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姬之乱,如何导致夷吾、重耳各自逃亡?
西周末年,晋文侯姬仇的弟弟姬成师被封在了曲沃,后世称其为曲沃桓叔。当时曲沃的面积比晋国国都的面积还要大。曲沃桓叔就犹如诸侯中的诸侯一样,实力日益壮大。曲沃桓叔的儿子是曲沃庄伯,随着曲沃势力的壮大,逐渐对晋国王室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到了庄伯儿子曲沃武公时,不可一世的曲沃武公杀死了晋国国君晋侯缗[mín],承袭了原来的晋王室的社稷。为了名正言顺,曲沃武公以珍宝贿赂当时的周天子周僖王,周僖王便封其为晋国国君,即后来的晋武公。晋武公去世后,其子诡诸继位,即为晋献公。小宗篡夺大宗,成为礼乐崩坏的初始指标事件。
晋献公的名字诡诸源自其父晋武公活捉戎狄首领诡诸,因而得名。晋献公即位后,其曾祖父曲沃桓叔、祖父曲沃庄伯的家族势力依然强盛,对公族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他深知其父晋武公的君位是如何来的,对此深表忧虑。最后采用了大臣士蒍之计,尽灭曲沃桓叔、曲沃庄伯子孙,巩固君位。
晋献公算得上是一代英主,他执政期间,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对外南征北战、强悍对敌、开拓疆域,先后攻灭骊戎、耿国、霍国、魏国,击败狄戎。后来,他还采纳大臣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国、虢国,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使晋国的版图扩张至此前的三倍多。然而其后宫的生活却是混乱不堪,因为他过于宠爱骊姬,以致是非不分,在太子的问题上,废长立幼,导致晋国大乱数十年。这段历史便是历史上的“骊姬之乱”。
晋献公一生娶了六位妻子,最初娶的是贾国的公主贾姬为妻,但遗憾无子。后与自己父亲的小妾齐桓公之女齐姜私通,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就是太子申生,而女儿后来成为了秦穆公的夫人。
晋献公还娶了赤狄所建之国---翟国的狐氏两姐妹,姐姐大戎狐姬生了公子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妹妹小戎子生了公子夷吾,就是后来的晋惠公。
晋献公五年时,在攻打骊戎的战争中大获全胜,而且还俘获了骊戎首领的两个女儿,姐姐骊姬和妹妹少姬,两人都是绝色美女,所以晋献公对她们姐妹二人十分宠爱。姐姐骊姬生下公子奚齐,妹妹少姬生下公子卓子。
当初,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遭到大臣的反对。于是晋献公命祭师用龟甲来占卜,占卜的结果不吉利,晋献公对结果不满意,然后用蓍草第二次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决定采取第二次占卜的结果。占卜的祭师说:“蓍草之数短而龟象却长,不如按照龟卜。而且它的繇辞说:‘专宠会使人心生不良,将要偷走您的所爱。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十年以后还会有臭气。’一定不能这么做。”晋献公不听,执意把骊姬立为夫人。
太子申生成年后,多次领兵出征,每次都是凯旋而归,逐渐在朝堂之上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作为晋国国君继承人的太子申生,优秀自然是好事,但尴尬的是,当时的晋献公正值壮年,太子过于优秀,可能会削弱他的权威,对他的统治造成威胁。这样的一个太子,无疑让他和晋献公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微妙。
晋献公曾私下对骊姬表示,要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的儿子奚齐。这在《史记》中有记载:献公私谓骊姬曰:“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骊姬泣曰:“太子之立,诸侯皆已知之,而数将兵,百姓附之,奈何以贱妾之故废適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杀也。”
