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萝卜”称号哪来的?

对于“南京大萝卜”这个称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有两层含义。

其一指的是南京人的忠厚和朴实。

其二可能是指南京人的木纳与愚腐,之所以这么说,是源于曾经的一段故事。

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到达扬州的时候,扬州呈送当地特产——扬花萝卜给皇帝品尝,乾隆品尝以后觉得味道非常好,美中不足的就是萝卜太小了,所以乾隆觉得这萝卜不够老百姓吃的,那么扬州的生活也不会有多好 ,于是他将扬州的税赋减少了二分之一,减轻老百姓身上的负担。等乾隆到了到了南京以后,地方官员听说了乾隆在扬州的时候很喜欢吃萝卜,于是为了拍马屁讨好乾隆,于是给皇帝准备到是又大又紫得萝卜(俗称水果萝卜),乾隆果真觉得好比扬州的好吃,不仅水分多而且还有甜味 。他看到南京的萝卜那么大那么好,老百姓的生活肯定也很富裕,于是将扬州的那份赋税加到南京的头上。所以自此以后,南京人就被称作“南京大萝卜”了。

“南京大萝卜”称号哪来的?

“大萝卜”,廉价,其貌不扬。

“南京大萝卜”,这不是贬损南京人吗?

朋友,莫生气呀!

其实,这里有个传说,据说,当年皇帝南巡来到南京,南京市民拿出“大萝卜”给皇帝报喜。

皇帝感觉这里百姓生活蛮好的,所以税赋照旧收。

当皇帝到了另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给皇帝献上的是“小萝卜”。

皇帝说,萝卜都这么小,老百姓生活多困难啊,大发慈悲,遂减税三年。

其实两座城市的经济条件大体相当,只不过另一座城市的人,心眼子多,耍了个小聪明,占了便宜。

从此,人们遇见南京人就称“南京大萝卜”。

这有什么不好?

萝卜是实心的,起码象征南京人心实、老实、质朴、善良。

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我看来,称“大萝卜”比叫“红牡丹”舒服。

我没去过南京,但特别希望这座城市,继续传承“大萝卜”美誉,使古都醉傲江南。

请记住,老老实实最打动人心!

“南京大萝卜”称号哪来的?

‘’南京大萝卜‘’形容南京人朴实,敦厚。也是南京人喜欢吃萝卜,萝卜烧肉、萝卜丝粉丝肉圆汤,凉拌萝卜丝,出名小吃:油端子,萝卜丝包等。南京的萝卜,皮红而辣、心白而甜。代表了南京人的处事风格:不虚伪,说话直,泼辣,不太会照顾别人的感受,就像萝卜的皮,能争的脸红耳赤,火辣辣的,下不了台。但是,南京人绝不会,也瞧不起口是心非,阿谀奉承的小人,即使争论再激烈,也是为了对方好,就像萝卜心,纯洁、爽脆,不拐弯抹角,吵完架还能在一起喝酒,因为过后你会知道他的善意,你会感受到被人关心真好,心里甜蜜蜜,所以,大家对‘’南京大萝卜‘称号,没人觉得是贬义词,都能接受。’

“南京大萝卜”称号哪来的?

“大萝卜”既是南京人称某些人的俚语,也是过去南京名特产。过去人员流动,外地人到南京定居,南京人到外地生活,“南京大萝卜”逐渐传遍中华。如同“京油子”(北京)、“卫嘴子”(天津)、“徽骆驼”(皖南)、“上海赤佬”、“杨州虚子”、“湖南骡子”“湖北九头鸟”等这些民间指称某地人的绰号、浑名一样,“大萝卜”又成了南京人的指称了。

“南京大萝卜”就是南京文化的一种阐释。“南京大萝卜”并不是指作为蔬菜的萝卜,而是隐喻南京人。南京人得这“大萝卜”雅号,不确切地知道源于何时的什么典故,但将南京人的文化秉性形容为“大萝卜”,却不无道理。古人、今人大部分人认为“南京大萝卜”是意味着朴实敦厚、包容开放、文明儒雅,也有木讷与愚笨的讥讽意味。“南京大萝卜”既被人讥,也以自嘲。

