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太子没有当皇帝是最可惜的?
这是史上代价最大的废太子事件。隋文帝一意孤行,废了杨广的哥哥杨勇,立杨广当太子,导致隋朝二世而亡。
杨勇没有当上皇帝实在太可惜。如果是他继位,隋朝有可能会延续下去,不会这么快灭亡。
隋文帝向大臣讲诉废太子的理由的时候,大臣们都觉得很离谱,对隋文帝说:陛下啊,这些都不是什么大毛病,批评两句就够了,怎么能废太子呢?
但是隋文帝被杨广的伪装迷了心窍,坚决要废黜杨勇,结果想不到,这一举动毁了自己辛苦创造的基业,隋朝只存在了37年。
隋文帝晚年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发现杨广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他想要召回杨勇,但已经晚了。他病入膏肓,躺在床上起不来,连宠妃都被杨广霸占了。
杨勇是什么样的太子在史书上,杨勇是一个咸鱼般的太子。
唐朝的大臣李纲评价他:
器非上品,性是常人。若得贤明之士辅导之,足堪继嗣皇业。
意思是,他虽然能力不算好,但是性格还不错,如果有贤明的大臣辅佐他,是可以干得很好的。
隋朝恰恰不缺贤明的大臣。
作为一个太子,杨勇刻苦好学,喜欢诗词歌赋,结交了不少文人。性格也宽厚仁慈,率性而为,很讨人喜欢。
隋书:勇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
杨勇从当太子开始,就帮助隋文帝处理朝政,早早地做起了“实习皇帝”。
他给隋文帝提过不少治国上的建议,隋文帝觉得很好,基本都采纳了。
杨勇为什么被废杨勇作为太子,还挺合格的。但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却不考虑父母的心情,做了不少让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不开心的事。
独孤皇后很讨厌男人纳妾,她活着的时候,隋文帝只有她一个女人。一听到大臣纳妾,她就冷嘲热讽。听到大臣的小妾生了儿子,她甚至逼着隋文帝处罚这个大臣。
杨勇却不喜欢自己的太子妃。他有很多小妾,尤其宠爱一个姓云的女子,云氏的待遇甚至超过了太子妃。
后来,太子妃因病去世。对杨勇早就不满的独孤皇后,甚至怀疑太子妃是杨勇谋害的。
《隋书》:勇多内宠,昭训云氏,尤称嬖幸,礼匹于嫡。
隋文帝崇尚节俭,杨勇却把盔甲装饰得很奢侈。隋文帝看到了,还把他骂了一顿。
《隋书》:勇尝文饰蜀铠,上见而不悦,恐致奢侈之渐,因而诫之曰:……
隋文帝自己得位不正,因此很在意礼制,杨勇却用百官朝见的礼仪,接受群臣的祝贺。
隋文帝很不高兴,还特地下了诏书教育太子和百官,告诉他们以后再也不能越制了。
《隋书》:其后经冬至,百官朝勇,勇张乐受贺。
这些不大不小的事日积月累,隋文帝对杨勇越来越不满意。但是,杨勇是一个咸鱼般的太子,他也懒得去讨父母的欢心。
与此同时,“影帝”杨广粉墨登场。
杨广非常好色,但是他知道,独孤皇后对隋文帝的影响很大,于是就迎合母亲,假装和王妃很恩爱,对小妾们置之不理,小妾们生的儿子也不养育。
《资治通鉴》:晋王广知之,弥自矫饰,唯与萧妃居处,后庭有子皆不育,后由是数称广贤。
他生性奢侈,在隋文帝面前却装得非常节俭。有一次,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去他的王府看他,他提前做好准备,把美貌的姬妾藏起来,只用又老又丑的仆人伺候,衣服穿得很朴素,屏帐也改得很简朴。
隋文帝信以为真,越来越喜欢杨广了。
《资治通鉴》:上与后尝幸其第,广悉屏匿美姬于别室,唯留老丑者,衣以缦彩,给事左右;屏帐改用缣素;故绝乐器之弦,不令拂去尘埃。
后来,杨广抓住机会,给了杨勇致命一击。
他即将离开长安,去扬州工作的时候,进宫看独孤皇后,哭着对皇后说,自己也不知道哪里惹恼了太子,太子总想陷害他,因此他非常害怕。
皇后勃然大怒,抓紧向隋文帝吹枕边风,要他废了杨勇,立杨广当太子。
杨勇毕竟没犯过什么大错。隋文帝废太子的时候,能拿出来说事的,也无非是他生活上的小毛病。
大臣们非常惊讶。自古以来,废太子都是大事。那些被废的太子,要么是造反,要么是皇后换了,很少因为这么点小事就把太子废了的。
但是隋文帝还是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意孤行,换杨广当了太子。
隋文帝后悔也来不及了后来,隋文帝在临终前,因为杨广调戏他的宠妃,终于看清了杨广的真面目。
他后悔地说:错废了太子啊!
