异兽在国外是真实存在的。

随着现代人的研究,又加上世界其他国家对《山海经》的研究,发现《山海经》记载的不光是华夏文明,而可能是世界文明,因为《山海经》里描述的各种怪兽与世界各国家的动物,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关于《山海经》中的神奇动物,现代动物学专家研究发现,除图腾崇拜外,书中所述动物多有原型,如当康即野猪,鹿蜀当是斑马,风凰应是极乐鸟等等。

《山海经·南山经》:“杻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上面这段文字的意思是鹿蜀的样子像马,头部白色,身上斑纹犹如虎斑,长有一条红色的尾巴,鸣叫的时候就像人们在唱民歌。

这里鹿蜀对外型的描写是不是很像斑马,现代人都知道斑马是非洲的特有物种,别的地方没有。

极乐鸟的原产地则在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澳大利亚东部的部分地区。

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所以《山海经》应该是一本上古世界文化大观。

按照大陆漂移学说,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山海经》可能记载的就是那个时期,那个时期现在的人类还没有出现。

《山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有人说它不属于任何时代?

《山海经》可以算的上中国古代一本非常奇葩的书,没有谁敢说真正看懂了山海经。

一、《山海经》中国第一奇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占卜之书,讲的是与鬼怪通灵,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地理书,讲的中国的山河地理,而《四库全书总目》则将他视为小说家之书,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又认为它是“古之巫书”,讲述的是远古神话。

《山海经》,作为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第一部神话传说大汇编,实乃中国第一奇书,与《易经》、《黄帝内经》一起被称为古代“三玄”,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异数。

《山海经》以山为经,以海为维,记述上古世界。这里的“经”有经历,经过的意思。

全书现存18篇。分别是,《山经》5篇;《海经》9篇;《荒经》4篇。

二、《山海经》成书时代之谜

司马迁最早提到《山海经》,其《史记》中提及《山海经》,但认为其中生物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显然这本书出现在汉代之前。

而最早整理《山海经》的西汉刘歆,认为此书产生于尧舜禹的时代,禹把天下划分成九州,而《山海经》讲述的就是各地风土人情,怪异之物。

然而,这种可信度似乎最高的说法被现代专家所批判推翻。

1、《山海经》中很多地名秦代之后才出现,例如长沙。

卷十八《海内经》中说:“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而长沙是秦始皇所设置的三十六郡之一。

2、山海经记录的有周文王,以及春秋时代的事,如果诞生于尧舜禹时代,显然无法提及。

再说《大荒北经》中提到:“北齐之国,姜姓……”

这正是姜太公创建的齐国起源。除非作者是春秋之后的人,否则只能用时空穿越来解释。

鉴于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应该诞生于春秋时期,而不是更早的尧舜禹,又或者夏商周。

3、书中记录了许多周朝以后的传说。

更重要的是提到铁,要知道直到春秋时代,青铜依然是主要工具,铸铁技术要到战国后期才被真正掌握。

4、.《山海经》和屈原的《天问》有很多相似地方,例如鲧禹治水、昆仑神山等。

所以现代研究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春秋时期,随着时代发展,被后人不断扩充加入。才形成了今日的版本。

三、《山海经》分述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有一本《山海经的智慧》,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和推测。作者认为,“《山经》的描述多是朴实可信的,完全可以称作是地理性著作;而《海经》和《荒经》则太过于荒诞不经了”。

1、 《山经》

1)先民的词汇缺乏,只好选择用已知的生物来替代描述。

因此,造成了大量难以理解的的类比和拼凑。

比如,得了皮肤病的人,看起来就像身上长了鳞片,但是那时候没有“鳞”这个词,就只能用“龙、鱼、蛇”这些又鳞片的动物来类比。这就是“人首鱼身”的怪物。

比如,书中记述有动物“冬死而复生”,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冬眠。

比如,把昆虫当成了鸟兽。他们没有昆虫的概念,会把像竹节虫这样,长有翅膀身体细长的生物归入蛇类或者鸟类。所以书中有大量关于“六足四翼”动物的描写。

诸如此类,鸱目蛇尾”、“人舌能言”、“人面鱼身”“一首十身”都是可以理解的。

神化是我们的想象力和惯性思维在作祟。

2)基因突变或受环境、营养等因素影响产生的大量“三首、六目、六足、三翼”,“九尾四耳”,“九头鸟”,“两头蛇”。

1995年的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河流和湿地里有一种雕蛙,畸形个体达75%。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大量真实的新闻报道,例如连体猫、四脚鸭、三腿青蛙、两头蛇和雌雄同体的 北极熊。

