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线和地线有什么区别?
1⃣️三相五线制输电的零线和地线都来自于变压器下方的地下,从一个公用线排上与三相火线共同输给小区用户的。
2⃣️因为变压器二次(低压侧)三组线圈是星形接法,中心头(称中性线)并接入地后再输出就改名叫零线,所以零线和地线都与大地相通。
3⃣️输出的零线和地线进入用户后,220V的一火一零要共同进入漏电保护器上桩头,进入线绕磁环,输出的一火一零只能通过用电器产生循环做功,如果中途入地漏电就会使磁环上的副线圈感生电流而推动跳闸,所以经过漏保输出的火线、零线都不能再入地。
4⃣️而与零线一同来自于变压器公用线排的地线,它的作用只能接在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上,只要火线或者零线与外壳(接地)有漏电都会在0.1S内就跳闸。
5⃣️看了以上几点后你就知道了零线地线虽然同自来地下,但是零线要担负用电器与火线循环流动,在三相线中,零线还要负责调整三相线之间的各路用电不平衡,使得三相之间的电压相差不大。而地线只有保证在接地良好的基础上使漏保确保在30mA/0.1S跳闸的灵敏度。
谢谢!
零线和地线有什么区别?
零线和地线有什么区别?
不管是生活和工作中,这两种线都有很重要作用,无论是家电还是电气设备,都涉及到零线和地线。
零线和地线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认为零线和地线是没有区别的,这是种错误认识。零线和地线有何区别?
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零线是中线的俗称,是供电部门提供工作的线路。例如我们家用的单相电,一线是火线,额外一线是零线。虽然我们常见是三相四线制供电方式,但是远距离高压输电为了减少损耗,常采用三相输电,送到城乡的时候通过变压器将为单相电和三相电为不同用户供电。此时的中线是三相高压输入变压器变为四线低压供给用户的工作线路之一,零线对地的电压不一定是零。
地线是接地装置的简称,有安全性接地和工作接地。安全性接地又包括保护接地、防电磁辐射接地、防雷击接地。
保护接地;设备金属外壳设有接地线,一旦绝缘损坏外壳带电,则电流沿着安装的接地线泄入大地。工作接地;把金属金属导体如铜块埋入大地,在把它一点用导线引出地面,就成为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能高于4欧姆。
零线和地线的原理区别
零线是从变压器中性点直接引出的,地线是按照标准在大地中引出的,两者是互相绝缘的。
例如三相五线制,除了将三相线和零线引入外,还将系统中接地线引入。系统中的N线和PE线分别代表零线和地线。它们的原理区别?在三相五线制中,零线是用于工作回路,可以进入开关。地线是不用于工作回路中的,也不能进入开关。其只是漏电保护装置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是没电流流过,只要漏电发生时,利用大地的绝对零电压,电流会迅速流入大地。
零线和地线有什么区别?
零线是变电所的地线,作为相线的回路,到你家之后对地电位不一定为零,而地线是你家的地,对地电位为零,起保护作用。
零线是供电所变压器次级引出的中性线接地后,作为我们家庭中用的单相电相线的回路,但因为导线之间存在电阻,所以经过较长距离到你家之后,和大地之间存在阻值,所以对地电位不一定为零,有时候零线也是带电的,只不过电压很小。
而地线作为一项保护措施,正常情况下是没有电流流过的,它是从你家建筑物地下引出的线路,和大地是等电位,作为保护接地,一旦有设备外壳或者线路发生漏电,漏电电流会迅速通过地线流向大地,这样如果人体触碰漏电流就不会通过人体了,可以有效防止人身触电。
两种线路一个作为工作线路,一个正常情况下用不到,所以两个之间是有区别的,不能混用,通常地线的颜色为黄绿相间的双色,而零线一般为蓝色,如上图中,一般看颜色就可以区分开来。
看完了别忘点赞👍,谢谢!
零线和地线有什么区别?
零线和地线有什么区别?
