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了皇帝,他爹需要跪拜吗?
理论上,他爹需要跪拜刘邦这个皇帝。但一开始,无论是他爹,还是刘邦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后来,经人提醒,刘邦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刘邦的父亲,《史记》叫做刘太公。这不是什么正经名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刘家老大爷”的意思。
而《史记索隐》里,则记载了他的名字:名叫刘煓,字执嘉。但这不是正史,是真是假,难以考证。
刘太公和刘邦之间的父子关是好是坏,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从这3件事中可以推断,他们的关系,多少有些尴尬。
1、宴会事件刘太公是一个农民,而刘邦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混混。因此,农民刘太公,对不能置办家产的混混刘邦,非常不满。
后来,刘邦当了皇帝,还在宴会上对刘太公说:以前您老人家觉得我挣不到钱,不如我二哥。现在您看看,我的产业,和我二哥的产业,谁更多呢?
想必,当时的刘太公,也是非常尴尬的。
《史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2、分一杯羹事件刘邦起义之后,刘太公吃了很多苦头。他当了项羽的俘虏,项羽还扬言,如果刘邦不投降,就把刘太公炖成肉羹吃。
刘邦却说:我和你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把父亲炖了,记得分给我一杯羹。
这就是成语“分一杯羹”的由来。
不晓得刘太公听了这番话,心里是什么滋味。
《史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3、“赤帝之子”事件史记这么描述刘邦的出生:刘邦的母亲在大泽的岸边休息,睡着了,在梦中见到了神。
这个时候,电闪雷鸣,天色昏暗,刘太公去找妻子,结果见到一条蛟龙覆在妻子身上。
刘邦的母亲就这么怀孕了,生下了刘邦。
《史记》: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而这,是刘邦的造势。刘邦起义之后,为了宣传造势,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号称自己是赤帝的儿子,斩杀了白帝之子。
就连起义的旗子,都按照这个造势的说法,选择了红色。
《史记》: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
虽然是为了起义,但是这种给亲爹“戴绿帽子”的行为,想来刘太公也不会好受。自己一个名正言顺的亲爹,就这么让了位。
虽然这么一看,刘太公和刘邦的父子关系,相当尴尬。刘邦登基之后,有时也会用言语挤兑刘太公。但是,汉朝是很重视孝道的,刘邦也一直很尊敬刘太公。
登基6年,刘邦对刘太公恭恭敬敬,每隔5天去朝见一次刘太公,按照父子的规律向刘太公行礼。
时间一长,就有人觉得不对劲:刘邦可是皇帝啊!皇帝,是天下的主人。刘太公即便是皇帝的亲生父亲,但也是皇帝的臣子。按照规矩,刘太公应该向皇帝跪拜,怎么能让刘邦给皇帝磕头呢?
这个人,是刘太公的家令。他对刘太公说的这番话,刘太公听进去了。
《史记》: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的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引,则威重不行。
后来,刘邦再来朝见刘太公的时候,刘太公按照臣子的礼仪,拿着扫把,在门口迎接,并倒退着行走。
刘邦一看,吓了一跳。他赶紧跳下车,扶着刘太公说,问这是怎么回事,老爹怎么突然对自己这个态度。
刘太公回答:皇帝,是天下的主人,怎么能为了我,乱了规矩呢?
《史记》: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下问题可就麻烦了。
- 于情,刘太公是刘邦的父亲。怎么能让父亲跪拜儿子呢?
- 于理,刘邦是君,刘太公是臣。臣怎么能不跪拜君呢?