3)无法解释的诡异年代。

《山经》记载的应该是第四级冰河时代末期, 书中大量描述的大规模的新物种、变异生物和各种无法解释的怪兽。

例如,“山有水无草木”,已经灭绝几万年的长毛犀象、以及美洲独有的犰狳。

或许是地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地壳运动或火山爆发频繁,动植物大量灭绝。这些都在向我们展示一个至今无法解释的地质、气候、环境迥异的年代。

2、关于《海经》《荒经》

《海经》《荒经》是在描述古老的图画。成书应该是在夏殷之后,因为书中都提到过夏启。《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是三代学官阐释的三种不同版本。

打个比方,如果让现代人来解读一个千古之谜的壁画,肯定不会平白无故的编造故事,而是会引经据典查阅资料。但实际上壁画只是一些简单的线条,我们可能会牵强附会地把它当做,某种传说存在的证据。

古人也是如此,他们对图画的理解不同。所以在述图的过程中有分歧,讹误缪传,后成的书又修正前面经书的内容。

所以《海经》《荒经》中的故事让人匪夷所思,还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

比如,我们熟悉的夸父的故事,《海外经》说夸父是渴死的(道渴而死),《大荒经》说夸父是被应龙杀死的(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

这本书笔调轻松却但内容严谨,有理有据。是不可多得的对《山海经》的解读。

《山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有人说它不属于任何时代?

我是时小墨,喜欢文学作品,喜欢发呆,欢迎喜欢文学的文友一起交流文学哦!欢迎有不同观点的文友留言评论,一起探讨哦。

感谢邀请。

《山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有人说它不属于任何时代?

《山海经》一本古老而奇特的古书,引起了现代学者的关注、研究,无论是地理学家,人类学家,还是古代史专家,在地理、神话、民俗等方面都有新的发现。可以说,《山海经》是一部有很大开发空间的知识宝库。

《山海经》全书18卷,大约有31000字。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卷和海外经4卷作为一组,海内经4卷作为一组,而大荒经4卷以及末海内经1卷又作为一组。古人一直把《山海经》当做真实的历史来看待,也是中国历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年代久远,很多记载无从考证。

《山海经》的内容也确实是惊世骇俗,看过的人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写这本书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看过这类光怪陆离的神物还是哪个年代有这类奇特事件发生呢?比如女娲,共工,天帝、昆仑神山、祝融,三眼人,时空飞行器等等,悬而未决却不能一概否认。有的人不信邪去考察,还真的有。书中写的玄龟真的存在、众帝之塔是金字塔、鹦鹉和斑马也都是真的。

那么《山海经》写于什么时候无从考证,成书于什么时代呢?为什么还有人说这本书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呢?而写这本书的作者,众说纷纭。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

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中提及《山海经》,但认为书中出现的生物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显然这本书出现在汉代之前。而最早整理《山海经》的西汉刘歆,认为这本书产生于尧舜禹的时代,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而《山海经》讲述的就是各地的风土人情,怪异之物。然而这种可信度好像是最高的说法,却被很多研究者推翻。

首先,《山海经》中出现很多地名,秦代之后才出现的,例如长沙,卷十八《海内经》中说:“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而长沙是秦始皇所设置的三十六郡之一。

其次,《山海经》记录的周文王,以及春秋时代的事,如果诞生于尧舜禹时代,显然无法提及。在《大荒北经》中也提到过,北齐之国,姜姓,正是姜太公创建的齐国的起源,鉴于此,很多专家都认定《山海经》应该诞生于春秋时期,不是尧舜禹时期,也不是夏商周。

至今为止,《山海经》成书于哪个年代,写于哪个作者之手,都无从定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被后人的不断的扩充加入,才成就了今日的版本,所以说它不属于哪个年代,而是它涵盖每个朝代。

《山海经》向我们呈现了我们的老祖先伟大的想象力,创造力,记录了很多知识宝藏,在这里头我们可以追寻到许多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山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有人说它不属于任何时代?

