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纸并非出现在东汉,之前就有了,蔡伦只是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改进造纸术,而不是发明纸。西汉就已经有纸的出现。
“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代替廉颇与白起展开的长平之战,最后赵国败北,赵括战死。当时秦国派人去赵国宣传赵括很厉害,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一代名将,他正面对抗秦军结果取得胜利,而且赵括与父亲谈论兵法时赵奢都不是赵括的对手。
正因为这些情况,使得赵国全国上下都认为赵括的水平比赵奢更牛,结果却惨败收场,留下“纸上谈兵”一词。
纸的本意是紙,絮一苫也。从糸,氏聲。也就是漂洗丝帛时沉落在池底竹筛上的一层杂丝。
我们现在说的纸发明和使用可能是晚于赵括的,但纸这个字应该先于赵括出现,一开始并非指写字的纸,而是一层杂丝。
再来说“纸上谈兵”这个词语。这个成语什么时候出现已经不可考了,但是很有可能这是一个清代用词。我发现唐宋之前似乎没有出现过这个词,或许我看的书不多也有可能。清及之后的书上出现纸上谈兵还是挺多的。
黛玉湘云二人皆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一会又说道:“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这些营务事情,如非亲身阅历,决不能言之中肯。——《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宋徐钧写的《赵括》一诗只提到谈兵,而没有提到纸上谈兵。
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
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明代董纪的诗中也提到“赵括谈兵竟覆师”,同样没有出现纸上谈兵的说法。
所以“纸上谈兵”一说很可能就是清代出现的,而不是战国就出现“纸上谈兵”这个典故。
众所周知,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答:道理其实很简单,“纸上谈兵”的典故说的是战国赵括惨败于长平之战的故事,但“纸上谈兵”这个词儿,却是产生于明清之交。
不信?请查明朝以前所有讲述长平之战事件的书籍,都不会有“纸上谈兵”这个词儿!
注意,必须是明朝以前的人著作的书喔。
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论证棉花在我国的种植发展史,以考古学家在新疆罗布淖尔地区的古楼兰国遗址中发现棉布残片为依据,把棉花的传入我国的时间定在西汉张骞使西域时期。
结果,有读者提出,孔子的时代就有棉衣了。
他给出的理由是: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有提到,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一的闵子骞,幼时曾受继母虐待,冬天只能穿单衣,而继母“以棉絮已所生二子”,给两个自己生的儿子穿棉衣。
我耐心地跟他解释,这个故事是明朝人写的,只能代表明朝时有棉衣,不能代表春秋孔子的时代有棉衣。
该读者又通过网上查询,认为“以棉絮已所生二子”这句话最先出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按照我的推理思路,说,由此至少可以证明司马迁的时代已经有棉衣了。
但“以棉絮已所生二子”这句话其实并不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那是写网文的人搞错了。
仔细查一下便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闵子骞的记载只有寥寥数字:“闵损字子骞。少孔子十五岁。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禄。“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
则所谓“单衣顺亲”、“鞭打芦花”等等故事,全都是元朝人、明朝人编造出来的。
与此相同,赵括熟读兵书,好谈兵,后人以“纸上谈兵”一词来形容他,并不能代表他那个时代就有纸。
打个比方,如同我写文章形容当年商鞅得到秦王重用,官位刷刷刷上升,说他就如同从了火箭一样。那么,能否意味着商鞅的年代已经发明了火箭了?显然不能。
话说回来,“纸上谈兵”这个词,最早出自哪儿呢?