骊姬对于晋献公的这个决定内心是求之不得,然而反应却是哭泣,甚至以自杀来抗议。她很清楚,自己要说太子的好话,进一步增加献公对自己的信任和宠溺。坏话,要安排别人去说。
于是骊姬重金贿赂晋献公的“外嬖”,也就是男宠梁五和东关五,说人坏话,还是吹枕头风最管用。此二人向晋献公献言,曲沃是国君的宗庙所在,蒲地(今山西隰县)、屈地(今山西吉县)都是边疆重镇,这三个地方都太重要,需要有专人主持大局。
此时的晋献公,已经有了废除太子之意,所以采纳了他们的提议。于是太子申生被派回了曲沃,重耳去了蒲地,夷吾则到了屈地。他表面上对三个儿子委以重任,实际上,已经在无形中,把三个儿子推出了权利的中心。
公元前656年,经过多年的准备,骊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发动了最后一击。她先是给在曲沃的太子申生送去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告诉太子国君梦到了他去世的母亲齐姜,请他赶紧祭祀自己的母亲。
按照礼制,祭祀之后太子要把胙肉(祭祀用的干肉)献给晋献公。胙肉送到国都绛的时候,恰好晋献公外出打猎不在宫中,所以骊姬有足够的时间从容下毒。晋献公回来后,将胙肉放到地上祭祀,地面坟起;给狗吃,狗毙命;给奴隶吃,奴隶也毙命。骊姬这时仍然显得只是一个无知无辜而只会哭泣的女人,她说:“阴谋是从太子那里来的。”
晋献公大怒,杀了太子申生的老师杜原款。申生自知,就算向父亲解释,父亲也不会相信自己,如果自己带着杀父的罪名逃亡到别国,别国的君主也肯定不敢收留自己,于是绝望的他,在自己的守地曲沃自尽了。
太子申生死后,他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不明原委,便从守地回到国都绛,只是想了解一下情况。骊姬为了除掉重耳和夷吾,随即又向晋献公进言说:“重耳和夷吾两个公子和申生是同谋,下毒的事他们也知道。”听到风声后的重耳和夷吾,不得不逃离都城绛,回到了自己的守地蒲地和屈地。
晋献公见两个儿子不辞而别,认为他们肯定是做贼心虚,果然像骊姬说的那样,有谋反之意。于是在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派兵讨伐两个儿子,讨伐蒲地时,重耳翻墙逃走,带着贤士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等前往自己舅家翟国。讨伐屈地时,因为夷吾防守严密,没能攻得下来。晋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54年),再次派贾华等人攻打屈地,这一次,屈地没有守住,失守后的夷吾逃往梁国。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晋献公病重,他召来了奚齐的师傅荀息,这是此时他唯一可以托付的人了。也有临终托孤之意。晋献公对荀息说:“我把奚齐作为继承人,他年龄小,大臣们不服,恐怕会有祸乱,您能拥立他吗?”荀息说能。晋献公说用什么做凭证?荀息回答说:“即使您死而复生,活着的我也不感到有愧,这就是凭证。”于是晋献公将奚齐托付给荀息。荀息担任国相,主持国政。同年九月,晋献公去世。
晋献公死后,诸公子争位,晋国开始大乱。荀息遵照晋献公遗愿拥立奚齐继位,立骊姬为太后。骊姬拜荀息为上卿,加封梁五、东关五做左右司马,要他们带兵巡行,以防意外。
昔日支持太子申生的晋国大夫里克以及丕郑父,收买了个大力士,给他换上晋君卫队的服装,混杂在卫队里,在给献公办丧事的时候,把幼主奚齐刺死在灵堂上,死时年仅十四岁。荀息在安葬了晋献公之后,改立了骊姬妹妹只有一岁的儿子卓子为新君。
不久后,新的国君卓子也被里克杀死在朝堂之上,又将骊姬活活鞭死,荀息觉得愧对于晋献公的嘱托,为了履践自己对晋献公的诺言,选择自杀。晋国大夫里克连杀两位新君的行为,为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荀息在悲愤中自杀后,晋国大乱。晋献公的诸子竟无一人在朝,死的死,逃的逃。大夫里克主谋,弑了两个幼主后,暂时掌握了晋国的生杀大权。国不可一日无君,在申生死后,晋国的诸大夫们便多数心向重耳。里克更是认为重耳是继申生后的不二人选,于是决定拥立重耳回国继位。
