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肾病最终都会发展到尿毒症吗?
回答:当然不是每一个肾病患者都会发展到尿毒症的。
肾病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
首先被诊断为肾病有很多因素,如遗传性肾病,这种发展为尿毒症的机率比较高。
然后肾病还分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病,急性肾炎是能彻底根治的,就是能治好的,而慢性肾病嘛,就只有自己吃药去控制,最终会不会发展成尿毒症,那得看你个人的造化了。
有的肾病患者控制的好,可能几十年又或者一辈子都不会发展到尿毒症,也有控制的不好的,几个月或者几年就会发展到尿毒症,最后进行血液透析的,这个因人而异吧。
肾病根本就没法彻底根治的,只能吃药去进行一个控制,但最终它的发展趋势究竟怎么样?谁也预料不到。
不过医生那时也明确给我说过,肾病到最后可能会发展成尿毒症,到时候就只能去换肾或者进行透析。
没钱换肾的,就只能每天去医院血液透析室进行血液透析,就连死也离不开血液透析。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幸运儿,他们的肾病一辈子都不会发展到尿毒症。
这类人群,起初在被诊断为肾病时,一般都不是很严重,又或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个人的一个生活习惯,肾病维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一个状态中,自然也不会发展到尿毒症。
最后还有一部分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换肾也可以回归到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当中。
我是2015年被医生确诊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还有个顽固性肾性高血压,后面还跟着一连串的并发症。
两年后,因为感冒,肌酐一下就升到了两千多,其实也怪我自己,本身我的肾病控制得非常稳定的,如果我不作死,不确保到不到尿毒症这一步,至少不会那么快就到尿毒症从而进行血液透析。
那段日子自己经常吃外卖,饮食不规律,生活作息方便也不按时睡觉,熬夜,把我之前稳定的生活习惯全弄乱套了。
自己又不按时吃药,还去乱捡中药吃,还去吃一些保肾的药。
结果一下就严重了,肌酐直接上升二千多。
又没钱换肾,又不想死,那能怎么办,只有一条路,进行血液透析保命。
当初的我对尿毒症完全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又哪会感受到尿毒症的可怕呢?
没曾想,因为我的疏忽,我的这一辈子将和医院血液透析室彻底地绑牢。
很快医生在我的大腿根上插上了临时的血液透析管,接着我坐在轮椅上被护工推着进入了血液透析室。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血液透析室,这时我才明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重要,而进行血液透析又是多么的残酷。
这一刻,我才亲身体会到尿毒症患者的痛苦。
最后总结:我想说的话。
所以作为从肾病发展到尿毒症,最后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我想真心奉劝那些还在肾病阶段的病人,一定要按时吃药,按时复查,生活作息上和饮食上一定要格外的注意。
真的,别把尿毒症不当一回事,进行血液透析真的很痛苦。珍重吧!
回答完毕。
喜欢的可以点赞支持一下哦!
所有肾病最终都会发展到尿毒症吗?
当然不是每一个肾病患者都会发展到尿毒症的,甚至大多数的肾病的患者会长期出现尿常规异常,而没有肾功能的衰竭,更不用说尿毒症了。
肾脏疾病种类很多,有可能是肾小球的病变,肾小管间质的病变,也可能是血管性的病变。
尿毒症指的是各种病因,长期慢性损害肾脏,导致肾功能丢失90%以上,这种状态下患者不能有效的排泄,多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不能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不能行使肾脏的内分泌功能,能够引起尿毒症的病因非常的繁多。
肾炎真正发展到这么严重的尿毒症的状态的时候,毕竟是少数,前几年经北京大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达到10.8%,也就是说有1亿多人存在慢性肾脏问题,但是真正发展到尿毒症的患者,目前进入透析的患者大概也只有两三百万,不过随着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和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越来越多,未来我国的尿毒症患者数量在持续增加。
指导专家:周琪,主治医生,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公立三甲医院工作十年,擅长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血液净化。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所有肾病最终都会发展到尿毒症吗?
