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晋将陆浑戎等九个戎人部落全部迁居洛阳?

“陆浑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2015年位于洛阳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的戎王墓地被发现,让久已消失的陆浑戎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受到考古界的高度重视。

陆浑戎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是一个原本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据史书记载,他们生活在瓜州地区,至于瓜州的位置,目前学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说是敦煌,有说是秦岭的北麓,还有的认为是在华山和黄河之间的区域。

先秦时期,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自称华夏,华夏人以自己为中心,把四方的部落民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陆浑戎就属于西戎中一个比较强大的部落。西戎部落早在夏商时期就已存在,只是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分散的氏族部落联盟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势力。

在申侯联合西戎灭了西周后,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关中岐山以西的土地用来建国。当时有一部分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戎人追随平王一起迁居到洛阳附近。自此,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华夏四方的各民族,在和华夏的不断兼并和交融中,逐渐形成了民族共同体。这也为后来秦汉的统一和辉煌奠定了基础。

当时关中地区被戎人占领,封给秦国以西的土地也没多少。但是周平王对秦人承诺,如果能赶走戎人,收复的土地就归秦国。从此,受到鼓舞的秦人与戎人展开了长期的战争,逐渐收复了西周的故土,并找回了西周的遗民。

秦国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到了秦穆公时期变得强大起来。秦穆公选才任能,重用这些谋臣武士,继续开疆扩土,主要是向西北,辟地千里,逐霸西戎。在征伐西戎的过程中,陆浑戎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陆浑戎阻挡了秦穆公称霸西戎的雄心,但是以当时秦国的实力,面对强大的陆浑戎,多少还是有些吃力的。

为了以最小代价搬掉陆浑戎这块拦路石,秦穆公选择的方式是逼迫陆浑戎迁离。然而把这样一支强大的部落安置在哪里成了秦穆公的头疼事。就在此时,秦国东边的邻居晋国给秦穆公送来了机会。

当时晋国的国君是晋惠公,此人的背信弃义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当年他和哥哥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在晋国遭遇迫害,二人被迫逃离晋国。晋惠公曾向秦穆公许诺,如果秦国能助其回国继位,他返国之后,愿将晋国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晋惠公如愿回国继位后,却拒绝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

后来,晋国遭遇大灾,粮食短缺,晋惠公又向秦国请求帮助,不计前嫌的秦穆公派遣大量船只顺着渭河把粮食运到了晋国,解了禁果的燃眉之急。第二年,秦国遭遇了饥荒,秦穆公向晋国求购粮食,非但遭到了晋惠公的拒绝,他还趁机派兵攻打秦国。

对于晋惠公这样背信弃义之徒,秦穆公忍无可忍,在熬过饥荒之后,立即发兵攻打晋国。在韩原之战中,晋国大败,晋惠公在逃跑的过程中,马车陷入泥淖,被追上的秦国士兵活捉。

秦国和晋国历来就有秦晋之好,两国互相联姻。此时秦穆公的夫人正好是晋惠公的姐姐。秦穆公原本是要杀了晋惠公的,但是碍于亲戚关系,加上夫人说情,秦穆公答应放晋惠公回国。关于这段历史,史书中没有详实的记载,但是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释放晋惠公是附加了诸多条件的。比如晋惠公回国后的当年,就把河西八城割让给了秦国;回国后第三年,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为人质;第七年,晋国接纳了陆浑戎整体东迁。

作为陆浑戎来说,为什么能顺从地接受秦国和晋国的安排东迁?这个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或许是陆浑戎在秦国的威逼利诱下,不得已而为之吧。要把一个部族整体迁徙到千里之外,绝非易事,所以各方用了七年的时间来做准备。整个过程肯定是一场非常艰辛的迁徙,后来从陆浑戎国君驹支的回忆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从今天的洛阳向南行,越过万安山,就进入了历史上“陆浑国”的境内。公元前638年,陆浑戎迁居到这里,这一带河谷宽阔,丘陵舒缓。陆浑戎人穿着兽皮,披头散发的策马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无论是语言还是礼节,都与周边的华夏人格格不入。

在随后的一百多年中,他们在逐渐融入华夏的同时,还继续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一点从洛阳伊川鸣皋镇徐阳村的考古中不难发现:他们的墓葬和车马形制已经基本和中原无异,但是在车马的旁边,随葬了大量的牛羊的头和蹄子,这是西北戎人特有的习俗。

陆浑戎的东迁,无论是对秦国、晋国还是陆浑戎来说,各有利弊。对于秦国来说,尽管去掉了一个强邻,开辟了疆土,并为秦国东出中原扫除了后顾之忧。但是随着晋国的强大,陆浑戎却成为了晋国对外争霸的一个助力。曾经给秦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对于晋国而言,有了陆浑戎的帮助,在对外的战争中如虎添翼。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后来陆浑戎倒向楚国,也对晋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对于陆浑戎来说,东迁尽管离开了故土,但是进入了富庶的中原地区,从此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人们安居乐业的同时,学习华夏文化,逐渐和华夏融合。然而从此成为晋国的附庸,只能在诸侯争霸的夹缝中求生存。

