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的身体死了,但大脑还活在营养液中,那大脑能不能活在虚拟世界里呢?

理论上可以,现实还是很难实现的。

1、重庆女作家冷冻大脑,计划在50年后复活

在科幻小说《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中为探测三体舰队的情报,通过阶梯计划将探测器发射出去,但因为技术原因,探测器装不下一个人,只能送一个人类大脑进探测器去探测情报,身患绝症的云天明最终经过了最后的甄选和测试,将自己的大脑送入天空,后偏离航向,计划失败,之后云天明的大脑被三体舰队捕获,并克隆出了整个身体。

以上是科幻小说里的内容,巧的是曾经作为《三体》小说编审之一的女作家杜虹在现实中选择了将自己的大脑冷冻,期待在科技发达的时候复活过来。

杜虹,重庆市女作家、原重庆出版社少儿中心副编审,在杜虹去世前,她的女儿女婿通过网络志愿者以及在美国的同学,辗转联系到了一个专门从事人体冰冻研究的科研机构——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英文名称Alcor)。

该基金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人体冷冻机构之一,全身冷冻和只保留头部冷冻的费用不同,杜虹一家选择了花费12万美金给大脑冷冻。

2015年5月30日,重庆市儿童文学作家杜虹去世,享年61岁。而隔壁房间,两名来自美国的外科医生在等待了8个小时后迅速展开了冷冻前的一系列操作。

之后,杜虹的遗体会在冰冻状态下被送到位于洛杉矶的Alcor总部。遗体头部将被分离保存在-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遗体则捐献给了阿尔科用于冷冻人体的研究。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工作人员将按期添加液氮,保证杜虹的头部长期保存,而这每年也都需要交费的。按Alcor科学家的乐观估计,50年后的科学技术也许就能让杜虹解冻头部、再造身体,也就是——复活。

2、大脑的运转机制

人类的脑主要分为大脑、小脑、间脑、脑干,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功能,是人体的“总指挥所”。

大脑的运转是靠眼睛、耳朵等器官接受的信息会变成电信号传到大脑,然后大脑经过处理反馈出相应的指令。

而大脑的运转机制,则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的存在方式,即只保留大脑,意识活在虚拟世界中,或者直接意识上传。

3、意识上传--另类意义上的永生

电影《黑客帝国》中人类被机器圈养在营养液中,意识生活在虚拟世界当中。

而比大脑生活在营养液中,然后活在虚拟世界中更彻底的是意识上传。

意识上传是指使人们超越当前人类生理形态,将人类大脑意识上传至计算机,实现人类数字化永生,将某人的大脑意识转变成为数字化数据,并且“上传”至无限强大的计算机系统的技术。

具体来说就是,将大脑比作是一种有机的计算机,意识是运行在上面的程序,而一个人的自我身份只是被程序访问的存储记忆。所以,如果你能复制大脑硬件上正在运行的程序,把记忆中的数据复制到一台机器电脑上,然后在上面运行“你”的程序,这样,你的思想就会被“转移”到那台电脑上。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计算机中构建大脑模型,找到一种方法来构建模仿神经元功能的组件,并以正确的方式将它们拼凑在一起。

但人类大脑有着近千亿个神经元,在神经元之间存在数万亿个连接,犹如宇宙中的恒星一样多。

为了复制数字化大脑,我们必须绘制出这些大脑神经元连接,这远超出当前科技范围。基于当前二进制计算机发展速度和成像技术,实现不了大脑那么复杂的运算。

不过量子计算机的实现,我们可能在未来几十年才能对死者大脑和大脑切片的神经元连接进行复制。

那个被人称为现实钢铁侠的马斯克(Elon Musk)表示,未来人类不存在于计算机虚拟系统的概率仅为“数十亿分之一”。

但如果意识上传,而本体未灭,那么哪个才是真的自己?或者意识上传了,上传的只是一段记忆?或者上传了的意识以为是自己,但现实中的自己已经死去,那这个还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己?

4、永生--人类的终极追求,或许并不那么美好

身体死了,大脑活在营养液中,意识在虚拟世界中,这就是另外一种意义的永生。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人的生命只有区区百年,自古以来,很多帝王到老后都想追求永生,即使拥有一国之力,也无一人能成功。

古代求的长生都是肉体上的长生,即肉体永远活下去,而现在的技术发展又让人看到了另外一个希望,就是意识的永生。

假如人类可以永生,后果可能就是整体毁灭。永生了将不会再有人死去,那么人越来越多,势必将人满为患,资源不再够使用;而漫长的生命也会导致人类社会不再更新换代,犹如死水一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最后归于寂灭。

就如冷冻的人体在几十年后复活,子女亲属可能都已离去,那留着自己一人还有什么意义。

生命之所以美好,就在于每样生物都有生命期限,都争取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更精彩,这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如果人的身体死了,但大脑还活在营养液中,那大脑能不能活在虚拟世界里呢?