这个还真难考。
南宋诗人刘过有“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不学腐儒穿凿注五经”之语;王庭珪也“欲将笔力扛九鼎,纸上有说能平戎”之句,都隐含“纸上谈兵”之意,但并不是这四个组合成词。
蔡戡《定斋集》也有以“孙武之法,纸上空言,不足观也”之语来批评那些红口白牙说大话的将领,即使“纸上谈兵”之语已经呼之欲出,却终究就是不出。
可查最早出现“纸上谈兵”一词的,应该是明万历、天启年间人乔应甲收录在《半九亭集》里的一副楹联作品:“纸上谈兵人有口;军中索饷灶无烟。”
这之后,可查这个词的地方就有很多了。
如清华长卿诗“挟策休谈纸上兵,鬓眉豪气尚纵横”、黄文暘诗“遂成法家案,豈等纸上兵”、《孽海花》中“论材宰相笼中物,杀贼书生纸上兵”等等。
至于最早把“纸上谈兵”一词与赵括联系起来的,可能是1979年由著名语言学家林汉达编写的少儿通俗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
众所周知,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纸上谈兵”的典源来自于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赵括,但当时没有纸,这个故事也就不可能有“纸上谈兵”之说。
东汉末年,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并非是他发明了纸。公认的说法是西汉时期,就有了纸的出现,甚至更早。但当时并没有纸的概念,当时的纸也并非是现在意义上的纸。
不管纸是啥时候出现的,但在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之后,有了纸也并没有把赵括的故事,概括为”纸上谈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法,其父也辩论不过他。后来接替廉颇为将,长平一战,被秦军打得大败。
这个故事,说明了只会空谈理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但当时没有纸的出现,也就不可能提炼成“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也迟迟没有人想到把赵括的故事总结为“纸上谈兵”。
到了明代,湖南茶陵人刘三吾,写了不少的诗,其中不少作品谈到了兵事。查阅其经历,也少见其军事成就,是不是”纸上谈兵“,这并不好说。
但在其《湘南杂咏三首》之其二,有一句诗:
湘南杂咏三首 (其二) 明代:刘三吾 遣使频年赴帝京,名为计事岂真情。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诸镇一如唐末岁,孤忠谁是李长城?山河依旧天如水,愁听寒鸦日暮声。“朝野犹夸纸上兵”一句,提到了“纸上兵”,但也没有直接说是“纸上谈兵”。
清朝李宝嘉的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说道:
" 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这明确说到了“纸上谈兵”,一般是能够查阅到的最早的“纸上谈兵”,这与赵括的故事已经相距二千年了。
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奇怪。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之所以说博大精深,就在于其传承、发展,一脉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不断地学习古人的智慧,汲取营养,不断地创新、发展,才成就了今天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
众所周知,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您好,您的问题混淆了典故和成语的关系,导致关于纸张发明和应用时间的穿越问题。不过,您的问题,让我发现了一个战国时代的“键盘侠”,有点意思。
赵国时,赵奢之子赵括,幼学兵法,善于谈论军事,自以为天下无敌。但其父赵奢不以为然。赵母问原因,赵奢说,兵,死地也,牵涉多少生命的大事啊,赵括却夸夸其谈,可怕啊,赵国不拜赵括为将还好,假如让赵括行使将权,赵国因为他而遭受挫败!
后来赵王不顾赵母反对,拜赵括为将,派赵括取代廉颇,对垒秦国,长平之战为白起所败,赵军数十万人被活埋。蔺相如评价说:“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即批评赵括空谈理论,不切实际。
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表情]廉颇蔺相如列传》。《辞源》认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是讲赵括的故事。不过,通读原文,我们是找不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赵括生活在战国时代,还没有纸张(除非去古埃及进口莎草纸。),没有纸供他谈兵。司马迁生活在西汉,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时间,用的还是竹简,对于纸张,恐怕是没有认知的。
司马迁写作《史记》过后约一百年,纸张开始被组织生产了。《汉语大字典》根据《说文解字》认为,“纸”字本指漂洗蚕茧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呈方形,后指以丝为原料的绵帛。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将中国造纸时间“可追溯到公元105年”,根据的是《后汉书》的记载。那一年即东汉元兴元年,蔡伦上奏汉和帝,报告已经试验成功一种可以作坊生产的、适用的造纸法:“蔡伦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自是莫不从用焉,天下咸称蔡候纸。” 不过,大家能够认可的说法是:蔡伦应该是造纸方法的改良者而不是发明者。大约在西汉初期,人们是用大麻和苎麻造出了纸,不过这种早期的纸比较粗糙,不太适合写字,司马迁不一定见过。
总结出这个成语的时代,应该是在信息处理的载体为纸张的时代。一个纸媒当道的时代。假如是今天信息时代的人总结,说不定就叫“键盘谈兵”了——竹简时代的赵括,就是信息时代的“键盘侠”啊!都是坑死几十上百万人都不眨一下眼的。
那么,具体什么时候出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呢?我没有查到资料,不敢妄言。
众所周知,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确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以至于成为了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但是我们从没想到的是,此事说的是赵括,然而在赵括所处的年代,并没有纸的发明。那么纸上谈兵是怎么来的呢?
