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成都望江楼对联被称为千古绝对?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观海岸,观海漫,观海岸旁观海漫,海岸万年,海漫万年!

⭕️意境:站在望江楼上望江水、而游客站在大海岸边同样观大海!

漫:广阔漫布、漫天,此联绝在楼、流、岸、漫的谐读、

⬇️江苏省泰州古文物《望海楼》、

为何成都望江楼对联被称为千古绝对?

一、望江楼上联内容是啥?作者是谁?

成都望江楼上联是: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这句上联传说是唐代蜀中才女薛涛所出,当时薛涛并没给出下联。至于何故没有给出下联已无可考证。

因上联江楼,江流压韵,流字即可作名词江里的滚滚水流理解,又可作动词江水奔流解读。反复咏唱,不仅不会感觉重复,而且让人感觉特别朗朗上口,具有强烈韵律之美,且联意与周围环境十分应景匹配。

遥想当年,才女登高怀古,扶槛望江,浮想联翩,感叹江水奔流而去,岁月匆匆,时光流逝,江山无限,人生苦短,或心旷神怡 ,或感极而悲……情商极高之才女薛涛,此时百感交集,心中油然涌出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然而,纵使她才高八斗,情冠巴蜀,但她也没想出合适下联,成为千古遗憾。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多少年过去,这句绝联还是没人能对出合适下联。

这种只有上句,而没有人对出下句的联,才能称之为绝对、绝联。

有上句,又有下句的经典对联,应称之为某地名对、名联。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 。

转眼到了清代,在四川什邡古城北门原永正门外,筏子河与护城河交汇处,建有一座拱形石桥,石桥的旁边,有一天然泉眼,当地人以八层石板将这个泉眼围砌成井形。由于常年喷水,井水清澈见底,而井上无物遮挡,常映天上明月,故被人们称为:印月井。

而印月井旁边的拱桥则被人们叫做印月桥。

在清代嘉庆年间,人们在河边又竖立一块石碑,碑上刻有“古印月井”四个字。

相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川什邡有一位名士,叫李吉玉。在一个月明之夜,他独自出游,漫步夜行,不知不觉间便来到这口古印月井旁,当时浩月当空,月华似水,印月井内,明月倒映,幽静深邃,眼前景致使李吉玉忽然联想起成都望江楼上,那句尚无人能对出下句的千古绝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于是他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不禁脱口而出: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这一下联,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地工稳,贴切,真应了那句话: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民国时期李吉玉所对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也堪称绝句。

这句下联与上联非常相配,江对月,流对影,千古对万年,已经很完美,堪称绝对,对本人来说已经是佩服得不行不行地了,反复诵读,感慨万千。也许咱水平有限,据说后来,还有对不出合适下句的高人杠精,给挑出此下联一些瑕疵来。但不管怎样,都不影响这副对联的奇绝之美,而成为千古绝对。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成都望江楼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取晋代大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中“崇丽”二字,以称赞望江楼宏伟美丽。

而薛涛生活在遥远的唐朝,那时候还没修望江楼呢。由此推出结论,这句望江楼上联不是薛涛所作,而是另有其人,但又无实据。

问题出在楼上。

那么唐朝薛涛所生活的地方江边当时有没有可以登楼望江的楼呢?

还真有,还很著名。

名叫吟诗楼。

吟诗楼是薛涛晚年在成都城西碧鸡坊为吟诗而修建,但此楼早已不存,至清代薛涛井正式成为女诗人纪念之地,故两度在此建吟诗楼,以资凭吊。吟诗楼为砖木结构,一楼三叠,翘角飞檐,四面敞轩,其依江而立,玲珑秀巧,风格别致,颇具江南庭园风韵。风和日丽之时,锦江一片波光云影,令人恍若置身画中。

试想,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元稹、杜牧、刘禹锡等互为诗友的蜀中才女,大女诗人薛涛,在这专为她吟诗而临江修建的吟诗楼上,每天望着那滚滚流去的江水,发出: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那句千古绝唱,应该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下面也硬凑合一个下联,以此向先贤们致敬。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鼓浪屿,鼓浪语,鼓浪屿外鼓浪语,浪屿万年,浪语万年。

为何成都望江楼对联被称为千古绝对?

成都望江楼对联是出自于唐代女诗人——薛涛,她能诗善文,又谙练音律,与她同时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杜牧等都对她十分崇拜,也得到了当时四川节度使韦皋的赏识。薛涛女大诗人这幅对联,也不知何原因,当时只写了上联没有下联,上联是:“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这二十一字半截联,堪称一绝,很多文人墨客,看了摇摇头,没人敢出下联应对。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川什邡才子李吉玉对出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影万年,月井万年。”但此下联还是有瑕疵,未得到学者们的认可。为什么它这么难对呢?因为出对下联要在句式、词性、结构、平仄、气势、意境上都有所匹配上联,而且下联要与上联一样,通过谐音、叠字、名胜古迹等关键难点去相对应。所以,这就是它堪称千古绝对的原因。下面小编出诗描述当时女大诗人薛涛出此联的意境:

望江楼上望江流,隔帘遥望楼中阙。

江天一色无尘染,无尽相思花难悦。拙对: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赏明月,赏月明,赏明月中赏月明。明月万里,月明万里。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欢迎您关注与评论!)