人类是真实存在的吗?你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实存在的吗?缸中之脑和双缝干涉实验,到底揭露了什么?1981年,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想——缸中之脑。将大脑从身体上切下来后,放在一个可以让大脑继续存活的营养液中,把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通过计算机给大脑特定的电信号,让它可以保持一种正常的幻觉——似乎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一切都还存在。

作为“缸中之脑”试验的操作者,人类自然清楚这颗大脑所体验到的世界其实是计算机制造的一种虚拟现实,但是你是否又思考过:人类是否也是生活在被更高等文明所支配的虚拟现实之中呢?我们有没有可能所看到的、听到的或者闻到的都是虚拟的,我们的身体或者周边都是虚构的,我们也只是浸泡在营养液中的一颗大脑而已呢?

这篇文章,站长就跟大家探讨一下“缸中之脑”理论,大家在空闲之余也来思考一下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呢?

“缸中之脑”理论

人类的大脑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器官,这里有丰富的大脑皮层,既感受着外界的万千变化,又可以对手、脚、眼睛、耳朵等各个器官发号施令。

但遗憾的是,即使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大脑的研究也仅仅是皮毛而已。

20世纪中期,世界著名的脑神经学鼻祖威尔德·格瑞夫斯·彭菲尔德(1891-1976 ,美国著名脑神经科专家)对高级大脑活动做了深入的研究。

他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试图减轻像精神运动性癫痫这类疾病症状。受试者主诉有一点片断的回忆,嗅到以往闻到的气味,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颜色,这一切都是由大脑内特定部位的微量电流刺激引起的。

他发现,刺激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时,往事的记忆就会好像历历在目于我们的脑海中,仿佛录像带的放映,具备了事件原始场景的所有声音和情绪。似乎发生在我们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件事,包括无数我们以为已经遗忘的时刻,都已经被记录和保存下来了。

通过对癫痫病人病灶观察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彭菲尔德在1954年提出了“中央脑系统学说”。这一学说认为:颞叶和间脑的环路是人类记忆的主要区域

这一区域像一个录音录象装置,把人的全部经历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这种记录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被人主观意识到,但它的确是客观地实现了。因此,对这一区域施加特殊的刺激时,一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无法回忆的往事便被回忆起来。

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记忆被存储在大脑皮质中,并且可以被脑电流或者外部电流所激发。

所以,科学家相信,即使把人的大脑单独放置在培养液中,然后给大脑一些电流刺激,大脑也会产生记忆或者意识,这时候的人根本无法判断自己是处在虚拟环境中,还是在真实世界中。

双缝干涉实验

“缸中之脑”理论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由于该试验需要一颗鲜活的大脑,这显然不符合伦理。而且,该实验需要配置能让大脑正常活动的营养液,实验条件极其苛刻。

因此,至今为止,该理论也只能被称之为“假想”,一直未被试验所证实。

但是,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在“缸中之脑”之外,似乎又发现了另外一个让人怀疑世界的真实性的“证据”,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双缝干涉试验”。

在介绍这个实验之前,我先举个简单的例子,给大家普及一下波粒二象性:

当你观察一只飞行中的蚊子时,尽管它不停的飞来飞去,让你眼花缭乱,但实际上在每一个时间点,蚊子只会出现在一个位置,这就是物质的粒子性。

当你往平静的湖面上扔一颗小石头,当它落入水中的时候所产生的涟漪就是物质的波动性,而当你继续扔一个小石头的时候,两个石头产生的波纹会互相接近并最终交织在一起,这就是波的干涉。

我们观测到的现象,要么表现出粒子性,要么表现出波动性。

但是,在微观世界里,物质在同一时刻并不是简单的表现为粒子性或者波动性,有些微观物质会同时表现为粒子性和波动性,这被成为“波粒二象性”。

而我们前面讲到的“双缝干涉实验”,简单说就是为了演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而做的实验。

