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千古一帝隋炀帝,千古名将赵括?
好的,我来回答!
提起杨广,我想起了李世民。
同样是开国功勋,同样是开国帝王嫡子,也同样起初未被立为太子,并杀兄夺嫂,同样逼父夺位,杨广被人定为万世暴君,李世民却成为了千古明君。
这是为什么呢?
杨广,父坚,母独孤氏,生而好勇,且善文。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杨广的功过是非。
一,杨广从少年时即是一名骁勇善战的虎将,为建立隋朝立下不世之功。当时南北分裂,江南为陈氏所据。在平定完北方祸乱之后,杨广受兵马大元帅,率师伐陈。当时大家都认为长江天堑无法逾越,消灭陈国几乎不可能。杨广军纪严明,令必己出,后来强渡长江,仅用一年的时候,消灭了南陈,浮获陈主叔宝,结束了自五胡乱华以后近四百年南北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二,杨广即位后,于大业二年,即605年,征调民工,开凿京杭大运河。六年之后,南自余杭,北至涿郡,全长五千多里的南北大动脉贯通。这条运河被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当做最主要的漕运干道,泽被后世千余年。
三,经营西域,东征高句丽。为了开展对外贸易,杨广决定先经营西域,于是派兵击败吐谷浑,并设西域四郡,确保丝路畅通。接着,他派重兵攻打高句丽,虽最后没能如愿,但高句丽却再也不敢主动挑衅,以至于终唐一朝,东北无大忧患。
四,文才。杨广并不是人们认为的一介武夫,而是一位才子。他重视教育,是推进科举制度的第一人。并且,他个人文采斐然,曾做《饮马长城窟行》,被世人誉为魏晋风采。有许多诗作,留传至今,例如《望野》: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我们熟知的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即由此诗衍生。
所以,综合来说,杨广虽说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但我觉得不可以百过而掩千功,功还是大于过的。李世民曾这样评价他:
文辞奥博,应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基本上还算客观。但称之为千古一帝,我不认可。
再简单说说赵括。
赵括,嬴姓,赵氏,名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少负盛名。熟读兵书,深谙兵法。前260年,赵孝成王急于求成,中秦国反间计,撤回廉颇而让赵括走马上任,开启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战争开始后,秦将白起佯败,引赵军入包围圈,并断其粮草水路。赵括虽亲率士兵上阵,但指挥不当,断饮四十余日后,赵括被秦兵所杀,士兵数十万被俘,后皆被坑杀。以至于在当年长平之战一代(今山西高平),人们憎恨白起而把一种肉制成“白起肉”或白肉,延续至今。
后来司马迁这样评价赵括:赵扩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自以为是,旁若无人,饱读兵书的赵扩被后人冠于“纸上谈兵”的典型,也成为人们口中的千古“名将”——因空谈而名!
如何看千古一帝隋炀帝,千古名将赵括?
隋炀帝杨广称不得千古一帝,赵括更配不上千古名将的称谓。让我们分开来看隋炀帝杨广和赵国将军赵括。
首先来看隋炀帝杨广。
所谓“千古一帝”的称谓,是对历代帝王最高的赞赏,中国有史记载的六百多位皇帝中只有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汉武帝和唐太宗都没有获此殊,隋炀帝和秦始皇比较起来,肯定会有差距的。所以隋炀帝是称不得“千古一帝”的,从他的谥号“炀”就知道,后人认为他不是一位好皇帝。
隋炀帝杨广被后世定位为“昏君”,做了很多昏庸荒淫的事,但不能算盘否定他。杨广在他的执政期间也做了许多有益于后世的事,至少有两件事,就为后世和之后的唐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增设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应该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排得上号的大事件之一,这种重才学轻门第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之后历朝历代诸多的寒门之子,通过科举之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各个时期的政权补充着新鲜血液。仅此一点,诸多的寒门贵子们就理应心存感激。
第二,开通大运河,对经济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一直延续到元代初期。特别是对于唐朝来讲,可以说大运河为大唐盛世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统一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没有大运河,大唐盛世至少不会来得那么迅速。几百万劳工的血汗也算是为后人植下了根系庞大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让后世享其余荫六百多年。大运河,让我们心存敬意,为劳工也为杨广。
再说赵括。
首先,自古名将大都是用“十大名将”或者“*大名将”来说的,千古名将这样的称谓很少见。即便有千古名将这样的说法,那也可能是孙武、白起、王翦、项羽、韩信、卫青、李靖等人,不论怎么排,至少前二十名是没有赵括的。
赵括最有名的战役便是“长平之战”,就是他将赵国的家底~四十万赵军陷入绝境,之后让白起全部活埋,赵括自己也在战斗中殒命。赵括给后人留下的纪念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成语,其他史书似乎没有过多记载。
从赵括指挥的长平之战来看,他的指挥根本达不到名将所具备的水平。他狂妄自大,轻敌冒进,坐失良机,毫无实战经验。你看他一上任,马上改变军事部署、军中规定(悉更约束),调动军事将领(易置军吏),追击佯败的白起,被围后,不及时突围(筑壁坚守以待救至),以致局势进一步恶化。他几乎把为将的忌讳都犯了,简直一个战场小白。这样的人如何称得上“千古名将”?
