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可能是哪些病症的预兆?

晚上睡觉的时候手和小臂经常抖动,偶尔还能够打到人,被叫醒后,也只感觉有点手麻,别的感觉就没有了。手抖的话是什么病的预兆呢?

手抖可能是哪些病症的预兆?

在中医看来,手部颤抖可能是体内阳气不足的征兆,具体要如何理解呢?

老辈人说:“阳气不足的人,身上有三个部位,会有明显的抖动”。虽然肉眼可辨,但此时对于患者而言,往往还难以察觉。

第一处:手部颤抖

手部颤抖,在大多数人看来,可能就是脑卒中的先兆。当然,这也是有道理的。就如同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说的那样,中风前会 “有手大指无故自动者”。

而这是因为,肝主筋,一旦肝阴亏虚,肝风就无法自主控制,于是发为颤抖。而肝风内动,正好也是脑卒中的发病基础。

当然,还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引发这一问题,不仅仅只是肝阴亏虚。还在于脾阳不足,使得脾虚动风。

这要如何理解?

道理也很简单,脾主运化。要是脾阳虚弱、痰湿凝聚,于是体内就有了痰湿之邪。而痰湿也是可以引动内风的。于是,就导致手部颤抖。

当然,由痰湿引发的手抖,和一般的手抖还不太一样。痰湿所致的手抖,主要表现为手的握力不够,使不上劲儿。这是因为脾虚,导致肌肉失于濡养所致。同时四肢困倦,腹泻便溏,舌体胖大,舌质淡而苔薄白。平时可能比较畏寒怕冷。那么此时,我们就需要健脾祛湿定内风了。

第二处:舌头颤抖

有的人,在伸出舌头后,会有不停地小幅地颤抖,而且这总颤抖,自己无法控制。当然,这样的场景,在一些老年人身上是比较多见的。自行观察也很简单,只需要在镜子前,伸出舌头,细微地观察一下。

这种现象的发生,在中医里,则将其称之为“颤动舌”。对于症状较轻的人而言,只是在伸出舌头后有颤动;对于症状较重的人而言,即便是不伸出舌头,也会颤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血虚生风。简单来说就是,当体内阳气不足时,气血生化乏源。与此同时,血液难以被阳气鼓运到舌面上去,这个时候的舌头,就失去了濡养。此时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舌体伸展无力。要是强行伸出,舌体就会颤动不止。此时,患者往往表现为舌淡白,或是四肢乏力、不温、神疲乏力等症状。

这其中,就涉及到“阳虚”和“血虚”之间的一些问题。严格来说,我们所说的血虚生风,就好比是没有雨水润泽过的荒芜田地,而起了风沙一样。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阴血的缺失。而阴血的化生,又需要有阳气参与才能完成。因此,阴血化生的过程中,脾阳和心阳基本都是必要条件。所以说,阳虚日久,就是血虚。一旦长期血虚,这就很可能会血虚生风。而这样的情况下,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补益心脾。

第三处:头部抖动

在日常生活中,总能见到那种头部不停颤抖的人。但对于他们本人而言,似乎没有任何察觉一般。这主要在上了年纪的老人身上较为常见。要是细细辨之,就会发现脸色淡白,表情也显得很是木讷,或是没啥表情,甚至整日愁容满面的。

这又如何理解?

这就需要考虑是否为气血两虚、虚风内动的问题了。简单来说就是,体内气血严重不足,无以上濡至头部。头部失于濡养,于是就会抖动。这样的患者,大多都存在阳虚的情况。阳气不足,体内气血的生化和输布,所需的源动力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就会气血两虚。

当体内的阳气难以温养心神时,患者就容易表情木讷,反应迟钝。要是阳气不能载血而充达于四肢,那么患者就会表现为乏力。心中阳气不足,于是就会气短、心悸、健忘,以及倦怠乏力,失眠等。由于头部缺少气血的供应,所以面部显得些许淡白。而此时,就需要益气养血,温助肾阳了。

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培补阳气?

