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古代历来少有攻打朝鲜半岛?

为什么我国古代历来少有攻打朝鲜半岛,几乎没有把其变成领土的意思?包括女真族和蒙古匈奴也没有?要知道朝鲜半岛有非常多的中原移民,并且离中原也很近。

历史上,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关系总是处于一种扯不断,理还乱的状态。虽然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但是发生在朝鲜半岛的大多数战争,都和中国有关。

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是由商末周初时,殷纣王的叔父箕子所建立,史称“箕子朝鲜”。 定都于王俭城(今朝鲜平壤) 。战国时期,燕国的的影响力已经达到朝鲜半岛,箕子朝鲜归附燕国,直到燕国被秦国所灭,箕子朝鲜才成了辽东郡以外的边疆国家。

汉高祖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汉朝,逃往匈奴亡命,其部下燕人卫满也率领1000多名部属,逃亡到朝鲜半岛。之后,卫满召集早已亡国的战国时齐国和燕国移民中的亡命之徒,组成军队,推翻了“箕子朝鲜”政权,夺取都城王险城。卫满即位,史称“卫氏朝鲜”。末代“箕子朝鲜”君主箕准战败后,南下逃亡到了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地区,自立为韩王,不与卫氏朝鲜相往来。“卫氏朝鲜”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成为了西汉王朝的藩属外臣。

有了西汉藩属外臣的身份和西汉朝廷在军事、经济方面的支持,“卫氏朝鲜”便开始不断地侵凌和征服临近小邦,真番、临屯都主动前来归顺,卫氏政权的势力因此迅速膨胀,领地扩大到方圆千里。发展到卫满孙子右渠时,由于卫氏朝鲜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并直接威胁到西汉对东北亚诸民族的统治。

公元前108年秋,汉武帝征召天下死囚组成军队,派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率军五万人从海陆两路进攻“卫氏朝鲜”。战争的最终结果是朝鲜王右渠被杀,都城王险城被汉军攻克,存在90余年的“卫满朝鲜”就此灭亡。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后,在其管辖地先后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历史上称其为“汉四郡”。这也是中原王朝首次对朝鲜半岛进行直接管辖。

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北部的统治一直持续到西晋灭亡,随着中原王朝管辖朝鲜半岛北部的郡县体制的瓦解,新崛起的边疆政权高句丽开始逐步蚕食统治朝鲜半岛北部。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四分五裂,高句丽趁机继续蚕食,不仅朝鲜半岛,就连归属中原王朝的辽东地区也被高句丽逐渐占领,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中原王朝再次大一统。

隋朝一统天下后,位于朝鲜半岛的“海东三国”,即北部高句丽以及南部的百济和新罗,均向隋朝称臣。由于高句丽占据着原属中原王朝领土的辽东地区,俨然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隋朝势必要解决高句丽问题。最终爆发了隋朝与高句丽之间的四次战争。

公元598年,高句丽联合靺鞨企图进犯隋朝辽西边疆,隋文帝杨坚派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三十万水陆大军进攻高句丽。因陆路隋军碰上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又遭遇疫病;水路隋军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最终,隋军无功而返,死者十之八九。而高句丽的君主也被三十万隋军所威慑,立即派遣使者前往谢罪。于是隋文帝罢兵,待其如初。

隋炀帝即位后,为收复辽东故土,曾三次御驾亲征发动对高句丽的攻伐。第一次是公元612年,隋炀帝召集天下各路隋军113万, 兵分三路进攻高句丽。左右两路军再分十二路,每路军马各有各自的军事目的,加上大量的辅兵及运粮部队,形成二十四条进兵路线;另外还有来护儿率领水军从海上进攻,突袭高句丽都城平壤。结果,由于隋炀帝指挥不当,造成辽东城久攻不下;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所率水军也最终战败;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所率的九支军队更是惨败,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以及左屯卫将军辛世雄等皆战死,当初渡过辽河的30万大军回来的只有2700余人。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遂以惨败而告终。

