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宝鸡市麟游九成宫您知道多少?
九成宫,位于陕西宝鸡麟游县境内,是隋唐时期帝王们夏日避暑的一处行宫,也是众多离宫之冠。然而大多人对九成宫的认识,是从书法开始的,对于九成宫背后的故事,却知之甚少。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天下分裂的局面,一统华夏,建立了隋朝,定都大兴城。然而面对大兴城避开难耐的酷暑,隋文帝诏令天下,绘山川图以献,营建离宫以避暑。最终,位于关中西部麟游县境内的镇头这个地方被选中。镇头位于“万迭青山但一川”的杜水之阳,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南有石臼、北依碧城,天台山突兀川中,石骨棱棱,松柏满布。最主要的是这里夏日三伏天的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微风拂徐,芬芳馥郁,沁人心脾,的确是一处难得的消夏之佳境,而且这里距离京师也就160公里之遥。
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隋文帝杨坚巡幸岐州(今陕西宝鸡凤翔),下诏在位于岐州北边的麟游县镇头营造离宫。这次的营造团队是右仆射杨素为总监,莱州刺史宇文恺为将作大匠(相当今日的总工程师),记室参军封德彝为土木监,文林郎崔善为是督工。
虽然修建的是避暑行宫,但是平山填谷,工程也非常浩大,修建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尽快完工,作为总监的杨素操之过急,又很严厉,导致数万服役的民夫死亡。《资治通鉴》记载说:“疲屯颠仆,推填沟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可见,督工的人对待役夫的手段是极为残忍的。
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施工至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四月竣工,仅历时两年三月,一座“崇台累榭”、“制度壮丽”的宫城便建成了。整座宫殿因山随势,构思奇巧,独具匠心。这座周长一千八百步的宫城由外城(又称僚城)和内城构成,宫城缭墙环绕周围山头而建,主宫殿中轴线呈北斗七星状分布。
内城以天台山为中心,在天台山的极顶之上建有面阔五间、纵深三间的大殿,殿前建造有南北走向的长廊,人字拱顶,迤延宛转。大殿前端有两阙,比例和谐。天台山东南角有东西走向的大殿,四周建有殿宇群;在杜水的南岸还修筑了高大的土阶,土阶上修建了阁楼,阁楼的北边修建了长廊用以连接杜水,杜水之上架桥直通宫内。
隋文帝杨坚取“尧舜行德,而民长寿”之美意,把新营造的避暑行宫命名为仁寿宫。据《隋书》、《唐书》记载,仁寿宫有:大宝殿、丹霄殿、咸亨殿、御容殿、排云殿、梳妆楼等。屏山下聚杜水成湖(时称西海)。这座富丽堂皇的避暑行宫名曰“仁寿”,但从开工以来,似乎就从未太平过。
隋开皇十五年三月,隋文帝杨坚初次来仁寿宫避暑。为建仁寿宫而死的部分役夫的尸体被扔在路边没来得及处理,总监杨素下令立即焚毁。隋文帝知道此事后大怒,斥责杨素:“为吾结怨天下。”然而新的宫殿却得到了独孤皇后的欣赏,并对负责营造行宫的人说:“尔知我夫妇年迈无以自乐,盛饰此宫岂非忠孝。帝王法自古有离宫别馆,今天下太平,造此宫何足损费。”在这位强势皇后面前,隋文帝似乎也没了脾气,最终赏赐了总监杨素。
隋开皇十九年除夕之夜,隋文帝在仁寿宫中远望,见宫阙磷火弥漫,隐有哭声,派人察看后回报:“是鬼火。”隋文帝颇感惊悸,即谓:“此系修宫时服役而死的鬼魂。”随后即派人酾酒祭奠。这座营造在万人尸骨之上的豪华壮丽的夏宫,似乎一点也没有影响到隋文帝的情绪,依然尽情游乐。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曾先后六次来到仁寿宫避暑。
隋开皇十九年二月,隋文帝第四次来到仁寿宫,这次一住就是一年零七个月,直到第二年九月才返回京师。这一次仁寿宫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隋文帝被独孤皇后气的离宫出走。事情的起因是宫中的美人北周大臣尉迟迥的孙女深得隋文帝的宠幸,这引起了独孤皇后的嫉妒,于是趁着隋文帝上朝之际杀了这位美人。隋文帝得知后,一气之下独自骑马离宫而去,径直进入荒山野谷二十多里,后被大臣高颎、杨素追回。独孤皇后自知理亏,向隋文帝赔礼请罪,加上大臣从中调解,最终获得文帝的原谅。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也是在仁寿宫走完他们最后的人生。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八月,独孤皇后在仁寿宫去世。从此没人约束的隋文帝彻底放飞自我,和美艳绝世的的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打得火热。可能因为纵欲过度的原因,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四月,隋文帝一病不起,七月,逝世于仁寿宫。