♥不同的制式供电,零线的叫法是一样的,零线也叫中性线,它是把低压系统电源中性点与负荷设备中性点连接起来的导线,一般称为N线;而地线是保护线,它在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线路中,为防止触电用来与设备外壳、设备以外的金属部件、接地极、电源接地点或人工中性点等处连接的导线,一般称为PE线。
还有一种供电系统线路TN-S系统接地方式,见下图所示
电力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分开的,叫三相五线制供电线路,仅电力系统一点接地,用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接到PE线上。
另外在TN-C系统中,电力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它与TN-S系统的差别在于将N线与PE线合并成一根,保护中性线;它具有中性线和保护线两种功能的接地线,称为PEN线(三相四线制供电中用)。
无论是什么样接地,包括变压器中性线接地,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电阻值范围。因为大地是一个无穷散流体,让它们始终电流在大地面前都为零电位。
♦工作接地是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所必需的,“变压器中性点接地”、“两线一地制中一相接地”、“漏电保护零线接地”都是构成工作回路,保护接地是人和设备安全工作的有力保障,设备绝缘老化或遭受破要引起“高压窜入低压”或设备外壳带电;由于电磁感应作用,可能使带电设备附近不带电的导体或金属构架带电;易烧易爆场所所积累的电荷的纤维、尘埃可能产生电火花,以及雷电流可能对其引燃引爆等,所以应该很好地实施保护接地。
接地保护和接零保护的作用是相同的,相比而言,保护接零比保护接地优越的一点是:整个保护工作回路不包含工作接地电阻和保护接地电阻,只有回路导线电阻,阻抗很小,对同样故障,实施保护接零,故障电流相对增大,保护装置动作灵敏,速度快,对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效果比较好。但是,接零保护也有它不利的方面,这就是零线断线机会较多,且在三相不平衡系统中,设备外壳可能带电。
♦在三相四线制系统中,由于负载不对称,零线中有电流, 因而零线对地电压不为零,距电源越远,电压越高,但一般在安全值以下,无危险性。为了确保设备外壳对地电压为零,专设了保护零线,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工作零线在进建筑物入口处要接地, 进户后再设一保护零线。这样就成为三相五线制。所有的接零设备 都要通过3孔插座接到保护零线上。正常工作时,工作零线中有电流,保护零线中不应有电流。
正确连接如上图 (a)所示,当绝缘损坏,外壳带电时,短路电流经过保护零线,熔断器熔断,切断电源,消除触电事故;不正确连接如图(b)所示,因为如果在“×”处断开,绝缘损坏后外壳便带电,将会发生触电事故;忽视接零如上图(c)所示,有的用户在使用家用电器(电冰箱、洗衣机、台式电脑、手电钻等)时,插上单相电源就用,忽视外壳的接零保护,这是十分不安全的,因为一旦绝缘损坏,外壳也就带电了。
为了确保安全,零干线必须连接牢固,开关和熔断器不允许装在零干线上。但引入住宅和办公的一根相线和一根零线上,一般都装有二极开关,并且都有熔断器,以增加短路时熔断器熔断的机会。
知足常乐2022.2.7日于上海
零线和地线有什么区别?
零线和地线怎么区分?为什么一根地线和一根火线,漏电开关会跳?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目前我们居家电路布线普遍采用的是TN-S——既入户线是一火一零一地的三线制,220V市电供电。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的布线和区分线路里面的火线、零线和地线呢?
在TN-S(三相五线制)系统中,火线、零线和地线都是有颜色规定的,具体颜色所代表的电线的意义如下:
A相火线——黄色
B相火线——绿色
C相火线——红色
N零线——淡蓝色
PE地线——黄色、绿色混合的双色线。
如果施工安装人员能够按照正规施工,那么火线、零线和地线很好区分的。就怕那些半桶水的人去安装施工,不管黄红绿蓝双色线一通乱接,然后一走了之,让其他维修人员是一时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去区分地线和零线呢?首先我们要掌握TN-S系统接线原理还是有办法可循的。如图:TN-S系统图
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知道,PE是与大地连接的,是不能够通过任何任何开关的,那么我们用断开入户的开关——如空开或者漏电开关,用万用表检测一下,如果和入户的地线相通的电线就是地线。
为什么一根地线和一根火线漏电开关会跳,在入户处地线没有经过漏电开关,使的流经漏电开关的检测漏电用的零序电流互感器这个节点的不恒等(漏电开关的是基于基尔霍夫第一定律,也就是电流电流——回路里的任何一个节点,流入和流出电流恒等),所以会使漏电开关跳闸。
安全用电不是儿戏,安装时一定要找正规单位,有经验师傅进行正规安装。
以上只是我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请留言斧正,欢迎关注我,点赞和收藏我,谢谢!
零线和地线有什么区别?
零线与地线本是同宗同源,奈何二者在中性点接地后便分别开来不再见面。零线需要承受着由于三相不平衡形成的电流,从此不能接地,只能孤身一人负重前行。在单相供电中零线还需要与火线形成回路。地线就要轻松许多,它无需与相线形成回路参与工作,也没有电流通过它的身体。地线本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了防止它与大地之间产生电位差,需要每隔一段距离重复接地来钳制地线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差,确保它一无所有真正的零电位。
正是因为零线与地线同宗同源,所以二者都常常被人们用来作为保护线。保护的方式就是保护接零、保护接地。保护接零的原理就是在电器的绝缘破坏后将漏电流通过零线形成短路而促使线路中的保护装置迅速动作,从而保护人身、电器设备安全。保护接地就是通过地线将漏电流导入大地,来钳制电器设备外壳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差,并且通过漏电保护装置切断电源,从而保护人身电器的安全。
保护接零系统(TN系统,又可分为TN-C、TN-C-S、TN-S)主要适用于城镇公用低压电力网和厂矿企业等电力客户的专用低压电力网,该系统属于保护接地中的接零保护方式。TN-C系统的保护线与工作零线合二为一,叫做pen线。但是这种保护方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漏电流还没有达到引起短路跳闸的程度时并不能够引起保护装置的动作,但此时人体触碰漏电的电器仍然会导致触电事故。TN-S系统则分出了明确的工作零线与专用保护线,安全性得到了大大提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