其具体方式为:连续发射单个的电子穿过有着两条缝隙的障碍物,最后这些电子会落在用于观测的屏幕上,以便于观察,在重复了很多次的这个过程之后,其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实验结果显示出了干涉现象,也就是说电子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了波的性质,它能够以波的形式同时穿过两条缝隙。

为了搞明白电子在穿过缝隙时的运动轨迹,研究人员在两个缝隙上都安装了能够观察电子的感应装置,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电子到底是通过了哪一个缝隙。

然后诡异的事情就发生了,当研究人员安装了感应装置之后,再次进行双缝实验时,他们惊奇的发现,电子的干涉条纹消失了,不管发射了多少个电子,它们都只表现出粒子性。

而当研究人员移除了感应装置,电子的干涉条纹马上就又出现了!

这个实验的结果让科学家非常困惑,为了保证电子的运行轨迹不被干扰,研究人员使用了摄像机来对电子进行观测,但其结果还是和以前一模一样。

“好吧,既然这样,那么我在确定你通过了缝隙之后,再来拍摄你总可以了吧?”研究人员这样想到,于是就有了“延迟双缝干涉实验”,其过程是这样的,当研究人员通过高科技手段确定电子处于“已经穿过了缝隙,但是还没落在挡板上”的时候,马上用摄像机来观测电子。然而令研究人员目瞪口呆的是,这个实验的结果依然和之前的实验结果相同!

研究人员并不甘心,他们又做了更高级的“量子擦除试验”,这次他们的实验对象是光子。这个实验利用了光子的偏振性以及量子纠缠原理,他们在两个缝隙上安装了不同的介质,当光子通过某个缝隙的时候,由于介质的存在,它的偏振性就会发生改变,如果这个光子是与另一个光子处于量子纠缠态的话,那么另一个光子的状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然而,这个实验的结果仍然和以前的相同:当有观测者的时候,根本就不会出现干涉条纹,而没有观测者的时候,干涉条纹又诡异的出现!

也就是说,微观粒子就像是一个个有思想的、无所不知的精灵,当没有观测者的时候,它们是一个个波函数,而当它们知道有人在观测它的时候,它们马上就只表现出粒子性。

或者说,这个世界上一切物质其实是随着人的思想而处于无时无刻的变化之中:当我们去观察或者思考某件事的时候,它是一种形态,但当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时候,它又是另一种形态,也许这就是“双缝实验”的恐怖之处吧!

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而“双缝实验”的结果,使人们或多或少的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文章最后,请大家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我们人类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虚构的吗?

我们是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还是生活在虚拟的“缸中之脑”呢?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这里是科学驿站,我是站长,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是一名热爱科学、热爱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时也是科学领域优质创作者、今日头条青云获奖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点赞和关注哦。

如果人的身体死了,但大脑还活在营养液中,那大脑能不能活在虚拟世界里呢?

如果给大脑足够维持营养和能量,当然可以活在虚拟世界了,这就是上世纪流行的“缸中大脑”的假想内容。

哲学家们早就思考,如果只要给大脑一定的刺激就能产生各种感觉,那么怎么能证明我们平常的感觉是真实了呢?

你可以假设一下,要是有个邪恶的博士,把你的大脑取出来,泡在营养液里,然后把神经末梢连接到电脑上,邪恶博士可以通过电脑处理各种信号,传递给那个独立大脑的神经末梢,那么这个大脑可以获得各种感觉和体验,但是这一些只是电脑虚拟信号,大脑感受的幻觉而已。

一旦科技到了这个地步,人类也许就生活在沉浸式的虚拟和现实交错的世界,有时难以分辨周围感受的世界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平常的各种感觉到底是不是电脑模拟的环境。

就像电影黑客帝国里的描述,连接着电极的大脑也可以思考,这样人类已经摆脱人体的束缚,但如何保证自己的体验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欢迎关注量子实验室,评论里请留下您的见解。

如果人的身体死了,但大脑还活在营养液中,那大脑能不能活在虚拟世界里呢?

人头分离的真实案例:

有人知道重庆女作家杜虹吗?也就是我国首例冷冻人,她的大脑现在就被保存在低温液氮罐里面,目前放置在一家美国科研机构,也就是专门从事人体冷冻研究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因为,杜虹相信50年后的人类社会,很可能已经拥有让人复活的技术。

尽管很多人都说他们被骗了,但女儿为了完成这是母亲最后的遗愿,借了不少外债才凑齐75万,这还不算其他后续费用,只为了让其有机会在50年后复活。并且,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杜虹的女儿还表示,倘若自己的妈妈最后没有醒过来,那么自己和丈夫可能会加入到冷冻遗体这个特殊的队伍中,毕竟很多未知的事情总需要有人去尝试。

如何实现人头分离?

