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多少父亲活着见到儿子称帝然而自己却不是皇帝的人?

比如周世宗柴荣的父亲柴守礼。

历史上一共有9位父亲,自己没有当过一天皇帝,却看着儿子登上皇位。

其中,只有一个人,当上了太上皇。其他人,和皇帝只有血缘上的关系,名义上,却不再是皇帝的父亲。

而他们的儿子,也大多数年纪尚幼,或者是傀儡皇帝。

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一个一个来看看。

一、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之父:刘太公

刘太公,是历史上第二个太上皇,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当过国君或皇帝,却能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这自然是因为,他生了一个好儿子:刘邦。

刘太公的4个儿子里,早年,就数刘邦最不争气。

刘邦是个无赖,不事生产,不挣钱,还成天带着狐朋狗友到兄弟家里蹭吃蹭喝。刘太公经训斥他,说他比他的哥哥差远了。

《史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后来,刘邦当了逃犯,没过多久,又起兵反秦。刘太公一把年纪了,胡子花白,还成天在家里担心受怕。

再后来,刘邦打了败仗,刘太公和儿媳妇一起,被项羽抓去当了人质。直到2年后,楚汉议和,刘太公才被放回去。

这期间,刘太公还差点被项羽炖成肉羹。

儿子刘邦非但不救他,还对项羽说:我们是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你把咱们的父亲炖了,记得分给我一杯羹。

《史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登基称帝,创建西汉。颠沛流离多年的刘太公,也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不愁吃,不愁穿,出入有人伺候。晋代的《西京杂记》里,还记载了一段轶事:

刘太公住进长安的皇宫里之后,闷闷不乐。刘邦一问,才知道,父亲不喜欢深宫生活,而是怀念当年在丰邑做平头百姓,斗鸡蹴鞠、身边全是亲友的日子。

于是,刘邦营建了一座新丰城,把故乡的景致和故人都迁移了过来,讨刘太公欢心。

但是,他们之间,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刘邦登基6年来,刘太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刘邦本人,也从来没有想过。

刘邦当了皇帝,每隔5天,就去朝见一次刘太公,按照寻常人家父子之间的规矩,向刘太公行礼。

有一天,刘太公的家令指出了这其中的不对之处:刘邦是皇帝,刘太公是臣子。哪有皇帝向臣子行礼的道理?

可是刘太公是父亲,刘邦是儿子,难道要父亲给儿子行礼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邦把刘太公封为太上皇,和刘邦没了君臣的名义,只有父子的关系。

刘邦向刘太公行礼,就合乎礼仪了。

刘太公也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一国之君,却当上了太上皇的人。

二、东汉安帝刘祜之父:刘庆

刘庆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被封为了皇太子。

他的母亲,是汉章帝的宋贵人。宋贵人出生高门,才貌双全,和妹妹一起被太后接入宫中,亲自教导。长大之后,成为了汉章帝的妃子。

宋贵人姐妹二人都很受宠,儿子又是太子。汉章帝的皇后窦氏,把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宋贵人在宫里最大的靠山,是太后。太后去世之后,窦皇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对付他们母子。

她诬陷宋贵人搞巫蛊,汉章帝引以为真,囚禁了宋贵人姐妹,并废黜了太子刘庆。

没过多久,被囚禁的宋贵人姐妹,双双自尽。

那时候的刘庆,还不到4岁。

《后汉书》:太后崩后,窦皇后宠盛,以贵人姊妹并幸,庆为太子,心内恶之,与母比阳主谋陷宋氏。

接替刘庆成为太子的,是他的四弟,后来的汉和帝,刘肇。

汉和帝10岁继位,朝政大权,掌握在养母窦氏手里,窦氏家族,权倾朝野。

汉和帝长大之后,诛杀窦氏。其中,刘庆出了很大的力气。

兄弟俩年纪相仿,都被窦氏迫害,又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本来就很好。经过这件事,汉和帝更加信任和敬重刘庆了。

刘庆本人,由于是废太子,也从小就谨小慎微,步步谨慎,就连自己的部下,也要被他约束,不要和诸王的车骑并驾齐驱。

直到窦氏灭了,他才敢请求汉和帝,让自己祭祀被窦氏害死的母亲。

《后汉书》:庆垂涕曰:“生虽不获供养,终得奉祭祀,私愿足矣。”

