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八国联军逼迫清廷要诛杀的大臣赵舒翘,后来是怎么死的?
西安含光门里的甜水井街是西安著名的老街,它曾是隋唐长安皇城含光门大街的一部分。因甜水井街区处在地下甜水脉络之上,在清代、民国时,这里曾居住过许多达官显贵,官宦士绅,特别是赫赫有名的清末军机大臣、刑部尚书赵舒翘的府邸“赵公馆”就坐落在此。一百多年来,由于赵舒翘的显贵与传奇,西安人提起甜水井街,就会想到赵舒翘。
赵舒翘
赵舒翘入仕之前,家境贫寒,幼丧父母,由寡婶董氏抚养。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民间疾苦多有了解,对下层百姓,尤其是老弱妇孺更是身怀同情。赵舒翘二十岁时,师从关中名儒柏景伟。由于赵舒翘头角崭然,柏老夫子见而异之,认为是个奇才,便不收取学费,将其召到自己门下,把平生所学全都教授给他。可以说,柏景伟是赵舒翘人生的第一位贵人,而赵舒翘日后也成为柏景伟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柏景伟的悉心教导下,赵舒翘果然不负师望,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中举。翌年又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
柏景伟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柏景伟辞世。赵舒翘亲自为其撰写墓表,表中曰:“翘供职中外,兢兢自守,不敢隐微自欺一毫,负国虐民,期于不辱自身,无忝所生者,皆先生之教有以启之。”言辞恳切,足见柏景伟对赵舒翘的影响之大,赵舒翘对柏景伟的感恩之深。
赵舒翘手稿
赵舒翘任职刑部主事后,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二位贵人,当时任职刑部的同乡薛允升。薛允升任职刑部长达40余年,是清代著名的法学家,海内咸服。他执法公正,时人尊称其为“大司寇”。赵舒翘到刑部任职后即拜薛允升为师,研习法学。他常常利用公务之余,向薛请教学业,终日也不厌倦。经过不断地熏陶浸淫,悉心琢磨,深得薛允升法学精髓。这对赵舒翘日后居官清廉,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为官之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薛允升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之后,赵舒翘历任刑部员外郎、湖广司郎中、安徽凤阳知府、浙江温州道、浙江布政使。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赵舒翘升任江苏巡抚。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赵舒翘内召入京,任刑部左侍郎兼礼部左侍郎,次年晋升为刑部尚书。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赵舒翘升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兼管顺天府尹事。因其政绩卓出,慈禧御笔赐其“镜清光远”斗方一幅,以示表彰。至此,赵舒翘已攀上他人生仕途最为风光的顶峰。
赵舒翘在任凤阳知府期间,时逢当地连遭水旱之灾。为了赈灾,他除了拨出库银赈济灾民外,还拿出了自己的俸禄2000两白银,用来购买救生船和开办育婴堂。为了救灾,赵舒翘的家人也没闲着,其夫人与婢女日夜不停地缝制冬衣以济灾民。在凤阳府任职的四年里,赵舒翘“清理积案,剖断如流,人皆惊服”。他还竭力廓清吏治,惩处不法胥吏衙役。凤阳府一带的贫苦百姓为生活所迫,生女婴多溺死,育婴堂又因资金缺乏而收婴甚少。赵舒翘在捐出自己的薪俸给育婴堂的同时,还给生女婴的家长以经济补贴,令其自养。