一、纸上谈兵的原文纸上谈兵,我们都知道说得是赵国大将赵括因为只知道看着兵书打仗而不会灵活变通,导致自己大败,葬送了赵国大军。也就是: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关于赵括领兵一事,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里面写道: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这个就是说,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一说到领军打仗的事情,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打过他。赵括曾经和父亲赵奢讨论打仗的事,赵奢难不倒赵括,但是赵奢认为赵括的打仗水平不能说是好的。
此时有赵奢的说法,就是说赵奢认为赵括打仗水平一般,
另有赵奢说: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奢的话的意思是,打仗是你死我活的事情,但是赵括却把它简单化了。如果赵国不让赵括当大将也就罢了,如果让他率军打仗,让赵军失败的一定是赵括了。此时就有了一些我们所说的纸上谈兵的意思在其中了。
另有蔺相如评价赵括说: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这话的意思就说,赵括虽然能读懂兵书,但是不懂得灵活运用。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纸上谈兵的意思了。
因此我们看《史记》之中,司马迁虽然有表达纸上谈兵的意思,但是并未明确提出过纸上谈兵一词。
二、关于纸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都是用竹简来记录文字。有个成语叫做“学富五车”,此事说的就是战国时代的惠子。此处的五车装的都是竹简,倘若是纸质的书的话,那么这个人的文采就太惊人了。另外还有个词语叫做“刀笔吏”,形容的也是当时的小吏在竹简上写字,用笔写字,写错了就用刀子刮去。
可见在赵括的时代,是不可能有纸的出现的。赵括读的兵书也应该是属于竹简一类的书。
后来经过考古,出土了一批“灞桥纸”,推测年代大约是在汉武帝年间。但是当时的纸张非常昂贵而是使用起来效果不佳。我们所了解的奇人东方朔当时向汉武帝上书的时候,就用了三千片竹简,这些竹简要两个人才扛得起,而武帝则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才读完。
由此可见当时虽然有纸,但是使用的人并不多。
因此根据我的推断,纸上谈兵一词属于后人构造的产物。纸上谈兵的雏形应该是来自于宋代,因为宋人重文轻武,往往有文人带兵打仗导致大败的事情,因此有了类似于这样的话来形容文人。因此最早不是来形容赵括的。
也有人说是来自于明人的诗词:朝野犹夸纸上兵。但是出处难证,存疑。
有人说是来自于清人的发明。总之纸上谈兵一词属于后人的产物。赵括应该说是“竹上谈兵”比较正确。但是也没必要更改,因为相对于其故事性而言,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它的意义所在。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众所周知,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首先要纠正一下,最早的纸并不是出自东汉。
1933年夏,考古学家黄文弼率一个科考团在新疆考察时,在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中,发掘出一片西汉时期的纸,后被命名为“罗布淖尔纸”。
罗布淖尔纸是一片麻纸,宽40厘米,长100厘米,是汉元帝时期(公元48年前后)的产物,比东汉蔡伦的“蔡候纸”早了一百五十多年。
黄文弼在发掘报告中写道:“质甚粗糙,不均净,纸面尚存麻筋,盖为初造纸时所作,故不精细也”。
“罗布淖尔纸”为蔡伦之前纸的存在提供了实物,可惜这个珍贵的文物在抗战时毁于日军轰炸,国宝被毁,甚是憾事。
(灞桥纸)
1957年,西安东郊灞桥砖厂发现了一座汉武帝时期的汉墓,在墓中随葬品中,发现了一些纤维纸碎片,共有八十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十厘米,被命名为“灞桥纸”,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
“灞桥纸”目前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发现了“金关纸”,属于汉宣帝时期的产物;1986年又在甘肃天水发现了汉文帝时期的“放马滩纸”,都比蔡伦的“蔡候纸”要早一百多年。
(放马滩纸)
我们公认蔡伦的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并不是纸的发明者,而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低廉的材料制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因为质量好,价格便宜,原料随处可见,所以被后世普遍使用。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大家都熟悉,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书本知识丰富,实际执行能力很差,结果由他指挥的四十万赵军,在长平一战中全军覆没的故事。
赵括真实水平差,他的父亲赵奢是很清楚的,赵奢说过: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只是赵王不相信,所以才有了惨痛的教训。
赵括的故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可司马迁只是向我们说了赵括只会空谈,实际水平不行这回事,《史记》中你是找不到“纸上谈兵”这个说法的。
因为“纸上谈兵”这个词,是后人创造出来的,这个词最早的出处应该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这些营务事情,如非亲身阅历,决不能言之中肯”。
(赵括)
当然,之前的明代,就有人在诗中写了“纸上兵”这样的词语,但不是完整的成语。
不管赵括是在纸上谈也好,是在竹简上谈也好,总之我们要记住的是他的教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扣字眼,沉浸于每个字的字面意思,那样就南辕北辙,得不偿失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作者:冯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