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年内读完100本书?
如今图书馆联网,一次可借阅10本书,以一年借10次书,不就很快完成百阅的任务。因书较沉重,我最多时借过六丶七本书。共分三类,一类天文,一类历史,一类战史。出行包中各有一本。有一次坐在公园看书,一个长者低下头:看什么书?一看"十大将传奇",却转身而去。我当时想假如是看历史类丶天文类,或许就找到了知音,一同嘎山湖了。现在有了头条看,我最多就借两本,而且常常是看头条超过看书了[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如何在一年内读完100本书?
我阅读量最大的一年是2014年。我定了一个新年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看完一百本书。坚持这个计划并不容易,因为显然有一些准备工作要做,而这些需要时间,对以三天为周期的计划来说,延后一两天已经足够导致计划的失败,所以我只能先确定原则,细节容后再议,重点是赶紧拿起一本书将它读完。
我新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沟口雄三先生的《作为方法的中国》,三联书店版,305页,大约每天读两三个小时,1月4日读完。因为刚过完年,多少还是有点犯懒,所以中间大约是停了一天,利用4日那个周六补齐了进度。
我读完《作为方法的中国》,紧接着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再之后是保罗·康纳顿的《社会如何记忆》,这三本都是方法论。
读这一类有些厌了,就过渡一下,读了《福柯-牛津通识读本》,这是加深印象,因为上一年系统读了福柯的几部,转而去读田野调查。先看了口述史研究的《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 1902—1937》,又是邓晓芒先生的观察笔记《灵之舞 : 中西人格的表演性》,然后是景军老师的《神堂记忆 : 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
读到这里,已经是2月11日,算一算数量,加上《思维的乐趣》、《柔情集》、《失恋排行榜》也才10本书,按照三天一本的节奏,我明显落后了两到三本,但这并没有带给我任何挫折感,反而让我有了信心。这是因为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阅读节奏,那就是以三到四本书为一个主题单元,适当过渡后跳到下一个主题单元,在单元内部进行微调,以确保按期完成。有了信心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知道在中速下我一小时大概能读多少量,有了这个基础数据,还怕什么呢?
我就是保持着这样的速度展开阅读计划的。实在读不进去又不得不读的时候,我就去街上听着音乐压马路,吹吹夜风。每天读完了书,就适当奖励自己一下,对我来说就是看电影、看日剧。
但依然有些遗憾,因为有些书按年初订立的原则是不应该计算在一百本书内的,比如《艾比斯之梦》、《失恋排行榜》、《肠子》……但还是计入了。最终这一年,按豆瓣的计算共读完了99本书,如果算上因为当时准备写的一篇文章而留作重要参考书,直到第二年1月2日才在豆瓣标注的《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 暗藏的物质文化宝藏》,那就是一百本。
方法论
我不认为订立一个计划,然后完成它,有什么方法论可言。方法论意味着谁跟着方法做都可以,只要你掌握了订立方法的原则,但实际情况是,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为自己量身定做规则,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之后,就是要寻找到强烈的动机。不喜欢就别勉强,不需要为了他人的评价或功利的目的勉强读它,就好像如果你是一个靠动手来学习的人,就不用理会老师对你坐不住的指责。强扭是无法制造甜瓜的,想要完成一个计划,首先需要一个强烈的动机,而动机的基础是你感兴趣并且确实需要它。对我一个读研的死宅来说,动机是不缺的,区别只在于我是在看《现代民俗学的检讨》、《铳梦》还是萨拉马戈。
再来当然是细分计划了。一年365天,读完一百本书意味着3.65天就要读完一本,一个月读完8—9本。而如果速度稍微快一些,比如3天读完一本,就可以保证每周还能过一两个周末。而如果能够一直保持这个频率,完成整个阅读计划自然也就不成问题。
其次是增加执行计划时的仪式感。仪式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性,以象征性的过程来转换时间、空间和心理状态。我的仪式是香炉里扔两颗塔香,准备几种饮料,通常是一壶绿茶、一瓶宝矿力水特、一罐咖啡和一杯果汁。然后我会做点没什么意义的事,比如看看历史上的今天,豆瓣阅读的排行榜,看看自己的邮箱,给自己增加一点好奇心,和今天没什么事要上网处理了的错觉,安心读书。
最后,是适当的奖励和减压。完成了今天的阅读量,就去奖励自己。
如何在一年内读完100本书?
第一步,先划定阅读的范围,最好把这些书全找出来,放在书架的显要位置。
第二步,分出阅读的先后顺序,早晚顺序。早上读什么?中午拿起什么书?晚上再看什么?
第三步,一口气式阅读,中间不要有任何停歇,最好在一天内读完,万勿想着今天读几章,明天看十页的,那是最昏溃的读书方法,结果就是你读不完任何一本书。
第四步,做好读书笔记,步步为营,不能读一本撂一本,读了百本大脑空空如也。
第五步,读完一本反思一番:这本书为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帮助?用到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了吗?
总之,一年内读完100本书不是难事,但关键是读什么书,如果读了100本与工作学习无关的“闲”书,那也不叫真正的读书。读以致用,方得始终!
(网图侵删)
如何在一年内读完100本书?