赵舒翘在任职浙江温处道道员时,面对地方官员和豪强的诽谤刁难,毫不畏惧,大力整饬盐务,并著有《温处盐务纪略》。在浙江布政使任上,面对日本侵略朝鲜、图谋中国的严酷现实,他上书浙江巡抚廖寿丰,详实分析了鸦片战争中清军失利的原因,并对浙江圉山、乍浦、温州等地的防卫、将领任用及军队训练诸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赵舒翘赴任江苏巡抚后,日本人以《马关条约》为由,要求增开苏州为日本通商口岸,并且要求占用大量良田以建工厂和住宅,赵舒翘言辞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后来因为清廷的一再妥协,赵舒翘迫不得已将一些闲置荒地拨给日本人使用,但这些土地并非无偿提供给日本人,而是要收取租金。同时,赵舒翘上书朝廷,提出“留民生计”、“保全厘金”及由华商兴办纺织、缫丝工业,利国利民的建议。他还奏请朝廷对江苏省的盐务、厘金、太湖水师等进行整顿。
赵舒翘书写的对联
赵舒翘调回刑部任职后,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处理了刑部堆积如山的案卷,秉公处理和平反了众多的民间冤案。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轰动一时,堪称河南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王树汶临刑呼冤案”。这起发生在河南省南阳府镇平县的冤案,审理时间之长,牵扯官员之多,过程离奇曲折。赵舒翘在朝廷中官官相护的权贵们的巨大压力下,公正廉明地处理该案。不但抓住和处决了杀人真凶胡体安,同时还将制造参与这起冤案的河道总督梅启照和河南巡抚李鹤年等官员悉数拉下了马。
纵观赵舒翘为官二十五年的仕途轨迹,可以用“严”、“勤”、“廉”三个字来概括他的政绩和口碑。所谓“严”,就是执法严明;所谓“勤”,就是勤政亲民;所谓“廉”,就是廉洁奉公。赵舒翘在各地任上,皆有建树。时至今日,江浙一带还有“赵青天”的故事流传。
义和团运动是赵舒翘人生的转折,最终把他推上冤死之路的是满族大臣刚毅。赵舒翘的仕途顺通,和刚毅对他的提携是分不开的,赵舒翘在刑部能够平反诸多民间冤案亦离不开刚毅的支持。饮水思源,赵舒翘对于刚毅自是感恩戴德、百般依顺。京畿之地的义和团与清军及英国等列强发生冲突后,清廷下令让大臣刚毅和赵舒翘前往河北涿州调查。经过一番调查,赵舒翘认为义和团虽有爱国热情,但他们多为乌合之众,因此不可用,打算勒令他们解散。一同前去的刚毅却有不同意见,刚毅认为民心可用,要对义和团进行安抚和扶植,用来对付洋人。赵舒翘没办法,只能屈从。
刚毅
回京后,赵舒翘向慈禧太后提出对义和团采取“抚而用之,统以得帅,编入行伍”、以便“因势利导”的政策。当时慈禧对洋人介入她和光绪皇帝之间的变法之争而感到愤怒,正想借义和团之手和洋人一决高下。于是,慈禧太后接受了赵舒翘这一建议,决定让义和团进入京师,开始了灭洋的斗争。赵舒翘肯定不会想到,正是自己提出的这个建议,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义和团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仓皇“西逃”。赵舒翘和刚毅随行,刚毅在“西逃”的路上因腹泻而病死在山西的候马镇。在“西逃”途中,慈禧太后已经下旨让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作为清廷的全权代表和八国联军展开和谈。联军头目瓦德西向清廷代表提出的和谈条件之一,就是重惩“首祸诸臣”。在这些列强的眼中,凡是跟义和团沾边、凡是喊过开战、杀过洋人的官员都是“战犯”。列强开出的“首祸”名单中,除了有载勋、载漪、载澜等王公大臣外,还有刚毅、赵舒翘、徐桐等朝中重臣。列强不便追究慈禧太后,刚毅又在西逃途中病亡,能予以“重惩”者,就是赵舒翘等了。
赵舒翘是列强写进名单里的。参与谈判的李鸿章,曾对是否将赵舒翘列为“首祸”据理力争,认为赵舒翘不该遭到清算,“无仇洋之举,更无罪可科”。当年赵舒翘奉太后懿旨南下调查义和团,只不过是完成本职工作罢了。即便要追究,最多将赵舒翘免职。但联军头目瓦德西对李鸿章说:“我们所列的这些人皆为随从者,如果你们不答应处决这些人,我们就要求追罪于在他们之上的人!”面对列强们开出的条件,身为议和大臣的李鸿章只好请慈禧太后亲自裁决。