综上,我以为,隋炀帝杨广可称为“有为的昏君”;至于赵括,就是个赵惠文王信任的将军而已,他连赵国的名将都算不上(他比不上当时赵国的廉颇和李牧),所以更谈不上千古名将。
如何看千古一帝隋炀帝,千古名将赵括?
因为有人吹呀!历史本是尘封在光阴中的过往,因为有人记录,因为有人阅读,更因为有人吹捧,使得本该被人忘却的历史一次次的重现世间。
我这里的吹捧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更多的是述说宣扬的含义,三国因为有罗贯中,其历史故事得以火爆一时;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任何犄角旮旯里的历史人物都有可能被人翻出来,要么鞭笞,要么吹捧,隋炀帝和赵括就是这样的人物。
说道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会反驳我,说隋炀帝那么多功劳被你吃了?
是的,没错!从历史的大背景而言,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修建大运河,兵出塞外,完善科举的确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表现。
但我也想说,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只记得杨广的出发点,却不记得那因为杨广政策而烽烟四起的天下,不记得那饱受战乱颠沛流离的百姓。更不记得历朝历代对相关制度的完善,仿佛这一切都是隋炀帝一个人做的。
元代词人张养浩一句:“亡,百姓苦,兴,百姓苦”直指人心。帝王一怒,伏尸百万;帝王一个所谓的宏图伟略一样能伏尸百万。
面对匈奴的劫掠,汉文帝不想兵锋所指,一朝荡平四海吗?但他选择以文景两帝的奠基成就汉武一时的雄风。
面对颉利可汗的入侵,唐太宗不想帝王一怒,倾尽国力与之一战吗?但他选择暂退兵锋只为那一击必杀的准备。
中国历史上数百位皇帝,难道只有隋炀帝一人想要建功立业吗?谁还没个雄图大略?但作为皇帝决不能肆意妄为,以牺牲无辜百姓为基础,去争那一时的利益,更何况他还失败了。
赵括,不太想谈,一个连自己家人都提出反对的意见的将军,真的不适合出现在不合适的地方,纵然他文韬武略。难道我们一个现代人,能比最亲近他的人还了解他吗?
所以说,功绩是有,不可否认,但是要上升到千古一帝,那未免有点过于吹捧。难道我想统治全世界,未来是不是也可以让人吹捧一下,毕竟为全世界统一奠定吹嘘基础。
以上观点,纯属虾蟹,如有反驳,且轻喷。
如何看千古一帝隋炀帝,千古名将赵括?
提到隋炀帝,大多数不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仅仅会想到他是一个暴君,一个末代亡国昏君,在我们中小教科书上是这样评价的,毕竟,许多的启蒙历史教科书,连开凿运河这样对古代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贡献的大工程,也仅仅是实施隋炀帝的暴行证明.
我们不提倡赞扬暴虐的统治者,但我们却应该承认他暴虐后面的历史功绩.
隋炀帝虽是亡国之君,却远非刘阿斗和陈后主之辈所能相比的,其治国能力可比秦始皇和唐太宗.
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个皇帝,年号大业,看看这个年号,我们可以看出隋炀帝的雄心壮志,那就是建立千秋大业,事实上,隋炀帝也正是这样做的,早在继位之前,隋炀帝率军灭陈,统一中国南北,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继位之后,隋炀帝更以建立千秋大业为己任,在位短短13年,却做了许多皇帝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做不了的大事.
1.开凿运河,南北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名垂千古的伟大工业,自运河开通之后,南北方融为一体,不但沟通经济,对统一疆土做出贡献.
2.进击林邑(今越南北部)是隋朝开拓疆土,巩固边防的战略策略的具体表现,
3.开拓琉球群岛,是继孙吴之后又一次重要的拓边巩固国防行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强琉球与大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
4.征服吐谷浑,设立新四郡,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统一与中国,进一步扩大中国疆域
5.三征高丽,经略东北,隋炀帝三征高丽是最悲剧的事情,百姓吃了苦,失去江山.
