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里,为什么人死后是头七,而不是头六头八?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除了头七外,还有一周七天、人有七窍、七大洲、全真七子、竹林七贤、七仙女、七日造人、七个葫芦娃、七星聚义、七伤拳、七年之痒、七擒孟获,还有就是我们的房产证七十年……
当然,类似内涵的数字不仅仅只有“七”,其他的数字在特定的环境中也具有不同的意义。之所以形成这种特定的神秘数字文化,无外乎是神话故事的传说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远古时期,先民们通过长期对周围自然环境以及天体的观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信仰意识和思维模式。比如对天体的观察,发现了北斗七星天象。其实最早的数字“七”的神秘性很大一部分就是源自原始先民对北斗七星的崇拜信仰,这种崇拜信仰之所以能形成,完全是因为当时极端的自然环境和蒙昧的原始社会氛围。
当这种崇拜信仰形成以后,先民们就对后世的人频繁地使用数字“七”表达一些事物的神秘意义。久而久之,人们便把数字“七”作为一种数字模式,经常使用,但不知其代表的意义。而此时的数字“七”已经完全脱离了为了表达北斗七星信仰的初衷,而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意涵。
其实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以数字“七”为时间限度的情节屡见不鲜。我们后世流传的七日造人神话、七仙女神话以及各个少数民族中流传的许多神话故事都与数字“七”有关。
上古先民为什么对北斗七星如此崇拜呢?那是因为先民们在从事狩猎、游牧、农耕等生产和游牧活动中,发现了北斗七星具有指引方向、计算时辰、辨识气象等实用功能。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崇拜北斗七星的原因。
随着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渐进入到宗教这更高一级的文明阶段时,数字“七”同样反复出现在各大宗教之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宗教文化都处于人类社会的支配地位。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逐渐接受和确立了数字“七”的神秘性。
比如在基督教的《圣经》中,数字“七”表示完整完美之意。上帝创造世界用了七天,第七天安息。在《启示录》中,上帝列举了七个教会,代表整个教会时期的所有教会。代表上帝的七灵,上帝审判过程中有七印、七碗、七号、降下七灾等等。
伊斯兰教认为天堂分为七层,依次由纯银、纯金、珍珠、白金、银、红宝石和不可企求、无法言喻的圣光组成。第七层即圣光构成的最高天堂,由亚伯拉罕主宰,天使们在这里齐声颂扬最高的主---安拉。《古兰经》中曾多次出现数字“七”,虔诚的穆斯林一天要七次顶礼膜拜。
佛教的经典《无量寿经》中描述释迦牟尼佛“从右胁生,现行七步”。 相传释迦牟尼出生时便会行走,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足下就绽放一朵圣洁的莲花,曰步步生莲。前六步表示我们的六道,第七步表示悟道,寓意超脱六道,达到悟道的解脱。佛教中还有七法、七恶、七心界、七佛者、七垢、七情、七苦、七众、七宝七级浮屠等等之说。
而数字“七”在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中也具有独特的意义。数字“七”在道教中有完整圆满的寓意,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循环,道家成仙,要经历七劫;日常修炼每完成七个周期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开启全新的生命旅程。“七”在道家是天罡之数,道家的辟谷天数,都是七的倍数。《易经》中也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
人们对数字“七”的执念形成是多种宗教文化先后传播、不断积淀的结果。宗教信仰对人们的影响是极大的,可谓根深蒂固。其中的神秘数字观念必然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是有了宗教背景这一强有力的依托,数字“七”逐渐发展成为各民族文化中重要而稳固的符号,从而取得了不可动摇的数字地位。
民俗的形成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宗教中的数字崇拜与禁忌,作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信仰行为,直接决定着民俗文化的发展。比如民俗丧葬文化中汉族的“烧七”、西南羌族中的“七天躲煞”以及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七日祭”等等都是深受所信仰的宗教影响而形成不同形式的民俗文化。
神话、宗教和民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神话确定了框架和秩序,而宗教和民俗则规定了人们的态度、行为和礼仪。
数字“七”不仅体现在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中,也随着人们的思维渗透到了文学、建筑、饮食等文化和其他诸多领域中,有的保留了它原始的神秘性,有的被赋予了创造性的概念,具有了新的含义。
神秘的数字“七”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这反映出了世界各民族之间在民族文化上的相似性和相异性。
在人类的文明史中,“七”一直都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数字。我国研究神秘数字的著作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数字“七”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它是奥义,它是术数,是周期,是生死,是轮回,道不尽,说不完。只给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留下无尽的神秘遐想。
民间里,为什么人死后是头七,而不是头六头八?
因为“七”这个数字就代表了天道…
《易经•复卦》的彖辞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就是说“七是阴阳反复之道,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为天地自然之理。”
“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孔颖达疏》
七日来复为什么七日来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一年十二个月从正月开始算。
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
从正月寅到七月申,刚好是七个数:寅、卯、辰、巳、午、未、申;
从七月申到正月寅刚好也是七个数:申、酉、戌、亥、子、丑、寅;
十二地支的的方位排列寅在东北,申在西南。所以孔子说:“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壳。”
那么为什么一岁之始在东北而成于西南?