关于隋文帝的直接死因,坊间野史多有传闻,一致认为隋文帝是遭到急于篡位的杨广的谋杀。但是正史中却无此记载。《隋书》记载,隋文帝杨坚是因病而死;而《资治通鉴》中则出现了前后矛盾的两个记录:首先,采用了与《隋书》一样的记载,但接下来却绘声绘色地声称杨广调戏陈夫人,引起了病床上杨坚的醒悟,并且当即要召见被废的前太子杨勇。而杨广得到杨素的情报后,及时派亲信右庶子张衡入内“服侍”父亲,不一会儿,杨坚驾崩。最后“录事求实考信”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此事加了一句“故中外颇有异议。”于是,发生在仁寿宫中的这件蹊跷事,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随后杨广在仁寿宫即位,是为隋炀帝。
隋亡唐兴,唐太宗李世民因常年南征北战而积劳成疾,群臣建议修筑离宫,以避长安酷暑。于是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以隋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改仁寿宫为九成宫,置九成宫总监管理宫室。“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的意思。自唐贞观六年到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五次来九成宫避暑休闲。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首次率文武百官到九成宫避暑。这次陪驾随行的官员人数众多,且天旱不雨,导致九成宫中的饮用水出现短缺。这让唐太宗“圣心怀之不忘”。这年四月,唐太宗和官员信步来到九成宫西寻找水源,发现地上一处土壤比其他地方湿润,于是他以龙杖疏导,竟喷涌出一股清泉。泉水清若镜,甘如醴,故名“醴泉”。宫廷中出现醴泉,被认为是祥瑞之兆。唐太宗遂命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铭碑立石,以记其事。这便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法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的《九成宫醴泉铭》。
作为撰写铭文的名臣魏征,自然不会只是叙述九成宫的来历及园林建筑的精美壮观,更不会单纯的对唐太宗文治武功和节俭精神的歌颂了。他通过以仁寿宫和九成宫是先后承袭的关系同一座离宫,却产生了隋亡唐兴的两种截然不同局面的历史教训,尖锐地告诫唐太宗“黄屋非贵,天下为忧”,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溢”的谏诤之言。名臣、名文、名书,奠定了《九成宫醴泉铭》的历史地位。
作为皇家避暑休闲的圣地, 无论是隋仁寿宫,还是唐九成宫,似乎都不曾那么安宁。就在唐太宗第四次驻跸九成宫期间,发生了一件针对唐太宗的刺杀事件。
唐贞观十三(公元639年)四月五日,唐太宗再次前往九成宫避暑。随行的有大批文武大臣、嫔妃、皇宫侍从、侍卫人员以及一批护驾军队。在这批护驾的队伍中,有一个名为阿史那结社率的中级武将。他的哥哥突利可汗于唐初归顺大唐,先后封为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顺州都督之职,虽然没什么实权,但富贵尊荣盛极一时,突利可汗对唐太宗感恩戴德,倾心归附。
阿史那结社率沾了哥哥的光,也来到长安入朝为官,担任中郎将之职,属于皇帝的侍从武官。然而此人品行卑劣,阴狠毒辣,一味地钻营富贵,多次受到哥哥突利可汗的训斥,要他改恶从善。他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对哥哥极为不满,居然向皇帝诬告哥哥谋反。唐太宗素知他的为人,对他不予理睬,而且连续十年对其不予晋升提拔。于是阿史那结社率对唐太宗怀恨在心,竟然要铤而走险,来个鱼死网破,刺杀唐太宗。
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了解到晋王李治将于四月十五日来到九成宫拜谒唐太宗。于是他提前带领四十余名心腹属下,暗藏在九成宫北门外,等待晋王李治入宫时趁机冲入宫中刺杀太宗皇帝。当他们在九成宫外隐藏一天也未见晋王李治出现,担心夜长梦多的阿史那结社率不得不发动强攻。由于事发突然,皇帝的禁卫军措手不及,阿史那结社率带人连发弓箭,直冲寝宫,形势十分危急。