最近三星堆考古又有了新发现,虽然还是没有彻底揭开三星堆的诸多谜团,但三星堆出土的诸多青铜器物都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其影子,而其中吻合之处甚多。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奇书《山海经》的无限遐想。

《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汤谷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书中描绘的扶桑树,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高度相似。

在三星堆的青铜神树附近,考古人员找到了一个人头鸟身的青铜神像,这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春神句芒,也是中国最早的爱神。《山海经》记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山海经》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而三星堆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纵目面具。也有考古专家认为,这种纵目面具可能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烛龙。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烛龙是章尾山之神,人面蛇身,浑身红色,眼睛竖着长。开眼为昼、闭眼为夜,呼吸交换即是冬夏交替。

在三星堆考古发掘以后,类似对《山海经》记录的印证事例还有很多,这也足以说明《山海经》中记载的并非都是虚构和神话传说,但围绕着它的谜团却依然很多。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学者热衷于破解山海经之谜,他们坚信,《山海经》或许记载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缺失的世界。

熟悉我国古代典籍的人都知道,《山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山海经》共有十八卷,总计三万一千余字。从内容来看,它真的可以称作是包罗万象,展示的是远古文化,记录着关于上古时期的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最重要的贡献是为后世提供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山海经》中记载了40多个方国、550多座山、300多条水道、100多个人物、400多种神怪神兽,其中很多事物闻所未闻,光怪陆离。可能正是因为《山海经》庞杂的内容,使得历史上的学者对于它如何定性,一直争论不休,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他对《山海经》的态度是:“《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他认为《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其作为参考。而且还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

西汉刘歆首次把《山海经》整理完成后,一直到唐代,人们对《山海经》所记载的内容坚信不疑,认为《山海经》的内容是真实的,里面所记载的山川河流甚至异物神兽都是可以信的。所以从汉到唐的历代的众多史籍,把《山海经》视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地理书。

明清时期,随着人们对事物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受这一时期小说盛行的影响,《山海经》所记述的内容可信度逐渐降低,大多人认为其是虚构作品,因而被归入小说之流。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称《山海经》为专讲神怪之书,即“古之语怪之祖”;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山海经》是最古的小说;而今天的人们又把《山海经》的性质定性为“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最早是由西汉刘歆编校整理后才形成的传世书籍。刘歆版的《山海经》早已迭失,如今可见最早版本为东晋郭璞的《山海经传》,而最早收录《山海经》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山海经》真正的作者以及成书年代,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

《山海经》古传有 32 篇,含山海经图,经西汉刘歆校勘定为 18 篇,是由《五藏山经》五篇、《海内经》五篇、《海外经》四篇以及《大荒经》四篇组合而成。

刘歆在校注《山海经》时,首次将《山海经》的成书归功于上古时期治水的大禹和伯益。他认为禹、益一同治水,其中禹主要治水,益主要记物,然后将其所见所闻编为《山海经》。刘歆的这一观点是受到了《列子》的影响。《列子·汤问第五》中记述了一些地理、特产以及怪异之物,其写法类似于《山海经》。同时,《列子》中还记述这些怪物是大禹治水行走天下时亲眼所见,其臣伯益了解这些怪物,夷坚听说之后便把这些怪物记了下来。刘歆采纳了这种说法,确立了“禹益所记”这一观点。之后东汉王充在其《论衡·别通篇》、赵哗在其《吴越春秋》、东晋郭璞等学者都持这种观点。由于此说法出现的时间最早,流传时间最长,所以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然而,随着魏晋之后学者对《山海经》研究的增多,“禹益所记”这种说法遭到了否认。北魏郦道元编写《水经注》时,参考了《山海经》,并引用其内容80余处。郦道元在研究《山海经》后认为,此书编书稀绝,书策落次,难以辑缀,由于流传年代久远,简册本难免出现错简、残筒、漏简等错讹,后人又加以假合,与原意相差甚远,怀疑此书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提到《山海经》文中有长沙、零陵、桂阳等秦汉以后才出现的地名,因此认为其绝非是夏初的大禹、伯益所作。

明代学者胡应麟认为《山海经》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列》、《离骚》、《周书》 、《晋乘》以成者”。清朝毕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大禹、伯益创作了《山经》,而《海外经》、《海内经》为秦人所作,《大荒经》则在刘歆修订时产生。而今天有的学者认为其作者为战国时期的邹衍,也有学者认为是墨子的弟子随巢子。

现而今的学术界,又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了作者是究竟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主张作者是北方人的主要有秦人创作说和中原洛阳人创作说;而另外一种说法认为作者可能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叶的楚国人和巴蜀人。也有些学者干脆提出折中的见解,他们认为《山海经》在成书、流传过程中,既有北方人的加工,同时也经历了南方人增减。近代以来的主流观点则认为《山海经》的原始作者并非一人,成书也并非一时,而是经过众多学者多次整理编纂而成。

有些学者根据《山经》中对山川物产的相关记载,认为其描述的是夏初大禹治水之后率众臣和地理勘测人员考察山川地貌的一次大型考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了当时的物产,绘制国土资源分布图,并把相关的考察内容记录在了《山经》之中,因此《山经》的作者可能就是夏初的大禹和伯益。