106年,汉和帝英年早逝,年仅27岁。伤心的刘庆,哭到呕血数升。原本就体弱多病的他,从那以后,身体更是每况愈下。

汉和帝一去世,邓太后就让刘庆到封地就藩。但是,却没让他把13岁的儿子一起带走。

原来,汉和帝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患有重病,不能当皇帝。另一个只有1岁,有夭折的风险。

邓太后要留着刘庆的儿子,以防万一。

果然,不到1年,小皇帝就夭折了。刘庆这个被留在洛阳的孩子,登基为帝,也就是汉安帝。

但是,年少的汉安帝,和刚登基时的汉和帝一样,手上没什么权力,没法尊父亲为太上皇。

刘庆也没能回洛阳看自己的儿子。仅仅过了半年,29岁的刘庆,就因病去世了。

14年后,汉安帝亲政,才追封刘庆为孝德皇。

《后汉书》:至秋,帝崩,立祐为嗣,是为安帝……遂薨,年二十九。

三、东汉质帝刘缵之父:刘鸿

刘鸿在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

他的儿子,汉质帝刘缵,是东汉那群小皇帝之一。

东汉的前一任皇帝,是汉冲帝刘炳,2岁夭折,没有兄弟。当时掌权的外戚梁冀,选了9岁的刘缵做新皇帝。

刘缵年纪虽小,却很聪慧,看到梁冀专权跋扈,非常不满,在朝堂之上,当着群臣的面叫梁冀为“跋扈将军”,惹恼了梁冀。

梁冀一怒之下,派人毒杀了刘缵。

史书上没有记载,刘缵之死,作为父亲的刘鸿,是什么反应。

第二年,刘鸿也去世了。

《后汉书》:闰月甲申,大将军梁冀潜行鸩弑,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九岁。

四、曹魏元帝曹奂之父:曹宇

曹宇本人名不经传,却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兄弟:称象的曹冲。

他不像曹冲一般,天资聪颖。史书没有记载他的能力如何,而是说,他是个老实厚道的人。

父亲曹操在世的时候,他年纪还小,安心做着无忧无虑的侯爷,哥哥们夺嫡,也轮不到他。

哥哥曹丕在世的时候,他像所有的宗室一样,不被重用,也不做什么挑战哥哥的事,安安稳稳过日子。

等到他那年纪和他差不多、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的侄子曹叡登基,他一下子成了皇帝最恩宠的诸侯王,一路晋升,还入朝做了官。

《三国志》:明帝少与宇同止,常爱异之。及即位,宠赐与诸王殊。

238年,曹叡病重,不久于人世。他的儿子全部早夭,养子曹芳只有7岁。于是,曹叡把曹宇封为大将军,想让他做辅政。

但是,曹叡的几个重臣之间不合,几人明争暗斗,牵扯到了曹宇,曹宇最终,也没能当上辅政大臣,只好郁闷地回了封地。

原本不在辅政大臣名单里的司马懿,就此上位。

之后,曹宇就远离了政治斗争。

《三国志》:明帝疾笃,拜宇为大将军,属以后事。受署四日,宇深固让;帝意亦变,遂免宇官。

在洛阳,皇帝年少,司马氏掌权。曹魏的政权,几经更迭。第4任皇帝曹髦忍无可忍,亲自带人讨伐司马昭,被当街刺杀。

曹髦没有儿子。司马昭选中了曹宇的儿子曹奂,把他接进洛阳,立为皇帝。

曹奂只是个傀儡,自然不能把曹宇立为太上皇。并且,没过多久,司马炎就篡夺了曹魏政权,曹奂成为曹魏的末代皇帝。

虽然本人是曹家宗室,儿子是曹魏的末代皇帝,但是,曹宇依然受到司马炎的优待,只是爵位从燕王,降为了燕公。

他又活了13年,直到70多岁高龄,才去世,是曹操的儿子里,去世最晚、寿命最长的。

五、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之父:元亶

元亶的儿子元善见,是史上年纪最小的开国皇帝,登基的时候,只有11岁。

可惜,是个傀儡。就连东魏的建立,也不是由他说了算。他是由权臣高欢拥立的。

高欢,原本是北魏的重臣。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决裂之后,逃离洛阳,去投奔宇文泰。随后,宇文泰立王宝炬为皇帝。