但是重耳和亲信狐偃、赵衰一合计,认为国内情况复杂,前景不明朗。于是谢绝道:"违背父亲的命令逃出晋国,父亲逝世后,又不能按儿子的礼仪侍候丧事,我怎么敢回国即位,请大夫还是改立别人吧。”于是里克只好派人去梁国请夷吾回国登上宝座。
夷吾即位就,史称晋惠公。登上君位的晋惠公对权臣里克总是放心不下,担忧自己如奚齐、卓子一样被弑。为了压制里克,晋惠公在军政要务中多安插自己的亲信,以削弱里克的军权。最终君臣矛盾激化,晋惠公派郤芮带领着郤氏亲兵,包围里克家。郤芮历数里克暴行,包括杀害奚齐、卓子和逼死荀息,但对骊姬之死,只字未提。里克自尽而亡。
晋惠公去世后,他唯一的儿子太子圉[yǔ]继位,是为晋怀公。此时秦国的国君秦穆公把长期流亡的晋国公子重耳招纳而至。秦穆公的意图,在于帮助重耳回国夺权,以此建立秦晋同盟关系。
于是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由三千秦兵护送,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晋国,晋怀公的心腹吕省和郤芮都临阵倒戈,晋怀公被迫出奔高梁,很快被即位为晋文公的重耳派人杀死。
骊姬之乱,对晋国造成的最大影响就是成就霸业延后了好多年。骊姬祸乱晋国宫室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报灭国之仇,故意而为之,还是单纯的只是一场宫斗,这都无关紧要了。这也只是历史长河中宫廷斗争的一个缩影。
混乱了数十年的晋国,最终还是迎来了一位明君,在他的治理下,晋国国力强大,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独霸中原。
骊姬之乱,如何导致夷吾、重耳各自逃亡?
骊姬,原是骊戎首领的女儿,在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时,被虏入晋国成为献公的妃子,并生下了公子奚齐。奚齐为献公幼子。
骊姬想让奚齐当太子。于是,先设计让晋献公误认为申生调戏自己,后又诬陷申生在进献的肉中下毒,申生终被晋献公迫令自缢而死。
除掉申生后,骊姬又诬陷公子重耳和夷吾参与太子申生下毒的阴谋。于是,两公子被迫逃亡,公子重耳逃亡蒲城,公子夷吾逃亡屈城。
前651年献公去世,奚齐继位。不久,晋国政局发生变乱,骊姬和奚齐被杀。公子重耳在逃亡列国十九年后,回到晋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骊姬之乱,如何导致夷吾、重耳各自逃亡?
我们先来梳理下人物关系
地点:晋国
人物:晋献公(申生、重耳、夷吾的父亲)
骊姬(献公老婆)
太子申生(母亲早亡)
公子重耳(母亲狐姬,早亡)
公子夷吾(母亲是狐姬的妹妹,早亡)
宫斗伊始突然有一天,献公感到后宫佳丽不够,于是决定去周围国家转一转,能否和美女来个邂逅。
无巧不成书,打败骊戎后,晋献公俘虏了两个美女——骊姬及骊姬的妹妹,宫斗也就自此开始。
影视剧中的骊姬
被俘获之后,骊姬备受晋献公宠爱,献公十二年,骊姬终于给献公添了一个王子名叫奚齐。
晋献公爱屋及乌,对小儿子奚也是自爱有加。于是就想废掉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然而又怕直接废掉太子引起朝野动乱,于是献公就想了个办法:把申生派去驻守曲沃,把重耳派去驻守蒲,把夷吾派去去驻守屈。
你会觉得,这也叫办法?与废太子有毛关系。
其实在古代,王子一旦被赶出京城驻守外地或者封地,这就意味着他已经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性了或者说他老子已经开始讨厌他了。
献公走的这一招棋,真的很高明。
堂堂太子被外派出去,这是要搞事情的节奏啊,明眼的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是那些力保太子的人又说不出什么,毕竟申生还是太子,没有被废,只是驻守外地罢了。
于是大家相安无事地又过了几年。
骊姬的智慧献公十九年,老头子估计是厌恶儿子到了极点,也可能是老昏了头就对骊姬说:“老夫要废掉申生,立咱们儿子奚齐为太子,元芳……不,骊姬你怎么看?”