赶紧派人去召杨勇进宫,想恢复杨勇的太子地位。但是已经晚了,人还没出宫,隋文帝就去世了。
因此,后世有很多人怀疑,隋文帝是被杨广谋害的。
《隋书》:高祖寝疾于仁寿宫,征皇太子入侍医药,而奸乱宫闱,事闻于高祖。高祖抵床曰:“枉废我儿!”因遣追勇。未及发使,高祖暴崩,秘不发丧。
隋炀帝杨广就这样登上了皇位。
这简直是史上代价最大的废太子事件了。因为废了原本的太子,换成杨广上位,直接导致隋朝二世而亡。
隋朝是怎么灭亡的我觉得,如果当皇帝的是杨勇,隋朝就可以延续下去了。因为隋文帝去世的时候,隋朝还是盛世繁华的局面,看不出灭亡的危机。
隋朝的灭亡,完全是杨广一手造成的。
- 1、杨广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营建东都洛阳,杨广每个月都要抽调200万的民夫,仅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一座新城市的修建。
而开凿大运河,本来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杨广做得太急了。
以现代的经济和科技,南水北调光修建都花了20年时间。而杨广的大运河开通,却只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
史书记载,开凿大运河也投入了百余万人。
要知道,根据隋书的记载,当时隋朝登记在册的人口也就4000多万人。
这两项工程,给隋朝带来的负担可想而知。
杨广这么急迫地开凿大运河,也许和他长年待在江南,很熟悉江南有关。
而杨勇一直待在长安,不太了解江南。如果他在位,应该不会这么急迫地进行这样的大工程。
- 2、杨广三征高句丽,无功而返
杨广三次御驾亲征,讨伐高句丽,却因为指挥水平有限,不是惨败,就是无功而返。
第一次出征,号称超过130万的军队,损失超过34万。
第二次出征,号称60万人。
第三次出征,号称100万人。
三征高句丽的后果,是“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这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线。
杨广在隋朝建立的时候,就有带兵的经验,因此他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选择不计投入,御驾亲征。
而杨勇没有过领兵的记载,如果是他上位,也许就不会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更不会御驾亲征。
- 3、杨广完全不把百姓的命当回事
杨广之所以这么能折腾,无论做什么都不惜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因为,他完全不把百姓的命当回事。
他甚至说过,天下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人还是少一些比较好。
像这样的皇帝,怎么会爱民如子呢?
《资治通鉴》:帝谓蕴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
多年暴政的后果就是,天下民不聊生,百姓活不下去了,9/10的人都沦为盗贼,攻城略地,天下大乱。
杨广登基仅仅14年,隋朝就灭亡了。
《隋书》: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皆盗武马,始作长枪,攻陷城邑。
而杨勇,史书记载他宽厚仁慈,如果是他登基,应该不会这么祸害百姓。
写在最后杨广登基的时候,隋朝是一片大好的局面,并没有灭亡的征兆。
对内,隋文帝统治期间,被称为“开皇之治”,社会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荣。
对外,隋文帝被称为“圣人可汗”,隋朝边境的敌人都被打服了。
这时候,下一任皇帝只要不折腾,就可以维持一个安定的局面。
在史书的记载中,杨勇就是一个不喜欢折腾的形象。
偏偏隋文帝根据自己的喜好,废了杨勇,换成杨广上位。
大好的江山,就这样被杨广给折腾完蛋了。
哪个太子没有当皇帝是最可惜的?