洛阳这边,高欢也决定另立一个皇帝。原本,他看上的是元亶本人,并让元亶当了大司马,处理政务。

元亶也觉得,自己一定会成为新任皇帝,出入的排场,都向皇帝看齐,而且处处和高欢做对。

高欢觉得,元亶不好控制,就以辈分混乱为借口,立了元亶的嫡长子,11岁的元善见,为新皇帝。

《资治通鉴》:时清河王出入已称警跸,欢丑之……遂立清河世子善见为帝。

此时,在宇文泰的控制下,有一个皇帝,在高欢的控制下,也有一个皇帝。北魏就此分裂成西魏和东魏。

元善见,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为了东魏的开国皇帝。

但他一直是一个傀儡。直到17年后东魏灭亡,也没真正掌权过哪怕一天。

元亶自然也是当不上太上皇的。他看到这样混乱的形势,觉得很不安,想逃离高欢的控制,却被高欢追了回来。

3年后,他就去世了。

六、后周世宗柴荣之父:柴守礼

虽然后人都把后周世宗叫做柴荣,但他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做“郭荣”。

他的生父,名叫柴守礼,但是他很小的时候,就过继给了姑父郭威,并改姓郭,后来,一直没再改回来。

郭荣一直跟着郭威打天下,郭威称帝之后,他也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晋王。

郭威去世之后,把皇位传给了这个和自己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养子。

这时候,柴守礼的身份,就尴尬了。

郭荣继承的,是养父郭威的皇位,因此,不可能再改回柴姓,更不可能重新认回自己的亲生父亲。

为了避嫌,虽然郭荣给父亲加了不少官位,但柴守礼始终居住在洛阳,从来没去京师看过儿子。

身边的人,以天子舅舅的身份,对待柴守礼。毕竟郭荣的养母柴皇后,是柴守礼的亲妹妹。

柴守礼行事相当嚣张跋扈,甚至曾经当街杀人。郭荣对此,不管不问,谁也不能奈他何。

《新五代史》:致仕,居于洛阳,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师,而左右亦莫敢言,第以元舅礼之,而守礼亦颇恣横,尝杀人于市,有司有闻,世宗不问。

七、南宋度宗赵禥之父:赵与芮

赵与芮虽然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但是离皇室的关系远到,几乎等同于普通百姓了。在他小时候,父亲去世,母亲甚至养不起他和他的哥哥。

当时的皇帝,是宋宁宗赵扩。

宋宁宗的9个儿子,全部夭折。他收养的太子赵询,也英年早逝。于是,宋宁宗只好又收养了沂靖惠王后嗣赵竑为皇子。

这么一来,沂靖惠王就没有了后嗣。宋宁宗又派人从宗室里找人,继承沂王的王位。

这一找,就找到了赵与芮兄弟二人。经过一番挑选,赵与芮的哥哥赵昀,被封为沂王。

宋宁宗去世之后,权相史弥远不想让仇恨自己的皇子赵竑当皇帝,就假传宋宁宗遗诏,废了赵竑,立赵昀为新任皇帝,这就是宋理宗。

就这样,一度生活与普通人无异的赵与芮,成为了当今天子的亲弟弟,享尽荣华富贵。

《宋史》:是时,宁宗弟沂靖惠王薨,无嗣,以宗室希瞿子赐名均为沂王后,寻改赐名贵和……称遗旨以皇子竑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济阳郡王、判宁国府,命子昀嗣皇帝位。

宋理宗的3个儿子,全部夭折。宋理宗只好从宗室里选择孩子来做皇太子。他选中的,自然是唯一的弟弟,赵与芮的儿子。

赵与芮只有一个儿子,名叫赵禥,从小体弱多病,智力低下。大臣原本不同意这个孩子做宋朝的继承人,但是,来自民间的宋理宗,和当时的大宋宗室没什么关系,唯一的亲人,就是自己的亲弟弟,自然不愿意退让。