最终,刘邦想了一个办法,解决了这个两难的问题:把刘太公封为太上皇。
皇帝是君,太上皇也是君。这么一来,刘邦和刘太公,就不是君臣名分了,刘邦以儿子的名义,跪拜刘太公,天经地义。
解决问题之后,就该处理提出问题的人了。
要不是那个家令指出问题所在,可能刘邦还在稀里糊涂地违反规矩,皇帝给臣子行礼呢。所以,家令也得到了500斤黄金的赏赐。
《史记》: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赐金五百斤。
写在最后刘邦是皇帝,是君,刘太公是臣,即便是刘邦的父亲,按理说,也应该向自己的儿子跪拜。
但是刘邦通过封父亲为太上皇,化解了这个尴尬。
但是有些皇帝,自己登基的时候,父亲还在人世。却因为条件限制,不能把自己的父亲封为太上皇。
这么一来,问题就变得很尴尬了。
周世宗柴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柴荣的生父,名叫柴守礼。但柴荣的皇位,不是继承自柴守礼,也不是自己打下来的,而是郭威传给他的。
郭威,是柴荣的姑父,也是五代后周的开国皇帝。
郭威的儿子全部夭折,于是把皇位传给了继子柴荣。按照古代的礼仪,柴荣已经是郭威的儿子,而不是柴守礼的儿子了。
因此,柴守礼见到当了皇帝的儿子,是要下跪的。
而由于郭威的关系,柴荣也不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做太上皇。
虽然柴荣和柴守礼,名义上不是父子,但父子的血缘关系是砍不掉的。父亲跪拜儿子,实在是太尴尬了。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自从柴荣登基之后,柴守礼就一直在洛阳安享晚年,再也没有去见过自己的亲生儿子。
这就是开国皇帝和非开国皇帝的不同了。
刘邦是开国皇帝,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所以可以名正言顺地封自己的父亲做太上皇,好让父亲不用跪拜自己。
柴荣的皇位是郭威传给他的,只能父子永不相见,来化解这种尴尬。
刘邦当了皇帝,他爹需要跪拜吗?
这是历史上很尴尬的一幕,老爹觉得最没出息的儿子,反而一统天下当上了皇帝。儿子当了皇帝,刘太公一听别人撺掇,竟然还准备给儿子下跪。儿子也很孝顺,听说父亲喜欢乡村风格,特别在皇宫中建了一个乡村集市,并且封父亲为太上皇。
没想到吧,以前的农村大叔,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却有朝一日成为太上皇,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的太上皇。
刘邦的父亲叫刘太公,差不多就是刘老头的意思。为什么叫刘太公,本名叫刘煓,煓字就是炽热的意思。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史记》中的一个故事。传说,刘邦的母亲李媪在地里劳作,累了就睡着了。结果做梦遇到了神灵,具体做了什么也不知道。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这个时候,刘太公碰巧赶到,结果看见了一个蛟龙盘旋在刘媪身上。于是,刘邦的母亲就怀孕了,生下了刘邦。
因此,刘邦被人称作赤帝之子,赤帝就是炎帝。而我们华夏民族被称作炎黄子孙,这么说来,赤帝之子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
刘邦,本名也叫刘季,也就是刘老四的意思。至于刘邦这个名字,是日后起事时,韩信为他取的名字。
刘太公一家几口人,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刘邦。因为这家伙,整天好吃懒做,领着一帮狐朋狗友,一天老在家混吃混喝。在刘老爹心里,种地才是本本份份的事业。
让刘太公没想到的是,人到中年的刘邦,却意外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机遇。因为蹭了一顿饭,白捡了一个老婆,这样的话听起来都不可思议。
县里来了一个大户人家,吕太公家里在大摆宴席,亲朋好友都提着重礼道喜。没想到刘邦两手空空跑来蹭饭,还大吼一声“贺钱万”。这样的人,估计到哪都会被赶走,没成想吕太公却拉着刘邦就往屋里拽。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愣是要把年轻貌美的女儿嫁给刘邦。