公元613年,隋炀帝筹划第二次征讨高句丽。这次隋炀帝谨慎许多,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然而,正当攻打辽东城的关键时刻,隋炀帝后方失火,杨玄感造反了。消息传来,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失败。

公元614年,隋炀帝再次下诏,征发天下之兵,攻打高句丽。当隋炀帝的车驾到达怀远镇时,此时隋朝国内已经大乱,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而高句丽也因自身困弊的原因,派遣使者前来投降,于是隋炀帝便班师回朝。来护儿认为此时正是攻破高句丽的好机会,想继续进攻,不肯奉诏,但是诸将听从隋炀帝的命令,都请返回,来护儿才奉诏退军返回。而高句丽的请降只不过是缓兵之计,事后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隋炀帝下令将帅严阵以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后没有成行。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先后四次大举进攻高句丽,不但没有征服高句丽,反而使自己崩溃灭亡。

隋亡唐兴, “海东三国”又向唐称臣,而此时高句丽国力已经恢复,联合百济攻打新罗,以断绝新罗入唐之道。面对这种局面,尽管有隋炀帝的前车之鉴,但唐朝的君臣坚定不移地对高句丽进行讨伐。公元644年7月,唐太宗派遣营州都督张俭等率幽、营二都督府兵及契丹、奚、靺鞨等部讨伐高句丽;同年,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4万余,战舰500艘,自莱州(今属山东)渡海直指平壤,以太子詹事兼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步骑6万及兰、河二州胡族兵马直趋辽东,与张亮合势,水陆并进,讨伐高句丽。

公元645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战,唐军先是连克盖牟(今辽宁抚顺)等10城。新城、建安、驻跸三城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杀高句丽军首级达到四万余人。战果远大于损失,高句丽开始被不断削弱,此战为唐高宗灭高句丽打下基础。

公元647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 率三总管兵征伐高句丽;公元648年,唐太宗派遣左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军以讨伐高句丽,最终在泊灼城战败。唐太宗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征伐高句丽的目标。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继续执行唐太宗的战略,以削弱高句丽的实力。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军队,联合新罗攻伐百济,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于唐军。百济灭亡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此后数年里,大唐将领率军轮番攻伐高句丽,此时的高句丽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无有还手的实力。唐将刘仁轨更是在白江口大破援助高句丽的日本,大扬国威。

公元668年,大唐毕其功于一役,李勣率军攻打到平壤城下,彻底灭亡高句丽。从此,高句丽消失于历史中。高句丽被灭后,唐朝建立安东都护府管理高句丽故地。朝鲜半岛北部自西晋以来,又一次归入中原王朝的统治。

唐朝联合新罗灭亡高句丽之后,唐朝与新罗为争夺对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权而又爆发了长达7年的战争。最终,新罗再次长期臣服于唐朝。后来因唐朝忙于同吐蕃作战,对朝鲜半岛采取收缩政策,放弃百济故地,将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使新罗得以统一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

唐王朝灭亡后,朝鲜半岛的新罗同其宗主国唐朝一样,在9世纪末也土崩瓦解了,形成了后高丽、后百济以及苟延残喘的新罗三国鼎立之势。高丽王朝建立以后,于公元936年实现了“三韩一统”,并且积极北拓,将疆域扩展至清川江流域。此时,高丽逐渐与契丹的辽朝接壤,进而产生边界纷争。另一方面,因高丽向隔海相望的宋朝称臣,对辽朝构成威胁,最终导致辽丽战争的爆发,辽朝先后对高丽发动三次战争。

公元993年,辽朝派萧恒德东征高丽,旋即与高丽将领徐熙和谈,约定高丽弃宋归辽,辽将鸭绿江以东土地赐给高丽。但是此后高丽仍暗中朝贡于宋朝,并且高丽大将康兆不经辽朝同意就废立国王,这引起了辽圣宗耶律隆绪的不满。