于是,赵与芮的儿子赵禥,成为了宋理宗的皇太子。宋理宗去世之后,赵禥登基为帝,赵与芮这个来自民间的宗室,一跃成为皇帝的父亲。

赵禥名义上是宋理宗的后代,不能封赵与芮为太上皇。但是各种超凡的待遇,自然是少不了的。

《宋史》:父嗣荣王与芮,理宗母弟也……及在位岁久,无子,乃属意托神器焉。

赵与芮不仅看到儿子当上皇帝,还看到了孙子登基。

赵与芮的儿子赵禥,只活了35岁就去世。赵与芮的3个孙子,先后登上皇位,就是著名的宋末三帝。

宋末三帝,命运各不相同。

  • 宋恭帝赵㬎,4岁登基,6岁被太皇太后抱着投降元军,长大后出家,52岁那年,因文字狱被赐死。
  • 宋端宗赵昰,8岁登基,第二年,在逃亡过程中落水染病,不久夭折。
  • 宋末帝赵昺,7岁登基,第二年,在崖山海战失败后,被陆秀夫抱着,跳海殉国,宋朝灭亡。

赵与芮本人,则跟着孙子赵㬎当了元军的俘虏,被带去元大都。由于他年事已高,加上散尽家财为宋朝宗室求平安,元朝人并没有为难他。

他在大都生活了11年后去世,享年80岁。

八、清光绪帝载湉之父:奕譞

醇亲王奕譞,是咸丰帝的弟弟。他的嫡福晋,是慈禧太后的同母妹妹。

咸丰帝唯一长成的儿子同治帝19岁就去世了,没有留下继承人。

慈禧为了名正言顺地继续把持保证朝政,也出于血脉关系的私心,选择了妹妹的儿子当下一任皇帝,也就是光绪帝。

那一年,光绪帝才4岁。

听到这个消息,奕譞非但不高兴,还当场痛哭,晕倒在地,扶都扶不起来。

从此以后,为了自保,他更加小心谨慎,事事退让,唯恐自己成为慈禧的眼中钉。

最终,得以善终。

九、清宣统帝溥仪之父:载沣

奕譞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载沣,成为新一任醇亲王。

虽然载沣不是慈禧的妹妹所生,但毕竟是光绪帝的亲弟弟。慈禧一直很关照他,还把养女嫁给他。

1908年,光绪帝病重,没有儿子,慈禧就下令,把载沣的儿子溥仪抱进宫里抚养。

这是醇亲王府第二个被慈禧太后抱进宫的孩子。消息传到王府,府内乱成一团,溥仪的祖母当场晕倒,溥仪也又哭又闹,不肯离开家。

但是,再怎么反抗,也是没有用的。溥仪就这样进了宫。

没过多久,光绪帝就去世了。第二天,慈禧也去世了。不到3岁的溥仪,成为清朝的新皇帝。

25岁的载沣,成为摄政王,为儿子代理朝政,是当时清朝实际上的最高掌权者。

清朝灭亡之后,载沣既没有参加复辟活动,也没有向日本投降,平静地活到了1951年。

写在最后

这9个父亲,有6个,见证了自己朝代的灭亡。

或许,这和历朝历代的末代皇帝容易绝嗣有关。

皇帝去世的时候,没有继承人,便只能从宗室里寻找合适的人选,过继给前一任皇帝。

此时,这个被选中的新皇帝,名义上,自然也不再是亲生父亲的儿子。

朝代的末期,通常各方各面都很混乱。于是,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就比较大了。

你们觉得呢?

历史上有多少父亲活着见到儿子称帝然而自己却不是皇帝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父亲活着的时候见到儿子称帝,而自己却不是皇帝的人,有些哪些呢?下面峰子哥就和各位亲爱看官朋友,说说以下这几位大神。(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1、刘太公——汉高祖刘邦的父亲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父曰太公”,即刘邦的父亲叫刘太公(太公非名字,只是一种叫法,意思跟刘大爷差不多。据说,真名为刘煓(tuān),也作刘湍,名昂,字执嘉,即太上皇刘太公)。

(刘太公行乐图)

刘邦在跟项羽争天下时,老父亲刘太公曾被项羽捉了去,两军阵前威胁刘邦,说要烹了你爹。刘邦却不受要挟,说:“你项羽和我刘邦曾结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杀咱爹的时候,煮好了记得也分我一杯肉羹!”项羽一听,好你个无耻刘季!