6.营建东都洛阳,不是他穷奢淫欲自己享受,而是为了扼制山东,强化中央政府控制能力.
7.完善科举制度,创制了进士科,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影响深远.
件件大事,如果只做一件就可名垂千古,可隋炀帝都做了,仅仅13年,12年干了这么多大事,平均到每个老板姓头上。人民负担之重,劳役之苦可想而知,对于他的人民,隋炀帝欠的太多,对于中国历史,隋炀帝做的足够了.
隋炀帝不是伟大,是伟大的过头了.
如何看千古一帝隋炀帝,千古名将赵括?
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修订了法律,主要是针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设立了进士科,促成了科举制的形成;兴办学校,访求遗散图书,并加以保护;几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和西域,加强了内地同边境的关系。但是,隋炀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农民背井离乡,造成大量田地荒芜,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大造行宫,从行之人多达数十万人,严重骚扰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他三次远征发兵进攻高丽,穷兵黩武,终于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赵括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一个年轻人,统帅40W+军队,在断绝给养的情况下全军依然可以维持秩序——能做到这一点,说明赵括的领导能力是远超过常人的。
赵括主动出击,本来也有很多无奈的地方——赵国外交的失败,导致齐国等大国在关键时刻拒绝给赵国提供粮援,导致赵王不得不下决心拼死一赌。从国家实力上讲,廉颇的策略已经不适合赵国了,尤其是考虑到齐国不发粮(援赵)、魏楚不发兵(袭秦)的大背景。
赵国在长平独自坚持了2年,廉颇的战术看上去立于不败之地,但其实是以消耗大量粮饷、金钱(修工事)为代价的....在这样坚持下去,赵国真的撑不住了,不等秦军突破长平,赵国自己就先完犊子了。所以赵王必须启用赵括一样的年轻有为的将领,进行一次国运的豪赌。横竖都是败,豪赌一把或许还可以拯救赵国。至于反间计神马的....听听就好了,现代人总是自以为是地把古人想得很愚蠢,殊不知谁才是真正的无知,谁才是让后人复哀之的人。
如何看千古一帝隋炀帝,千古名将赵括?
先讲隋炀帝:千年来,隋炀帝的昏君名声一直在史书中不绝于耳。然而,从其继承皇位前的表现来看,此人绝非是不识大体、不懂行政事务的公子哥。但在成为皇帝后,却好似性情大变。在很短的时间内,强行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内外事务。最终造成了隋朝的二世而亡。
但如果我们能尝试从隋炀帝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或许就会获得不一样的视角,并更能理解古人所面对的现实困境。
理解隋炀帝的困境 并不能为其进行翻案
首先,隋炀帝肯定不是能力超群的贤明君主。他执政后的作为,一贯被后世人称为倒行逆施。所以在评价此人的时候,肯定和伟大搭不上关系。但他是否真的昏庸,决定权并不在他自己手里。因为正是看到自己王朝所处的危险格局,才让他特别急于办成一些事情。至于后人的许多点评,更多体系了唐朝人对待他的态度。
隋炀帝在继位之后,接过了一个建立不久且根基尚浅的帝国。在他生活的太平盛世,很多结构性问题不会立刻就表现出巨大破坏力。但隋炀帝并不会因此感觉安心。相反,由于他自己是可以算是经历过南北朝乱局的最后一代人,所以对上一个时代的很多事情都还铭记在心。加上自己年纪轻轻就掌握帝国大权,不免会在内心层面有些惶恐,生怕自己因为耽搁而错过了改革的重要窗口期。所以,他最终选择用最快速的度解,去决他发现的所以问题。
南北朝乱世依然停留在隋炀帝这代人心里
隋炀帝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国内政治结构,而是更大层面上的国际战略形势。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隋朝主要统治者,和当时的大部分贵胄一样,都源自著名的关陇军事集团。争论这个集团内部的成员血统,到底是前朝汉人为主,还是鲜卑征服者后裔居多,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关陇军事集团的成员,无论血统出生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个非中原式的权力系统。这样的集团在两汉时代的东亚大陆是不存在的,属于永嘉之乱后由蛮族入侵所带来的新事物。
