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总说除了公务员、事业编、教师、医生之外的工作都不稳定,怎样看待这种想法?

1⃣️自古以来,老百姓都称这些有编制的工作人员为吃皇粮的,因为这类人是国家行政机关不可缺少的,ta们不能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所以对于国防科技文教卫生都被立为国家财政支出的人员。不管年景如何,百姓生活水平如何,财政支出都要确保这些在编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才出现了老百姓所称呼的"金饭碗"!

2⃣️由于八级工资制,在编人员发不了大财,但是尽管灾年也不会穷困潦倒。社会上也有不少人嫌在编人员太穷酸,纷纷选那些来钱容易的职业,结果有经营头脑的人赚大发了,ta一定会鼓励子孙也走这条轻而易举就能发财的职业。但是发财之路不是适宜所有人走的,大部分人甚至闯荡得头破血流,吃苦耐劳奔波劳碌数十年还是穷人一个。所以,没有父母的靠山和指点,年轻人想闯出一片天地,不是容易的事情。

3⃣️为了考在编,无数的大学毕业生拼命学习相关知识,争取考上公务员或有编制的职业,特别是女孩子,做文职工作,当教师都是十分保险的工作。当医生是一门绝活儿,越是遇到战乱或灾难越显示出医生才是最宝贵的人才。

4⃣️我老家八十年代有退休后让子女接班的政策,好些文教卫生上的人都千方百计托关系把子女安排到了粮管所,供销社,食品站,可叹的是数年后一个个下岗没了工作,这些家长就没有题主人父亲的眼光,因为不让子女学一门技艺,总想图眼前这些行业一时物质上的优越,人们等到生活资料丰富不需票据供应的时候,他们的职业就没落了,回看这些子女如今少得可怜的养老金就让人学到了经验:只有吃皇粮和手艺人的职业才是旱涝保收的!

谢谢!

父亲总说除了公务员、事业编、教师、医生之外的工作都不稳定,怎样看待这种想法?

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个想法代表了社会大多数父母对子女就业的想法。通过亲身体验,我认为这个想法可以理解,这个想法是真实的,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父母都希望子女有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有一定社会地位,竞争压力小,收入稳定,无破产、下岗、失业之忧,安稳平静地生活。

公务员、事业编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代表国家管理服务社会,有着一定职权,是老百姓眼中有权的人,其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有着稳定的工资收入,有着逐年提高的待遇,有着在住房分配、子女就学方面的隐性福利,有着高额的退休工资,这些都是可预期的,只要国家稳定发展,这就是一份最稳定的工作,就是大多数人眼中的“金饭碗”,也是每年几百上千万优秀人才挤破头皮也要竞争的最佳工作,自然而然的成为父母为子女择业意见的首选。

医生、教师也有着稳定的收入,是受人尊敬的职业,随着年龄增长其经验和业务能力的积累也会为其带来优厚的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同市场上竞争激烈的服务行业、生产企业的不可遇见性相比,其也有着明确的预期及前景,符合人们对稳定工作的追求,也是父母为子女就业的不二选择。

当前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改变了传统社会就业模式,一些行业在变革中消亡,一批新兴行业在变革中催生,企业的生存年限缩短,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对企业来说不可遇见性增强,对各行各业就业人员都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竞争行业就业人员需要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减薪、破产、二次就业,生活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强。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公务员、事业编、医生、教师受到的冲击是最小的,是相对稳定的工作。

父母为子女就业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因为他们深爱子女,希望他们稳定体面的生活,不希望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饱受不确定性的煎熬。

我深刻地体会到这点,为父母无私的爱来点赞吧!

父亲总说除了公务员、事业编、教师、医生之外的工作都不稳定,怎样看待这种想法?

我只想说说和大家不一样的看法。

我能理解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也是大多数父母的心声。公务员,事业编,教师,医生,在我们当今社会,是最稳定,最保险的职业。基本上可以说是现代的铁饭碗,金饭碗。如果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到这样的单位工作,一辈子算是有了依靠,父母也就踏实了。

然而,我要说的是,大家考虑到孩子们的感受了吗?他们还年轻,处在事业的开始阶段。我们就这样给他们画出几道线,把他们的一辈子引导到一个稳定到没有起伏,没有意外的行业里去了吗?当然,说是没有起伏,没有意外,只是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

公务员的工作是稳定,但不一定开心。体制内的生活不见得那么舒服。教师的工作是稳定,天天和孩子们接触,远离市井,相对简单,但一定比其他工作单纯吗?医生的工作稳定,崇高的治病救人天使,永远也不会失业,可看看周围那些真心努力工作的医生们,他们的一天是怎么样的生活。

每一种工作,都有它自身的价值,我们总习惯于用我们的经验给孩子们画上道道。这不仅限制了孩子们的潜能,也固定了他们的人生格局。

父母们是比孩子们有经验有体会,但那些都是我们基于过去几十年的总结。公务员,教师,医生的稳定是当今时代的产物,未必是未来的趋势。瞬息万变的时代,五彩缤纷的世界,经验也未必是准确的,也未必在未来是正确的。让孩子们多一些人生体验,丰富一下他们的人生,让他们自己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不好吗?

