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认为中国的中医起源于哪个朝代呢?
中医是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上的一种传统医学,它和中华文明相伴相生,源远流长,脉络清晰,传承有序。习惯上中医指汉族的医学,而中国传统医学还应包括藏医,蒙医,壮医,彝医等等。
关于中医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甲骨文中,根据甲骨文学者的研究、考证,在甲骨文中有30多种关于不同的疾病记载,这说明在甲骨文之前,中医就已经存在。
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在同大自然和猛兽的斗争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们脱离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从而保护了肠胃;有巢氏构木为巢,使人们避开了禽兽虫蛇的侵扰与外伤;原始的先民们为了庆祝打猎的胜利,常常模仿动物的各种跳跃而形成的舞蹈,最终发展为后世的“导引”、“五禽戏”等医疗练功方法。
在中医学中,最有影响的医药神话是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这个神农就是炎帝。相传炎帝为了解决子民常误食毒草,不治而亡的问题,决心亲尝百草,别药毒,定药性。这期间也多次中毒,幸有茶解。经过他的不断尝试,他发明了药草疗疾,这就是中药的重要起源。随着后人根据前人的记录不断反复实践和积累,再加以验证,这些药物知识慢慢丰富,逐步以书籍的形式保存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
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伏羲氏探索发明了针灸,当然这个针不是后世所见的金属尖针,而是砭石,一种有尖有刃有圆的石头。灸法起源于我国北方高寒地带,“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是适应北方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习惯和发病特点而产生的。
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即是借黄帝与岐伯之口,来传达中医学流传千古的理论体系;汤剂之创始者伊尹,为商汤之相,“以滋味说汤”,《吕氏春秋》记述伊尹答商汤有关烹调问时曾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桂既是调味品,又是常用药,故有“医食同源”之论。
以上的这些人基本都生活在黄河流域,可以说中医发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黄河流域。
此外,古代的巫医和中医可以说是系出同源,中国传统医学,一方面诞生于早期人类的探索,同时也与远古时期人类之神灵崇拜、宗教起源糅合在一起。
远古的先民们对大自然认知有限,在原始宗教的驱使下,一切事物都在祈求“神灵”的保护。因此消灾灭疾的占卜由此产生,作为与神灵沟通的巫师,除了用祈祷、占卜等办法外,也有使用药物,以及运用原始的医工具,像箴石、骨针、骨锥、牙刀等进行某些医疗活动,人们也称其为“卜医”。
这些人总是给原始的医疗活动披上迷信、神秘的外衣、所以,在很早的古代,医和巫密不可分,医必巫,巫必医,致两者往往连称“医巫”。 中医学与占卜系“同源”。
再后来,医学转向临床与学术,巫则基本上转向神秘主义。春秋战国时期医学从巫术中分离,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西周时期的宫廷中,医生已经从巫师中分离出来,并且有了明确的分工,有负责饮食安全的食医,治疗内科的疾医,治疗外科的疡医和治疗动物的兽医。并为其建立病历,交由医师存档,以便后人查阅,总结经验。
周公旦所著的《周礼.天官》中记载:“....以五气、五声、五色、骶其生死”,大意是根据五气、五声、五色,可以诊断病是不治之症还是可治之症。书中还记载:“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意思是说反复细致地观察患者头部的眼、鼻、耳(各两窍)、口(一窍),再详细询问下部前阴、后阴各一窍,共九窍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和反应,以及人体内肝、心、脾、肺、肾、膀胱、大肠、小肠等九脏中某一脏或几脏,所表现在体表的病象或所出现的症状,从中寻找病因,作出诊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发明了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并总结为“四诊”方法,即“望、闻、问、切”。后世则尊称他为神医扁鹊。扁鹊奠定了中医学切脉诊断的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著有《难经》。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此时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独立的哲学体系也极为盛行。
世界上第一个专职法医诞生于秦王朝,称为令史。专司死因不明案件的尸体检验,并详述尸体的位置、创伤的部位、数量、方向以及大小等,形成书面报告,存档入册。西汉时期,中医理论逐渐完善,将阴阳五行学说纳入医学体系,是医家的必备基础。
西汉末期《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的确立。《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是过去几千年中国劳动人民在医药实践中的经验和思想总结。
《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应该是西汉末年,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很多医学方面的内容,唯独没有《黄帝内经》。在司马迁之前,已发现了很多的医学著作,在《史记》成书七十多年后的王莽时期,在刘歆的《七略》中首次出现了《黄帝内经》的记载。
东汉时期,出现了医圣张仲景以及神医华佗,他们成了中医史上抹不去的一笔光辉。张仲景是中医临床方面的灵魂人物,他总结出“八纲辨证法”和“六经论治”, 确立完善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张仲景广泛收集药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是当时世界是医学水平最高的医学专著。
华佗发明世界最早的麻醉药物-麻沸散,比西方的麻醉剂早了1600多年,与张仲景善内疾不同,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成为第一个使用麻醉术进行手术的人。华佗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他还创立了我国第一套健身体操“五禽戏”,用茵陈蒿治疗黄疸病的方法也是由华佗所创。可以说华佗开启了中医临床的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脉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医学有重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中医各科的专科化逐渐趋于成熟。诞生了针灸的专著《针灸甲乙经》,炼丹的代表著作有《抱朴子》和《肘后方》,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灸论》,涉及到外科的专著有《刘涓子鬼遗方》,病因专著有《诸病源候论》。
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医学院。隋唐时期完善了这一医学教育机构,并命名“太医署”,分医,药两部,说明医与药已分别教授。唐代的太医署是已知世界历史上建立时间最早、建制规模最大的医药学校,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代有个道士叫孙思邈,他还是一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地积累走访,并及时把这些药方记录下来。他前后搜集药方5300多个,并完成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医精诚》三部医药经典。