一片混乱中,一个名叫孙武开的皇帝贴身侍卫大显身手,他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危急关头果断出手,显出英雄本色。他一边冲锋在前与刺客搏杀,一边从容不迫地召集侍卫们进行反击。阿史那结社率毕竟人少势弱,只得仓皇出逃,最后被禁军全部捕获杀死。
对于这样刺杀皇帝的谋逆之罪,一般都会株连九族,抄家灭门。但唐太宗却反应平淡,不搞株连不搞扩大,除了把阿史那结社率和几个首恶处斩,此外没有波及到任何人。这也显示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天可汗”的不凡气度。这次九成宫事变,也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唐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最危险的一次经历。
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下令修葺九成宫,并更名为“万年宫”, 意指颐和万寿。然而到了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恢复“九成宫”原名。也就是说,历史上九成宫被称为“万年宫”的时间只有16年。就在这十六年中, 万年宫也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
唐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唐高宗李治携武昭仪在此避暑,此时的九成宫已经改名“万年宫”。 当年五月的一天深夜,碧城山上下了大雨,结果引发山洪。洪水冲开了万年宫的北大门(也叫玄武门),直泻宫中,宿卫的禁军士兵一看这阵势四散奔逃。正在北门城墙上值守的右领军郎将薛仁贵一边敲击报警,一边冲进皇帝寝殿,叫醒熟睡中的唐高宗李治和武昭仪,跑出宫殿,登上高处,此时大水已经淹进宫殿。
后来才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死卫士和附近居民三千多人,冲坏宫内大小殿堂百余间,牛马不计其数。正是因为薛仁贵的及时呼叫,唐高宗和武则天才躲过了一次劫难,这或许是唐高宗李治遇到的最严重的一次生命威胁。半夜逃命,狼狈不堪,天亮之后才发现死了那么多人,心情惨淡可想而知。
唐高宗感念薛仁贵的救命之恩,对薛仁贵说:多亏了你,让我免为沦溺,现在我知道确有忠臣啊。为此,唐高宗还专门赏赐给薛仁贵一匹御马。二十八年以后,唐高宗对这次大水还是念念不忘,亲口对薛仁贵说:当年万年宫遭水,没有你的话我已经变成鱼了。
唐高宗李治曾先后八次来到九成宫避暑消夏,他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万年宫铭》;他曾在九成宫咸亨殿里宴请朝廷重臣,在这里饮酒作诗,互相唱和;他在这里观赏《秦王破阵乐》,缅怀唐太宗;他在这里接见了来自中亚曹国、东亚新罗、东南亚林邑以及吐蕃等7个朝觐的使团,展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繁荣盛况。隋唐时期的多位皇帝,在九成宫“每岁避暑,春往冬还”,使九成宫一度成为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和外交中心。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九成宫南25里(今下永安村)增建了永安宫;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在九成宫增建太子宫。从此以后,九成宫再未修葺过,日渐败落。最终毁于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的一场暴雨洪水之中。从营造到水毁,存世241年的避暑行宫从此消失于历史之中。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昔日的隋仁寿宫唐九成宫,如今成为了遗址。那座被誉为“人间第一帖,天下无双铭”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还有那座皇帝亲书的《万年宫铭碑》,仍静静竖立于遗址的碑亭中。那些殿、阁、廊基、柱石、水井等遗迹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对宝鸡市麟游九成宫您知道多少?