总的来说,培补阳气,我们需要从两大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培补先天之本,也就是振奋肾阳;

另一方面:培补后天之本。也就是振奋脾阳

具体要如何做呢?

就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要三餐定时、定量、不刻意耗伤肾精、肾气,不熬夜等。其次就是适当的运动。动能升阳。

此外,就是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的一则补阳方,作用于肚脐处的脐疗法。其组方为:艾绒、桂圆肉、花椒。不难看出,这三味药基本都是阳热之性的。用在肚脐处,就像是在中焦的阴寒之地,燃起了一簇火源,一点一点地炙烤着寒湿浊邪。

上述肚脐贴由同仁堂加味以后,加入了养血安神的酸枣仁;以及滋补肝肾,益精养血的枸杞。要是自行制作也很简单,只需要将艾绒、桂圆肉、花椒、酸枣仁、枸杞等全部备齐,然后再混合捣碎,揉制成大豆大小的丸就可以了。睡觉前贴于肚脐处固定住,起床后再取下来。

方解:

桂圆肉,在方中,主要取自补益心脾之效;花椒可以温中健脾,逐骨节皮肤死肌,祛寒湿痹痛,同时还能温通三焦,补右肾命门;艾绒则可以暖血温经,行气开郁。

手抖可能是哪些病症的预兆?

我情绪激动的时候抖的特别厉害,一直硬撑没去医院看,带儿子出去吃饭,端碗的时候差点扣了,回家切菜切破手皮,这才去医院,找朋友带着去的,医生问我是不是爱生气,睡眠不行!我是脾气不好,真的生气的时候气的乱颤!抽了血,查了几项,证明有问题,看的神经内科!给配了药吃,效果非常好,吃了就不抖,但是这药很厉害,只让我吃半片!但是还是不行,吃了药虽然不抖了,心脏跳的特别快,还是停了!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控制自己情绪,尽量少生气,保证睡眠!

手抖可能是哪些病症的预兆?

谢邀!

人在紧张的时候也会手抖,一旦放松,症状也就消除了,这种手抖无需担心,但有些人手抖却是疾病的先兆,一定要及时就医。

手抖可能是哪些病症的预兆?1、原发性手抖

这种手抖,可能与遗传、体质有关。通常从身体一侧逐渐起病,活动时加重,常常首先发生于手,影响单手或双手,头部可出现上下或左右抖动,情绪紧张、疲劳、咖啡因或温度升高可能加重。

2、帕金森

手抖是帕金森早期最常见的症状,这种抖动在静止时比较明显,随着肢体运动,可以缓解或消失,情绪激动时也会加重。帕金森引起的手抖,类似于手部搓丸的动作。除了手抖还会出现身体僵硬、动作缓慢、平衡功能差的情况。若是不及时治疗,会越来越严重。

3、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之一就是手抖。各种原因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增多,从而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患者就会出现不自觉的手抖,包括易热、出汗、心慌、体重下降、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等等。

4、血糖过低

低血糖的典型症状就是心慌、手抖、多汗,这是由于低血糖反应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若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应立即意识到有低血糖发生的可能,及时吃些食物,十几分钟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5、脑梗塞后遗症

脑细胞是不可再生的组织,一旦损害就会存在一定的后遗症,会导致这些脑细胞支配的功能丧失,手抖可能就是支配上肢手臂的脑细胞死亡导致的。建议进行身体及语言方面的锻炼效果会更好。

6、小脑萎缩

这类患者是意向性手抖,就是静止时不抖动,运动时抖动,比如用手指鼻尖,越靠近鼻尖,手抖的越厉害。

7、药物因素

某些镇定剂、安眠药,或肠胃科、心血管等内科用药,会产生颤抖的副作用,可以参考药袋上的用药说明。如果是药物引起的颤抖症,只要停止使用药物即可。

8、重金属中毒

比如例如汞、铅、砷等重金属中毒的人,会出现颤抖症状。

9、酒精中毒

相信接触电竞圈的朋友都知道那些选手不能饮酒,就是因为饮酒太多容易手抖。饮酒过度,酒精会造成小脑功能混乱,会引起颤抖。

除了上述的原因,引起手抖的疾病还有很多,建议及时去正规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删。】

手抖可能是哪些病症的预兆?

