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族是哪九族,为什么皇帝杀了罪臣还要诛灭九族?
九族是哪九族,为什么要株连九族,我来仔细回答。
一、九族是哪九族九族按《三字经》里的内容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但这里的九族讲的是人伦,是自己一家子从老到幼,跟株连九族里的不同。
株连九族的九族是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合起来总共九族,总之是沾亲带故的一网打尽。
举个例子,小明犯了谋逆大罪,被皇帝株连九族。
父四族就是小明一家子从老到幼,小明的亲叔伯、姑姑等各一家子,小明的兄弟姐妹等各一家子,小明出嫁的女儿一家子。
母三族就是小明母亲的娘家也就是小明外公外婆一家子,包括舅舅一家子,小明外婆的娘家一家子,小明外婆家出嫁的女儿一家子,也就是小明的姨和姨夫一家。
妻二族就是小明的老丈人一家子,包括大小舅子,小明丈母娘娘家一家子。
这样算下来,等于是把和小明所有的家人亲戚全都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二、为什么株连九族在历朝历代的刑法里是没有株连九族这个罪名的,株连九族一般是皇帝下的命令,多处罚有谋逆大罪的人,目的就是为了斩草除根。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重视家庭和家族延续和传承,古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古至今,只要一个家族里有人当官或者成功了,沾亲带故的都会跟着得势,跟着沾光。
所以,在我国古代,一个家族里的人关系相当密切。
而且像谋反这样的事情,从信任关系和了解程度上看,肯定会重用自己家族的人,谋逆队伍里重要的位置都是自家人。
比如隋朝的杨玄感造反,他的弟弟家人亲戚都在谋反队伍里有重要位置。
当一个官位很高的人未造反前,也会将自己的亲戚安排一些职位。
如果皇帝只治谋反主谋得罪,那么那些还活着的会不会心里有怨恨,会不会害怕皇帝找他们麻烦再次造反,这些都是隐患。
那么为了防止死灰复燃,就要将与之有关系的人全部治罪,斩草除根。
同样,株连九族还有警示作用,也起到让家族内部成员互相监督的作用,比如有的人怕被亲戚谋反连累,会将亲戚举报。
三、株连九族的人很少古代株连九族并不是将所有人全都杀了,一般是将主犯家男丁全部杀了,女犯充为官奴或者官妓。
而且株连九族不是正式刑罚,在各朝代的律法里都没有记载,只是皇帝的个人行为。
古代基本没有株连九族,最多是“夷三族”,到了隋唐以后,连“夷三族”都很少了。
历史上有记载的被株连九族的也就寥寥几人,一个是隋朝的杨玄感,还有一个明朝的景清。
杨玄感趁着隋炀帝二次征高句丽的时候起兵造反,导致二征高句丽失败,隋炀帝是相当愤怒,把已经死了的杨玄感分尸烧了杨灰,并“罪及九族”。
明朝的景清是被朱棣给杀的,景清原是建文帝时的臣子,朱棣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后,留用了景清,但景清心怀建文帝,对于朱棣的行为不满,于是就在身上藏了刀子,准备早朝是刺杀朱棣。
一个文官怎么可能会行刺,于是败露被抓,清奋起曰:“欲为故主报仇耳”。
朱棣是相当愤怒,本来抢了侄子的皇位就不光彩,怕被别人提起,景清还来这一出,让他恼羞成怒。
《明史》记载:“成祖怒,磔死,族之。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瓜蔓抄,一个瓜藤上的枝枝蔓蔓全都一网打尽,整个村子都成了废墟。
九族是哪九族,为什么皇帝杀了罪臣还要诛灭九族?
九族,始见於《书》.《尧典》“以亲九族”。
汉代儒家有二说。《今文尚书》夏侯、欧阳说:九族为异姓亲族,即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见《左传》(桓)六年“亲其九族”《注》.《疏》。班固《白虎通》.《宗族》从之。
《古文尚书》家认为是同姓宗族,谓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为九族。马融、郑玄《尚书》.《注》、《诗》.《小雅常棣》郑玄《笺》、《礼》.《丧服》.《小纪》.《注》、《书》伪孔《传》从之。
明、清刑律服制图,均以高祖至玄孙为同宗亲族的范围。九族以自己为本位;直系亲,上推至四世高祖,下推至四世玄孙;傍系亲,则横推至三从兄弟,即以族兄弟、再从兄弟、堂兄弟,兄弟,同为高祖四世之孙。
诛灭九族,即灭杀全族。《左传》(宣)十三年:“归罪于先繫而杀之,尽灭其族。”
汉.王充《论术》.《书解》有:“淮南王作道书,祸至灭族。”述。
这就是封建帝王制定的“一臣罪死,株连九族。”的杀戮“刑罚旧制”。
古代个人犯(死)罪,按律应以罪论死;但为啥要“宗族”诛论,就是亦在“灭宗绝族”,斩草除根;因为一人被认为有罪,而牵连多人陪毙。
《释名》.《释丧制》释:“罪及余人曰诛。诛,株也,如株木根,枝叶尽落也。”《新唐书》二〇九.《吉温传》载:“於是慎、矜兄弟皆赐死,株连数十族。”
可谓:罪臣灭族,消荡残酷。
九族是哪九族,为什么皇帝杀了罪臣还要诛灭九族?