吾侪有幸,母校学史。躬身文博,俯察国宝。周秦汉唐,饕餮英华。甲骨彝字,文质彬彬。半坡渔火,石茆脍炙,血池祭奠,华岳奉天。周原膴膴,簋鼎穆穆。秦阵森严,将士纠纠,车马潇潇,横扫六合。茂陵石刻,东连昆明。汉武训军,巨鲸吞涛。五胡乱华,民族激荡。隋唐开基,蓬勃进取。胡人蕃将,恭立朝堂,奉诏天汗(天可汗—太宗,高宗,玄宗等)。
隋仁寿宫,唐之九成。高武蜜月,改名万年,日月同天,乾坤百合。
隋壹南北,文华四海。三省六部,科举取士,千古圭臬。
太宗导泉(图8),编石为槛,一渠之清,冰凝玉洁,挹之常新,军民欢心。斯为瑞兆,圣人君临。太宗如日,符契古典。武克祸乱,文怀远人。
高宗武后,多次莅临。西征西域,重建四镇。安西都府,统辖西土。新罗近唐,同灭百济,倭寇战败,战舰被焚,四百余艘。
东西双捷,汉武刘彻,隋氏二帝 ,先皇乃父,梦寐以求 ,终未实现,抱恨千古。高宗明圣,版图西尽波斯,名垂青史!
将士奋力,武后预焉!
美石有幸,作鉴国史。欧楷范本,千年至尊。高宗御笔,恰在立年(30岁)!昭仪姿眉,青春勃发。金玉良缘,同契豪迈,欢快之情,远大抱负,见证于二王书体,挥洒自如,行云流水。
囊时,人重《醴泉銘》(图2、3),吾以为《万年宫铭(图4、5),同等精湛绝伦,与乃父《晋祠铭》有比肩之美。其后勒名,四十八人,中外唯一之朝堂签到薄!(图7)
国槐飘香,旧地重游,检校版图,揣揣不安。拖泥带水,重点不明。幸耐施工制作精细,补其不足,二十四功臣像,可谓惟妙惟肖。
史藉(为)携侣,文物(做)友缘。君臣朝堂谏争,敌我疆场血战,似乎就在昨天。
对宝鸡市麟游九成宫您知道多少?
九成宫位于宝鸡麟游县新城区。是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至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所建,名为“仁寿宫",是杨坚的离宫,文帝与独孤皇后居于此,文帝驾崩于此宫。此处地处天台山,周围众山环绕,风景秀丽,是山青水秀的好去处。唐太宗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扩建修缮,取名"九成宫",意指"九重‘’"九层‘之意,形容其壮观而辉煌,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经常茌临此宫,高宗将其改为"万年宫",并撰写了‘万年宫铭,’天台山原有九龙殿遗迹,西面有天台寺即福昌院,北山坡上有太宗名相魏征撰文,欧阳询所题《九成宫醴泉铭碑》,和高宋题的《万年宫铭》。九成宫做为皇帝离宫,设有皇宫禁苑、武库等等建筑。是避暑消遣的好去处。
对宝鸡市麟游九成宫您知道多少?
九成宫就是隋朝的仁寿宫,当年杨坚被独孤皇后气得出走,就是在这个皇宫里发生的。此外这也是在这个皇宫里去世,一直有杨坚在此宫殿内被杨广杀死的传闻,总之在这个皇宫里杨坚就没顺过心。九成宫对李世民来说也很惊心动魄,贞观十三年4月15日,李世民就在那里遇到了阿史那结社的刺杀。阿史那结社是突厥人,也是李世民的侍卫之一,暗中串联了40多人刺杀李世民。当天夜里,他们一伙人已经混进了九城宫李世民的寝宫附近。在最后关头,由于李世民身边的一个无名卫士,这次刺杀才宣告失败。
对宝鸡市麟游九成宫您知道多少?
宝鸡九成宫位于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坐落在的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城山,至今仍是一派青山绿水、明媚秀丽的风光。 九成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竣工于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开始名叫“仁寿宫”,是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唐高宗时曾一度改名为“万年宫”,意指颐和万寿,后又恢复原名。因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碑》而得名。
对宝鸡市麟游九成宫您知道多少?
关于九成宫,以上说的都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