吕雉对公公婆婆很好,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把家里一家老小照顾得妥妥当当。估计,刘太公也是高兴坏了,他肯定没想到刘邦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娶了这么好的女人。
让刘太公第二个没想到的是,这个打小混账的儿子,居然造起了反。秦朝末年,刘邦押送沛县一帮人,去骊山修筑秦始皇陵。可是半道上,一群人跑了一大半,刘邦索性把他们召集起来,吃顿饭喝点酒,干脆把他们都放了,准备自己去芒砀山落草为寇。
这一次,众人没有离刘邦而去,而是纷纷抄起家伙跟着刘邦。如果时代没有发生巨变,刘邦此生可能就只是一个草寇而已。没想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王朝突然之间就土崩瓦解,刘邦就被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其间还有一件十分影响父子感情的事,有一次,项羽抓了刘太公,想以此威胁刘邦退兵。项羽说,如果你不顺从,那就把你的父亲给烹了。平常人遇到这种事情,一般会有以下几种抉择。要么手足无措,又气又恼,要么乖乖束手就擒,留下一个孝顺的美名。
但刘邦可不这样,刘邦听了项羽的话,大笑一声:“我和你一起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结拜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真的要煮你父亲,也分我一碗汤吧!”这估计会把刘太公气坏,因为说出这句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仅仅七年时间,刘邦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街头混混,变成了西汉的开国皇帝。刘太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最不待见的儿子,居然能干成一番大事业。
当上皇帝后的刘邦,大行封赏,拿着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有了一个好的归宿。但有一个问题,刘邦从一个农民,变成了一个皇帝。该给父亲封什么样的爵位,这让刘邦犯了难。
刘邦虽然当了皇帝,但是还是像平常一样对待刘太公,经常提着礼物去看老爹。总是一进门,爹长爹短的,刘太公也没觉得有多不妥,但时间一长,刘太公的管家就觉得不对。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的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引,则威重不行。——《史记.高祖本纪》
管家给刘太公说,现在你的儿子已经是皇帝了,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对你,那皇帝的威严何在。刘太公一听也是,那怎么办呢?
于是,管家给刘太公出了一个主意,下次等刘邦来的时候,你就提着一个扫把在门口候着,而且得下跪行礼。
没过几天,刘邦去看他的老父亲,刘太公低着头拿着扫把在门口毕恭毕敬地等着,还准备俯下身子下跪。刘邦一看吓坏了,从来都是老爹揍自己,怎么还能让老爹下跪呢?
但刘邦转念一想还挺高兴,因为自己是皇帝了,要是老爹还像以前那样,对自己呼来喝去,那还怎么驾驭群臣。
刘邦一高兴,赏了刘太公的管家好多黄金。管家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现在皇上已经把功臣都封赏了,但是你的父亲还没有任何称号。刘邦恍然大悟,父亲没名没份,怎么堵得住悠悠众口,恐怕还会有人说自己不孝顺。
刘邦回去后愁坏了,老爹要给自己下跪,他尴尬地都不敢再见父亲了。刘邦指着叔孙通大骂,怪叔孙通制定的礼法有问题。叔孙通笑了笑,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不如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太上皇辈分大,这样一来就用给皇上下跪了。
于是,刘邦封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太上皇这个封号可不是刘邦独创,早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嬴政就封已故的父亲赢异人为太上皇。