按正常人的反应来说,听到这样的话肯定是喜极而泣,然后装模作样劝老头子要顾及父子情深,谁做太子都一样,都是我们的儿子。最后半推半就的同意就得了。
可骊姬不是一般人,看她怎么回答。
“太子之立,诸侯皆已知之,而数将兵,百姓附之,柰何以贱妾之故废適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杀也。”,摘自《史记》。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意思就是,申生被立为太子是诸侯尽知的事情,况且申生多次带兵不打仗,很有威望,深得民心,如果大王因为宠幸我的原因而废掉申生,立我的儿子奚齐为太子的话,臣妾做不到啊,臣妾还是自杀吧。
细细品味这句话,你会发现,骊姬对局势把我的很好,至少比献公这个老头清醒多了。因为她清楚地认识到,太子申生暂时是不能被废的,最起码来说不能无缘无故被废,因为太子申生此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 天时:申生是嫡长子,公认的晋国太子,并且诸侯都知道。
- 地利:驻守曲沃,多次带兵,有自己的军队。
- 人和:深得军心民心,有百姓依附。
所以一旦此时申生无故被废,骊姬的儿子奚齐成了太子,她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而只要申生振臂一呼,那么她和她的儿子都要在历史上谢幕了。
于是,骊姬开始了等待。而经过骊姬的一番分析,献公也顿时清醒,意识到此时废黜太子可能会带来朝野振动,搞不好会激发兵变,于是只得暂时打消这个念头。
大家又再次相安无事过起日子。
砍向申生的屠刀
献公二十一年(此时重耳40岁),骊姬开始了她的表演。
一天,骊姬告诉申生说,你父王近段时间常常梦到你的母亲,很是思念,可怎奈国事缠身,无法前去祭拜,作为儿子你应该赶紧去拜祭你的母亲,然后把祭祀的肉带回来给你父王,以解你父王的相思之心,也表示下你的孝心。
作为孝子,并且眼前地位已不是很稳当的太子,申生自然不敢懈怠。拜祭完母亲后赶紧把祭祀用肉拿回来送给献公,可恰巧献公外出打猎,于是申生想也不想就把肉放在了宫中。
而骊姬就借机让人在肉上涂抹毒药,等献公回宫要吃肉时,骊姬说了一句话:“这肉从宫外带回来的,还放了那么久,还是让其他人先尝尝,可别吃坏了大王你的肚子。”
献公这老头子一听,甚是有道理啊,就把肉喂给了狗和宦官。没过多久,狗和宦官倒地而亡,献公一问之下,肉竟然是太子所送。
骊姬吓得抽泣着说:“太子如此残忍,竟然想要弑父,你当初要废掉他,我还替他求情,我真是瞎了眼。这也都怪我们母子,是我们引起了太子的嫉妒之心,我们母子还是自杀算了,省的你不在了我们被申生迫害……”
这一下,坐实了太子弑父之名,那么想要废太子,或是直接杀了太子都是师出有名的。
申生得到消息,吓的不轻,随即逃到了新城,献公一怒之下抓不到他,就杀掉了申生的老师。
谋士劝申生去向献公辩白这是骊姬的阴谋,你猜我们的太子爷怎么回。
“吾君老矣,非骊姬,寝不安,食不甘。即辞之,君且怒之。不可。”摘自《史记》我们的太子爷死到临头了竟然还考虑着父亲离不开骊姬,否则寝食不安,因此自己宁愿背了弑父之名,也不辩白,以期骊姬能够日夜陪伴父亲。
谋士又劝其逃亡其他国家,以待东山再起,可申生知道自己的后路已被骊姬堵死,惨淡的说,带着弑父的恶名出逃,又有哪个国家能接纳我呢?
献公二十一年,申生自杀身亡。
发难重耳、夷吾最大的敌人一死,骊姬就把矛头指向重耳、夷吾。
献公见申生一死,心里的气也就消了一半,骊姬却趁机对献公说,大王啊,重耳、夷吾对太子真是兄弟情深啊。
献公警觉的问,这话怎么说。
骊姬说道,其实他们知道申生对你下毒的事情,估计为了兄弟之情才没有告发太子。
献公一听,立即炸了毛,顾及兄弟情,就没有父子情,就眼睁睁看我被毒死?