据说,在南京民间有这样的传说,过去地主收了佃户的地租,便嘲笑佃户如同地里长的“大萝卜”一般。此说传开去,南京人便有了这个雅号。这一雅号如从正面理解,是一种褒扬。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说:南都风尚,最为醇厚。”《正德江宁志》说:“金陵人物敦重质厚,罕儇巧浮伪。”都是说南京人自古有老实敦厚的品格。

大萝卜专指红萝卜,非白萝卜、青萝卜、川心红(心里美)、紫萝卜也。大萝卜名副其实,个头大,一般是长圆形,普通在一斤上下,重的还不止,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红皮白肉,殷红可爱,又洁白似玉,让人爱不释手。高桥门的萝卜不仅个大,而且味甜多汁少辣味,崩脆透酥亦粉糯。能生吃能熟吃,可单烹可合烧,荤宜素亦宜。现买现吃行,腌制加工亦行,储藏运输方便。

旧时南京也有“一大一小”很有名,为人称道。这就是高桥门的大萝卜,沙洲圩的小白菜(青菜)。历史上,清末至民国初年,板桥萝卜、门西万竹园的青菜是著名的“一大一小”。南京的萝卜却可以说是一种别地不如的特产,硕大味甘而且实心。在有关南京的文献中,常常提到它。

如张通之《白门食谱》云:

板桥所产萝卜,皮色鲜红,肉实而味甜,与他处皮白而心不实者,绝不相似。无论煮食或煨汤,皆易烂,而味甜如栗。肉生食,切丝,以盐拌片刻,去汁,以麻油、糖、醋拌食。或加海蜇丝,其味亦佳,且能化痰而清肠胃也。

龚乃保《冶城蔬谱》云:

【萝卜】吾乡产者,皮色鲜红,冬初,硕大坚实,一颗重七八两,质粉而味甜,远胜薯蓣。窖至来春,磕碎拌以糖醋,秋梨无其爽脆也。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两种大众化的菜蔬,供应期长,价廉物美,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主角,须臾不可离。萝卜营养丰富,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防病治病功效。谚云:“萝卜上了街,药店下招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郎中开药方。”百姓对萝卜是很喜欢很有感情的。

由于萝卜是大路货的四时蔬菜,价格低廉,不是山珍时鲜、娇嫩稀贵,不为人们所重;其厚重敦实,不浮华虚轻;红皮白心,木讷不露。红皮给人的感觉热情诚挚,白心意味心地洁白似玉;刀切似觉坚硬,火煮则又粉糯;出身低下,埋在土里,人入菜畦,踩脚下而未觉,不似其他蔬菜,身在土上,人见之忙让开,有落花生般朴素无华的高尚品质。其他蔬菜有姿有态,而萝卜形态简单划一,中吃不中看。

故南京百姓就把头脑较简单、心地诚实、不会弯弯绕,不会转弯拐角,不察言观色,不太懂 “事”、不会随机应变、实话实说的人谓“萝卜”或“大萝卜”。 “萝卜”虽说是贬义但表明此人不滑头不刁钻,贬中有褒。

“南京大萝卜”称号哪来的?

很早就听说,对于南京人有个集体性的外号,那就是“大萝卜”,刚开始听到南京人有这么个绰号的时候,实在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南京的确盛产优质的大萝卜

事实上,就像纽约大苹果一样,“南京大萝卜”这个外号,也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当地盛产萝卜的现实,南京所出产的萝卜根茎肥硕厚实,味道非常好。

张通之《白门食谱》记载,南京板桥地区出产的萝卜,皮色鲜红肉实而味甜,无论煮食或煨汤皆易烂,而味甜如栗,其味奇佳。

龚乃保《冶城蔬谱》记载,南京萝卜皮色鲜红,硕大坚实,一颗重七八两,质粉而味甜,远胜薯蓣,秋梨无其爽脆也。

由此可见,萝卜的确是南京的一种名产,南京人也引以为豪。

南京极其喜欢吃萝卜的人很多,著名的现代作家叶灵凤就是南京人,经常大谈特谈自己家乡美味的萝卜,在外之时,也是对南京的萝卜念念不忘,其本人对于萝卜的吃法也很有研究。

不过更重要的是,“大萝卜”不仅是南京的名产,同时也是南京人的代称。

正面理解的话,“大萝卜”是对南京人的一种褒扬。

在过去南京的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地主们收了佃农们的地租之后,嘲笑他们就好像地里的大萝卜一般,此话传了出去,竟然最终变成了所有南京人的一个外号。