睡眠中,突发身体不由自主的抖动一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脑洞大开的人解释说:这是大脑担心自己睡着了一直睡过去了,提醒自己的身体,别让睡过去了!

调查数据表明,大约70%的人发生过睡觉时突然抖动,而且这些偶尔发生抖动的人都很健康。

并不是身体发生疾病,更不是会发生猝死,大脑提醒身体抖动一下。猝死的人绝大部分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而睡梦中身体抖动一下,并不能和心脑血管疾病联系在一起。

那么这种偶尔抖动一下是癫痫吗?

不是。

癫痫抽动多发生在清醒时,相对来说持续时间较长。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突发意识丧失和全身强直和抽搐为特征;或突然动作中止,凝视,叫之不应,可有眨眼;或肌肉的强烈持续的收缩,肌肉僵直;或肌肉突发快速短促的收缩,表现为类似于躯体或者肢体电击样抖动,有时可连续数次;或或者全身肌肉张力突然丧失,导致不能维持原有的姿势,出现猝倒、肢体下坠等表现。

是特发性震颤吗?

不是。

特发性震颤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具有相互矛盾的临床本质,一方面这是一种轻微的单症状疾病,另一方面,又是常见的进展性疾病,有显著的临床变异。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

是帕金森吗?

不是。

震颤抖动是帕金森比较典型的表现,特点为静止性震颤主动运动时不明显。多由一侧上肢的远端其他手指其他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头及头部一般均最后受累震颤较为粗大,激动及疲劳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是缺钙吗?

缺钙常见抽筋,并非睡眠中抖动。

孩子缺钙可能出现不易入睡、入睡后爱啼哭、易惊醒、入睡后多汗、抽筋等等表现。

青少年缺钙会感到明显的生长疼,腿软、抽筋、乏力、烦躁、精力不集中、容易疲倦等。

青壮年缺钙可能出现倦怠、乏力、抽筋、腰酸背疼、易过敏、易感冒等。

其实睡觉时突然抖动一下是临睡肌抽跃症。

这是是一种无意识的肌肉颤搐,表现为刚入睡时身体猛然一抖,而且通常会伴随着一种跌落或踏空的感觉,类似触电一样的动作。这种偶尔发生的抖动是在人处于睡眠周期中的“快速动眼期”,也是通常所说的做梦时间。

临睡肌抽跃症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表现,如果平时身体健康,不必过于担心。

一般情况下,生活压力过重,长时间加班,睡眠质量不好等,容易引起精神紧张,比较容易出现临睡肌抽跃症。

如果睡觉时频繁出现身体突然抖一下的现象,清醒时会有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这时候需要去医院检查,可能是脑部疾病比如肿瘤、脑退化性疾病、脑中风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等。

总之,如果是睡眠中偶尔出现身体不由自主的抖动一下,并不是什么疾病,只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反应。

手抖可能是哪些病症的预兆?

据我个人亲身体验,当你的内分泌失调,比如甲状腺不在状态的时候会手抖;

第二,咖啡喝多了,也会手抖。

关键看是当你有严重不适的时候一定要去医院求助正规的医生,不要盲目用药,掩盖病情。

手抖可能是哪些病症的预兆?