重耳、夷吾从眼线那里得到这个消息,吓的当即逃回驻地。
献公一见二人不辞而别,就认为二人是做贼心虚,于是发兵攻打二人驻地。
夷吾坚守住了城池,但重耳就倒霉了,没守住,只得逃亡翟国。
又过一年,献公再次讨伐夷吾。夷吾这次也没有守住,只得逃亡梁国。
兄弟二人自此开始了逃亡路,直到献公去逝。
不过重耳的逃亡路要比夷吾更加久远,直至夷吾儿子登上王位,重耳才被秦国送回晋国,抢了侄子的王位。
骊姬之乱,如何导致夷吾、重耳各自逃亡?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理清题目中的各人物及其关系。
骊姬、夷吾、重耳都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知名历史人物。他们三人的关系是以晋献公为基础产生的:骊姬是晋献公的妃子;夷吾和重耳都是晋献公的儿子,夷吾是后来的晋惠公,重耳则是后来的晋文公。
据此从表面上看,骊姬和夷吾、重耳是母子关系,但他们仨并非母慈子孝的亲母子。因为晋献公作为晋国国君并不是只有骊姬一个妃子,所以骊姬有亲儿子,但不是夷吾和重耳,这兄弟俩是晋献公从犬戎娶回来的另外两个妃子生下的。
缕清了三人之间的关系,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骊姬要乱政迫使夷吾、重耳逃出晋国了。骊姬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自己的亲儿子顺利登上晋国国君的位子,而夷吾和重耳都是可能跟她儿子奚齐争夺王位的潜在敌人。
骊姬为达目的使用的手段可谓狡诈阴狠,笔者将其概述为三大步骤:
审时度势,拉拢亲信
骊姬作为深宫中的一名妃子,既不掌握政权也不把持军权,她要乱政还需依靠手握实权的人来助她一臂之力。
虽然把握晋国军政大权的六卿是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所设,但卿大夫把持朝政的苗头已经从晋献公时期就埋下了隐患。话说晋献公为了防止晋国公室内的旁系宗族威胁到自己的王位,就做出屠戮公室贵族公子的疯狂行为。
经过这么一折腾,晋国公室元气大伤,已无力把持朝政。所以晋献公不得不从异性卿大夫中选拔人才来为他所用,以致于卿大夫的权力逐渐发展壮大,最终酿成卿大夫三家分晋的结果,当然这是后话。
骊姬拉拢的两名亲信就是晋献公时期的大夫,他俩一个叫梁五,另一个叫东关嬖五,都是晋献公的宠臣。由于两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五”子,二人留下了一个遗臭万年的组合名字叫“二五耦”,通俗来讲就是两个名叫五的狼狈为奸干坏事的意思。
调虎离山,排斥异己
骊姬喜得两位帮凶后,就开始教唆他们帮自己实施计划了。具体措施是唆使他俩劝说晋献公把儿子们都支走(除了骊姬及她妹妹生的儿子):让太子去曲沃,让重耳去蒲地、让夷吾去屈地,其他公子常驻边境……都城绛中仅留下骊姬的儿子奚齐及她妹妹的儿子。
骊姬这么做的巧妙之处在于:
一、借别人的口劝说有时比自己劝说更加事半功倍。“后宫不得干政”的规则早在西周时就已蔚然成风,如果骊姬亲自劝说晋献公把其他公子都支走,非但是大逆不道之举,反而暴露了自己为儿子争夺王位的叵测居心。
身份凸显立场,梁五和东关嬖五都是朝中大臣,若支走太子的话由这两人说出口,则凸显现他们作为臣子权健君王为江山社稷谋划的职责本分所在,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为公而非为私。
二、劝说理由看起来合情合理,迎合了晋献公的顾虑。两位宠臣对于劝谏晋献公支走公室众公子给出的理由是:“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
当时晋国边境确实常有被戎狄侵扰的隐患,如果能派公室贵族驻守边境一来可以稳定民心;二来可以抗击戎狄,甚至吞并他们以扩张晋国国土;三来将公室公子们派驻出去亦可减少在朝堂内斗的纷扰。