明朝顾起元《客座赘语》中道:“南都风尚,最为醇厚。”

而《正德江宁志》记载:金陵人物敦重质厚,罕儇巧浮伪。

这些都说明了南京人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老实本分。

身边如果有些南京人的话,也就很容易能够理解外人为何用“大萝卜”来称呼南京人了,因为大多数的南京人都比较中庸敦厚,说白了也没什么深心思,以此称呼的确很合适。

反面理解的话,“大萝卜”是对南京人的一种贬称。

近代时期,“南京大萝卜”与“上海阿木林”其实是差不多的意思,都是贬词。

上海人时常将南京人视作愚钝之类,因此笑称是“南京大萝卜”,而除了上海之外,其他地方有不少出于同样目的,也会称南京人为“南京大萝卜”。

这种情况下,“大萝卜”就是说南京人老实敦厚的有点过了,用现在的话就是“憨憨”。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里就说:扬州人除了叫南京人“大萝卜”之外,还叫他们“大舌头”,因为他们的口音很难听。

其实很多的外地人,都不喜欢听南京的地方话。

比如,张恨水在《魍魉世界》中写:“南京话并不受听。”

“六朝烟水气”与“南京大萝卜”

长久以来,对于南京人的评价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六朝烟水气”,另一个就是“大萝卜”。

前者的意思是说一种悠闲之态、林下之风,安然自得与世无争,然而后者呈现的,却是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状态。

浙江出版社叶兆言的《南京人》一书中有一篇叫做《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的文章,提到了一条是,战后南京征选市花,有人提议梅花,有人提议海棠,有人提樱花,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忽然有人提出,代表南京的不是什么花,而是大萝卜。

书中的描述:很多人谈起南京人的愚钝,忍不住摇头称之为大萝卜,而事实上这无谓褒贬,乃是纪实,因为南京人永远谈不上精明。

大萝卜,只是一种善意讥笑

南京也曾进行过街头调查,大多数人都认为,南京大萝卜这个外号,主要意味着热情淳朴与保守的作风,也就是“实心眼儿”。

换言之,大多数人其实不觉得“大萝卜”是贬义,而是个褒多贬少的称号。

从某种意义来说,南京大萝卜是六朝人物精神在南京民间的遗留,“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自由散漫,做事不紧不慢,这些悠闲,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南京大萝卜,说了南京人对于很多事上都挺迟钝,不能说是没有兴趣,只不过现实中,南京的确不太擅长抓住好的机遇,当地人也是一群不太擅长抓住机会的人。

“南京大萝卜”称号哪来的?

说起大萝卜大家都经常吃,但南京大萝卜还是很多人都没怎么听过, 南京大萝卜的由来是在乾隆下江南时出现的。当年乾隆下江南时扬州呈送扬花萝卜给他,乾隆觉得味道很好,但他认为萝卜很小。到了南京地方官拍马屁,给他吃大萝卜,他虽然吃的很满意,但觉得南京萝卜大,于是将扬州的那份赋税加到南京的头上,故此南京人就被称作南京大萝卜。 南京⼤萝⼘并不是说南京这个地⽅产⼤萝⼘, 指的是南京⼈,⾸先听到这个称呼,肯定觉得是外地⼈给南京⼈起的⼀个贬义绰号,因为⽤萝⼘形容⼈给⼈的感觉就是贬低的意思。 因为南京人谈不上精明,而淳朴、热情、保守的个性和大萝卜“实心眼”的特点倒挺像。不过更重要的是,“大萝卜”不仅是南京的名产,同时也是南京人的代称,正面理解的话,“大萝卜”是对南京人的一种褒扬,大家觉得南京人怎么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