公元1010年,辽圣宗以高丽内乱为由,御驾亲征,讨伐高丽。高丽都城开京失守后,因辽军战线太长,而高丽军队又在后方造成滋扰,导致辽军后方不稳。因此,辽圣宗耶律隆绪在得到高丽国王亲自朝贡的口头承诺后,便开始撤军。此后高丽食言,国王没有亲自朝贡。辽圣宗转而要求归还辽朝当初赐给高丽的江东六州,高丽不还,战火再起。

公元1018年冬,辽圣宗派萧排押进攻高丽,翌年正月直抵开京,但未能攻克开京便折返,撤军途中于龟州遭遇姜邯赞麾下的高丽追兵,辽军失利,几乎全军覆没。战后,高丽继续向辽朝称臣纳贡,不再接受宋朝册封,辽朝也不再求高丽国王亲朝归还江东六州。

辽丽战争后,高丽进入和平发展时期,随着辽东女真的崛起,高丽和女真之间也开始了摩擦。女真有很多部落,其中在高丽北边有一片区域被称为曷懒甸,也就是今天朝鲜咸镜道境内,当时这里有女真人大大小小三十多个部落,他们并不归高丽统治。女真完颜部崛起后,开始整合大大小小的女真部落,组建女真部落联盟,曷懒甸地区的女真部落也愿意归附女真完颜部。这引起了高丽的强烈不满,于是和女真完颜部爆发战争。

公元1107年,高丽派尹瓘、吴延宠领兵十七万,兵分五路对曷懒甸地区发起了进攻。女真人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另外由于寡不敌众,所以损失惨重。之后,高丽在曷懒甸筑起九座城池,妄图长期占据。女真完颜部派颜斡赛为将,领兵出征。经过一系列的战争,高丽损失惨重,最终被迫向女真完颜部求和。金朝建立以后,高丽向金称臣纳贡。金将原属辽朝的保州、宣州等地赐给了高丽,因此,高丽将疆域拓展至鸭绿江下游沿岸。

金、元政权一直对曷懒甸地区实施管辖权。到了明朝初年,高丽王朝被李氏朝鲜取代,李氏朝鲜向明朝称臣的同时,大举蚕食曷懒甸地区。虽然女真首领向明成祖提出此地为古辽、金之地,但明成祖朱棣的天朝思想作祟,认为朝鲜之地都属大明管辖,没必要和他们去争,于是将这一地区彻底划给了李氏朝鲜。

蒙古兴起之后,曾协助高丽平定了高丽境内反蒙的契丹移民,并与高丽结成“兄弟之国”的关系。此后蒙古连年遣使向高丽索取岁贡。公元1225年,因蒙古使臣著古与被高丽所杀而使两国关系中断。蒙古以杀使事件为由,先后对高丽展开了七次战争(窝阔台时期3次,贵由时期1次,蒙哥时期2次,忽必烈时期1次)。起初,高丽难以抵挡蒙军,不得已向蒙古称臣纳贡。后因不堪蒙古的压迫而迁都江华岛,长期抵抗蒙军。最终高丽王室于1270年投降蒙古,而高丽反蒙势力到1273年被彻底消灭。

蒙丽战争后,高丽的国体被保留,并成为了蒙元的“驸马国”,直到公元1356年才摆脱了蒙元的控制与干涉。蒙元时期,朝鲜半岛既是中原王朝的下属行政机构,也是独立于中原王朝的高丽王国,高丽的主权遭到空前的破坏。

元朝末年,爆发红巾军起义。公元1359年12月,红巾军毛居敬率领大军四万渡过鸭绿江,讨伐高丽。红巾军连续攻克高丽西北部义州,麟州,宣州,定州和西京(平壤)。之后因为天寒地冻,被高丽反击后失利,双方均伤亡惨重。

公元1360年11月,红巾军十几万部队再次侵入高丽西北部,攻克安州,越过慈悲岭,高丽军主帅安佑,金得培逃逸。红巾军攻进高丽首都开京(今开城)。由于大雪,红巾军多于营中取暖,高丽军趁红巾军准备不足攻入开京,红巾军大败。虽然高丽大胜红巾军,但也严重打击了延续400余年的高丽的实力。几十年后,高丽政权被曾进攻过开京红巾军的李成桂推翻,接受大明王朝的册封,成为了“李氏朝鲜”。