孩子们已经成年,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体验。稳定也好,跌宕起伏也好,都是人生的宝贵经历。未必稳定就是踏实,未必跌宕起伏就不是精彩。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做父母的不要太多地左右他们自己的想法。建议也只能是建议,不能用我们的人生经验去规划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父亲总说除了公务员、事业编、教师、医生之外的工作都不稳定,怎样看待这种想法?

个人真实经历,老家四川的,大学毕业后校招进了深圳比亚迪公司。空闲之余也报名了重庆的公务员考试,离家只有三十多里路,第一次考试就顺利上岸,果断与比亚迪解除了三方协议,还赔了3000块违约金。如今在重庆一区县政府机关工作四年了,那种稳定离家近的感觉真的很好。周末可以随时回家看看年老的父亲,一起吃吃饭,帮着干干农活,要说收入不多也不少,如今也在城里按揭了房子,公积金刚好够每个月的房贷,这种体制内的舒适与安逸真的让我庆幸当初的选择。我个人觉得,人一辈子有很多追求,有很多抱负,但终究无非是围绕父母,自己以及后代,让自己生活得舒适开心,让他们生活有期待。至于说经天纬地之才,抱负远大我想不在这个讨论话题范围。

父亲总说除了公务员、事业编、教师、医生之外的工作都不稳定,怎样看待这种想法?

隔壁邻居就是这种类型的人。

他们家儿子是个学霸,从小成绩就好,高中毕业考上了上海交大建筑系,本科毕业后又去清华读了硕士,毕业后进了上海一家外企,据说年薪七八十万。按理,有这样的工作已经很满足了,可邻居这对夫妻好像并不大高兴,老是以亲戚的儿子在这里当什么官多么神气为参照,劝儿子回来考公务员。儿子不同意,他们就生闷气,搞得两个人身体都不是很好。最终拗不过两老,同时也是为了方便照顾他们考虑,儿子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回来进了一家事业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工资虽然在本地已经算高收入了,但是相对上海还是有不小差距。加上工作环境比较复杂,行政化思维过于严重,他一直干得不是很开心。可是他的父母觉得很好,认为儿子回来得值,工作稳定了,还有前途,回来后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变了,逢人就说儿子进了什么什么单位,而从前几乎不提儿子的工作。在他们看来,在事业单位这样的体制单位尽管工资没有企业高,但毕竟是吃国家饭的,医疗保险、退休养老有保障,比在企业今天不知明天事要强多了。

在中国,有太多这样的父母。传统的几千年的仕农工商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老一辈特别是为人父母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毕竟天下父母心,谁都希望子女好,有稳定的工作和未来。作为孩子,应该理解父母。但是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因人而异。

个人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特长,不见得非要进体制单位。在体制外,完全可以凭本事吃饭,赚大钱,养家糊口孝顺父母,也没必要进体制。

而如果个人能力一般,不妨可以听听父母意见,去考个体制单位。也许在体制单位工资不是很理想,但至少有福利保障,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可以让自己活得尊严,不至于被现实压在底层。这是体制工作可以带来的基本保障。就现实而言,有一份体制工作,这也是绝大部分普通人能够拥有的最好选择。我们完全没必要对父母的这种想法嗤之以鼻。

父亲总说除了公务员、事业编、教师、医生之外的工作都不稳定,怎样看待这种想法?

我自己的真实经历,听父亲的。

我是在外省上的大学,15年毕业后因为培训学习了一门编程语言,大四三月份通过培训机构找到了份工作在外省,那时候爸爸就非常不同意我的做法,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我硬生生呆了大半年。

后来因为和我一起进去公司的同学回家了,自己孤苦伶仃的,再加上过年的时候家里人都在劝我,所以16年上半年选择回到老家县城。

经过努力有了拥有了稳定的工作,父母也放心了。

现在的我很庆幸能回来。我爸前段时间生了一场大病,姐姐要照顾两个孩子,带着我爸妈看病的责任就落在了我的肩上,经常性的请假领导也理解我的难处,工资毫不受影响,还能照顾到我爸。

以前我的想法是好不容易上了大学,见了世面,不得出去闯荡闯荡,但殊不知闯荡是要付出代价的。我很多同学在北京、杭州,工资高但面临和对象异地、不敢要孩子、父母照顾不到、未来去哪定居等各种现实问题。

在企业上升空间大、工资高、能学到的东西多,但面临家庭、孩子上学、房子等问题。考编稳定、照顾家、没有中年危机,但工资少、没有发展空间、不会大富大贵。

各有优缺点,看你想要的是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