南边的楚庄王也不甘寂寞,曾亲率大军北上讨伐晋国。随着楚、晋之争愈演愈烈,处于夹缝中的陆浑戎逐渐倒向了楚国一方,晋国便以陆浑戎“贰于楚”为由,剿灭陆浑戎。迫不得已陆浑戎继续向南迁徙,进入今天湖北的安陆和巴蜀地区。存在了一百余年的陆浑国就此灭亡。

虽然陆浑戎只在洛阳的伊川生活了一百余年,但陆浑戎在当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如今洛阳的陆浑山、陆浑关、陆浑水库、陆浑村都是他们留下的印记。

为什么秦晋将陆浑戎等九个戎人部落全部迁居洛阳?

陆浑戎原居瓜州,是戎人中强大的部族,秦穆公吞不下这块硬骨头,就想把他们逼走,但把陆浑戎安排到哪里去呢?

恰在这个时候,秦国与晋国发生了冲突,晋惠公被秦军俘虏,于是秦穆公就打起了小算盘:把陆浑戎踢给晋国人。

晋惠公是历史上著名的背信弃义的国君。他是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重耳的弟弟,因被迫害,他和重耳都被迫逃离晋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晋惠公得以回国继承国君之位,他曾向秦穆公承诺:“如果得以回国,愿将河西之地割给秦国。”但如愿继承国君之位后,却拒绝割地。不久,晋国受灾,晋惠公向秦国求购粮食,秦穆公派遣大量船只往晋国运粮,从秦国都城到晋国都城,运粮船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国受灾发生饥荒,向晋国求购粮食,却被晋惠公拒绝,并且乘机派兵攻打秦国。

秦穆公怒不可遏,熬过饥荒后,第二年就发兵攻打晋国。两国在韩原交战,晋惠公对内对外皆背信弃义,尽失人心,一战而败,他的马车也陷于泥淖,被秦军追上活捉。

说起来秦晋还是亲戚,晋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夫人,经夫人说情,秦穆公放晋惠公回国。放晋惠公是有很多条件的,相当于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签了一个“不平等条约”。晋惠公回国后将晋国河西八城割给秦国,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为质;接纳陆浑戎整体东迁,但晋国不想陆浑戎离自己太近,就把陆浑戎安置在了洛阳。当时的周天子势力羸弱,虽然看着陆浑戎不满意,但也无可奈何。

为什么秦晋将陆浑戎等九个戎人部落全部迁居洛阳?

这些戎本来陕西住的好好的看到洛阳山沟里空气好就迁了过去,后来出一猛将,把这些戎追赶至湖北后将其歼灭,陕西老表念念不忘。

为什么秦晋将陆浑戎等九个戎人部落全部迁居洛阳?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与拥戴太子宜臼的申国爆发内战,申国趁机援引犬戎,最终,犬戎攻入关中,杀死了周幽王,宣告「西周」历史的终结。

周幽王死后,他的弟弟周携王、他的儿子周平王分别占据王畿的东西两部互相对峙。诸侯大部分支持周携王,周平王为了与携王抗衡,不得已借助犬戎各部的力量,代价是允许犬戎各部迁入关中

迁入关中的犬戎各部,可考的有丰戎(渭水以南、沣水以西,东临镐京废墟。)、骊戎(骊戎迁到了镐京以东的骊山北麓,占据了包括白鹿原在内的几个台塬)、荡社戎(荡社戎迁到了丰戎与骊戎之间,正好占据了原镐京所在的王都郊野之地,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一带。)、亳戎(亳戎迁到了渭水北岸,泾渭交汇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陕西泾阳一带,隔着渭水与南面的荡社戎相望。)、陆浑戎(陆浑戎迁到了亳戎的东面,现在的渭南市渭水以北地区。在这里,渭水出现了一个大拐弯,所以称作「渭汭」。)、大荔戎(大荔戎迁到了陆浑戎的东面,位于关中的东部,现在的大荔县一带,东面与芮国相邻。)、彭衙戎(彭衙戎迁到了大荔戎的北面,位于关中的东北部,现在的白水县一带,东面与莘国、梁国相邻。)、茅戎(茅戎迁到了大荔戎的东南面,位于关中与河南的交界处)。

为什么秦晋将陆浑戎等九个戎人部落全部迁居洛阳?

正常,历朝历代大规模迁移人口目的有且仅有一个,就是当地人死绝了呗,迁点不管什么人过去种地也好,统治也好,总不能把地荒在那边对吧

为什么秦晋将陆浑戎等九个戎人部落全部迁居洛阳?

一举两得:一方面是为了消除戎人对自己的骚扰,另一方面可对没落的东周朝廷施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