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是怎么回事啊?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0.15g,常规化验检测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0.15g/日,即尿蛋白阳性时,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于异常尿蛋白。

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脏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一般说来,持续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变程度,临床可据此作疗效观察。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小球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使蛋白滤出减少,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的减轻。肾脏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多数为良性,当其疾病治疗后,蛋白尿也就随之消失。

尿蛋白是怎么回事啊?

蛋白是正常物质,但是不该出现在尿里。

肾脏就像一个“筛子”,全身的血液每天都要流经肾脏过一遍“筛子”,精华的物质保留,代谢废物如同杂质被筛除。如果用筛子筛粮食时地下出现许多粮食,那就意味着筛子破了。蛋白尿就是“地下的粮食”。

尿蛋白阳性就意味着肾脏有损伤。一般来说,尿蛋白量越大,肾损伤就越严重。当然,某些非肾脏损伤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蛋白尿,比如剧烈运动后、高热、寒冻、肾静脉畸形、尿液被血液、脓液、精子、阴道分泌物污染等,但这些情况较少见,而且易被识别。

蛋白尿是肾损伤的结果,同时,又是加重肾损伤的原因。蛋白质从肾小球漏出后,肾小管还要回吸收,漏出的越多,肾小管的负担就越重,大量的蛋白尿会导致肾小管坏死。所以,千万不要忽视蛋白尿。

大量的蛋白导致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肿,但不太严重的蛋白尿一般没有症状,仅表现尿中有泡沫。蛋白尿的检测方法有:

1、定性:也就是尿常规,简便易操作,可以区别有(+)或者没有(-),也可以用1+~4+来大致反映量的变化,但量不准确,而且容易出现假阳性,一般做筛查。

2、尿蛋白定量:留24小时的尿液,测尿蛋白的含量,由此计算出24小时的尿蛋白排泄量。量化比较准确,是判断蛋白尿的金标准。缺点是操作比较麻烦,如果尿量提供的不准确直接影响检验结果。而且不太敏感,小量的蛋白尿可能测不出来。

3、尿蛋白肌酐比值:随机留取尿液,同时测尿中蛋白质含量和肌酐含量,然后进行比值。操作简便,而且能量化,敏感性较高,尿中有少量的蛋白就能检测到。是目前推广的尿蛋白检测方法。比如5年以上的糖尿病人如果尿蛋白肌酐比值升高,就可以诊断糖尿病肾病。

蛋白尿是肾损伤的结果,治疗肾损伤便可以降低尿蛋白。如果肾损伤是由于自身免疫引起,那么激素便可以降尿蛋白。而无论什么原因的肾损伤,使用大量的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也可以降尿蛋白。临床上用这两类降压药治疗各种慢性肾脏病就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说,如果将尿蛋白定量降至0.3g/24h以下就比较安全了。

尿蛋白是怎么回事啊?

尿常规检查是门诊非常普通而常规的检查项目,可以从中初步发现一些问题,找寻一些蛛丝马迹,并和其他检查一起综合判断是何种疾病。尿常规里有一个化验项目是尿蛋白,正常健康人尿蛋白应该是阴性,当尿液里的蛋白质含量上升到一定量时检查结果就呈阳性,出现尿蛋白++,相当于1L尿液里含有蛋白质1.0~2.0g。尿蛋白阳性通常提示以下一些情况。

1.功能性蛋白尿 常常发生在青壮年身上,精神紧张、受热、寒冷刺激、剧烈运动、劳累后都可能会出现。这种蛋白尿一般为暂时性的,去除诱因后再次复查尿常规,会发现尿蛋白转阴。

2.体位性蛋白尿 清晨尿液无尿蛋白,起床活动后逐渐出现蛋白尿,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加强脊柱前凸姿势时,尿蛋白含量增多,平卧休息1小时后尿蛋白含量减少或消失,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瘦长体型的儿童及青年身上。临床上常用直立试验来诱发和检测此种蛋白尿。确诊为体位性蛋白尿的话,不必担心,成年之后会自然痊愈,生活和饮食不必受限制。

3.假性蛋白尿 当尿中混入血液、脓液、炎症、精液、前列腺液或肿瘤分泌物以及月经血、白带等,常规蛋白尿定性检查均可呈阳性反应。

4.肾脏疾病 肾脏疾病是引起蛋白尿的主要原因,比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中毒损伤、肾移植术后等等。肾小球肾炎出现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遭到破坏,它的通透性增加,许多血浆蛋白漏出进入尿中,引起尿蛋白。肾小管疾病引起的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管对蛋白重吸收能力下降。肾脏疾病引起的蛋白尿会持续存在,如果做尿检,往往不仅仅是查出尿蛋白高,有的还会伴有血尿、管型尿和白细胞尿。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疾病引起的肾损害导致蛋白尿出现,比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肾等等。