我认为有三个王朝的太子最为遗憾,评价最遗憾的是没有当成皇帝的太子,需要看这个封建王朝,如果这个太子没有当上皇帝,而接替他即皇帝位的人是个好皇帝,是不算有遗憾的,比如朱标没即位,朱棣当了皇帝,庙号成祖,他一生建立了赫赫功绩,比如削藩迁都,支持郑和下西洋,巩固边疆,抗击元蒙,编纂永乐大典等,康熙皇帝的评价明 成祖:远迈汉唐。
对封建王朝发展来说,对天下百姓的生活来说,朱标没当上皇帝不遗憾。
从这个角度考虑,有三个千古遗憾的太子,其一是秦始皇的太子扶苏;其二是隋文帝的太子杨勇;其三是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
其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天下大治,可能是自信过头了,秦始皇认为自己会长生不老,一直就没有公开立储,但嬴政其实有意传位于扶苏的,所史书记载,扶苏为人宽厚仁慈,体恤百姓,敏而好学,而且刚毅勇武,有政治远见。曾直言劝谏父亲不要滥施暴政,嬴政认为扶苏过于慈悲懦弱,需要锻炼,故命其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对扶苏进行培养历练,扶苏不负所望,和蒙毅一起多次打败匈奴,屡立战功,而且扶苏爱护手下,善待士兵,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拥护。
但万万没想到嬴政在巡游途中忽然病逝,遗诏扶苏立即治丧即位。可惜的是始皇帝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巡游时带着一个被阉割的宦官赵高,(个人猜测赵高是赵国王室后裔,赵国王室被灭族,他一定恨透了嬴政,胡亥当上皇帝后,赵高撺掇胡亥把嬴政子孙几乎全部斩尽诛绝。)赵公公见了丞相李斯一通忽悠,李斯一想,扶苏即位,肯定会重用蒙毅等人,他就会失宠,会大权旁落,而胡亥极傻极天真,易控制,这样李斯还会大权在握,同意了篡改诏书,拥立嬴政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矫诏逼令扶苏自尽,扶苏接到诏书后和大将蒙毅一起拔剑自刎,成了千古憾事。
扶苏素有贤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抗秦二世暴政时,陈胜说:“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由他继位,应该继位的是公子扶苏。可见扶苏是多么得民心,如果扶苏成为秦二世,以扶苏的聪明才智和宽厚体恤,大概率会成为汉文帝一样的守成之君。能做到励精图治,帝国繁荣昌盛,开创第一个太平盛世,秦朝应该不会二世而亡,而百姓就会避免了秦末楚汉战争之苦。让现代人读史读到此处不免唏嘘不已。而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丞相李斯也没好下场,三族被胡亥砍头,本人则被腰斩。
其二是杨勇,隋文帝嫡长子杨勇秉性仁厚,容貌俊美,生性好学,个性宽厚温和且率真,为人真诚。因多娶了几个老婆,被其母独孤氏所厌恶,对杨坚大吹枕边风,杨坚此人有个毛病就是碰老婆,耳根软,下诏废了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杨坚快死时其最漂亮的宣华夫人被杨广搂抱调戏。宣华夫人将此事告诉文帝后,文帝恍然大悟,知道冤枉了杨勇,并大骂独孤皇后与杨广,派人急召杨勇进宫,准备废杨广而复立杨勇为太子,但是此事被杨广拦截,随即杨坚不明不白而死,杨广即位后,立即发诏书,赐死杨勇。
杨广即皇帝位后,开始了一番折腾,建东都洛阳,修大运河,攻打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最终造成大量的士兵、民夫死于战争和劳役,民不聊生,群雄并起,天下大乱。
依照学者的统计,在杨广刚即位时,隋朝的人口达到顶峰,数据是907万余户、4685万余人,然而因为战乱、饥荒、疾疫等原因,仅仅过了十余年时间,到隋朝灭亡时,竟然只剩下200余万户、1500余万人,在这串枯燥冰冷的数字变化背后,代表大隋惨烈的亡国现实。
如果杨勇即位,其性格和唐高宗李治相仿,虽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但有老爸杨坚留下的丰厚家底,做一个守成之君没什么问题,百姓也就会避免流离失所之苦,大隋也不会二代而亡。
其三司马遹,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哪一个太子当上了皇帝最遗憾,那么非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衷莫属,司马衷是有名的傻皇帝,他还娶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悍妇贾南风,此妇集淫荡、妒忌、黑胖、奇丑于一身,晋武帝司马炎在立皇太子和选太子妃问题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导致了司马家族八王之乱的爆发。而后五胡乱华,十六国并立。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矛盾爆发,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
司马炎为什么选傻儿子当皇帝,大概是因为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司马遹幼年聪慧,很受祖父晋武帝的喜爱,常在晋武帝身边。司马遹的母亲谢玖原是晋武帝后宫的才人,晋武帝担心太子年纪小,不知道床第之事,遂遣自己的才人谢玖到东宫侍寝,由此有了身孕。这样看来极有可能司马遹就是司马炎的儿子。武帝常抚摸着司马遹的背,说:“这小儿将来会兴旺我司马家呀!”后来,晋武帝当着群臣称赞司马遹像晋宣帝司马懿,从此司马遹的美名便流传天下了。
司马衷继皇帝位后,司马遹被册立为太子。但遭到皇后贾南风的设计谋害,被废为庶人,囚禁于金墉城,二十三岁时被杀。
如果司马遹能够提前即皇帝位,能够控制政局,八王之乱可能不会发生,五胡乱华也不会发生。
哪个太子没有当皇帝是最可惜的?