身体某一部位的抖动或颤动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形式,而手是身体最可能遭受这种疼痛的部位。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谓的“手抖”大多是非永久性的,经常发生在精神状态,如紧张、恐惧、兴奋、疲劳等。这种称之为“生理性手抖”,但如果是经常性的甚至永久性的手抖,可能就是病理性的原因了。医生可以根据震颤出现的时间和方式识别出原因。

那么什么疾病会引起握手呢?贝勒医学院神经学教授约瑟夫·扬科维奇博士认为,握手有很多潜在的原因,比如帕金森病或喝太多咖啡。萧边总结了几个在美国卫生专业杂志上握手的原因。

帕金森

提醒大家,如果出现有一侧的手脚突然不受控制地抖动,而且是活动时候有所减轻但静止时感觉明显,那么就要警惕是否是帕金森病。

与帕金森病有关的手抖被称为静止性震颤,因为它在手闲着的时候出现。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运动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的主任迈克尔·雷扎克医生解释说:当手臂垂在身体一侧,或者手臂没有肌肉张力时,这种震颤最为突出。与特发性震颤不同,与帕金森病有关的手抖有一定的节奏。对许多帕金森病患者来说,他们的震颤开始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搓丸样动作。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即某些脑细胞逐渐死亡。它会导致大脑中缺乏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最终产生震颤,以及其他运动障碍症状,如面部抽搐、姿势不良和说话困难。帕金森病多发于60岁以上的人群,但也有少量年轻人会患上此病。它没有治愈方法,但服药和从事体育运动会有帮助。

某些药物

一些治疗哮喘的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会导致手抖。安非他明、一些他汀类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也会引起手抖。如果是因为服用这些药物的原因造成了手抖,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其他替代性的药物。

小脑病变。

常发生在患者想要拿东西的时候,当手越接近物体,手抖就会越明显。

特发性震颤。

到目前为止,它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震颤,发病率约为4%。特发性震颤是指当你试图用手做某种工作或动作时发生的震颤。这种情况和帕金森病相反,活动的时候抖动比较明显,静止时会消失。

特发性震颤既有可能是轻微的(几乎觉察不到),也有可能严重到无法完成日常任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能辨别你经历的是否是特发性震颤,那就是喝点烈性酒。如果你喝了烈性酒后,震颤就消失了,就可以明确是这种诊断。

导致特发性震颤的病因不明,它与遗传有关,也与小脑(控制运动技能的大脑部位)接受和发送信息的方式有关,但细节还很模糊。

压力

大部分人都有一种轻微的、基本上看不见的震颤,这是由他们的心脏跳动,血液流动和身体内部的其他过程引起的,这被称为生理性战栗。在某些情况下,如高度紧张或焦虑,这种震颤会变得更加明显。

如果你的手或声音在公开演讲之前已经开始颤抖,或者如果你的腿在看到高大建筑物的边缘时发抖,就是这种生理性战栗。

取决于具体境况的不同,压力造成的手抖可能很恼人或令人尴尬;但除非手一直在抖,对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否则不必对其进行治疗。

如果你觉得这种压力诱发的手抖给你造成了严重问题,就需要告知医生。冥想、瑜伽或听音乐等减压方法和服用抗焦虑药会有帮助。

甲状腺功能亢进。

如果有手抖的表现,兼有消瘦、多汗、心跳加速等症状,则有可能患上了甲亢,建议最好到医院行血清甲状腺素及其他相关检查。

甲亢治疗期饮食上注意四件事

甲亢是可以治愈的一种。但是在治疗中需要在生活方面作出一定的配合,那么,应该要注意什么?

不要吃碘盐。建议甲亢患者最好减少外食机会。

保证营养。如果营养跟不上的话,身体的抵抗力也会明显下降,这样可能会导致其他疾病出现的可能性。

控制血糖。甲亢常伴随着血糖的偏高,建议患者在生活中要少吃精粮,以免造成血糖过高的情况出现。

不要吃高碘食物。包括海带、紫菜、海鱼、海虾等,在治疗期间最好不要吃。

喝了太多的咖啡因饮料

正像压力能增强你平时无法察觉到的生理颤抖一样,咖啡因也有同样的副作用。如果你注意到双手在喝过咖啡或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之后震颤,就需要减少对它的摄入量。咖啡因和压力会使特发性震颤更明显。

疲劳

睡眠不足和锻炼过于劳累所造成的肌肉疲劳也会导致手抖。同样,疲劳也会让特发性震颤更为明显。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点击右上角“关注”后,可查看更多医师解答或免费向医师提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