晋献公接受了这样的劝说后,客观上就为骊姬母子独霸朝堂核心地位、好采取后续乱政措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构陷劲敌,削株掘根
虽然夷吾、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离开晋国,但一开始骊姬要打击的最主要劲敌并不是他俩,而是当时已被晋献公册立为太子的申生。
骊姬对付申生的手段先是欺骗、然后是诬陷。骊姬抓住申生孝顺的心理,说她梦见了申生的生母齐姜,在梦中齐姜想要申生去曲沃祭祀,并要他将祭祀时供奉的胙肉带回来给晋献公吃。
当申生被骊姬骗去曲沃取回祭品后,骊姬趁晋献公外出打猎之际,偷偷在申生带回来的酒肉里下了毒。在晋献公准备食用时,假装谨慎地先测试有没有毒。祭品自然被检测出有毒,骊姬凭此“物证”诬陷太子申生是弑父未遂的逆子。
晋献公听信骊姬对太子的诬陷,暂时没找到已逃到新城的太子申生,就杀掉了太子的师傅。申生念及晋献公年迈不愿让他失去宠妃,就没有揭发骊姬的谎言,而选择了不解释;但自己背着弑父的罪名又担心其他诸侯国不愿接纳他,所以最终自杀。
虽然太子申生作为骊姬母子最大威胁倒下了,但骊姬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趁热打铁进一步诬陷夷吾、重耳都是申生的同党。最有希望帮他们申辩的当事人申生已自杀,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畏罪自尽,看起来像是变相承认了弑父,夷吾、重耳百口莫辩就分别逃离了晋国。
以上就是骊姬迫使夷吾、重耳逃离晋国的主要手段,不禁让笔者感叹骊姬心思之细腻、手段之巧妙狠辣,同时也为申生的仁义孝道用错了地方而丧命,感到深深的同情。
作者:高远
骊姬之乱,如何导致夷吾、重耳各自逃亡?
骊姬与妺喜、妲己、褒姒一起,被列为古代四大红颜祸水,不过这四人其实不一样,褒姒被后人黑了,妺喜和妲己应该本就是间谍,唯独骊姬,为了一己私利主动祸乱朝政,把她列为红颜祸水一点不冤。
但是,历史对骊姬的故事脸谱化了,单凭美貌就搞垮强大的晋国,太天方夜谭了,这里面其实夹杂了复杂的政治因素。
骊姬是骊戎国的公主,骊戎则是西周时期的一个游牧部落,生活在骊山一带。西周初年,像骊戎这样的小部落很多,比如重耳和夷吾的母亲,就出身于同样是游牧部落的翟国。
西周时期,把这些游牧种群统称为戎狄,是农耕文明的西周各国要征服的对象。骊戎国就败在了晋献公的手下,国君被迫献上自己的两个女儿骊姬和少姬,换得晋献公的退兵。
骊姬和少姬都是绝世大美女,所以姐俩很得晋献公宠爱,两人各为晋献公生了一个儿子,奚齐和卓子。
男人征服天下,女人征服男人,对女人来说,丈夫和儿子就是她的命。可是对男人来说,女人永远是他生活中的调味剂,除非她是嫡夫人。
嫡子可以全盘接收老爸的政治遗产,庶子只能靠嫡子赏口饭吃,待遇是天上地下,所以夺嫡是中国几千年来后宫永恒的主题。
在迷惑住晋献公之后,骊姬只用了两招,就将太子申生送上了不归路。
有一天,骊姬故意在自己头上抹上蜂蜜,结果召来一群蜜蜂。花容失色的骊姬向申生求助,申生不明就里,张开袍子为庶母遮挡。
这一幕让远处的晋献公“偶然”看到,他大怒:混蛋,竟然敢调戏老子的女人!
又有一天,骊姬趁晋献公出门打猎,骗申生说:你妈给我托梦了,好可怜哦,你祭拜一下她吧。申生不知道是圈套,老老实实祭拜了母亲。学问就在祭肉上,按古人的习俗,祭肉必须分给最亲近的人食用,于是申生将祭肉做好,留待父亲回来享用。
骊姬则在祭肉里加了点“料”。晋献公的筷子刚要伸到嘴边,骊姬说:食品来自宫外,还是检验一下为好。于是扔了一块给狗吃,狗还没吃完就四脚朝天。晋献公大吃一惊,又逼侍从吃了一块,结果侍从口吐白沫,当场报销。
骊姬大哭:太狠了,老爸的位置早晚是他的嘛,怎么如此迫不及待?对老爸尚且如此,将来我们母子还有活路吗?