毫无疑问,肯定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
其实我们去看一下朱允炆继位以后的年号建文和朱元璋的年号洪武简直就是两个极端,不是说朱允炆刻意而为之,相比较而言朱允炆这个当孙子的还是挺喜欢听自己爷爷的话,所以这个年号十有八九是朱元璋提议。
我们仔细去想一下,为什么朱元璋要自己的孙子拥有建文这样一个称号呢?说白了,朱允炆这个时代拥有着自己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休养生息,让整个中原地区的人民先恢复起生产力。
这和朱元璋的洪武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朱元璋也明白自己这么多年的折腾整个中原大地,虽然花了一番心思稍微恢复了一些,但和鼎盛时期的相比,大明王朝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这种情况之下将这些未来的恢复计划交给自己的孙子,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新王朝新的气象。
可是问题就在于朱允炆实在是没有什么微信,而且为了能够尽快的杀鸡给猴看,朱允文下手太过于匆忙,再加上他本身就是一个孩子含着金汤匙长大,朱允炆的下手可以看作是一种小孩子之间的玩耍,一方面他学分学分所折腾下来的,他的叔叔辈全被他养在南京城里面,之后朱棣率领大军进攻南京城,就是这些叔叔辈的开了门!
如果朱标能够尚未可以免掉很多的悲剧包括在这之前朱元璋时期,蓝玉李善长之辈,因为牵连胡惟庸一案,所以大批量的淮西勋贵全部被满门抄斩。蓝玉和朱标之间的关系相信我不用多加赘述,二者之间好的就跟哥们儿一样,有兰玉在,朱棣就算借他20个胆子,他也不敢谋反。
而且朱标这个人素有人爱之名,在太子位置上的时候,朱标对于手底下的人和对于老百姓的形象还有做的事情上来看,也符合一个仁爱之君的形象,如果朱标继位,那么对于整个大明王朝来讲,他将会迎来一个历史的和平发展时期,而主导这个和平发展时期的人是一个在朝政之上处理了几十年的国事,而且拥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并且有大批量的武将追随他的一位有为之君。
对于大明王朝来讲简直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就使得朱标死了,以后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掉,包括在朱棣死了之后的土木堡之变,明朝的武将勋贵集团也不至于衰弱得如此之快,面对北方的咄咄逼人的攻势也不会像后来那样显得乏力。
总体来讲,朱标的死对于大明王朝来讲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这让朱元璋在这之后规划的几十年的大明王朝的发展线路一下子就变成了空谈,(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如此整个朝堂内部还需要重新洗牌,而且还需要把位子交给一个不怎么拥有成熟心智的朱允炆,一切的连锁反应都向人们昭示着一个事实,那就是朱标真的不应该死,最起码朱标也应该死在朱元璋的后面!
哪个太子没有当皇帝是最可惜的?
封建王朝,太子也就是储君,是皇位的继承人。但不要以为被立为太子,就什么事也没有,干等着做皇帝。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被立为太子的人,最后并没有坐上皇位,不是被兄弟坑了,就是英年早逝。太子是个耀眼的称谓,太子也是个危险的职业。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位被人称颂的太子,口碑极佳,可没能登基称帝,实在可惜!