夏朝的第二位君主夏启却在《海外经》中有详细的描述,文中提到夏启能歌善舞,在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同时还记录了夏王朝周边的许多方国的名称,但是对夏王朝之后的事情却没有任何提及。因此,有些学者推定《海外经》大约成书于夏朝。

《山海经・大荒经》中所记述的有些内容与河南殷墟出土的久负盛名的“四方风甲骨”上的内容有很大的同质性。另据《大荒东经》中有对殷商王朝早期王子王亥的相关记载,却未见商王朝之后的事情,因此推测《大荒经》大概诞生于殷商时期。

当代有些学者认为成书年代最早的《山经》为战国时所作;《海经》为西汉时期所作;《大荒经》及《大荒海内经》为东汉至魏晋所作。有的学者从《山海经》中《山经》与《禹贡》作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山经》成书年代在《禹贡》之后,即战国后期。

今天的学者通过研究《山海经》内部所体现出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推断《山海经》是人们从蛮荒的远古时代开始一代一代口耳相传,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内容不断演变丰富,最终见诸于文字。成书的年代应该在战国之前,成书后仍不断经后人修改增订而成。可以说《山海经》没有具体的作者,也不属于任何时代。

随着《山海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山海经》也冲破了原有的地理范围,从中国扩大到亚洲,进而到全世界。随着西方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加入,许多学者在研究《山海经》的时候将其视为各种学科的综合体,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分析归纳出各种成果。从而改变了视《山海经》为神话、传说、巫书的旧说,而认定《山海经》有一大部分是信史,是一本上古世界文化大观。

随着学术水平的提高,《山海经》中记载的东西也都逐渐被人们所证实,或许,曾经我们的世界,真的如《山海经》中记载的一般斑斓多彩。

《山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有人说它不属于任何时代?

《山海经》是一本奇书,它记载了上古时代的风俗、地理和神话,它的成书时间一般说法是春秋战国。《山海经》中涉及到的人物从伏羲到商朝,跨度有千年之久,我认为主要执笔的时代不在春秋战国,而是黄帝到夏禹时代。

春秋战国是文字转录

我不否认我们各位历史学家,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个背景,就是从书籍成书的角度来说,春秋战国时代的古人才具备了大量成书的能力。在此之前,古人一般是写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再之前的晚商时代,文字刚刚成熟,写的文章都很简单。比如甲骨文上的文字,不能形成完整的文章,句子不连贯。商朝之前,文字都不成熟,只能口述加上符号记录。

《山海经》记录上古之事,也应该经历了这个阶段。它在春秋战国成书之前,应该有人口述,符号记录过,也用甲骨文记录过。我们可以根据山海经记载的内容,判断出里面主要内容记载的时间。

国名传承暴露时代秘密

我们可以从国名对比。《山海经》里提到的各国很多十分奇特,比如女子国、雨师妾国和无肠国等等。而根据历史记载和甲骨文的出土,商人经常与巴方、虎方、土方、蜀方和鬼方等等国家交手。其中巴方就是《山海经》里的巴国,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周朝。但是其他方国的名字,并不见于《山海经》。

时代变迁会导致国名变迁,说明商朝与《山海经》的主要成书时间不一致。我们可以再比较周朝,周朝时南方被称为百濮、百越。可是在《山海经》中并没有这个记录。有网友认为是远古中国小,到不了百越之地,不过如今被称为百越之地的广东、浙江等地,都流传着黄帝、舜帝的传说。

而且在《山海经》中提到的南荒番禺,也能根据河流流向确定就在广东番禺。到目前全国也没有第二个番禺来争。从考古来说,浙江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都与中原的仰韶文化有所交流,它们都在距今五千年前左右,也就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大禹时代。

排除了商朝和周朝,成书时间就只能再往上推,推到夏朝左右。根据后世的史书记载,大禹和伯益治水,走遍了祖国的山河,于是记录下来祖国的山山水水。大禹治水,是耳熟能详的传说,他的身影走遍了林立的万国,跨越了无数的河流。在《山海经》里,也有大禹积石山的记载。一个在三峡,一个在甘肃。

他固然走过的地方多,但仍然难以独自写完《山海经》。在他之前的黄帝时代,文字被发明出来。文字可以比结绳和符号记载更多的东西,当文字被发明出来的时候,黄帝应该就会组织人对上古留下来的地理知识进行转录。就像现在的文字电子化,那会儿也会把符号和绳子的结,转为文字。