晋献公一怒之下下令抓捕申生。手下人劝申生赶紧逃,他却说:老爸岁数大了,即使辨清真相揭开骊姬的真面貌,老人家不也得伤心吗?我背着罪逃跑,不也是不孝吗?算了算了,干脆以我的死成全父慈子孝吧。于是申生自杀了!
骊姬略施小计就除掉了嫡嗣传人,但重耳和夷吾还在,他们两个只要还活着,就是奚齐的拦路虎。于是骊姬借着申生案,把重耳和夷吾兜进来。
哥俩得到报信,没有像大哥申生那样迂腐,而是拔腿跑了。
这是史书记载的内容,很简洁,可惜经不起推敲。晋献公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么昏庸,事实上晋国的土地一大半是他打下来的,晋国的政治格局也是他一手缔造的,英明神武得很。祭肉下毒这种谎言,除非傻子才会中计。
重耳和夷吾上了骊姬的黑名单,也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他俩只是庶子,没有继承权。相反,骊姬已经被立为夫人,奚齐已经是嫡子,申生死后奚齐就是当仁不让的接班人,为何非要多此一举给自己平添两个对手呢?
史书其实只写了骊姬的个人私欲的一面,而忽略了复杂的政治斗争,试图用红颜祸水潦草带过。
简单来说,晋献公、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四人,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政治势力,晋献公已经明显感到了压力,除掉三个儿子选择奚齐,与其说是骊姬所谓,还不如说是晋献公一手导演!
别忙着拍砖,先听我介绍一个历史背景,和当时的政治矛盾。
晋献公这一支其实并非晋国嫡系,他的曾祖曲沃桓叔以庶犯嫡,夺了晋国的嫡位。晋献公即位后,害怕公室子弟如法炮制,于是他挥动屠刀,将本家叔伯兄们砍得光光。
西周是宗法制社会,一国一姓,宗室子弟是政治基础,晋献公为了解除宗室的威胁,杀光了本家,带来一个恶果就是政治力量出现真空。
有真空的地方就会有空气挤进来,于是非姬姓的士族阶级,或者姬姓远亲士族阶级迅速上位,他们以申生、重耳、夷吾为中心,形成了新的政治势力。
晋献公好容易干掉了本家,回头一看按倒葫芦起了瓢,三大公子所领导的势力又崛起了!
对一国之君来说,政治力量不能缺失,否则自己的统治基础就没了。可是政治力量也不能太强大,否则很容易被架空。
很显然,杀伐征战一生的晋献公,更担心政治势力对国君的掣肘。这种情况下,父子之情就必须让位于政治利益,何况晋献公本就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晋献公对申生和奚齐是如何考量的呢?我个人认为,他把奚齐当作了申生的备胎。假如申生的势力还能控制得住,晋献公没必要杀害申生;假如申生的力量失控,他就必须退出奚齐取代申生。
很不幸,事态的发展是后一种情况,这才是那场动乱的真相。
这个事件里,晋献公犯了两个错,一是他意识不到政治力量的重要性,出于祖上几代人的经验,他本能地对士族集团采取高压政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无异于以卵击石。二是他太迷信国君权力的强大,把毫无政治基础的奚齐推上了不归路,结果导致晋国大乱。
因此我的结论是,骊姬确实因私利不断煽风点火,不过本质上她仅仅是晋献公的帮凶、前台演员,这就是晋献公能轻易“上当”的原因。
晋献公刚一死,立刻就在朝堂上公然接连杀害奚齐和卓子,又鞭死骊姬,其后他们拥立夷吾,多年后又做掉晋怀公,迎立重耳。
这一系列神操作都表明,填补政治真空的士族力量太强大了。重耳采取了与晋献公完全相反的策略,他对这股力量善加利用,不光在流浪19年后登基,还缔造了晋国的新辉煌。
骊姬之乱,如何导致夷吾、重耳各自逃亡?