很多人科幻迷都看过《三体》,而这部小说的编审正是杜虹,由于她的年纪本身也不小了,所以在其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难免让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感到震惊。在杜虹去世的时候,她最后一句话是对女儿说的,表示自己很想再抱抱女儿。

杜虹的遗体处置并不是直接在美国进行,医生宣告其死亡后的短短几分钟时间,美国机构就带着自己的研究小组成员和设备进入房间,随即想起注射了多种能够确保血液再36小时内不会彻底凝固的特殊物质。哪怕是在殡仪馆的时候,杜虹的身体都有机械心肺复苏装置在不停的工作,一直维持着100次/每分钟的按压频次,并将动脉种中的血液替换为灌注进去的保护也。

而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身体中的化学试剂浓度维持在60%左右,从而确保身体各组织中剩下的水量不足以发生结冰,即便体温持续下降也只会让体内玻璃化。这还不是终结,后来,杜虹的遗体在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又存放在温度只有零下60度的干冰中,然后将其带到美国后进行了人体分离。就这样,杜虹的头部就一直存放在那里的低温液氮罐中,而其他遗体部分就无偿捐献给了这个冷冻研究机构。

大脑是活在虚拟世界里,还是在重塑其他身体器官后复活?

首先,我们要知道当一个人被宣布死亡的时候,不管你之后采取怎样的措施,脑死亡已经成为基本事实。其次,虽然目前世界上冷冻人这个群体的数量在不断壮大,关于冷冻复活技术也偶尔有所谓的突破性研究,但是,那些存放在各种特殊液体中的大脑,实际上并没有思维活动,不存在部分人想象的虚拟世界。

当然,身处这个时代的我无法肯定的说,即便很多年以后人类也无法实现死而复生这件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但是,至少从有限的时间来看,不管是让存放在营养液中的大脑思考,还是让冷冻处理后的大脑在拥有新的身体器官之后复活,其实都不是一件现实的事情,对于所有人来说,珍惜自己仅此一次的短暂生命才是眼下自己能做主的事儿。

另外,试想一想,一个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死去的人,如果突然在这个时代复活,她如何来适应当下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而她曾经最重要的那些身边人也都离开人世,如何来做这类人群的心理建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从世界的客观规律来说,不仅是我们人类会老、会死,就连我们的地球、太阳也会走向生命的尽头。

所以,如果人类想要永远不死、甚至不老,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源紧缺,当地球上存在的人越来越多,而剩下的资源却越来越少,那必然意味着种群内部会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当太阳演化到地球都不适合人类继续繁衍生息,那么,人类要继续生存的前提就是有其他适合居住的星球被找到,而找到这个星球,如何抵达这个星球,谁先去这个星球又是很现实的问题,似乎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而我们现在只能坦然接受死亡这个既定的生命终结方式。

如果人的身体死了,但大脑还活在营养液中,那大脑能不能活在虚拟世界里呢?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太有想象力了。