这又是从天文学的角度得来的,不信每个月傍晚你去看看北斗七星。
正月的时候斗柄指的正是东北;七月的时候指的肯定是西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就是这个道理。
有诗为正,诗云: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因此《淮南子》说:“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
那位说不对啊,《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你怎么又说立春才阳气复生?
确实冬至已经有阳气了,但万物还没有生长,直到立春时万物才开始萌芽。所以立春是一岁之始。
因此康节先生才说冬至是“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复垢交融,否极泰来所谓一阳初动,这得结合易学当中的十二辟卦来看。
十二辟卦又被称之为十二消息卦。
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
所以称之为十二消息卦,十二卦分别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对应下如。
复卦 一阳息阴 建子 十一月;临卦 二阳息阴 建丑 十二月;泰卦 三阳息阴 建寅 正月;大壮卦 四阳息阴 建卯 二月;夬卦 五阳息阴 建辰 三月;乾卦 六阳息阴 建巳 四月;姤卦 一阴消阳 建午 五月;遁卦 二阴消阳 建未 六月;否卦 三阴消阳 建申 七月;观卦 四阴消阳 建酉 八月;剥卦 五阴消阳 建戌 九月;坤卦 六阴消阳 建亥 十月;
冬至的时候一阳初动,是复卦;夏至的时候一阴初动,是姤卦。
冬至到夏至: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巳(乾)、午(姤);
夏至到冬至:午(姤)、未(遁)、申(否)、酉(观)、戌(剥)、亥(坤)、子(复)。
又是七这个数…
在十二消息卦中正月对应泰卦,七月对应否卦。
这就是所谓的“复垢交融”或“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所以说,“七”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代表了天道…
七日节律正因为阴阳往复之数为七,比如七天、七月、七年等等。
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般的感冒、头疼、发烧等病,如果不去看他,不交叉感染,一般七天就会自愈。
而且七天之后,要痊愈的那个时候差不多也在七个小时以内。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这个时间段一般就会愈合。
有没有道理呢?是有的…
只是我们现在一般感冒什么的,等不了七天就会吃药,因此抵抗力反而下降了…
人一般不吃不喝七天就会饿死,这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得出的经验。
《难经》第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就是说,人的胃里面只能留存七天的营养,这些营养包括食物二斗,水一斗五升。
健康人每日大便两次,每一次排便量是二升半,一天中就要排出五升,七天合计五七三斗五升,使胃中所有存留的饮食物便逐渐排泄净尽。
所以健康的人,七天不进饮食而趋于死亡。
原因是,七天之后胃中营养物质以及所化生的津液都已尽竭,所以就会死亡。
头七七这个数就是阴阳之极,就是天道,就是规律。
因此后来的道家才会认为:“人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经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死则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经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
正是中国有七日来复的观念,因此才有头七的说法。
来复又能理解为回来,久而久之就有了七天回魂的传说。
有人说头七的习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这其实是不对的,早在先秦时期的丧葬仪式中,很多仪式就已经跟七挂上勾了。
比如夫子说:“孝子之祭也,散斋七日,慎思其事,三日致斋而一用之,犹恐其不敬也,而二日伐鼓何居焉?”
就是说,人死后的前七日不能乐,不能御…要好好地怀念一下过世的人;
还有天子七日而殡的规矩,就是说天子死了以后要放七日才能入棺等。
最后:总的来说,头七的“七”肯定不是外来货,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慢慢变化来的。
@夏天的雷风 一个做文史科普的人……
民间里,为什么人死后是头七,而不是头六头八?
中国民间对于数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由于"阴阳学"的影响,古人偏爱的是"阳数",即"一、三、五、七、九";至于现在人们钟爱的"六、八",还真的是"现代迷信";因为"阴气"太重,古人是不屑一顾的。
比如《老子》说的"守一";《易经》中所说的"天、地、人"三才;还有更早的"五行"学说;"一言九鼎";民间称皇上为"九五之尊",就是明证。
阴阳学认为,"七"这个数标志着"阳转阴"的开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九"并非恰如其分;因此,人死以后的第一个"七天"便开始祭祀;如果条件允许一直要延续"七七四十九天"。
佛教传入中国,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比如说佛教中的"七苦"便是如此;还有所谓"七级浮屠"同样也是佛教"汉化"的影响。
汉语中带有"七"的词语更是不胜枚举;比如说开门"七件事";牛郎织女"七七相会";七上八下,七老八十,等等。
还有一些纯属巧合,比如说"战国七雄"、北斗七星;还有西方基督教文化产生的"星期"的概念——一个星期有七天,等等。
总之,中国文化中"阴阳五行"的因素无处不在;如果要了解中国传统就必须了解阴阳五行以及古人对某些数字的崇拜。
民间里,为什么人死后是头七,而不是头六头八?
原来单休?周七有时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