1、扶苏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史书记载他非常宽厚仁慈,体恤百姓,反对暴政。秦始皇对他也是寄予了厚望。对于秦始皇的苛法暴政,扶苏经常劝谏秦始皇,因此父子俩也经常闹不痛快。不知秦始皇,是不愿意看到扶苏同他抬杠,还是刻意锻炼扶苏,他让扶苏跟着蒙恬驻守边关去了。
秦始皇能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朝,雄才大略自然不是常人可比的。秦始皇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他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扶苏虽说是长子,也是大家普遍默认的皇位继承人。奇怪的是史料对扶苏的生平事迹记载并不多,秦始皇好大喜功,多次东巡,不但耗尽了秦朝的国力,也掏空了自己的身体,最后病死在东巡的路上(沙丘),关于他的遗诏内容也成了千古之谜。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了遗诏,扶秦始皇十八子胡亥继位,发矫诏赐死公子扶苏。扶苏也因此与皇位失之交臂,让读史人留下许多的遗憾。
2、刘据
公元前122年,不到七岁的刘据被汉武帝立为太子,刘据的母亲是卫皇后,大将军卫青是他的舅舅。刘据是汉武帝的嫡长子,性格温厚,知书达理,深得良臣们的拥戴。汉武帝年纪大了以后,性格变得更加怪异,喜欢别人的恭维,于是在他身边集聚了不少小人。江充、韩说就是狗仗人势的小人,他们的恶行让太子刘据非常反感。
随着汉武帝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江充等小人明白,一旦汉武帝驾崩,刘据继位,那他们的末日就到了。于是精心设计一场”巫蛊之乱”,年少气高的刘据,被逼起兵,结果自杀而亡。汉武帝后来缓过神来,知道江充等人构陷太子,悲痛欲绝,但一切都晚了。
3、朱标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为人低调,仁德恭谦,戎马一生的朱元璋也非常看好朱标,朱标作为太子能够体恤民情,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老师宋濂因胡惟庸案牵连,朱标极力营救老师宋濂。
朱标是个口碑极佳的太子!可天妒英才,朱标没能等到坐上皇位的那一天,就因病去世了!老年丧子,朱元璋悲痛欲绝。也许是回报朱标去世的遗憾,朱元璋指定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接班人,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这种人事安排,导致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建文帝失踪,朱棣取代了建文帝。
扶苏、刘据、朱标都是历史上口碑极好的太子,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登上皇位,如果天随人愿,也许历史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哪个太子没有当皇帝是最可惜的?
如题,我认为历史上比较可惜的皇太子排前三(按照历史出现顺序排行)的是南宋“庄文太子”赵愭、明朝“懿文太子”朱标,清朝“两废两立”的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其中,又是明朝“懿文太子”朱标最可惜。至于原因,下面分别描述。
南宋“庄文太子”赵愭赵愭是南宋孝宗所出的嫡长子,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二十一岁的赵愭被立为皇太子,乾道三年(1167年)病死,只当了不到三年的皇太子,赵愭自己早亡不说,他唯一的儿子也在他病死仅六年后病死,他这一脉绝后。
虽然,即使赵愭不病死,他要登基至少也要等到二十多年后,即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禅位给宋光宗),按照古人的平均寿命,也未必能熬到那个时候,但他只要活着,或者多活十来年,留几个子嗣,南宋后面的历史或许就完全不同。
根据历史记载,赵愭在世时,同时获得宋高宗和宋孝宗两皇的认可:“太子贤厚,上皇与帝皆爱之”,这是很不容易的。宋孝宗禅位时,四个儿子只活下来一个,就是后来的宋光宗,但这位宋光宗不但是妻管严,还有精神疾病,显然不是个好的继承人。
宋孝宗在禅位时,就曾经考虑过孙子赵抦(宋孝宗次子赵恺之子),在禅位给宋光宗后,还在推动让宋光宗立这个侄子为皇储,但宋光宗自己有儿子啊,肯定不愿意,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宫廷争斗,南宋在那段时间里,就没干啥正事,全部搅合到储位之争中去了。
如果赵愭还活着,这些争端都可以避免,哪怕他没熬到继位,只要留下子嗣,宋高宗和宋孝宗或许也会把他的子嗣推上皇位,纵然年幼一些,也总比宋光宗这个精神病皇帝好一些,也不会搞出所谓内禅的闹剧,结果,在秦桧之后,南宋再次出现权臣。
何况,宋光宗的继承人宋宁宗也不是一个好皇帝,执政期间一直受制于权臣,前有韩侂胄,后有史弥远,皇权完全式微。由此看,宋孝宗最喜爱的继承人赵愭没能熬到继位,是很可惜的,对南宋后期的历史走向影响很大。