这个,说实话,出版书的话,一本都不长,真的想读的多就挑感兴趣的内容,从轻松的开始。
我觉得吧,如果一直没有什么阅读习惯的话,最开始千万别直接去啃那种特别特别深奥看似很有帮助的书,不是说它们不好,主要是如果你一直没有这个阅读的习惯,你就会亲身体验到什么叫做阅读,从开始到放弃。
先从感兴趣的轻松的好懂的开始读,培养出一个阅读的习惯,然后当你读的书多了,当你觉得阅读不再是一件非常发愁的事情的时候,再去看一些比较深的内容会比较好。
因为这个时候你有阅读的习惯了,你就会比较容易能耐下性子去看这个文字,然后愿意去挖掘这些文字所代表的深意。
对于一个常年喜欢看小说的人来说,一年读完100本书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如果是网络小说,写的有趣的,不要说100本,三百本都不够我读呀。
但是如果说是那些比较深奥的技能书,或者什么名著之类的需要深入挖掘的东西。这种书只用三天去读,肯定是读不出更深层次的东西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所以我个人觉得不要急,因为阅读和积累这个事情急也没用。
与其规定死自己一年内要读完100本书,那读不懂也要逼着自己读完,不如享受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对需要认真深挖的东西多读几遍,保证自己是真正有收获的。
如何在一年内读完100本书?
读书这个事情真的是因人而异的,我觉得100本书的阅读量一年完成还是有点难度的,但是如果挑战自己的话,可以想办法去完成。
我没有细数我一年能读下来多少本书,但是如果把看的电影和书累计来算100的话,我肯定超额完成了。
我自己头条号里发的几乎都是影评和书评,也是一种促进自己看书打卡的办法了。
- 《霸王别姬》丨论电影中表现的戏剧与现实、迷恋与背叛的艺术探索
- 爱情文艺片《晚秋》丨萍水相逢的玩世不恭中隐藏着几分真,几分善
- 《梯次增长》丨颠覆性创新时代的商业作战手册?你明白什么意思吗
- 梦里都在参加考试丨也谈《聊斋志异》里的一场虚幻考试《考城隍》
- 《相助》丨60年代的密西西比,她们挣脱了时代桎梏,为梦想打拼
- 人为什么要追随自己的内心?人生在世,不是所有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 《别输在不懂情绪控制上》丨每个人都要学会掌控情绪,读懂人心
- 《情感勒索》丨如果你不照我说的方式去做,你就将如何
- 解答关于我们大脑的疑问丨《我们的脑子够用吗?》探索脑科知识
- 樊锦诗丨守护着莫高窟的敦煌学者,一场文化苦旅,半个世纪的风沙
- 《八百万种死法》丨城市中疏离的爱恨情仇与无法掩饰的孤单寂寞
- 《童年》丨让孩子看到成长的意义,思考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 《清平乐》里的太后刘娥|为什么会成为宋仁宗赵祯的母后
- 《多少恨》丨爱情的功德圆满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促成
- 《生活课》丨感谢生活中的明枪暗箭和真情实意,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 《三则社会新闻》丨埃梅短篇小说的前瞻性、深刻性和现实性的体现
- 《老人与海》|重读海明威,感知凸显“硬汉精神”的文字力量
- 黄老之治与开疆拓土丨读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第三卷有感
- 《紫阳花日记》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是这段感情能够挽回的基础
- 豆瓣7.7《侏儒》丨涉笔成趣,开门见山,在嬉笑怒骂中成就奇章
- 用尽全力活着,只想成为最好的自己丨有多少人只为活着就耗尽全力
- 《卖油郎独占花魁》丨明代青楼文学中对于市井百姓的心理补偿作用
- 也谈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与原生态叙事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大概就是这样吧,我摘录了一部分我写的书评的标题,但是你也能看出来有的是对某一本书里的短篇小说写的评,还有的是电影的评论。
我想如果加上了一些听书平台的辅助,上班路上、做饭途中是可以听书的。那这样完成一百本的阅读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你不是拿着《百年孤独》这样的书,拿一百本这样的理解上的存在一些困难、同时又很厚重的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一套三册,这个你不会也算是一本吧?
所以,你这个100本书应该合理搭配一下,既有畅销书,也有世界名著,既有难理解的,也有绘本类容易理解的,这样搭配起来,应该是不难完成的。我也要努力了,也要争取一年读完100本书!
如何在一年内读完100本书?
题主好。我的回答是:
那要看你如何读。匆匆浏览,一年读100本不叫多:精读细品,一年读一本也不算少。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非得给自己定下一个具体数字,并且运用一切手段去完成它,未免显得过于“程式化”。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读书?
就像吃饭,不光要吃饱吃好,还得要消化好吸收好,不然吃得太多不但反胃还有可能伤身。
为完成一个“目标”去读书,不但失却了读书的乐趣,也让读书变得被动且“悲壮”。
即使每月读上1000本,也无法把世上的书读尽。我真的很怀疑,在一年之内,能找到100本自己真心喜欢、能读进去并且最终读完的书。
简单说,除了搞科研、做学问的那种读书,普通人的读书不过是一种学习、消遣和享受。如果把一根鞭子于无形中悬在头顶,那读书还有啥兴味?
把书读成一种负担,大可不读。我对所谓的“阅读法”向来不太感冒。每一本有良心的书都不会接受诸如“跳读”“一目十行”的戏谑(除非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垃圾书,当然了对这一类书完全可以弃之不读)。
读书是美好的。但多读书跟读书多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内心需求,后者只是“表象”。如果没有通过获得点什么,读书就是浪费时间。
对不起。这个回答并未提供“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权当跑题。但自己觉得还未坠落到“一无是处”的地步。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