现在很多人体的器官可以通过冷冻技术,保存其功能。

但是,心脏不能因为有冷冻技术,就保证未来可以使用。

爱因斯坦的大脑被冷冻保存下来了,但是,只是一个大脑生物标本,没有思维功能。

我们可以推理,人死亡了,大脑还能活在营养液中,继续思维,这就是一个科学悖理。

按照现代对死亡的定义来说,不是以心脏停止跳动为标志,而是以大脑死亡为标志的。

例如,人猝死之后还可以在20分钟以内通过心脏复苏,就是因为大脑还没有死亡。

所以,不论年龄大小,如果大脑没有“死亡”,那么“这个人”是活着的。

所以,从现实上来说,你的这个提法是有很大科学、医学、和伦理问题的。 所以,我们只能以纯粹的物质层面说说大脑与人体分离以后,至少还没有“死亡”会不会还会思维。

如果正常的人,睡眠之后有没有思维呢? 大量事实说明,人在睡眠之后是不能正常逻辑运算的。

你不能说睡眠以后没有思维例如,古代有不少诗人的诗句是在梦中出来了的。还有一些科学家的问题,也是在梦中进行的。

但是,这种“思维”,与我们正常情况下的思维根本不是一回事,具体情况也非常复杂,不能用简单的例子为依据。

那么,一个人清醒情况下的思维呢?应该说,绝大部分情况下,思维是正常运算的,尽管也会出现运算失误。

所以,为个人的看法是,一个没有死亡的大脑,在冷的技术条件下,也许可以保证大脑还能具备思维功能,但是会不会还会在合理条件下,又恢复“那个人”的思维,这几乎不可能。

大脑之所以可以思维,保证这个系统思维的非常多。

如果离开自身人体,那么,遗失原有信息的可能性非常大。

据一些植物人醒过来的一些信息看,不少植物人醒过来之后,都会有一段“失忆”的经历,有些人会永久失去记忆。

这还是自身的系统“营养液”中生存的大脑。

如果离开人体呢?期待漫长的科学实验证明吧! 但是至少一百年以内,应该没有结果。

如果人的身体死了,但大脑还活在营养液中,那大脑能不能活在虚拟世界里呢?

曾经在乔布斯去世的时候,流传出这样的一个事情,那就是人类未来可能实现“永生”,而在这永生的过程之中,将实现人脑与机器人的结合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就如大家说的将“大脑活在虚拟世界里”一样,而这个机器人就相当于是“虚拟世界”,只有人脑,无人身体。但是要执行这个过程必然是在人死亡之前。

因为我们一般在对死亡的定义是,生命停止,大脑停止运转,心脏停止运转等等,也就是生命系统所有的本来维持其存在的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不过美国曾经发布这样的一个研究,当人类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大脑还会继续运作。这意味着人类的大脑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亡这个事实,所以如果能做大脑的对接, 不仅可以在死亡之前,也可以在死亡之后。

那大脑能不能活在虚拟世界里呢?

按照利用机器人来实现永生具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现用人脑控制机器人。

第二阶段、将人脑移植到机器人身上。

第三阶段、将人的意识上载到代理机器人上。

第一个阶段要说实现的话,其实如今在人类生活之中,已经近些实现之中。并且在当时,一位名叫伊茨科夫科学研究者表示,这并非是科幻,人类10年内可以实现人脑转移至机器人体内,并且可能在30年内实现人类意识离体,并转移到全息躯体里。

而第一个阶段,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采用人脑进行控制,当我们将冷冰冰的工具植入到体内的时候,其实已经在逐步替代身体的结构,所以潜意识上确实已经在逐步实现了,但是并没有身体那么灵活,简单来说还是一块无意识的“铁”。所以实现用人脑控制机器人,只能算是一个皮毛,并没有与我们组织进行结合,所以这个部分虽然在实施,但是还没有跨越。

而第二阶段要实现将人脑移植到机器人身上就更加难了。大脑为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并且是连接到了人身体的各个部分,它也是意识、精神、语言、学习、记忆和智能等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大脑存在,我们身体的其他部分可以说完全不能动。所以大脑是最为关键的部分。而要将大脑连接到其他部分并非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或者说可以永远都实现不了。

就大脑的端脑区域,就有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重约1400克,但是大脑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人类要想将这样的细胞构成部分,与例如其他神经系统构建起来,如何做得到?这真的就是天方夜谭,并且在移植之后,还要将脑力活动保持下去,不然也是白做,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而在死亡之后,还有新的脑细胞生成,在脑细胞生成的时候,血液,再生细胞等都要分秒的执行,需要其他的区域来供应能量。

所以在不能保证这个过程之下,人类的研究也最多进行到第二步,第三步完全是异想天开了,根本就实现不了。包括美国曾经执行的“阿凡达”计划,美国也是希望创造出“人脑-机器”交互的战士,使得士兵可以意念控制双足机器人,代替他们进行作战。但是如今毫无进展,这项技术难以攻克,或者说根本是无法做到的。

不过这项技术的“攻破点”有点不一样,那就是人不需要移植大脑,只需要机器人能够识别人脑之中的信息即可,但是这如今也没有实现,也就是说的机器人实现“永生”的第一步,实现用人脑控制机器人,人类完全做不到,如今进行的也只是皮毛,是一个冷冰冰的东西在身体之内,只能算是身体的一个支撑点。

所以综合情况来说,如果人的身体死了,大脑还活在营养液中,大脑也是无法做到在虚拟世界存活下来,因为没有其他的东西来供给大佬运动,这完全是异想天开的事情,并没有实际性的科学实践方式,顶多它就是一个科幻事件。并且这还是一个感想的“脑洞问题”。如果这都能够实现的话,那么人类实现永生也就不是问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