5.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会破坏尿路上皮黏膜,也会破坏集合系统,所以就有可能会导致尿蛋白的漏出,从而出现尿蛋白,尿路感染的患者不仅会有尿蛋白的存在,还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升高、红细胞升高、潜血阳性,甚至会出现脓细胞的情况。肾盂肾炎患者会伴有发烧,血象高,下尿路感染患者通常有尿频、尿急、尿痛的尿路刺激症状。

6.多发些骨髓瘤 多发些骨髓瘤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都很正常,但是因为血液中的血浆蛋白增多,也会导致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高,这个称为溢出性蛋白尿。

当尿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时,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一定是肾脏出了问题,引起蛋白尿的原因很多,有的是一过性的功能性蛋白尿和体位性蛋白尿,复查后尿蛋白会消失。有些是标本不合格引起的假性蛋白尿。如果检查多次反复出现蛋白尿,要及时到肾内科就诊,做其他一系列检查,排除肾脏疾病所致。

尿蛋白是怎么回事啊?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也有少量的蛋白质,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不超过150毫克的,查尿常规的时候尿蛋白也不会有加号。如果患者尿常规中蛋白阳性或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150毫克,叫做蛋白尿,大多数蛋白尿是病理状态,只有少数情况下,一些生理状态下,也能够引起轻度蛋白尿,比如年轻人运动后一过性蛋白尿。

肾脏是一个过滤系统,过滤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一般来说会截留住血液中的有益成分,比如蛋白质,如果这个滤过屏障出了问题,就可能会导致蛋白质出现在尿液中,也就是所谓的肾小球肾炎;临床上把尿蛋白定量分成几个等级,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叫做大量蛋白尿,1.0-3.5克,蛋白尿叫做中等程度蛋白尿,小于1.0且大于0.15克的,叫做轻度蛋白尿。尿蛋白阳性往往代表着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损害,意味着肾小球的疾病,但是肾小管肾间质的病变也能够引起少量的蛋白尿。

能够引起肾小球滤过屏障损害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一些其他的毛病,比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也有可能没有其他的疾病,是肾小球自己本身的问题,叫做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指导专家:周琪,主治医生,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肾内科。

公立三甲医院工作十年,擅长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血液净化。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尿蛋白是怎么回事啊?

尿蛋白1十,2十,这些在小便化验单上,拿给医生看,医生说你有肾炎病,还有潜血2十,或3十,医生开了B超单,做完了显示肾脏有结石。我又有肾炎,又是肾结石,整天不是腰痛,就是腿痛,脚后跟痛。没有一天是好的。每天都是吃药。有时候我真想放弃,可我又心不甘,我儿子还没长大成人,父亲还健在,我不能这样,于是还是硬着头皮天天服药。

尿蛋白是怎么回事啊?

蛋白尿就是尿液中出现蛋白质了,就是大家常说的“蛋白尿加号”。

蛋白质是大分子,是人体所需要的物质,所以正常情况下尿液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肾内会有一个过滤过程,将蛋白质留下来,将无用的物质以及代谢产物等形成尿液。

蛋白尿阳性,一般是出现在肾的过滤功能出现异常的情况下,但是也有一部分情况是属于正常现象,可自行恢复的

(1)生理性的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又分为功能性蛋白尿和体位性蛋白尿,这种一般是因为某些因素而发生,在这些因素消除后,尿液就会恢复正常,一般不需要过多的处理的。

(2)功能性蛋白尿多是因为蛋白质摄入过多,超过肾脏的过滤功能,或者在紧张、过劳的情况下出现。体位性蛋白尿,顾名思义和体位有关,一般出现在长时间的站立后,平卧休息后可恢复。不过如果长期出现这种情况,也要引起重视。

(3)病理性蛋白尿:肾脏是形成尿液,过滤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所以排除生理性的原因,如果出现病理性的蛋白尿,就是肾脏出现了疾病,常见的如肾病综合征、肾炎、肾衰以及各种继发性的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

这些疾病除了蛋白尿之外,多会伴随腰部的疼痛,下肢的水肿,血尿,尿中有白细胞等不同的表现。病理性的蛋白尿如果发现要积极的治疗原发病,以免产生其他的损伤。

所以如果出现轻度蛋白尿,排除生理性原因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肾内科就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