维系关陇军事集团正统性的根本,是这如何长久的保持武力优势,进而对地方施行控制。毕竟,文官们或许可以负责收税和控制话解释权,也可以在集团武力优势丧失后再另谋高就。而要达成武力优势,就需要不断获得最新最好的军事装备技术,包括了盔甲、马匹、弓箭甚至是普通刀剑。哪怕是军队士卒本身,也应该由不断招募的新鲜血液来补充。免得前代武夫的后裔,因为承平日久而丧失作战的勇气。
从北周到隋唐 大部分时期的统治者都源自关陇集团
但这些技术与兵源,大部分都无法在中原地区产生。从西周问鼎中原,到隋炀帝的先祖在南北朝乱世中搏杀,无不需要从域外获得最新的军事技艺,招募更为勇猛的外籍战士。这些技术和军人,往往来自古代的西亚、中亚,一直到远至乌克兰大平原的东欧边缘地带。隋朝要获得技术,还必须保住他们控制的东西方贸易线路。除了向二道贩子购买之外,别无他法。
身为关陇军事集团的一员,隋炀帝可以深刻认识到因地缘政治格局而引发的技术落差,具有多么重大的危害性。一直到他继位的公元7世纪初,关陇集团依然在使用中亚标准下,不超过公元5世纪左右的武器技术和军事战术。不要说比肩当时的拜占庭罗马人和萨珊波斯帝国,就是和刚刚灭亡不久的印度笈多王朝与开始纵横草原的突厥势力相比,都已经属于落后的一方。
北魏时期引进的军事技术 被隋唐又吃了几百年老本
更让隋炀帝不能无视的情况,是他的潜在对手们已经早于隋朝军队开始了技术层面的更新换代。因为无论是草原上的突厥人,还是从西域到西南的众多中小势力,都比蜗居东亚本土的隋朝更有地利之便。商团与技术人员,往往是通过那些地方,才能进入中原。甚至还有一个东北方向上的高句丽,加入了与隋朝争夺草原朝贡贸易主导权的斗争。
如果长期听之任之,那么隋炀帝的子孙可能就会步西晋王公们的后尘,被下一波南下的征服者吊打。因为,技术与组织差距一旦被拉大,就很难通过简单的资源堆砌来形成优势。相反,大量的资源还会为持有者本身引来入侵祸患。
突厥人的兴起 在隋炀帝看来就是昔日鲜卑南下的重演
所以,隋炀帝在历史上留下了好战和恋战的恶名。这并不是他不想稳坐中央,过着岁月静好的太平日子。而是源自特定集团的出生,给予他高于普通文官和后世儒家史官的国际视野。现实困境逼迫他必须做出重大的决策,以便为自己王朝的江山永固而努力。
通过隋炀帝发动的全部战争,就可以顺藤摸瓜,发现他所需要维持的国际战略通道:
这些战争包括对新兴突厥势力的反击。目的是为了暂时稳住北方的突厥人,保持从中亚七河流域到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之间,贸易通畅。作为隋帝国前生的鲜卑势力,就长期接近和依靠这里,获得众多战略资源。
其次是对河西走廊以南的吐谷浑开战。吐谷浑的统治阶层,同样源自鲜卑势力,并在征服当地的过程中,吸纳了很多原有的汉羌贵族。这么做的目的也非常明显,是为了控制从青藏高原边缘山麓,一直通向帕米尔山区以西的中亚贸易。而且歼灭吐谷浑之后,隋朝也就控制了河西走廊,可谓是一箭双雕的战略布局。
哪怕是隋炀帝继位前对陈朝的攻灭作战,也为帝国意外收获了第四条战略通道。尤其是当建康的小朝廷覆灭后,位于岭南地区的土著贵族也集体倒向了隋朝。作为主要对海口岸的广州与安南沿海,
再讲赵括
对于赵括,很少人用千古名将来称呼他的,当然赵括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一个年轻人,统帅40W+军队,在断绝给养的情况下全军依然可以维持秩序——能做到这一点,说明赵括的领导能力是远超过常人的。赵括主动出击,本来也有很多无奈的地方——赵国外交的失败,导致齐国等大国在关键时刻拒绝给赵国提供粮援,导致赵王不得不下决心拼死一赌。从国家实力上讲,廉颇的策略已经不适合赵国了,尤其是考虑到齐国不发粮(援赵)、魏楚不发兵(袭秦)的大背景。赵国在长平独自坚持了2年,廉颇的战术看上去立于不败之地,但其实是以消耗大量粮饷、金钱(修工事)为代价的....在这样坚持下去,赵国真的撑不住了,不等秦军突破长平,赵国自己就先完犊子了。所以赵王必须启用赵括一样的年轻有为的将领,进行一次国运的豪赌。横竖都是败,豪赌一把或许还可以拯救赵国。至于反间计神马的....听听就好了,现代人总是自以为是地把古人想得很愚蠢,殊不知谁才是真正的无知,谁才是让后人复哀之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