九族是泛指亲族。
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编撰的《幼学琼林》中给出的九族解释是:
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
也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向上为四代,向下为四代,这样的称为九族。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九族的理解也是如此。
还有一种九族的说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这种说法在文献中出现并不多。
正常情况下皇帝不会出现诛九族的现象,一般是夷其三族。
七月半侗族的九族公祭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取得魏国大权之后,曹爽作为失败者被夷三族。但是作为曹爽的表弟夏侯玄当时并没有在被诛杀行列,夏侯令女是嫁给曹爽的堂弟曹文叔,她也没有被诛杀。
这样看来夷三族远远没有我们后世想象的那么大。
《女仙外史》中就说:稽之历代,谋反叛逆者不过三族。一般不会出现皇族诛杀九族的现象出现,当然也有特例,比如明成祖杀方孝孺时,杀的是十族,第十族就是门生旧吏为一族,这个是特例。
皇帝为什么还要诛灭罪臣之九族呢?主要是为了恩威并举。天子之恩威,止于爵三公、夷九族。恩威尽,而人思以胜之矣。故明君养恩不尽,常使人有馀荣;养威不尽,常使人有馀惧。此久安长治之道也。
上面这段话是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所写的《呻吟语》中的一段话。他将皇帝为什么要诛灭九族的原因说得一清二楚了。
皇帝治理天下需要恩和威。恩就是让人当官,官至三公为最高,这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或者指太师、太傅、太保,历朝历代有变化。
威的极限就是诛其九族。
有恩有威,这样老百姓才服管。
为什么诛九族就能让老百姓服管呢?因为古代的人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他们都出生于一个大家族中,每一个人都优先为家族考虑,因为家族强盛,代表自己可以获得的利益就越多。
比如卫子夫这个卫家本来就是下层百姓,但因为卫子夫给汉武帝生下儿子,立为皇后,卫家就鸡犬升天,最辉煌的时候卫家那些还在婴儿都已经被封侯,卫青拜为大将军,并娶原来的旧主平阳公主为妻。卫家起来之后,连带霍家也起来了。因为霍家是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的夫家。
同样后来卫子夫倒后,卫家和霍光也迅速败落。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其实就是家族之事。
不依附家族,一个人是很难生存下来的。同时大族会欺压小族,名门会看不起寒门小族等等。
所以家族的兴旺就是自己的荣耀,这是一体的。
既然是一体的,那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必须要考虑到你背后的族人。
如果你想反抗王权,你就会考虑到你的族人,这种代价是很大的,有时就会出现有这心而没这个胆了。
古代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能力,那就先看此人能否和睦九族。
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史记·十二本纪·五帝本纪》
九族可以搞得定,你还可能被人认可出来管理百姓。
古人对九族是很看重的,同时对族中之间也会进行接济。
莽深辞让,受六千三百万,而以其四千三百万分予十一媵家及九族贫者。——《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十八》
这就是王莽的做法。皇帝要娶自己的女儿,送了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王莽接受了六千多万,然后大部分钱给了族人救济。
整个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圈子是自己——九族——邻里——乡党。这样四环相扣的。
所以诛九族之罪更多的是拿来保护威信之用,一般不会真的诛到九族,这是最后的大杀器,皇帝不会随意用之。
古代大族往往是相互通婚的,如果真的实行诛杀九族,估计朝廷大员会被诛杀很多,这会影响到统治。所以夷三族成了最常见的做法,但这种极端的做法还是保留着,比如明成祖就诛了方孝孺十族,共计873人。
为什么一定要诛九族,皇帝不是担心这些族人报复,而是告诫所有其他家族的人,保持对皇帝的敬畏。所以诛杀九族的意义更多在于皇帝想立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