一、设计逼死太子申生
晋献公十二年,骊姬生公子奚齐,,因骊姬受宠,晋献公有废太子申生之意,于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
《史记·晋世家》记载:“献公与骊姬子奚齐居绛。晋国以此知太子不立也”。
晋献公曾私下对骊姬表示“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骊姬听后窃喜,但仍假心假意示以“太子之立,诸侯皆已知之,而数将兵,百姓附之,柰何以贱妾之故废适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杀也”,即“太子申生早被确立为储君,况且已经照会诸侯列国。而且您多次让他领兵出征。如今百姓都很拥戴他,怎么能因我而废掉太子呢?况且放弃嫡子去立庶子不合规矩。如果您坚持要那样做,我承受不了这么大的罪名,只能去自杀了”。
骊姬是表面假装称赞太子,暗地里却散播谣言,叫人诽谤太子,妄图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
终于有一天,骊姬等待的机会来了。晋献公二十一年,骊姬对太子申生表示,晋献公晚上梦见了太子申生的母亲齐姜,并希望太子申生能赶紧去曲沃祭祀,并表示“上其荐胙于献公”,即回来的时候把祭祀祭祀齐姜的胙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
太子祭祀完母亲回来献胙肉给晋献公,但是不巧的是当时晋献公正在外打猎,于是将胙肉放在了宫里。太子申生一步步陷入骊姬的圈套。骊姬暗中派人在胙肉中放了毒药。
过了两天,晋献公打猎回来,厨师将胙肉做了奉给晋献公吃。当晋献公刚要吃胙肉时,骊姬却立即阻止晋献公,“胙所从来远,宜试之”即胙肉大老远从曲沃带回来的,况且已经放了两天,应该试试还能不能吃。别吃坏了肚子。
晋献公一听,有道理,骊姬真体贴。于是把胙肉给狗试吃,狗立即死了;为了进一步证明,又拿给宫中的杂役品尝,吃了胙肉的杂役也死了。
事已至此,骊姬表演了,于是大哭大闹,硬生生把谋害国君的罪名安在了太子申生头上,并诬陷太子申生不容公子奚齐。
太子申生听说这个消息,赶紧逃奔到曲沃新城。此时的晋献公已经被迷住了眼睛,加上骊姬这一番煽风点火,首先诛杀太子申生的老师杜原款。太子申生不但愚忠,而且盲目遵守孝道,无论别人如何劝说,均无效,最终自杀。
二、为了扫除障碍,晋献公再次被利用了一把
骊姬利用晋献公的宠爱,设计逼死了太子申生。但是晋国的这场风波还远未结束。
在太子申生自杀的同时,晋献公的另两位公子重耳、夷吾也来国都朝见晋献公。
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史记·晋世家》记载“及得骊姬,乃远此三子”。而此时,太子申生自杀,骊姬担心其他两位公子自己“谮杀太子”,于是产生了利用晋献公再除掉两位公子的想法。
晋献公已经糊涂至极,骊姬仅以“申生之药胙,二公子知之”,即达到目的。
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听说骊姬在制造关于自己的谣言,非常担心自己会像太子申生一样惨遭被逼自杀。于是公子重耳立即回到蒲城,公子夷吾马上跑回屈城,并且下令戒严,以防国君派军队攻打。
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对两位公子不辞而别十分不满,认为他们真像骊姬说的那样意图不轨,于是,立即发兵讨伐公子重耳的蒲城。无奈之下,公子重耳直奔跑翟国,即躲到姥姥家。
晋献公没抓到公子重耳,又派人讨伐公子夷吾的屈城。结果屈城在全城共同努力下没有被晋献公攻下。晋献公虽未能立即攻克屈城,但却在晋献公二十三年拿下屈城。
此时公子夷吾打算像重耳那样投奔姥姥家,即翟国。但谋臣冀芮表示反对,原因为“重耳已在矣,今往,晋必移兵伐翟,翟畏晋,祸且及。不如走梁,梁近於秦,秦强,吾君百岁后可以求入焉”即重耳已经在翟国。如果两个公子同在翟国,晋国肯定会调集大军全力攻打翟国。到那个时候,翟国害怕晋国大军,肯定会交出去。不如投奔梁国,梁国有强大的邻国秦国,估计晋国不敢轻易用兵。等到我们国君去世后,可以请求秦国帮助回国。于是,公子夷吾投奔梁国。
关注“历史倪说”,分享历史精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