若换了别的父亲,估计这一辈子都不愿进儿子的门。但事后,刘太公似乎并未太在意这回事,想来也可能是理解儿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活着的刘太公看着儿子刘邦当上了皇帝。之后,刘邦封父亲为太上皇,安享富贵。于是,刘太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世太上皇。

2、柴守礼——周世宗柴荣的生父

柴守礼的儿子柴荣,早年过继给后周太祖郭威当养子,郭威驾崩后,养子柴荣继位,成为后周世宗皇帝。

柴荣当上皇帝后,但其生父柴守礼一直活着,遂封生父柴守礼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这样的荣誉高衔。当然,柴荣并没有封他亲爹当太上皇,原因有很多方面。

柴荣的帝位来自其养父兼姑父周太祖郭威,礼法上只能以郭家的继承人自居,只能认开国皇帝郭威为父。柴荣称帝时,柴守礼已经退休,在洛阳安享晚年,“终世宗(柴荣)之世,未尝至京师。”

从君臣礼仪方面讲,柴守礼见皇帝柴荣必须要下跪,不跪于礼不合。但从宗亲人伦孝道方面讲,柴守礼又是皇帝生父,亲爹给儿子下跪,于礼也不和。想来可能也是颇为尴尬,所以自儿子当上皇上,一直到死,父子俩再未见过面。(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后来,后周江山被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取后,柴守礼一直活到北宋年间,还在北宋做了官(太子少傅),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还命人为其办理丧事。

可见柴守礼活着的时候,不仅见到了儿子柴荣当上皇帝,还见到了孙子柴宗训当上皇帝,而且也见到了孙子失去皇帝。

3、赵与芮——宋度宗父亲,宋恭帝赵昰、末帝赵昺的祖父

赵与芮,宋理宗赵与莒的亲弟弟,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世孙,燕王赵德昭九世孙。

赵与莒、赵与芮兄弟虽是赵宋宗室,但已属远支,其父赵希瓐不过是一个九品县尉。

在赵与莒7岁、赵与芮4岁时其父便已过世,母亲全氏无力抚养这对兄弟,不得不寄居在娘家。由此可见,赵与莒、赵与芮兄弟作为宋太祖的后人,到了他们这一辈,已经与一般平民无异。

公元1222年,赵与莒因时势造化被立为宋宁宗的弟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有了宋宁宗皇侄身份。公元1224年,南宋第四代皇帝宋宁宗赵扩驾崩,权臣史弥远矫诏废太子赵竑,立皇侄赵与莒为太子,改名赵昀,便是后来的宋理宗。

陆秀夫抱幼帝跳海(雕像)

宋理宗赵与莒无子,遂立亲弟弟赵与芮的儿子赵孟启为太子。公元1264年,宋理宗崩,赵孟启继位,是为宋度宗。于是,赵与芮活着的时候便看到了亲生儿子赵孟启做了皇帝。

公元1274年,宋度宗崩,宋恭帝继位。公元1276年,元军破临安。宋恭帝与其祖父赵与芮一同被迁往大都(今北京)。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被蒙古势力逼入绝境,大臣陆秀夫抱着幼帝赵昺大义跳海,赵宋(南宋)灭亡。

对于赵与芮来说,亲哥赵与莒是皇帝,亲儿子赵孟启是皇帝,俩孙子赵昰、赵昺也是皇帝,而赵与芮自己却不是皇帝。赵与芮亲见子孙三人当上皇帝,亡国后以高龄得以善终,享年80岁。

4、晚清父子两代醇亲王

两代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爱新觉罗·载沣,是父子关系。

奕譞,是道光帝旻宁的第七子,咸丰帝的弟弟,爵封醇亲王。咸丰帝驾崩,他唯一存活的儿子(慈禧所生)同治皇帝继位,不久同治帝英年早逝,慈禧的亲儿子没了。

醇亲王奕譞(左,光绪帝生父),光绪帝(右)

为了继续掌权,慈禧太后就选了醇亲王奕譞的第二子载湉继位,成为光绪帝。因此,醇亲王奕譞看到了亲儿子载湉当上了皇帝,作为臣子,父亲必须见儿子必须要给儿子下跪,山呼万岁。

醇亲王奕譞的大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奕譞与大福晋所生的第二子载湉,就是光绪帝。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第五子载沣,则继承醇亲王封号,载沣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

醇亲王载沣(左,监国摄政王,溥仪生父)、溥仪(右)

第一代醇亲王奕譞的二儿子当了光绪帝,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大儿子当了宣统帝(溥仪),于是这父子两代醇亲王,都是看着各自儿子当上皇帝,而二人却都不是皇帝。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大清亡。同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从此也画上句号。

历史无常也有常,古今都付谈笑中,也欢迎各位亲爱看官补充、留言!