在我国,慢性肾病患病率已经高达10.8%,这意味着每10人中就有1名肾病患者,如果病情得不到控制,肾病可能发展为肾衰竭,甚至尿毒症。在肾病的诱因中,不少都是日常习惯。如何减少患肾病的风险?专家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养肾建议。
一、不要多种药混合吃
大家需要意识到,滥用药物不仅伤肝,也很伤肾。
有的人在感冒后将三四种感冒药混起来吃,结果吃出了肾衰。医生介绍,有一个女孩子为了减肥,一年内吃了好几种减肥药,最后体重只减了三四斤,肾脏却伤得厉害,长期处于无尿状态,到总医院检查后,才证实已经患上肾衰竭。
药源性肾脏病患者在近年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大家如果需要吃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限制高蛋白饮食
清淡饮食是养肾的,大鱼大肉这类高蛋白食物经过代谢后生成尿素氮和尿酸,这些物质都需要经过肾脏排出。
如果这类食物吃太多,必然会增加肾脏负担,时间一长就会慢慢损害肾功能。
三、体检时一定要验小便
虽然肾病的早期症状很隐匿,但尿液是反映肾脏健康的一面镜子,进行尿检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发现肾病的方法。
记录观察尿的颜色和尿量,也可以自查肾功能。
将24小时的尿量分白天和晚上两部分自检,白天是上午8点到晚上8点;晚上则是夜间8点到第二天早晨8点。
如果晚上尿量超过700ml,或夜尿量超过全天尿量的1/3,就要怀疑是否肾脏尿液浓缩功能出现不正常,最好到医院进行排查。
普通人每年要做一次尿检,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肾脏病家族史的人,每半年就要做一次尿检,平时要更加留意尿液的状况。
四、感冒发烧尽早治疗
很多坐诊的医生,在换季时常常会接诊很多因感冒、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肾病的患者。
据统计,在引起急性肾炎的病人中,上呼吸道感染的约占60%-70%。
此外,一些感冒发烧的常用药物也有肾毒性。
如庆大霉素、新霉素等是抗生素中肾毒性最强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本身没有明显肾毒性,但可能引起过敏性肾间质损害。
此外,像扑热息痛、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也对肾脏有损伤。
因此,千万不能忽视感冒发烧,应尽早科学治疗。
五、控制好糖尿病和高血压 避免并发肾病
随着我国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高发,由此引起的并发肾病也越来越多。
研究显示,30%-40%的糖尿病可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其中又有近四成的糖尿病肾病会恶变为尿毒症。
生活上,糖尿病人要避免泌尿系统感染,感染后要及时治疗。
同时,高血压也是肾病的“孪生姐妹”,严重的高血压往往肾损伤加重的前兆。
如果是糖尿病又合并高血压的人,一定要格外警惕肾病。
所有肾病最终都会发展到尿毒症吗?
回答问题:对于尿毒症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尿毒症一般就是由肾脏病肾功能不全发展而来的。由于治疗方法不当和延迟治疗,使肾功能不全转化为慢性肾衰竭。由一期到五期至尿毒症。
一期肌肝高于正常值时,体检验报告说没有多大问题。也许是近期熬夜劳累感冒所致,也就勿视了期内再次体检。然而过去几个月因为感觉身体状况不佳,再次体检发现肾脏的三项质标又增加了,也是达到了肌肝高于二百尿酸尿素氮也相应增加了。达到了肾脏病二期肾功能不全。出现异常全身无力无食欲症状,
肾功能不全维持一段时间,体质差免疫力下降。也许是一两年时间就会出现明显症状,如果没有正确从医治疗乱投医乱吃药,那么将很快转化为第三期。那时候医生无力回天。
还有就是遗传基因,如多囊肾,年轻四十左右岁无症状,到了五十岁以后,明显肾功能不全,也是由一期二期逐渐升高。到了五十岁以后,逐渐的肾功能不全几年后最后还是尿毒症。
目前在血液透析的人群中,还有一些老年人,他她们一般是由糖尿病转化为尿毒症的之多。尿毒症早期不痛不痒,很少有人早期预防。但是等到发现了就是中晚期。
所有肾病最终都会发展到尿毒症吗?
说到肾脏疾病,很多患者会担心变成尿毒症,其实不然。肾脏病是一种总称,主要常见表现为蛋白尿,肾小管功能障碍导致电解质紊乱,水肿等,出现肾脏问题一定要及时就诊治疗,如果任其发展,变成慢性肾脏疾病就麻烦了。
慢性肾衰竭是肾脏病的失代偿阶段,而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为尿毒症
慢性肾脏病一旦形成会以不同的速度进展,如果不加以控制最后终末期肾衰竭尿毒症形成。影响慢性肾脏病到慢性肾衰竭进展的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高脂血症、具有慢性肾脏病家族史等因素。
(1)高血压: 是形成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慢性肾脏病的表现之一,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所以为了减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一定要控制好血压,一般要求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2)糖尿病: 是导致慢性肾脏病进展为尿毒症的第二位病因,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糖尿病病史>10的患者,但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却较为严重,主要损害肾脏的微小动静脉,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高血糖加速慢性肾脏病进展的趋势有递增现象。所以慢性肾脏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一定积极控制血糖,减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
(3)药物因素: 还有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因素就是长期服用具有肾脏毒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抗菌素、非甾体抗炎药、抗结核药等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会增加肾脏负担,所以具有慢性肾脏病的人应该避免大量使用,或者减量使用。
(4)高脂血症: 也是和慢性肾脏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的一个过程,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一定积极降血脂治疗。
所有肾病最终都会发展到尿毒症吗?
你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誉美医说!
目前我国成年人中约10.8%患有慢性肾脏病,而登记的接受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仅不到100万。所以只有很少部分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会进展至尿毒症,绝大多数患者是不会的。
很多轻微的肾炎、IgA肾病患者经过积极地治疗,疾病相对稳定,仍有很大可能不进展到尿毒症。即使已经进入慢性肾脏病中晚期,如果积极地配合治疗,规范治疗,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延缓进入尿毒症。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关注誉美医说!每天了解更多健康知识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