慈禧最初还想保全赵舒翘,只给了赵舒翘一个“革职留任”的处分。但这个结果列强并不满意,继续威逼。慈禧只好把对赵舒翘的处分改为“交部严惩”,与列强交涉无果后,再改为“斩监候”,最后定为“斩立决”。
当列强要“严惩赵舒翘”的消息传出后,在赵舒翘的家乡西安引起了轰动。西安城内300多位士绅联名为他请命,出了一个“公禀”(请命书),送至军机处,希望免赵舒翘一死。当时正值新年来临,军机大臣怕扫了慈禧的兴致而没有将此书呈上,只由刑部回复称,若赵舒翘被处死,将有违公理。大年初一,西安城内传言又起,数万西安的士绅百姓聚集鼓楼,扬言要劫法场,如果慈禧处死赵舒翘,那么就请慈禧离开西安,返回北京。
赵公馆门楼
正当慈禧左右为难之时,李鸿章发来电报告知,如果不处死赵舒翘,八国联军将率军直捣西安。迫于此情形,慈禧太后又不敢将赵舒翘公开处死。下诏改为“赐死”。,令其在西安家中自尽,并令陕西巡抚岑春煊前往监督执行。《大清律例》中规定的死刑只有两种,一为斩刑,二为绞刑,具体又分“立决”和“监候”。正刑以外,凡属大逆不道、十恶不赦者,又有凌迟、枭首,另外还有一种体面的死法,即加恩赐死。
当岑春煊带着慈禧太后的旨意来到西安甜水井街赵公馆时,赵舒翘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大骂“刚子良(刚毅)害我!”,然后告诫家人子孙:“多读书,少上考;钱少攒,饭吃饱;房盖低,地种少。”跪谢圣恩后,赵舒翘一个人走到内室,先是吃下了大量金箔,企图吞金自杀,但却久久未死。负责监刑的陕西巡抚岑春煊又给赵舒翘灌下砒霜,熬了两个时辰还是没死。此时的岑春煊已经极不耐烦,逼迫赵舒翘的家人用沾满了烧酒的牛皮纸,一层一层地贴在他的面部,将呼吸道封死。赵家人折腾了许久,赵舒翘这才气绝身亡。赵夫人悲痛难忍,含泪自尽,随夫而去。
赵公馆门楼
赵舒翘死后,民间的不满继续发酵。为其鸣冤叫屈,一时成为社会民情关注之焦点。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春,西安坊间流传城南王曲上空的云彩中赵舒翘显了形,消息随即传到了仍滞留西安的慈禧太后耳中。赵舒翘其实是为慈禧挡了灾,当了替罪羊。赵舒翘对朝廷忠义,让慈禧感到有愧,她曾对身边人说:“唯赵舒翘死得可怜!”言至此泪下如雨。西安南郊王曲是十三省总城隍庙所在地,为了安抚平息沸腾的民怨,慈禧太后口谕封赵舒翘为王曲总城隍庙的总城隍爷,以期待在阴间已成神灵的赵舒翘能继续护佑日薄西天、朝不保夕的大清朝。
历史上八国联军逼迫清廷要诛杀的大臣赵舒翘,后来是怎么死的?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清廷命赵舒翘与刚毅调查回奏,他本认为“拳匪不可恃”,但屈从满族大学士刚毅之意,提出“抚而用之,统以得帅,编入行伍”,以便“因势利导”的政策。慈禧太后接受了这一建议。翌年(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赵舒翘随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侵略者同清廷代表谈判时,把赵指为支持义和团的“祸首”,威逼清廷严惩赵舒翘。慈禧太后屈从帝国主义的淫威,答应其无理要求。把对赵舒翘的“革职留任”改为“交部严惩”,再改为“斩监候”,最后定为“斩立决”。消息传出,西安城内绅民三百余人联合为赵请命,愿以全城人保其免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农历正月初二,鼓楼集数万人,声言欲劫法场;慈禧太后若杀赵舒翘,便请回京。迫于此情形,慈禧太后不敢将赵公开处死。下诏改为“赐死”,令其在西安家中自尽,并令陕西巡抚岑(cen)春煊前往监督执行。当日,赵吞金自尽未死,又服砒霜仍未死,在岑春煊逼迫下,家人被迫用纸糊七窍,灌以烧酒方才身亡。时年53岁。
赵舒翘一生不畏权势,唯独义和团这次屈从刚毅,刚毅刚愎自用,看问题只看表面,被义和团那种糊弄人忽悠人的天桥把式搞得神魂颠倒,赵舒翘逼于刚毅的咄咄逼人,竟然在军国大事之前犯了政治上的大忌,对义和团的有不同的看法是不敢在明面表示,自然要跟刚毅担罪,不懂军国大事玩军国大事,大原则上坚持不实事求是,不按照规律,谁能救得了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