明朝“懿文太子”朱标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精心培养的皇位继承人,明朝开国即被册封为皇太子,朱元璋倾尽所有的能力和办法培养朱标,但天不假年,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病逝,让朱元璋大受打击。朱标的死直接引发了“蓝玉案”,诱发了“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历史走向影响巨大。
历史上,开国皇帝大多和储君的关系不太好,因为开国皇帝大多比较强势,对权力的把控要比任何皇帝都强,朱元璋的性格更是强势中的强势,他的儿子也不少,有二十多个,不缺少继承人,可他对朱标的培养完全无私心,父子俩相处的也比较和谐,这是很难得的。
朱标的性情也比较仁厚,获得了绝大多数朝臣的拥戴,他如果不死,朱元璋也不至于在晚年还要冒着骂名去清理开国时遗留下来的骄兵悍将,蓝玉本就是留给朱标的,因为朱标的死,朱元璋害怕孙子驾驭不了蓝玉,只能把他清除。至于“靖难之役”?朱标在,借朱棣几个胆子,他估计也不敢。
清朝首任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这位就是众人熟知的“二阿哥”,描述清朝康熙年间的影视剧中最主要的配角,小编可惜他没能继承康熙皇帝遗留下来的皇位,不是因为他才干突出,后来的雍正皇帝其实干得很不错,算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皇帝,从这方面来讲,雍正的继位是合适的。
可惜胤礽是因为时间,他是历史上熬得时间最长的皇太子,从康熙十四年被册封,到康熙五十一年,历经两废两立,皇太子生涯长达三十七年,也算一个历史记录,熬这么久都没能登上帝位,实在是很可惜。
以上三位没能继承皇位的皇太子是小编认为的历史上最可惜的皇太子前三,其中,明朝的朱标又可以排第一,他首先是担任皇太子的时间长,有二十五年。其次是跟强势的开国皇帝的关系很和谐,父子无猜疑。最后是有足够的才干压制有野心的兄弟,能避免皇权流血。而且,群臣拥戴,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也最大。
哪个太子没有当皇帝是最可惜的?
最可惜的就是明洪武朝太子朱标,没有之一。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可惜两个字,可惜在这里可以有两层意思,一是太子具有圣君明主的潜质,如果成为皇帝,可能会改变历史路线,为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但却因种种原因与皇帝大位失之交臂。另外一层意思是完全具备当皇帝的所有条件,也没有外力干扰,但却因自己的原因没有当成皇帝。
综合这两点来看,最悲催也最可惜的只能是太子朱标。
历朝历代,尽管表面来看太子是一国储君,尊贵无比。但事实上,太子是个危险系数极高,也极为尴尬难为的身份。如果不热心朝事,那么会被众大臣看不起,乃至遭到批评谴责,认为自己不够做皇帝的能力,时间长了,皇帝的看法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如果热心朝事,那么做事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一种是不成功。如果是前者,那免不了要和大臣们密切配合,也免不了要屡遭大臣们的表扬,这样一来就会被自己的皇帝父亲猜忌,太子也基本就当到头了。如果做事经常不成功,那就更证明了自己不适合当皇帝,死得更快。因皇帝父亲猜忌而失去太子大位的在历史上不止一个,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如康熙帝的太子胤礽。而这一切的朱标那里都没有发生。
如果说刚愎雄猜的朱元璋还有信任的人,那么排在首位的一定是太子朱标。为了能使朱标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朱元璋从各个方面对朱标进行了全方面的打造。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甚至下令群臣,此后所有政务须先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朱标去世。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有先例的。从洪武十年起至朱标过世,他一共当了十五年的见习皇帝。表现出的各方面能力也很令朱元璋满意。
后世有很多人评价说朱标过于仁慈、柔弱,这其实是不正确的。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太子朱标都是主要办理人,如果向后人说的那样,朱元璋可能早都有意见了。之所以会有这种认识,是因为他前面有个替他遮风挡雨的爹,父子二人唱红白脸罢了。
另外,朱标在众兄弟当中很有威信且对众兄弟多有照顾,再加上朱元璋和大臣们的力挺,一众兄弟没有人敢有和朱标争皇位的想法,就算有,最多也只能想想,不敢流露出来。别的不说,朱元璋那一关就过不去。
换句话说,对于当时的朱标而言,通向皇帝的路平坦的一塌糊涂,自己也具备做为一个明君的能力,却只因为自己死得太早或者说父皇死得太晚而没有当上皇帝,实在是可惜。
有人曾把朱标和扶苏、刘据、李建成、胤礽并列为古代的悲情太子,但是对这几个人比较可以发现,对于扶苏,父亲的扶持力度远比不上朱标,朝臣也没有统一支持。刘据和胤礽被自己的父皇猜忌的不要不要的,李建成只当了八年的太子,还有个天天想弄掉自己的弟弟李世民,而且李渊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立场也不是很坚定。
故而,我们有理由认为最可惜的太子就是朱标,没有之一。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