被封为太上皇的刘太公,再也不用想着是不是要给儿子下跪了。传说,刘太公当上太上皇后有点闷闷不乐,刘邦一问才知道怎么回事。
刘太公以前在农村,街上都是贩夫走卒,斗鸡蹴踘之人,现在皇宫的高墙把刘太公死死地困住了,让他有点郁闷。
于是,刘邦下令在皇宫内,仿照故乡的样子给老爹建了一座城,取名为新丰城。以前的老乡都被迁徙到了皇宫中,街道上到处都是烟火的气息。这就创造了一个成语,叫“鸡犬识新丰”。
刘太公一辈子,以为自己的老三最不成器,但是很喜欢勤勤恳恳的大儿子。结果临了,却享了刘邦的福。刘邦也很孝顺,你别看他大大咧咧,但对父亲真的很用心。
刘邦当了皇帝,他爹需要跪拜吗?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见面。
刘邦是自己打下天下的,他父亲刘太公只是一介平民,按照规定,刘太公见到刘邦是要行跪拜之礼的。刘太公也跪拜过刘邦一次,那是刘邦刚当皇帝时,下朝来看望父亲,刘太公身边的太监说,“你儿子现在是一国之君了,谁见了皇帝都是要下跪的”,于是刘太公早早地等在门口,刘邦来时,刘太公行了跪拜之礼。
老子拜儿子,这儿子哪里承受的起啊?,刘邦再不敢轻意去看望父亲。一天刘邦闷闷不乐,叔孙通问皇帝其故?刘邦将叔孙通大骂了一通:“你制的是什么鬼礼法?弄的我连父亲都不敢见”,叔孙通微微一笑:“这还不简单,你封老爷子为太上皇不就行了吗。”于是刘邦封刘太公为太上皇,从此彻底解决了老子拜儿子的问题。
如果本身是皇帝而传位给儿子,其身份就是太上皇,不存在老子拜儿子的事,比如,唐高祖李渊传位给儿子李世民,乾隆传位给嘉庆。刘太公是历史上唯一未曾做过帝王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虽然后人常以流氓来看待刘邦,项羽要将刘太公熬汤时,刘邦还说分一杯羹给我,其实刘邦还是很孝顺的,刘太公喜欢种菜,刘邦命人在御花园开出空地供父亲种菜,刘太公思念家乡及邻里,刘邦就让人在宫中重建故城,还邀故人陪伴,可以说,刘邦在行孝方面做到了极致。
谢谢阅读
刘邦当了皇帝,他爹需要跪拜吗?
这个问题当年困扰刘邦很久,不过最终还是被解决了。
家庭关系从家庭关系看刘太公是父亲,刘邦是儿子,父亲跪儿子,这是逆伦了。别说刘邦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会接受父亲跪拜的,只有儿子跪拜父亲的份。如果父亲真跪拜了儿子,那这个儿子就是不孝子,这就是我们的伦理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太公不能跪刘邦,否则会陷刘邦于不孝,引发西汉伦理混乱。
君臣关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刘邦被诸侯王推荐为皇帝,就是成了天下之主。此时普天之下没有谁比刘邦还大的,包括刘太公。
刘太公与刘邦是君臣关系,臣跪君是最正常不过的。
从君臣关系看,刘太公要跪。
怎么解决?这件事情变得很复杂了,如果刘太公跪了,天下人就会说刘邦不孝。西汉是以“孝”治天下,这不是自打嘴巴吗?
如果不跪,那天下人又会说原来还有一个比皇帝还要大的,这样有损皇帝之威仪。
初步解决方案:
刘邦每隔五天去看父亲,此时是依家人礼,也就是儿子去看父亲的身份,是去尽孝。
刘太公则执扫把清扫道路在门口接刘邦,也就是臣接君。
当刘太公正要下跪时,刘邦就马上跳下了马车,扶着父亲。这样等于刘邦尽了父子之礼,刘太公尽了君臣之礼。到了房间里,自然是以家人礼对待,也就刘太公是父亲,刘邦是儿子。
每一次都这样会显得很麻烦,也很虚伪,于是刘邦又想了一个办法。
最终方案:
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
太上是什么意思?
太上就是至高无上。太上皇就是至高无上的皇。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的。等于这天下有两个皇,一个叫太上皇,一个叫皇帝。太上皇在皇帝之上,刘太公就不需要向刘邦下跪了。
刘太公生了刘邦,所以刘太公被封为太上皇实际上是从父子关系去推导,同时封刘太公为太上皇是多赢。
1、抬高刘邦的身份,因为他的父亲不是平民,而是太上皇。
2、解决刘太公与刘邦的身份问题。
3、解决皇帝的威仪问题。
4、体现刘邦的孝行。
这样这个问题就完美地解决了,而太上皇的称号也被后世延用。
刘邦当了皇帝,他爹需要跪拜吗?