为何成都望江楼对联被称为千古绝对?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此上联共二十一字,其中望字重复使用四次,词性都是动词;江字重复使用六次,词性都是名词;楼字重复使用三次,词性都是名词;流字重复使用三次,词性都是动词;千古用了两次,在这里是形容词。整个上联只用了不同的六个字,却表达出作者对自然事物将千古存在,而人生却非常短暂的一种感慨。望江楼永远看着江水东流,一生守护着江水,让她自由流淌。而当作者登上望江楼看着江水东流时却发出了感叹:望江楼和江水将永恒不变,永远相依在一起,同时考问人生,人生短暂,如何才能永恒。

既然是对联,就既要对上,也要联上。所谓对上,包括整体句式,词性,格律(平仄)都要对上;所谓联上就是上下句意境要有关联;在格律和意境发生冲突时,要取意舍律。

这个上联寄景抒怀,用极少数的字抒发了对人生的感叹,所以,至今无人对出好的下联,可称之为绝对。

在这里空空试对一个,望各位朋友不吝指正。

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下联: 听雨轩,听雨诉,听雨轩中听雨诉。雨诉一生,雨轩一生。

为何成都望江楼对联被称为千古绝对?

作为成都人,笔者对成都的历史文化古迹,虽说不上如数家珍,但基本上是烂熟于胸。很多人到成都旅游,喜欢去武侯祠、杜甫草堂,很少有人去望江楼。实际上,岸柳石栏,波光楼影,翠竹夹道,亭阁相映,主要建筑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而先后在此建起来的,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不到望江楼,是一大憾事。我们今天来谈谈望江楼的所谓“千古绝对”。

一,这幅对联的上联出自何人之手

薛涛是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其他三位是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留下了500多首诗歌,名闻四海的薛涛笺,望江楼里面的茂林修竹,还有与元稹的爱情故事。于是,很多人认为这一副对联的上联是望江楼的主人薛涛所写,这可是严重的误读。

事实上,这一副对联的上联,出自何人之手,已经不可考证,据说是出自清代一名江南才子之手。但不管出自何人,薛涛是不可能成为作者的,因为,望江楼(又称崇丽阁)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薛涛去世已经1000多年了,怎么可能爬起来写对联呢?

二,何谓“千古绝对”

所谓的“千古绝对”,指的是从古至今,上没有人能够对出下联来。如果已经有人对出下联,就不能成为绝对,只能叫做名对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绝对,比如“烟锁池塘柳”,既有意境,还暗含金木水火土,长时间没有人对出。到鸦片战争的时候,几声炮响,有人就对出了“炮镇海城楼”。

另一副对联,据说是苏东坡所作(一说是乾隆所作),上联是“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至今没有下联。有人对的是“ 寻进士,遇近视,近视中进士,尽是近视 ”,然而,“乎”乃语气词,队长是很不公正的。

三,望江楼“千古绝对”已经不绝

有一年,成都晚报向全国征集望江楼的下联,就说是一副绝对。笔者曾与该报一名主编探讨过,他表示认同。

那么,这一副对联的下联,究竟是什么呢?

先看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这一句联,既有谐音“楼”“流”,还与场景极为契合,站在望江楼上,确实可以望见锦江流水,而后两句,具有历史的厚重感,颇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宇宙感。

那么,下联是什么呢?

在四川什邡古城北门原永正门外,筏子河与护城河交汇处有一拱形石桥,旁有一天然泉眼,当地人以八层石板将其围成井形。由于常年喷水清澈见底,常印明月,故称印月井,而旁边的拱桥则为印月桥。河边有清代嘉庆年间竖立的石碑,上刻“古印月井”四字。

相传上世纪三十年代,什邡名士李吉玉在一月夜独游,漫步印月井边,浩月当空,印月古井波光粼粼,眼前景致使他联想起成都望江楼崇丽阁无人所对千古奇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于是触景生情脱口而出:“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这一下联,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地工稳,贴切,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到成都时,曾目睹了这副脍炙人口的千古奇联,当他得知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的由来时,不禁拍手称绝,他询问工作人员印月井在何处,回答:距成都70公里外的什邡城北。

只可惜,时光荏苒,当望江楼至今仍是一道亮丽风景时,印月井却已荡然无存,成为了尘封的历史记忆,只有这一副对联,诉说着文人墨客对人生的无尽感叹。

为何成都望江楼对联被称为千古绝对?

望江楼千古绝对是: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椐说上联久挂望江楼,长时间求不到下联。1958年3月,刘少奇到成都参加会议,有了下联,可惜因忙没写下来。现在只有李吉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下联,被公认较好的。其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注:印月井在四川什邡县北的珠市,该井旁树一大碑,上书“古印月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