【撰文:峰子哥;点关注更多有趣历史!欢迎点赞、转发、评论交流!】

历史上有多少父亲活着见到儿子称帝然而自己却不是皇帝的人?

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约公元前271年--前197年)是历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即皇帝位,刘太公活着见到儿子称帝而自己却不是皇帝,在汉朝建立后,刘太公生活了5年。

太公,就是老大爷的意思,有文献记载刘太公本名为刘煓,字执嘉;或记载其本名即为刘执嘉,但是这些都是出于谶纬或野史,不足为据,他本人比较大的可能是一个没有大名的老百姓。

(刘太公行乐图)

题主提到的周世宗柴荣的父亲柴守礼也是这样一种情况,显德元年(954),后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以郭威养子的身份继位为帝,此时柴守礼还活着,柴荣当皇帝后,封生父柴守礼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这样的高官厚禄,但是因为从法统和宗法上柴荣是郭威的儿子,所以柴荣是以舅舅来对待柴守礼的,而且,因为两人关系特殊,见面礼节难以安排,所以柴守礼“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师”,父子两人在柴荣当上皇帝之后没有见过面。

有意思的是,柴守礼寿至73岁,活到了公元967年,去世时候,他的身份已经是北宋致仕的太子少傅,这么说来,柴守礼不但看到儿子当皇帝,还看到孙子当皇帝,甚至在孙子的皇位被宋太祖赵匡胤夺取之后还活了7年。

宋理宗赵昀之弟荣王赵与芮,和柴守礼的某些方面有一点像,他是宋太祖十世孙,燕王赵德昭九世孙,他本是宋朝宗室远支,但其兄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赵昀)被立为宁宗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理宗。

宋理宗曾经有过的两个儿子永王赵缉和昭王赵先后夭折,景定五年(1264),赵与芮的儿子赵禥在理宗病逝后继位,是为宋度宗。德佑二年(1276),临安城被元军攻破,赵与芮和皇嫂、太皇太后谢道清、孙子宋恭帝被元军带到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授予赵与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的官职和爵位。元至元二十五年(1287),赵与芮以80高龄在大都去世。

他和柴守礼一样,不但看到儿子当皇帝,也看到孙子当皇帝,也看到了孙子失去皇位。

还有两个这样情况的人,是清末的两个醇亲王,他们是父子。

父亲就是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醇贤亲王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他儿子就是光绪帝载湉。所以奕譞是又一个见到儿子称帝然而自己却不是皇帝的人

(醇贤亲王奕譞)

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袭封他的醇亲王爵位,载沣的长子就是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溥仪,所以载沣也是见到儿子称帝然而自己却不是皇帝的人。

(曾任监国摄政王的载沣)

历史上有多少父亲活着见到儿子称帝然而自己却不是皇帝的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没当过皇帝却活着见到儿子称帝的父亲应该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不过和后世的太上皇不同的是:后世的太上皇要么像李渊虽然退位后无实权,但毕竟曾是大权在握的皇帝;要么像乾隆即使退位扔大权独揽。而刘太公从没当过一天皇帝,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刘邦当了皇帝,所以才荣登太上皇之位。

题主所提到的周世宗柴荣的父亲柴守礼也与之类似: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亲生孩子都在朝代更迭之际被前朝势力杀了,所以他只能选择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柴荣。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以郭威养子的身份继位为帝,此时柴荣的亲生父亲柴守礼还活着。柴荣继位后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加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这样的高官厚禄,但按当时的皇室礼法:柴荣继承的是自己姑父兼养父郭威的皇位,因此从名份上而言过继之后的柴荣应该管柴守礼叫舅舅。正因为如此柴守礼虽是皇帝的亲生父亲,但从礼法上而言只是柴荣的臣子,二人见面得行君臣大礼。因为见面礼节上的纠结,柴守礼“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师”——柴荣继位后父子俩就没见过面。最厉害的是:柴守礼还特别长寿——他去世时已是北宋年间,也就是说他不仅活着看到自己的儿子称帝,还活着看到孙子称帝,甚至一直看到赵匡胤黄袍加身把他孙子从皇位上赶下了。好在赵匡胤登基后优待柴氏家族,没有为难他们,最终柴守礼以北宋太子少傅的身份死去。