公元1592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朝战争,作为李氏朝鲜的宗主国,明神宗万历皇帝派遣大军援助朝鲜,这场战争持续七年之久。最终日军难以为继,不得不从朝鲜半岛撤退。中朝联军在陈璘、邓子龙、李舜臣的指挥下,取得了露梁海战的胜利,但李舜臣和邓子龙壮烈牺牲。明万历年间的这场朝鲜战争,以中朝联军的胜利告终。

万历年间的这场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损失惨重,国力在衰落的基础上进一步被削弱,同时国内党争愈演愈烈;大明王朝的本土虽未遭遇战乱,但是国内受到严重损耗,使得辽镇兵额削减,给处在中国东北的建州女真人努尔哈赤扩展势力提供了机会。

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祭告天地,正式起兵反明。当时的朝鲜因万历皇帝援助朝鲜打败日军入侵的原因,坚定站在了大明王朝的一边,在公元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派兵支援明军。之后,努尔哈赤又接连挑起诸多事端,将朝鲜彻底卷入后金和大明王朝之间的战争。

公元1627年,即位不久的皇太极派努尔哈赤之侄阿敏带领3万女真军队入侵朝鲜,迫使朝鲜称弟纳贡。朝鲜派遣王子李觉赴后金为人质。同时,后金和朝鲜还约定互不侵犯领土。然而朝鲜对大明始终忠心,依然反金亲明,在后方给后金捣乱,最终引发了公元1637年后金大规模征伐朝鲜,这次的灾难堪比倭乱。皇太极统帅大军亲征朝鲜,长驱南下,直抵朝鲜首都汉城,朝鲜国王被围四十余日后出城投降,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对清朝称臣纳贡。

清朝末年,朝鲜政局动荡不安,先后爆发了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两次变乱都被清朝军队平息。随着清王朝外部势力格局的变化,朝鲜的地理位置对清朝来说极为重要。因此,清朝不再满足于朝鲜的称臣纳贡,而是试图将朝鲜变为实质性的属国,以保障清朝的安全。袁世凯总督朝鲜时,不断干涉朝鲜内政外交、加强清朝对朝鲜的控制。中日甲午海战中,清朝战败,其势力被一举逐出朝鲜半岛,从此朝鲜半岛被日本控制直至二战结束。

纵观历史,从西汉开始,中国的历代王朝基本都曾多次征伐朝鲜半岛政权,大小战争无数。从西汉到西晋,有唐一代,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区域都直接归属中原王朝直接管辖。大部分历史时期,朝鲜半岛的政权都是以中原王朝藩属国的名义存在。朝鲜对中原王朝的大一统不构成威胁,且其所遵循的文化也是中原的儒家文化,并以中原王朝为宗主国。因此,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原王朝自然也就给予了朝鲜一定的独立性。

为什么我国古代历来少有攻打朝鲜半岛?

为什么古代中国少有攻打朝鲜半岛,是什么原因那?下面我为大家总结四点原因。

一、没兴趣。朝鲜半岛多山地,耕地很少加之土地贫瘠,缺少资源,倘若统治该地,甚至还得让朝廷养着,徒增负担。

二、没能力。历史上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力都很弱(清朝除外),甚至和中原王朝分分合合,表面上无非是山高皇帝远,实质是古代国力不足以有效治理东北,包括朝鲜半岛。

三、没必要。古代中国有一套完整的朝贡体系,只要你对我称臣,我自然不会无故攻打你,在这方面朝鲜半岛上的政权,不管是新罗、百济还是高丽都是我们的附属国,存在于朝贡体系,所以没必要攻打占领。

四、没理由。不管是朝鲜半岛还是越南或缅甸,他们的文化习俗和典章制度都深受中原王朝影响,甚至跟我们没什么不同。所以在文化认同上,我们会认为是“自己人”,自己人没理由打自己人。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是不会考虑攻打朝鲜半岛的。

为什么我国古代历来少有攻打朝鲜半岛?

隋唐打过,后都是属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