孙思邈还参与编修了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全书载药850余种,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孙思邈是第一个提出对妇女和儿童单独设科,第一个完整阐述“医德”的人,也是第一个麻风病专家,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的,第一个创建巴豆排毒的,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孙思邈因医德最高,被后世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也是从此时起,中医流传海外,远播世界。中医在日本称为汉医或东洋医学,在朝鲜,越南称为东医,已成为这些国家具有其民族特点的传统医学。
在龙门石窟的药方洞内刻有150多种唐代的药方,这些药方涉及到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而且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这些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这些药方既有治疗常见病的药方,也有治疗疑难杂症的药方,其中的疗噎方就是专治食道癌的药方。
龙门石窟药方洞中的150余种的药方中,有95种药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代时期,儿科专著《颅囟经》诞生,《小儿药证直诀》问世于北宋。这一时期的儿科已成为独立学科,并有“儿科之圣”钱乙专精少儿疾病。
北宋时期,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还成立了太平惠民合圣药局,这是国家标准用方。
北宋时期的针灸教学也有了重大改革,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名医王惟一设计制造了等身大的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的针灸发展影响很大。
南宋时期由宋慈著作的《洗冤集录》是中国较早、较完整的法医学专著。后世诸法医著作多以本书为蓝本,或加注释,或予以增补,并对世界法医学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曾先后译成荷兰、英、法、德等国文字。
金元以来,中医开始没落。明清时期,中医出现了温病派和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所谓的经方派,是后世医家称《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中的方剂为经方,其立方用药的法度比较严谨。医家有宗于此而在学术观点上自成一派者为经方派。
温病派是一种中医理论的学说。明清以来,医家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原则方面,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温病学说的形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倡和赞同这一学说的医家,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温病派。
凡是东汉名医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之方为时方。后世医生主张,可用古典医方之法而不必拘泥于它的药物组成,临床治疗处方多用宋以后的时方,或按病症之实际情况自行处方用药,称为时方派。
明代的李时珍,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时27年,最终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收集药物1518种,其中植物1195种,记录古代医学家和民间药方11096种。附药物形态图1100种,纠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补充了不足,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学著作。
中医药学从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后漫长的300年中,几乎无大进展。此时,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时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明代开始就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瘟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了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近代,由于西洋医学的输入和旧政府对中医的歧视和排挤,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而停滞不前。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甚至一度主张废除中医,遭到了中医界的强烈反对。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特别重视中医的复兴。毛主席曾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
2003年,在抗击非典中,经方中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的新冠疫情,中医又起到了关键作用,表现突出。中医开始在中国复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经过历代的中医家们的不断努力和完善,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医体系。中医药根植于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相伴相生,离开了中国文化,中医药很难得以发展。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医理论的灵魂,受限于封建思想的影响,解剖学无法在中医中有深入的发展。为了临床经验的升华和理论的规范,中医引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这也正是中医有别于其他传统医学的根本所在。
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学还渗入天文、地理、社会、心理等学科。中医中药联动发展的路径不能更易,中国文化的要素要据理力争尽量保留。
你们认为中国的中医起源于哪个朝代呢?
从盘古氏开天辟地,有了人类,就有了中医![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你们认为中国的中医起源于哪个朝代呢?
中医起源于清未民初,古代没有中医之说。古代官医叫太医。民间叫郎中。而且各民族有各民族的叫法,如:藏族叫“曼巴"。
你们认为中国的中医起源于哪个朝代呢?
中医术是我国独创的、具有传统特色并无法由其他医学所代替的一门医学。它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防治结合而见长。我国在上古三代,对疾病防治就十分重视。现存商卜辞中对现存疾病记载就有五百条。西周时,医属“天官冢宰”,已有食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等科,有医师总司医政。
你们认为中国的中医起源于哪个朝代呢?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人类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中,摸索捕食的经验、怎样睡觉安全、怎样保护自己、怎样避寒避暑、怎样止血止伤。于是形成初步的自救意识,这种自救土办法就是中医的起源。
到了奴隶封建社会,中医自救、茅屋、衣服、床凳、木车都同时发展。茅屋越来越漂亮、床凳越来越精细、中医越来越成形。各行各业出现了能人,如建筑师赵春、木业鲁班、中医华佗。
你们认为中国的中医起源于哪个朝代呢?
据《黄帝内经》来说,还是传说也罢!中国的中医可能最早起源于夏朝以前吧!《山海经》及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黄帝内经》中的对答等等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中医最少在夏朝以前就出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