世上尴尬事很多,爹不得不给儿子磕头行礼就是其一。某一天,刘邦下朝去探望老父亲刘太公,“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刘太公一反常态,搂着笤帚,站在大门口迎接刘邦。
刘邦大吃一惊,按照古礼,太公这个动作表示:我已为您执帚洒扫。这是一个奴仆对主人的礼节,爹对儿子行这种礼节,当然要把孝顺儿子刘邦吓一跳。
不是刘太公岁数太大,得了老年痴呆症,认不得儿子了,而是自己的管家(家令)对自己说了一番话:“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皇帝虽然是儿子,却是天下之主,您虽然是爹,但也只是个臣,让人主给臣子跪拜行礼,哪有这个道理?皇帝的威仪何在?
刘太公一哆嗦,是这个道理啊。因为自己是爹,皇帝拜了,还有本家叔叔大爷呢,拜不拜?还有庄邻七姑八婶,拜不拜?都拜了那还叫什么皇帝!
反拜吧,刘太公也不愿意。司马迁说刘邦是刘老太太和龙生的,没刘太公什么事,可是刘太公没看到这个记载,他坚信这种事是他亲力亲为的。爹给儿子跪拜,自己的脸也没地方搁啊。所以,刘太公折中了一下,搂把笤帚侍立一旁,脸上阴得要出水。
这就是古代皇帝屡见不鲜的麻烦事:儿子当了皇帝,爹还活着,怎么办?
其实这种情况,又分为三种类型,不能一概而论:爹是皇帝,禅位给儿子;爹不是皇帝,儿子是皇帝;爹虽然还在,但已经不是儿子的爹。
第一种情况:爹是皇帝,禅位给儿子
这种情况比较多,比如李渊与李世民、唐玄宗与唐肃宗、宋高宗与宋孝宗、乾隆与嘉庆等等。这种父子关系的礼节比较好处理,因为爹原来就是皇帝,退位后称太上皇。太上皇就是“太上皇帝”的简称,身份上依然是君,跟儿皇帝平起平坐。
既然社会所赋予的身份不落下风,血缘身份上,又“压”了儿子一头,自然太上皇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接受儿皇帝的跪拜之礼。
第二种情况:爹不是皇帝,儿子是皇帝
这种情况就比较麻烦,刘太公与刘邦就属于这种关系。爹在社会身份上处于卑下的臣,儿子则处于尊贵的君,与血缘身份刚好相反,怎么办?
这种事以前没有先例,第一个帝制王朝秦朝,赢姓家族是按世袭制继承王位,兼并六国后,秦始皇换了名称而已。刘邦不一样,按照古代礼法,刘太公的身份就是平民。
此后每一朝开国皇帝基本都会遇到这个麻烦,不过,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登基时,爹已经不在世了,不存在谁拜谁的问题。这事你也不能怪刘太公太能活,只能从法理上寻找解决方案。
这时候,历来看不起儒生的刘邦才发现,酸儒还是有点用的。这种事情自然难不倒大儒们,既然血缘身份无法变更,那就想办法提高刘太公的社会身份呗,于是历史上第一任“太上皇”隆重出炉。
从此刘太公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儿皇帝的跪拜了!刘邦创下的对上册封,就是后来历代开国皇帝,追封父祖三代(或五代)的先例。
第三种情况:爹虽然还在,但已经不是儿子的爹
有点拗口,意思是,爹虽然还在世,但是从法理上,他与当皇帝的儿子之间,已经断绝了父子关系。
哪个爹这么傻,跟儿皇帝断绝关系?这种情况,比前两种都要多。一般是皇帝驾崩了,膝下无子,只好从宗室子弟中选择一人,过继到自己名下为嫡嗣。嗣君从法统上就成了老皇帝的儿子,跟原来的亲爹断绝了父子关系。
古代每一个王朝,几乎都出现过这种情况。比如西汉汉哀帝和汉平帝,被过继给汉成帝、宋英宗被过继给宋仁宗、明世宗被过继给明孝宗、末代皇帝溥仪被过继给同治。
过去皇家子嗣太多,为了防止兄弟阋于墙,人为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嫡系万世不变的尊贵地位,不可断绝,庶系永远不能爬到嫡系头上。万一嫡系断了,哪怕从庶系过继,也要续上。
可是这么一来,就带来一个真正的大麻烦:亲爹跟儿皇帝什么关系?如何行大礼?