再加上黄帝巡游四方,也走遍了天下,他可以把当时对一些地区的称呼文字化,确定下一些国家的称呼。黄帝之后的尧舜禹,又接力记载当时的国家,最后转录为成书《山海经》。

从伏羲女娲到商朝,黄帝故事众多

这本书里记载了创世之初的伏羲,这里面没有女娲,但是有女娲之肠变的十个神人。伏羲的故事很少,只有他有后裔巴国的记载。女娲之肠的记载稍微多一些。他们就是灵山十巫。他们分别是巫咸,巫即,巫姑,巫彭等等。其中两位巫师曾经复活天神,复活后的天神变成了怪兽猰貐。

伏羲女娲后的时代是炎帝当政的时代,这里面记载了炎帝的一些世系,有炎帝生炎居,炎居生祝融,祝融生共工的记载。还记载了炎帝的妻子是赤水氏。山海经还记载了炎帝的两个女儿,瑶姬和精卫。精卫填海的故事就是出自这里。炎帝的政权被黄帝取代,山海经中也写了很多黄帝的故事。黄帝战蚩尤的故事是少不了的,还有许多黄帝巡游的事情。

山海经记载的众多方国,都是黄帝的后人。黄帝之后,山海经也提到了少昊、颛顼、尧帝、舜帝、大禹。商朝和周朝的人也有提到,但只有两件事。

值得注意的是,黄帝在《山海经》中故事突然增多。原因可能就是文字的发明。文字在这个时候发明了,并且黄帝集合各部落的知识分子开始写《山海经》的初稿。于是黄帝的各个故事,走过哪里,被大量地记入了《山海经》。

黄帝之后的尧舜禹的事迹还不如黄帝多,这是因为黄帝是世袭罔替的封号,他的背后是许多代黄帝。而尧舜禹只是三个人,所以看起来故事会少很多。这种现象是合理的。

行政区划的描写说明材料来自远古

上文已经提到,主要执笔年代是黄帝到大禹,但是材料还是来自远古。《山海经》在描述国家的方位的时候,会以“海外”,“海内”来描写,并且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写。这种描写看起来很有洪荒感。这种划分天下的方法,来自于远古,在历史刚刚开始的时候,远古的联盟首领伏羲就对天下做了行政区划。

伏羲派了四个官员分别管理四方。这就是以东南西北来说明方位的起始。到了黄帝时代,黄帝分天下为十二州,大禹又分天下为九州。从《山海经》里看不到州的记载。没有哪个山在哪个州的说法。如果黄帝时代才开始起草,就应该以州为单位来介绍各地。就如同现在有书籍介绍各地,肯定是以省为单位。

不过反过来,黄帝时代的人对海内东方,海外西方这样的概念没有理解障碍。这样的表述在今日仍然在用,我们对国外的华人称呼是“海外华人”,就是继承的这个词汇。只是意思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

从这个角度来说,《山海经》没有确切的成书年代也是正确的。它是上古几千年,各个部落的祖先们的心血。

《山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有人说它不属于任何时代?

山海经,越看心惊!

总感觉,山海经描述的是一个高维文明遗留下来的残片,既有着和我们相联系的文明体系,又和我们存在截然不同的物种和传承,越看越让人惊奇!

第一惊:山海经描述的地方,按照方向分布的范围极大,以古人步行、骑马、甚至坐车的状态来看,走遍这些地方,非普通人所能为。

第二惊:每座山、每条水,把分布着什么矿产、植物、动物以及当地发生过的战争与故事,描述都很详细,这一定有人亲自勘察过和了解过,留下记录并传播下来才行。

第三惊:矿石的分布与分类,植物的形状与特性、动物的样子、叫声以及食用后可以治疗的病症,都有详细描述。尤其是治病的记载,应该有人在不断地试吃中发现了能治疗哪些病症并记载下来,这有点神农尝百草的意思了,只不过和神农不一个体系。

第四惊:山海经里对于动物的描述,以人和常见动物如:鸡、羊、狗等为参照,但是又和这些动物差异过大,多手多足、身首各异等形象,仿佛是另一个维度或空间里的生物。

第五惊:对植物的描述也是如此,类比我们常见的韭菜、粟等,也感觉和生活中常见物的参照,仿佛其他空间的植物一样。

另外还有对那些神的描述,以及发生的战争,和我们的文明传承既有关联,也有差异。

这还仅仅是简读,深入阅读的话,会越看心里越心惊,给人的感觉,它怎么看都不是简单的神话传说,也不是我们这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所能印证的。

也许,山海经描述的是另一种高纬度文明对我们的映射,所以,它不属于任何人类有记载的时代,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写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