在清代有一对父子都出现了类似情况,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醇亲王“:同治皇帝驾崩后由于没有子嗣,原本按清代祖制理当由同治皇帝的侄子辈继位,但专断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为了方便自己继续揽权执政而立了自己妹妹和醇亲王奕譞所生的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醇亲王奕譞死后”醇亲王“这个爵位由他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承袭,令载沣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兄长光绪皇帝驾崩后也没子嗣继位,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最终慈禧选择了他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于是前后两代醇亲王都见到了自己的儿子登基称帝,不过也有所区别:尽管奕譞和载沣在自己儿子称帝后都是名义上的臣子,但光绪皇帝在位时期慈禧太后掌权,奕譞一直小心翼翼担惊受怕,生怕自己出错给自己的皇帝儿子带来麻烦;载沣倒是以摄政王的名义名正言顺监国摄政,比他父亲有实权,可这时的清政府早已无力回天,载沣最后不得不作为清政府实际上的执政者在自家王朝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

历史上有多少父亲活着见到儿子称帝然而自己却不是皇帝的人?

清朝的醇亲王奕譞和载沣这俩父子就是活着见到自己儿子称帝,自己却不是皇帝的人。其中奕譞是光绪帝的生父,载沣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

载沣更是神奇,他不仅是活着看见自己儿子称帝,而且还是三次看见自己儿子称帝,只是大清朝早就回不去了。

他们俩能够亲眼目睹自己儿子当上皇帝还得拜慈禧所赐。要不是慈禧一手将光绪和溥仪推上皇位,那论得着他们的儿子当皇帝。

1874年,十九岁的同治帝一命呜呼,清廷面临了新的难题,继任皇帝从那里来。因为同治帝没有儿子,这就意味着咸丰帝一系就绝后了,也意味着要从其他皇族中选择一个皇帝出来。

慈禧太后召开了御前会议商量这件事。当时有人提出应该从皇族中溥字辈的人中挑选,过继给同治帝一脉。不过慈禧并不同意这个意见。

一旦让皇族溥字辈的子弟中继任皇位,那么慈禧太后就从皇太后成为太皇太后,按照清朝祖制太皇太后是不能垂帘听政的,慈禧就会大权旁落,她当然不高兴了。

慈禧如果想继续垂帘听政,就必须从同治帝的堂兄弟中选择,而且还是年龄尚小的才符合条件。于是慈禧直接制定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继任皇位。

醇亲王奕譞是光绪帝载湉的生父,是道光皇帝旻宁的儿子,也是咸丰帝奕詝同父异母的兄弟。咸丰帝娶了慈禧,醇亲王奕譞娶了慈禧亲妹妹婉贞,所以这俩人既是兄弟,也是挑担。

光绪帝载湉不仅是慈禧的堂侄子,也是慈禧的亲外甥。慈禧选择载湉也是出于这层关系,载湉被过继给咸丰帝之后,慈禧又成了光绪帝立法上的母亲。

只是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是个平庸之辈,可是官运亨通,光绪帝登基后,他成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甲申易枢后又成为军机处的领头人。

不过他为人谨小慎微,胆小怕事,一辈子唯慈禧之命是从。在军机处也没有做出什么大事情来,反而挪用北洋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就是他干的。

奕譞: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此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光绪二十一岁,也是他当皇帝的第十七年,醇亲王奕譞一命呜呼。奕譞去世后,慈禧就听了谗言砍了他坟前的一颗白果树。

戊戌变法中,光绪帝听从维新派的意见要搞“围园杀后”干掉慈禧。慈禧听到风声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再次垂帘听政。光绪和慈禧这对“母子”的感情彻底破裂。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光绪帝还是没有子嗣继承大统,有大臣以“国赖长君”为由提出选择年长的皇族成员继承大统。

慈禧太后还是亲自指定了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大统。因为慈禧害怕年龄大的继任皇位,恐怕会对她进行清算。只有选择年龄小的,权力基础不稳固,等到亲政时,自己的事情也就过去了。

溥仪被过继给同治帝和光绪帝,一人祧两房,所以从礼法上来说,溥仪有两个父亲同治帝和光绪帝,从血亲上来说,只有载沣一个父亲。慈禧又从溥仪的堂奶奶和姨奶奶成了亲奶奶了。