按照法理,被过继为嗣君的皇帝,与亲爹就不是父子关系了,比如明世宗嘉靖,只能管自己的亲爹为“叔父”,管伯父明孝宗为“爹”。所以,他与亲爹的关系就成了君臣关系。
这种关系下,父子相见怎么办?对不起,只能爹跪拜儿子!比如光绪皇帝的亲爹醇亲王奕譞,见了光绪帝,就必须行臣拜君礼。如果在后堂,光绪再还拜子见父礼,绝不能在公共场合出现。
因为这个不合理的规定,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皇帝对大臣们的反抗,比如汉哀帝追封生父定陶王为帝,宋英宗的“濮议之争”和嘉靖帝的“大礼仪之争”等等。
古人对礼仪的执著,在今天的人看来就是吃饱撑的,但是我们不能脱离环境说事,古代的“礼”就是根本大法,是皇家地位正统性和合法性的保障体系,非常重要,绝不是虚礼。
刘邦当了皇帝,他爹需要跪拜吗?
刘邦的父亲就是那位差点被项羽煮了的刘太公,他的两项“成就”非常传奇:他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未曾为人君就当了太上皇的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在刘邦登基为帝后,他的父亲刘太公是不需要跪拜刘邦的,不过刘邦见刘太公的过程,却发生了一个演变过程:行礼——不行礼——行礼,今天我们就说一下其中的缘由。
正史中关于刘太公的记载很少,我们只知道他叫刘煓,字执嘉,在楚汉争霸前,一直居住在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实际上就是以种地为生)。
而且,在刘邦年轻的时候,刘太公非常看不上刘邦,刘太公认为刘邦就是个无赖,天天不务正业,还不干农活,根本赚不到钱,远不如自己的二儿子刘喜。
这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明确的记载,当时刘邦已经称帝了,在刘太公过生日的那天,刘邦去给刘太公祝寿时,曾这样问过刘太公: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父亲,您以前不是总批评我,说我是个无赖,没什么产业,比不上我二哥刘喜(字仲)吗?现在您看看,我和二哥比,谁的产业多?
话说,你刘邦现在已经当上皇帝了,天下都是你的,你却还问父亲这种话,有意思吗?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刘邦一直记着当年父亲对自己的嘲讽,实在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
而且,刘邦与父亲刘太公的关系非常微妙,虽然正史中记载说刘邦和刘太公父子情深,但从当年刘邦干的事中,不免让我们怀疑这对父子的真实关系。
那是公元前206年,当时楚汉争霸刚刚开始,由于丰邑在西楚的控制范围内,刘邦就派人去接刘太公和吕雉等一众家属,可是却被项羽派兵阻拦了。
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汉军攻破了西楚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这才与刘太公等一众家属团圆。
可好日子没过几天,项羽就带领西楚军队反攻回来,刘邦被打得落荒而逃,根本没来得及带上家人,结果刘太公和吕雉等人就被项羽俘虏了。
本来,刘邦这么做也没什么问题,毕竟当时是因为战争,才“不小心”把父亲、妻子等家眷落下了,也算说得过去。
可到了公元前203年时,楚汉军队对峙起来,项羽就在两军阵前支起大锅(釜),命人把刘太公带到大锅旁边,然后威胁刘邦说:“赶快投降,如果不投降,我就把你父亲给煮了。”
实际上,项羽这么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项羽手中有很多刘邦家眷,之所以单独把刘太公带出来,就是认为刘邦可以不顾及其他家属的安危,但不能不救自己的父亲,毕竟父亲只有一个。
可是,项羽没算到,刘邦就是个无赖,刘邦不但没投降,还对项羽戏谑地说:“你我二人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非要把你爹煮了,别忘了分我一碗汤!”
刘邦这句话可是把项羽给激怒了,我们知道项羽也是个暴脾气,见刘邦这么说,就命令左右,准备把刘太公给煮了,还好这时候项伯出来劝阻,才没真杀刘太公。
可以说,刘邦是了解项羽性格的,虽然当时两军对峙,没有什么好办法,但也不能激怒项羽啊!从这件事情中也可以看出来,刘邦是真没把父亲刘太公的性命当回事。
不过,万幸的是,楚汉很快就议和了,项羽也就把刘太公、吕雉等人,给刘邦送了回去,刘太公算是捡回了一条性命。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全歼楚军,项羽于乌江自刎,随后刘邦就在山东定陶氾水登基为帝,后来又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
当上皇帝后,刘邦就把父亲刘太公接过来跟他一起住,当时古人特别讲究孝道,刘邦也是如此,尽管国事繁忙,但刘邦依旧抽出时间,每隔五天去看一下父亲刘太公。
而且,刘邦在见刘太公时还会行礼,最初刘太公也没把这件事情当回事,他认为自己毕竟是刘邦的父亲,儿子对自己行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可一段时间后,刘太公的属官却觉得这么做不合适,于是属官就开始劝说刘太公,让刘太公不要接受刘邦的行礼:
“皇上虽然是您的儿子,但也是人主,您虽然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臣子,让他拜见您这个臣子,非常不合礼仪,同时也显现不出皇上的威仪”
刘太公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当刘邦再一次来拜见刘太公时,刘太公就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扫帚迎接刘邦,随后就倒退着走进屋里,不给刘邦行礼的机会。
刘邦看到刘太公的举动后非常吃惊,连忙从车上跳下来,前去搀扶刘太公,这时候刘太公就顺势对刘邦说:
“皇上您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是您的父亲,就破坏了国家的礼法,您以后不能再对我行礼了!”
刘邦听后并不在意,告诉刘太公不必这样,可刘太公却吃了秤砣铁了心,坚决不让刘邦给自己行礼,刘邦只能闷闷不乐地返回宫中。
手下大臣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刘邦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既不破坏礼法,显现出了皇帝的威严,又可以名正言顺的拜见刘太公。
刘邦听后大喜,连忙按照大臣的建议,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自此刘邦就又可以给刘太公行礼了,这也就是刘邦与刘太公见面时的三个演变过程由来:从行礼到不行礼又到行礼。
其实,我国历史上的太上皇并不多,第一个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亲赢楚,不过秦始皇尊赢楚为太上皇时,赢楚早就去世了,刘太公则是历史上第二个太上皇。
而我们所说的太上皇,一般指的是在世并已禅让的皇帝,比较著名的有唐朝时的李渊、李隆基,宋朝时的赵佶、赵构、赵昚,明朝时的朱祁镇,清朝时的弘历等等。
这些皇帝,有的是被迫禅让成为太上皇,有的是主动禅让成为太上皇,权力和待遇也千差万别,不过都属于在世时禅让的例子。
而实际上,历史上首位真正主动禅让给儿子的在世君主,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不过当时并没有皇帝这个称呼,自然也就没有太上皇,赵武灵王禅让后自称为“主父”。
还有一种太上皇是死后被追尊的,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历史上只有两例,一例是我们上文提到的秦始皇追尊父亲赢楚为太上皇,另一例就是唐玄宗隔代追尊老子之父李敬为太上皇。
综上所述,刘邦当了皇帝后,他爹刘太公不但不需要跪拜他,刘邦还得向刘太公行礼,当然了为了名正言顺,刘邦后来尊刘太公为太上皇。
而与之相反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溥仪当了皇帝后,他的父亲载沣在见溥仪时,需要给溥仪下跪,因为溥仪被过继给了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载湉之祧,属于一人祧两房。
也就是说,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讲,载沣已经不是溥仪的父亲了,只是溥仪的臣子,而且载沣也没被尊为太上皇,见到溥仪时自然得下跪。
亲爱的朋友们,您认为儿子当了皇帝后,父亲需要给儿子下跪吗?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