载沣从此成为监国摄政王,清朝又回到了入关前的原点孤儿寡母摄政王。不过此时的摄政王载沣远远比不上多尔衮。清朝旗人子弟也不如入关时的八旗。

载沣和奕譞一样平庸无能,遇到大事毫无主张。溥仪的登基大典上,溥仪年龄小每见过大场面,一时被吓哭了,载沣却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快完了!。

袁世凯和载沣政见不和,载沣掌权后就要对袁世凯下手,不过他拿不定主意,去请教张之洞,张之洞却说:主少国疑不可轻戮大臣。载沣只好作罢,袁世凯被革职开缺回家养病去了。

之后,载沣加紧了在中枢排除异己的过程,大量重用满族权贵,不过他还是去请教张之洞。此时的张之洞已经奄奄一息,张之洞认为这样做民间舆论会议论纷纷,恐怕会激起民变。临终前反对载沣的做法,要载沣善抚民众。

载沣却说了一句:“不怕,有兵在。”就走了。载沣走后,张之洞说:不意听闻亡国之音,就撒手人寰了。

载沣这次没有听张之洞的意见,大量任用满族权贵,搞出了臭名昭著的“皇族内阁”,结果人心尽失。后来又出卖铁路权益给列强,引发了四川民众的保路运动,载沣调兵弹压。

不料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局势超出了载沣的掌握中。此时的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竭力主张起用在家养病的袁世凯,载沣竟然同意了奕劻的建议,启用了袁世凯。

袁世凯出山后,成为内阁总理大臣,利用形势逼迫载沣卸任。之后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清帝退位,清朝灭亡。

之后,载沣又亲眼目睹了溥仪两次“继位称帝”,1917年,黎元洪和段祺瑞搞“府院之争”,张勋以调停为名率领辫子军进入京城,拥立溥仪为皇帝搞复辟,只是这场复辟闹剧持续了12天就失败了。后来冯玉祥进入北京,将溥仪赶出了皇宫紫禁城。

溥仪只好来到天津,跟日本人勾搭上了。九一八事变后,土肥原贤二来游说溥仪,溥仪一直做复辟大梦,觉得日本人才是他最好的援手,于是在土肥原贤二的安排下秘密前往东北。

1934年,溥仪在东北举行登基典礼,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改元“康德”。载沣还亲自来东北参加典礼,只是溥仪这个皇帝不过是日本人手中的傀儡罢了。

历史上有多少父亲活着见到儿子称帝然而自己却不是皇帝的人?

第一位、刘邦:

刘邦的父亲刘煓,也就太上皇刘太公,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为“太上皇”的人。

刘太公是一个农民,其儿子刘邦起兵反秦,秦被推翻之后。楚汉之争中,刘邦大败项羽建立汉朝,此时的刘太公还在世,被接入皇宫之中,刘邦五天朝见太公一次。

后来有人说对刘太公说:您虽然是皇帝的父亲,但你是人臣,不能让皇帝来拜见你。

后来,刘邦再来拜见刘太公,刘太公拿着扫把在门外恭敬相迎。

刘邦大惊!知道原因后,于是就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

这也是“太上皇”一词的来源。

第二位:李渊

隋朝被推翻之后,李渊建立大唐。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逼迫李渊退位。李渊因此也就成为了“太上皇”。

第三位:李旦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李隆基拥立自己的父亲李旦为皇帝,后禅位于李隆基。

第四位:李隆基

因爆发安史之乱,李隆基禅位于太子李亨,做了六年的太上皇。

第五位:宋徽宗赵佶

公元1125年,金兵借口宋朝君臣背盟毁约大举南下保卫大宋都城,大宋一些大臣认为,金人南下是皇帝坐的不够好,于是逼迫宋徽宗赵佶传位于太子赵桓,是为钦宗。“靖康之变”也在此时发生。

第六位:宋高宗赵构

在55岁退位,将皇位禅让给了皇太子赵昚

第七位:宋孝宗赵昚

当了17年的皇帝后,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

第八位:宋光宗赵惇

当了五年的皇帝后,于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

第九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

乾隆帝曾有誓言:不敢与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数等同”。因而,他当了60年皇帝后,传位于十五阿哥永琰,自己当上了太上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